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顧名思義就是逝去的先人。古人由於對生死有一種無法掌控的幻想,想當然地認為人死之後就能獲得一種超越常人的神力,由此產生一些懷念祖先、紀念祖先的儀式。特別在大中華地區,祭祀祖先與祭祀神靈一樣重要,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多神靈的祭祀也和祖先崇拜有關,我們耳熟能詳的神靈,像女娃、玉皇大帝……甚至佛祖都能作為人類最年長的祖先,是人們共同的祖先。無利不起早的人們,對於神靈的祭祀總和一些利益追求有關,求財求好運是永遠不變的主題,但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我們,對於祖先崇拜,更多地來自於對先人的思念與尊敬。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和大神關係很遠,但是會自認為祖先會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甚至財運興旺。這種如宗教般的崇拜,在特定的日子,逐漸形成儀式,最後演化成節日。因此很多傳統節日都源自於祖先崇拜,相應地祭祀活動也是敬奉祖先。

首先是除夕和春節,作為歲末年尾,在整個中國特別是農村地區男人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祖,人們尋找自己的祖墳,燒紙錢、上貢希望祖先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吃飽飯,有錢花。

接著是元宵節,據說元宵節和佛教有關,起源於南亞國家的佛教,示釋迦摩尼為佛教祖師,掌燈以供佛,後來演化為一種充滿張燈結彩氛圍的節日。

下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就是清明節,這個節日更有針對性,人們在清明前後上墳掃墓,人們共同祭祀祖先,加強宗族之間的交流與團結。由此佳節,正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時日,人們結伴踏青,尋根問祖,這個節日也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加強了整個民族的認同感。

另一個很有針對性地祭祖活動是端午節,人們劃著龍舟去尋找憂國憂民的屈原的場景演化為賽龍舟,投粽子於江中,以示供奉。屈原為國為民,人們因他為民請命的精神所感動。如果清明節告訴人們「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那麼端午節則告訴我們去哪裡,我要做什麼,我們要敢於為民請命,做民族的脊梁。
最後一個一直流行於世的節日是中秋節,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春種秋收,中秋是個豐收的季節。之前的節日都是有關對富足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此時在這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有了物質能力在月圓之夜,團團園園,美滿生活。人們更不會忘了對月神、土地神和祖先的祭拜,我們感謝大自然的饋贈,感謝天地神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