9月2日,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
七月半民間祭祖
道教地官節,
佛教盂蘭盆節,
為何在同一天舉行?
難道是巧合?
三者之中,七月半民間祭祖的歷史最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祖先崇拜及四時之祭。
漢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說:「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祗,秋曰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祭先祖也。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也。」
董仲舒認為,不失其時奉祭先祖,是為人子者必須履行的責任,「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而春、夏、秋、冬四祭,須用適時新鮮的農作物做供品。
宋 李嵩《骷髏幻戲圖》
為何秋祭名為「秋嘗」?董仲舒說:「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農曆七月,黍稷已成熟,此時的頭等大事,就是奉上新收穫的黍稷及瓜果蔬菜,恭請老祖宗嘗嘗鮮。不僅普通老百姓要這樣做,連天子也要如此。《呂氏春秋·孟秋紀》說:「是月(七月)也,農乃升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由此可見,「秋嘗」重在祭祖,意在感恩,其所體現的祖先崇拜和宗法倫理,正是儒家孝道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元節的核心內容。
不過,古時「秋嘗」祭祖的時間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日,一般是在七月中旬,所以才稱此節為七月半。後來由於道教和佛教的介入,才固定在七月十五日。
宋 馬麟《三官出巡圖》
中元節之名,源於道教。在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並有「天官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十月十五下元解厄」之說,故「三官」又稱「三元」。民間則認為「三官」是上古帝王堯、舜、禹,地官就是帝舜。
因中元節為天地陰陽交替之時,古代的人們相信已故去的祖先之靈會在此時回人間看望子孫後代,故家家戶戶設齋為祖先求冥福。
《目連救母》插圖
佛教的盂蘭盆節,在中國傳播的時間略早於道教的中元節。「盂蘭盆」一詞源於漢傳佛教經典《盂蘭盆經》,「盂蘭」為倒懸之意,形容苦厄之狀,盆是盛供品的器皿。《盂蘭盆經》講的是佛祖弟子目連欲救母親出苦海。佛祖告訴目連,你在七月十五日敬設盂蘭盆供,以百果飲食供養十方僧眾,才能救出你母親。目連依照佛祖的指示,終於救出了母親。
敦煌文獻《盂蘭盆經贊述》
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備辦百果飲食,廣設盂蘭盆會,供養僧眾,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助已逝的親人亡靈洗滌罪孽,脫離苦海。
顯而易見,
《盂蘭盆經》的宗旨
與中國古代所提倡的孝道
如出一轍,
所以極易被人接受,
目連救母的故事也婦孺皆知。
南北朝時期,傳統的「秋嘗」祭祖、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開始合流。至唐代,七月十五便成為儒、道、佛三教混合的節日,但名稱尚未統一。而從北宋開始,才正式將七月十五定名為中元節。
宋代中元節習俗
祭祖、演雜劇、放河燈
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在七月十五前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要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 這些習俗,顯然是受到佛道文化的影響。
而在中元節前一日,「即賣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到了十五日,便「供養祖先素食,才明即賣穄米飯,巡門叫賣,亦告成意也」。這些習俗,正是古代「秋嘗」儀式的延續。
此外,官府還要在河邊放萬盞蓮花河燈,「以享江海鬼神」。各家「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朝廷也舉行公祭大會,「焚錢山,祭軍陣亡歿」。這些習俗,又頗有「鬼節」氣氛。
七月半民間祭祖、道教中元節、佛教盂蘭盆節,從互不相干,到有意無意的「撞日」,到最終融為一體,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節日,確有巧合的因素。
中元節的習俗混合三教文化,
表面上是以「禮敬亡靈」為中心,
迷信色彩甚濃。
但若透過現象看本質,
就會發現這三種不同教派節日的融合
自有其內在必然性,
因其核心內容都是敬祖盡孝,
皆以敬祖、奉親、普度為主題,
集中體現了儒、釋、道三教
悲天憫人的情懷。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鍾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鍾葵翻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