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與中國傳統節日

2021-01-07 潘迪文道

祖先,顧名思義就是逝去的先人。古人由於對生死有一種無法掌控的幻想,想當然地認為人死之後就能獲得一種超越常人的神力,由此產生一些懷念祖先、紀念祖先的儀式。特別在大中華地區,祭祀祖先與祭祀神靈一樣重要,其實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多神靈的祭祀也和祖先崇拜有關,我們耳熟能詳的神靈,像女娃、玉皇大帝……甚至佛祖都能作為人類最年長的祖先,是人們共同的祖先。無利不起早的人們,對於神靈的祭祀總和一些利益追求有關,求財求好運是永遠不變的主題,但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我們,對於祖先崇拜,更多地來自於對先人的思念與尊敬。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和大神關係很遠,但是會自認為祖先會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甚至財運興旺。這種如宗教般的崇拜,在特定的日子,逐漸形成儀式,最後演化成節日。因此很多傳統節日都源自於祖先崇拜,相應地祭祀活動也是敬奉祖先。

圖片來自網絡

首先是除夕和春節,作為歲末年尾,在整個中國特別是農村地區男人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祖,人們尋找自己的祖墳,燒紙錢、上貢希望祖先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吃飽飯,有錢花。

圖片來自網絡

接著是元宵節,據說元宵節和佛教有關,起源於南亞國家的佛教,示釋迦摩尼為佛教祖師,掌燈以供佛,後來演化為一種充滿張燈結彩氛圍的節日。

圖片來自網絡

下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就是清明節,這個節日更有針對性,人們在清明前後上墳掃墓,人們共同祭祀祖先,加強宗族之間的交流與團結。由此佳節,正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時日,人們結伴踏青,尋根問祖,這個節日也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加強了整個民族的認同感。

圖片來自網絡

另一個很有針對性地祭祖活動是端午節,人們劃著龍舟去尋找憂國憂民的屈原的場景演化為賽龍舟,投粽子於江中,以示供奉。屈原為國為民,人們因他為民請命的精神所感動。如果清明節告訴人們「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那麼端午節則告訴我們去哪裡,我要做什麼,我們要敢於為民請命,做民族的脊梁。

最後一個一直流行於世的節日是中秋節,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春種秋收,中秋是個豐收的季節。之前的節日都是有關對富足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此時在這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有了物質能力在月圓之夜,團團園園,美滿生活。人們更不會忘了對月神、土地神和祖先的祭拜,我們感謝大自然的饋贈,感謝天地神佑。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1、介紹清明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中國人為何如此崇拜祖先
    由於「家國同構」的社會模式貫徹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社會,因此在孕育了濃烈的「家國情懷」的同時,也衍生出一個重要的信仰現象,那就是祖先崇拜。要說中國敬重祖先,祖先崇拜幾乎已經上升宗教信仰的高度。中國人普遍缺少宗教信仰,終極關懷也就存在嚴重欠缺。
  • 中國傳統節日之清明節,「清明懷古,緬懷先祖」
    大家好,這裡是中國傳統節日專題,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中國傳統節日之清明節,相信大家對清明節肯定不陌生,上一期小編跟大家說了寒食節,寒食節跟清明節是已經慢慢融入到一起了,到很多寶寶都是只知道清明節,到不知道有關清明節的一些習俗、文化起源和究竟這個節日對我們的一個寓意,那麼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談談清明節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但是中元節的文化核心到底是什麼呢?注意敲黑板了,考試知識點。在我們傳統的認知中,中元節就是鬼節。
  • 中元節,祖先崇拜的起源和民族心理
    都說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度,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要看站在什麼角度。如果從拜神的角度,無論從一神崇拜還是多神崇拜,在漢民族都沒有形成統一的大氣候。雖然,在中國也有很多神話傳說,但相對其他民族的神話傳說,比如古希臘神話傳說,中國的神話傳說缺乏系統化,不是一個整體,要麼存在於《山海經》這類古籍裡,要麼存在於民間傳說或道教文化,神與神之間沒有什麼關聯。如盤古創世(開天地),女媧摶土造人等等,幾乎每一個神都是孤立的存在。而祖先是一個宗族的根,繼而發展成部落,甚至一個民族,這樣也漸漸形成了一個系統,比起那些虛無縹緲的神,更有跡可尋。
  • 中國傳統節日之春節的來源
    想必是中華人民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不光是它的假期最長,最重要的是它凝聚著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年」在甲骨文當中也有記錄。請看下圖,下部分弓著腰是「人」字,上部分是「禾」意為禾穀,字的解讀是人們背著穀物表示豐收,收穫。下面是「年」字隨著歷史推進演變的過程。
  •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禮」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禮」是什麼?中國的傳統節日多起源於四時流轉之處的祀典,展現對天、地、神、人的敬畏和感恩。先民在仰望日月星辰的目光、追逐歲時節令的腳步中,通過「曆象日月,敬授人時」 ,建立了早期的歲時系統。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西南民族節日,土地神
    因此,祭祀寨神的「昂瑪突」與十月年、六月節(苦扎扎)並稱紅河州哈尼族的三大節日,可見有著悠久農耕傳統,並以梯田耕作、營造聞名於世的哈尼族,已將農耕祭祀提到一個極高的地位。選擇樹林為村寨、土地守護神,這其中就隱含著哈尼族樸素的生態觀。
  • 《禮經》:天神崇拜,祖先崇拜
    大家好,我是王達智,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禮經》:天神崇拜,祖先崇拜。在所有祭祀對象中,禮經是把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放在首位的,並從哲學的天道及人情角度對天神和祖先崇拜作出解釋,試圖把哲學和宗教結合起來。對天神、地抵、物魅的崇拜,實際上屬於炭括了許多自然現象的自然崇拜,天地萬物諸神被人格化以後,也就有了如同社會生活中那樣的上下尊卑的等級之分。《禮記·曲禮下》對天子、諸侯等各級貴族祭祀自然神的對象、祭祀的時間、次數、祭品及主祭者等都有明文規定,祭者與被祭者要與宗法制度中的等級關係完全配合,如果崇拜了與自己等級不相符合的神靈,就叫「淫祀」,就是「非禮」。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其他祭祖節
    彝族的祖先崇拜意識十分濃厚,除了本章「西南氐羌系民族的天神神話與祭天」中所述在祭天時兼有祭祖的內涵外,彝歷年、火把節、密枝節等也是重要的祭祖節日,或者說在其節日活動與觀念中,祭祖位居首要。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分每年為十個月,每月三轉,共三十六日;每年十月中有過年之俗,相當於農曆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間。具體過年日期由畢摩擇吉而定。一般認為屬猴、兔、虎、雞等日不好。
  • 鬼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它是我國傳統祭祖節日
    大家都清楚,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也就是民間所稱呼的鬼節,在這個節日期間有很多傳統活動大家要記住。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因此鬼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
  • 古人把青蛙當祖先、當神崇拜是為什麼?
    圖騰是遠古人對自然界的生物崇拜甚至當作祖先的一種原始文化。在我國古代,有很多民族有不同的動物崇拜心理,我們常知道的龍和鳳便是其中翹楚。但是除了龍鳳之外,還有很多民族對其它的諸如鳥類(商朝)、蛇類(古越人)、母猴(瑤族)等等有崇拜心理,甚至還有很多民族崇拜青蛙甚至當青蛙為自己的祖先。
  •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中國古人崇尚自然,在「萬物有靈」的觀念基礎上衍生了尊祖敬宗的祖先崇拜觀念,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演化成為重視血緣關係的宗法禮制,強調「家文化」的延續、傳承,在民間信仰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從漢字的構造來看,「祭」「祀」等含示部的漢字涵蓋了中國古代的祭祀文化。
  • 十月十五,下元節,一個快被遺忘的中國傳統節日
    ▽道歷四七一五年 | 歲在戊戌 | 十月十五丨下元節▽ 西曆2018年11月22日 溫馨提示 十月十五,下元節,一個快被遺忘的中國傳統節日
  •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祀淺談
    在我們中國人心裡,要對自己的長輩要能夠孝敬尊重,在過年以及清明的時候,都會去祭祀自己的祖先,因為在我們的眼裡,早已經把祖先看成是種族延續的根本。在中國還是處於遠古時代的時候,人們就非常尊敬自己的祖先了,後來,在周到的時候,推崇宗法制,這時候祖先崇拜成為一種官方的制度,老百姓開始普遍尊崇祖先,無論是上到尊貴的皇帝、貴族,還是下至普通的百姓,都會祭祖。因為地域寬廣,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習慣風俗的多民族國家,雖然這56個不同的民族在語言、文字、風俗等上面存在差異,但是都會以各自獨有的方式來祭祀自己的先祖。
  • 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緬懷先人、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但是,在這個節日中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清明節期間,正是森林火災、交通事故多發時期,需要大家共同關注,高度重視。如果選擇傳統的祭祀方式,在遇到大風時,請勿燒紙、燃燭、點香、燃放爆竹等活動,以免大風將明火帶入森林,引起火災。出行安全清明節期間人多、車多,請各位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要留心看好小孩、老人,保持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防止因意外而造成傷害。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節日文化,它的封閉性和開放性
    它保留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內部整合傳承十分突出,較少受外來文化衝擊。節日的參與者也僅限於本民族成員。這類封閉性節日如僻居於獨龍江兩岸的獨龍族的「卡雀哇」、麗江納西族的「祭天」、貴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的「鼓社祭」、涼山彝族及楚雄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盤瓠祭等。
  •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據商家反映,與之相反的是本土節日的熱度爆棚,前段日子的國慶國旗賣到斷貨,大家的購買熱情持續不減。可見今年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力很大。往日爆熱的洋節日,為何突然間就熱不起來呢?西方節日之所以興起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於以前西方的強大。人的心中總有一種崇拜強者的思維,所以也就出現了很多所謂的「崇洋媚外」,這種思想甚至幾十年間在人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
  • 中國傳統節日背景資料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 重陽節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你明白拜祭祖先的諸多意義嗎?
    重陽節是一個古老而傳統的節日,古時候把一三五七九作為陽數,二四六八作為陰數,「九」是陽數的最大數。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兩個陽數「九」相逢,因而稱作重陽。明朝張岱所著的《夜航船》記載:「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