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雛形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陳嘉瑞

  在關中,春節祭祖是一項很重要的風俗活動,和每年的清明、十月一等祭祖活動相比,它最為隆重和恭敬。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關中的春節祭祖有著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在《周禮》的五禮「吉、兇、軍、賓、嘉」中,為首的「吉禮」指的便是對先祖和各種神祇的祭祀;《周禮》中的「左祖右社」,表明了周人對宗廟、祖先的重視。「敬天祭祖」是《周禮》的核心信仰,也是漢民族祭祀文化的高度概括。關中的春節祭祖充滿著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含有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祈求祖先保佑和光宗耀祖等多重含義,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關中的「先人」觀念

  關中人稱祖先為「先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郊特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荀子·禮論》)。在關中人看來,先人是家族血脈的傳承者和開拓者。他們賦予了後輩的生命,同時也確定了後輩的血統。先祖,在任何一個關中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最需要恭敬和頂禮膜拜的。一部《詩經》,祭祀詩佔據了重要部分,而其中的祭祀祖先詩歌佔到了70%以上。這些詩集中反映了子孫後代對祖先功績的真誠崇拜,表達了希望祖先降福的真誠願望。

  在關中人的懺悔中,最常用的話是——「愧對祖先」「羞先人」,因為這是靈魂中的至痛和最該遭人譴責的一種。另外,從關中人的口語上,可以明顯體味出對先人的敬重和感謝。如「先人墳裡的脈氣好」「先人修下的福蔭」「你對得起你的先人嗎」等等。在關中人的傳統觀念中,自家的先人是不敢不敬的;同時,自己的先人也不允許他人輕侮。

  馮友蘭說:「中國的社會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中國哲學簡史》)」正是這種從周朝就確立的家國同構的社會國家機構,在維護社會運轉和社會安寧方面,發揮著長久和至關重要的作用。

  祭祖春節最隆重

  春節祭祖是一年祭祖活動中最為隆重和重要的。因為春節最早的雛形,就來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古時,周人逢臘月便要圍獵,以獵獲的禽獸作「犧牲」祭祀祖宗,以求來年五穀豐登,平安吉祥。後來,臘祭和歲首祭祀時間接近、首尾相連,所以秦漢時期把這兩祭並稱為「正臘」,之後兩祭又演變為包括年前和歲後、為期近一月的廣義上的春節。同時,今日之春節,在共和國建立之前,稱為「元旦」。在古代,「元」之含義十分神聖,是天地之始。元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祭祀活動便放在元旦(後來的春節)舉行。和關中人清明上墳、十月一送寒衣、冬至祭祀不同,春節祭祖是要把先人請回家來一起過年,進而祭奠緬懷。另外,其他幾個時間祭祖,後輩們可以回家祭祀,也可以在外遙祭或拜託兄弟姐妹代祭。但春節就不同了,人人都要回家,天南海北的一大家人聚齊了,共同來祭拜祖先。所以,無論儀式、規模,還是持續時間,關中春節祭祖都是所有祭祖活動中首屈一指的。

  在古代,無論是獵獲或者養殖,禽畜都是最為難得的,所以先民祭祖最好的東西就是肉,即豬、牛、羊、魚、雞等,除此還有穀物等。到了近代,祭品不一定是肉食了,開始出現了水果點心等。

  春節祭祖的禮儀

  關中的春節祭祖,從臘八就算起(因為臘八是古時臘祭的開始),持續到正月十五結束。臘月二十三祭灶,關中各地人們要集中幾天時間徹底打掃室內外衛生,粉刷牆壁,裱糊頂棚,使室內外煥然一新,乾乾淨淨迎接祖先回家過年,叫「打摭屋」。到了除夕下午,婦女糊花窗子、打掃衛生,傍晚,男人到祖墳請先人,一般由族中長門長子領頭,本族男丁男孩(12歲以上)一一相隨。到了墳地,先從高位祖先請起,依輩份大小一一請全了,一行人才能離開墳地回家。

  年三十的晚上,家裡的角角落落都要點亮燈盞,使家中燈火通明。這時,請回先人的第一次祭祖儀式就要開始了。首先是給先人靈前獻飯(碗口搭上兩根香算是筷子),然後從族長或家中長者開始,依次向先人牌位上香、磕頭。磕頭是關中人表達敬仰的最高大禮,必須五體投地。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關中人祭祖,如同先人就在跟前一樣,充滿著誠敬和感恩之心。態度若不恭,則是大過。如果宗族較大並有本族祠堂,家祭過後,人們還要到本族祠堂祭祀祖先,而祠堂的祭奠就更為隆重與莊嚴。

  初一早上,天還沒有亮,第一碗臊子麵(或餃子)必須敬獻給先人,獻完以後全家祭拜祖先,祭拜過後,才可以開始吃飯。這樣,從初一開始,每天一早一晚,家人都要到先人靈前祭祀,並注意及時續上香火。過年期間,若有親戚拜年,也要祭拜祖先。

  有迎便有送。送先人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此時元宵之夜,彩燈舞動,主家撤去先人靈前的祭品等,挑上燈籠,送先人到祖宗墳地,燃放一串鞭炮,就是送先人又回到了天堂境界——此謂正月十五晚給先人墓地掛燈籠的習俗。年過完了,春節祭祖也隨之結束。

  春節祭祖的文化意蘊

  在關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漢民族的孝文化,正是在這種綿綿不絕的祖先祭祀的傳統中得到傳承與光大。關中人春節祭祖,主觀上,人們試圖通過祭祖以實現與先人神靈的某種溝通,進而獲得先祖的關懷與庇佑,使家族興旺,子孫多福;而在客觀上,也有著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其一些儀式禮節,具有參與性、嚴肅性、規範性和神聖性。它強化了宗族、家族成員之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進而成為促進一鄉一邑安寧、團結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價值觀的變化,一些優良的文化傳統受到了挑戰,生活中出現了一些諸如孝心缺失、道德下滑、見利忘義、缺乏誠信甚至喪失道義的現象。追根尋源,這些現象的產生和我們長期疏遠傳統文化、忽視民族的道德建設以及民族血脈傳承有著密切關聯。當下,如果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在春節祭祖活動中,通過緬懷祖先的功績,懂得感恩和敬畏,從而獲得自我約束、自我鞭策的動力,不斷自我修身,進而團結家人、和睦鄰裡、影響社會。由此可見,傳承並發揚優秀的中華傳統祭祀文化,在當下文化回歸、和諧社會等方面意義深遠。

相關焦點

  •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
    展覽選取了50件寓意美好的展品,以「春節溯源」、「生肖趣話」、「年俗大觀」等三個篇章,介紹了「春節」這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巴渝大地上的傳承與新變。我館通過展覽,營造吉慶祥和的節日氛圍;與您一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 人們在臘八這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禱來年豐收和吉祥
    人們在臘八這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禱來年豐收和吉祥臘八臘八節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又稱臘八。因時間在農曆十二月(臘月)初八日,故名臘八節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時,人們就在臘八這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禱來年豐收和吉祥。
  • 春節的由來
    春節又稱年節,萌芽於先秦時期,形成於漢武帝時代。年節習俗隨歲月的變遷,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發展、變化、日臻豐滿的歷史過程。     上古時期,人們的原始信仰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時,人們相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日月天地之神、動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
  •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為什麼周人十分重視祭祀?
    本文系作者楊老說段子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周人十分重視祭祀,《左傳·成公十三年》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記載。《詩經》中的作品記錄、反映了周人的祭祀活動和宗教意識。《大雅·雲漢》《周頌·我將》即反映了周人畏天敬祖的思想。
  • 「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臘八節所祭祀的神仙,你知道哪些?
    眾所周知,佛教在中國影響甚廣,所以傳到中國後,法寶節和臘八節相融合,最終成為了現如今的臘八節。不管原因、時間怎麼變化,但臘八這一天祭祀祖先、神明的傳統都不會改變。雖然說「冬至後三戌日祭百神」,但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百位神明啦,只是祭祀的神仙比較多,所以用百神這一說法來指代。
  • 美國人:為何中國不信仰上帝,而相信祖先神靈?
    我們看美國電影時,經常會看到美國人在胸口前畫著十字架,祈求上帝的保佑。而不少美國人也感到十分好奇:為何中國不信仰上帝,而相信祖先神靈呢?從古至今中國都是農業大國,使中國人比較相信實事求是,所以信仰基督教的人比較少,但也不是沒有。再加上現代中國人學習的是物種起源,是從古猿進化而來,所以中國人很多其實是無神論者。
  • 《詩經》之《清廟》,為頌詩之始,寫人對祖先的祭祀與懷念
    《清廟》《清廟》為頌詩之始,它又是別開生面的,從社會倫理方面看來,以往風雅中所寫的事件,都是人的現實生活。頌詩則都是寫神靈的,寫人與神靈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祭祀詩。古人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戰爭與祭祀並列,足見在他們心目中,祭祀與戰爭同樣為國家的重大政治事件,而祭祀尤為他們對祖先的懷念。
  • 你知道祖先祭祀祖先亡靈的目的是什麼嗎?
    人們對山水的崇拜,在我國遠古時代就己經存在,在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為對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大小山川,產生了感激與敬畏的本能崇拜,並開始了較為原始的祭祀。漢代的山水崇拜加入了人格化的要素,已經不止是對自然物本身的敬畏,更多的是對其所依附的山水神的祭祀,此時的山水神附有更多和人相似的特徵。對於山水的祭祀最早的記載是傳說中的舜,《尚書·舜典》載:「肆類於上帝,櫻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殷人認為山水可以控制雨水影響年成的好壞,因此對山水的祭祀非常重視,甲骨卡辭中有很多相關佔卡信息。
  • 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靈時,切切記住這三個字!
    中國人尊崇傳統,敬仰祖宗的文化由來已久,一年裡就有三個跟祭奠故人亡靈有關的節日:春天有清明節,秋天有中元節臨近寒冬有十月一的寒衣節。這三個節,被稱之為中國人的「祭祖三大傳統節日」。清明的祭祖是「春祭」,中元節的祭祖是「秋祭」。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在收穫的時候,更加加思念逝去的親人,中元節的秋祭,就是與先人一同分享收穫的日子。
  • 神靈真的存在嗎?帶你領略春秋戰國時期祭祀文化
    先民對於自然界的認知不足且模糊不清,因此對一些未知的自然現象產生了崇拜和畏懼之感,認為存在著某種未知力量主宰這一切,為了求得生存,就要一些人能夠建立與此神秘力量的關係,於是祭祀活動便應運而生了。祭祀從本質上說,是通過敬奉祭品對神靈進行討好與收買,是一種把人與人之間的求索酬報關係,推廣到人與神之間而產生的活動,但實際上的祭祀活動有的更加複雜,還有報恩、安撫鬼魂等意味。
  • 四川春節傳統習俗,大年初一上墳祭祀祖先
    在四川,每個春節的大年初一,是個重要日子。在這天,人們會回到鄉下上墳,以祭祀祖先。大年初一,鄉村道路上墳的行人。天空陰霾,伴隨絲絲春雨。在以前,農村還沒有水泥路的時候,人們都是翻過一個個山頭,走過一道道田埂,前往各個祖先的墳頭。竹林深處,鞭炮正在燃響。
  • 春節起源於何時?它原來的名字叫「元日」?
    春節,指農曆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往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的祭灶開始算起,-直到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第大節, 具體起源於何時呢?
  •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並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製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 「祭祀」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但這個活動往往太殘忍
    民族的不同,構成各具風格的祭祀文化。中國歷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門歷史文化。自古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 人殉和人牲,這個朝代最盛行,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祭祀形式
    人殉是用活人為死去的部落首領貴族等殉葬。人牲是為了祭祀天地神靈,以及祖宗進行,兩者完全不同,區別如下:人殉享有者是死亡的單個王或者貴族;而人牲的享有者是眾多的天地神靈以及各代祖宗。人殉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妻妾奴婢,傭人等,也就是被殉者是死者熟悉的人;人牲絕大多數是戰俘,少數是奴隸,是祭祀者的敵對方。人殉埋在被葬者的墓裡面,身體完整,目的是到另外一個世界服侍主人;人牲則是埋在專門的祭祀坑中,頭和身體分離,防止到另外一個世界復活作亂。
  • 祖先崇拜與中國傳統節日
    祖先,顧名思義就是逝去的先人。古人由於對生死有一種無法掌控的幻想,想當然地認為人死之後就能獲得一種超越常人的神力,由此產生一些懷念祖先、紀念祖先的儀式。特別在大中華地區,祭祀祖先與祭祀神靈一樣重要,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多神靈的祭祀也和祖先崇拜有關,我們耳熟能詳的神靈,像女娃、玉皇大帝……甚至佛祖都能作為人類最年長的祖先,是人們共同的祖先。無利不起早的人們,對於神靈的祭祀總和一些利益追求有關,求財求好運是永遠不變的主題,但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我們,對於祖先崇拜,更多地來自於對先人的思念與尊敬。
  • 中國傳統祭祀,我們都做對了嗎
    而還有一部分是對祖先、崇拜者、神鬼等的儀式,而這就是各種祭祀儀式。這些祭祀儀式,有很大一部分承載了中國人對上天和崇拜者的感恩、對祖先敬仰、對神鬼的敬畏。中國主要有哪些祭祀傳統呢。我們從一年的開始算起,首先肯定是春節,春節的祭祀其實是從前一年的臘月就開始了。比如臘月二十三(南方一些地方是二十四)小年祭祀灶王爺。
  • 祭祀和上墳之間有何區別?
    每年清明節,都是一年一度祭祀祖先的節日。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國人心中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很多人認為祭祀先祖就是到墳前祭拜燒紙,以祈求逝去的親人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安心快樂並保佑家人健康。追根到底祭祀和上墳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想要弄清這二者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我們就要先從祭祀和上墳的詞語解釋來看。上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掃墓,一種祭祀死者的活動。
  •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春節
    在民間,舊時傳統額春節是從臘月的臘祭或者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關於春節的起源,由於缺少上古時期的文獻,現在的存有的文獻又沒有明確的記載,致使春節的起源有許多種傳說。
  •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祀淺談
    在我們中國人心裡,要對自己的長輩要能夠孝敬尊重,在過年以及清明的時候,都會去祭祀自己的祖先,因為在我們的眼裡,早已經把祖先看成是種族延續的根本。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對象,這種層次區別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來決定的,如氏族、家族和民族祖先崇拜等。這些祖先崇拜對象,因為時間以及地域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既有真實存在的人,也有歷史傳說。中華民族一般把三皇五帝以及女媧等作為民族始祖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