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但這個活動往往太殘忍

2020-12-11 指點江山

民族的不同,構成各具風格的祭祀文化。中國歷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門歷史文化。自古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

所以,「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不光在中國,在世界各地祭祀文化都曾流行過很長一段時間,使得封建社會的帝王對祭祀文化非常重視。然而,古代人之所以祭祀是因為神靈崇拜,所以,祭祀是人們為了祈求神靈賜福,進行的一種行為活動。此外,每當祭祀的時候,人們都會拿出自己最貴重的物品獻給神靈,以此來表現自己的虔誠。

那麼,古人祭祀活動,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呢?

深夜之時,在一個造型顯得有些怪異的青銅質地的巴力像前邊,有一堆燃燒的非常旺盛的篝火,500個作為祭品的孩童,被一個一個的放在巴力像伸出的雙手之上。這些孩童事先已被割斷了喉嚨,早已經沒了氣息。而巴力像雙手之間的間隙較大,孩童的屍體放在上面之後,很快便掉入了神像下面的火堆裡。最後,孩童的屍體被烈火燒成了焦炭。

並且,在此祭祀進行的過程中,人們賣力地奏響著特製的樂器,熱鬧非凡,戴著面具的舞者在篝火前跳著專門用於祭祀的舞蹈。而那些孩童的父母,要求站在一旁觀看這場祭祀,且不能流下一滴眼淚。因為,被用來祭祀,是一種無上的榮幸,這種榮幸只能賜給那些高貴的人家。這一幕就發生在古代非洲的迦太基一帶。

在公元前約310年的時候,暴君阿格多克利斯因和鄰邦的戰爭中戰敗,被迫逃到了迦太基避難,恰巧看到了他們這種以宗教名義進行的暴行。

在迦太基被羅馬摧毀之前的200年時間裡,經常進行這種焚燒孩童的祭祀。因為,腓尼基人是迦太基人的先祖,據說,在迦太基建立之前,他們就流行這種為了祈求豐收而進行的特殊祭祀。但是,迦太基的貴族,往往會用奴隸的子女來代替自己的子女。

後來,迦太基在和羅馬的戰爭中接連失利,使迦太基的統治者認為正是這種欺騙行為,觸怒了神聖的巴力神。據傳,當時阿格多克利斯見到的那場祭祀,就是迦太基的統治者為了謝罪特意舉行的祭祀。

祭臺的高度並不高,兩側向下方傾斜,形狀和屋頂有些相似。而那些作為祭品的人則被放在祭臺之上,他們的手腳都被繩子捆著,人們不僅將火堆點燃,還有人用燒紅的烙鐵去燙那些作為祭品的人犧。這個痛苦的過程持續的時間越長越好,人犧的眼淚流的越多越好。

因為,他們的眼淚象徵著來年雨水的多少,他們流的眼淚越多,來年的雨水越充沛。等到第二天,祭司會把那些人犧的皮肉一塊快割下來,這件事發生在古代南亞的某一個部落。達羅毗茶族的孔德人還給人犧起了一個專門的名稱,那就是「默利亞」。

他們所說的「默利亞」是指專門買的人犧,但是,孔德人有時也會把自己的親生子女作為人犧賣掉。在他們眼中,那些人犧是專門獻給神靈的聖物。因此,在他們生前,都會受到人們的尊敬與善待。此外,在他們成年之後,會和另一個默利亞結婚,而他們的孩子也會成為默利亞。

其實,孔德人一般會在播種前的日子或者重大節日的時候,舉行這種祭祀儀式。在距離祭祀前10天的時候,那些人犧會被割掉頭髮,全身被塗滿酥油、油膏和金銀粉。接著,他們會舉行好幾天宴會,但在宴會結束之後,便是那些讓人不忍直視的祭祀活動。

人犧被綁在一根木柱上,全身上下被再次塗上油膏以及金銀粉,並戴上花環。此時,眾人將圍著這個人跳舞,唱著他們的禱詞。之後,人們開始瘋狂搶奪這個人身上的每一個裝飾品,因為他們深信,這個人犧身上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具有神靈的祝福。

再然後,這個人身上會被再次塗滿油脂,而每個人都會蘸一點這個人身上的油脂,抹在自己的頭上。因為,這時的人犧就是他們和神靈之間溝通的媒介。

此外,處死人犧的方法,有好幾種。除了用烙鐵慢慢燒死之外,還有些部落把人犧綁在一個可以轉動的柱子上,而人們則圍繞在柱子周圍。當人犧轉到自己眼前的時候,便割一塊人犧身上的肉。

還有一種方法比較通用,那就是把人犧絞死或者擠死。在絞死人犧之前,他們會找一棵大樹,把大樹從中間劈開,把人犧的頭顱或者胸膛放在樹中間,用力夾緊。之後,祭司會用斧頭砍傷人犧,人們便爭先恐後的在人犧身上割肉,但是,卻不能不割頭顱和內臟。

據說,部落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博取大地女神的祝福,好祈求這一年風調雨順,沒有災難。但是,在現在人眼中,這卻是一種陋習,一種讓世人無法接受的酷刑。此外,經歷了數千年,活人祭祀在全球範圍內已經變得不常見,如今,這種祭祀已經是非常稀少了。

因為,大多數的宗教都在譴責這種行為,且當代法律也將其定性為違法行為。但儘管如此,在現今還是會看見這種陋習,特別是那些信奉傳統文化的不發達地區。

參考資料:

【《當代人類學》、《活人祭祀》】


相關焦點

  • 祭祀和上墳之間有何區別?
    每年清明節,都是一年一度祭祀祖先的節日。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國人心中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很多人認為祭祀先祖就是到墳前祭拜燒紙,以祈求逝去的親人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安心快樂並保佑家人健康。追根到底祭祀和上墳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想要弄清這二者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我們就要先從祭祀和上墳的詞語解釋來看。上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掃墓,一種祭祀死者的活動。
  • 追根溯源不忘本,祭拜祖先話親情-2018張氏家族祭祀典禮
    2018年農曆二月初九,分居在師宗、丘北、瀘西等地的張氏家族聚集在白馬大新寨,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祭拜他們的始祖母。追根溯源,紀念祖先,珍惜血脈,加強親情。始祖母趙氏,張氏家族第七世祖張紳(貢生)之妻。
  • 春節的雛形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
    □陳嘉瑞  在關中,春節祭祖是一項很重要的風俗活動,和每年的清明、十月一等祭祖活動相比,它最為隆重和恭敬。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關中的春節祭祖有著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在《周禮》的五禮「吉、兇、軍、賓、嘉」中,為首的「吉禮」指的便是對先祖和各種神祇的祭祀;《周禮》中的「左祖右社」,表明了周人對宗廟、祖先的重視。
  • 逢年過節為什麼要祭拜祖先?
    中國遠古存在祖先祟拜觀念,逢年過節總要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祭祖的形式或許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大致說來,祭拜祖先有六個目的:一是慎終追遠;二是奉行孝道;三是感恩報德;四是維繫親屬團結;五是求祖先賜福;六是怕祖先降災。
  •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 這是一個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國有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三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幾個節日都和祭祀先人有關,所以備受大家重視,更有很多習俗文化流傳了在了節日中。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日子。
  • 應該知道的清明節祭祀禁忌,不要惹你的祖先不高興
    聲明一下本文不是在宣揚迷信,人死之後一切化為虛無,不存在什麼鬼神,所以嚴格來說,祭祀掃墓本身就是一項迷信活動。但是人們普遍願意接受並踐行這樣的風俗,就是因為清明背後承載的是對祖先的緬懷與尊敬,既然要祭祀,那麼不妨就按流傳下來的傳統規則來祭祀。首先,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會選擇在清明節這一天祭祖。
  • 「老宋講故事」祭祀祖先陰差陽錯,有意無意皆是天意!
    這個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的。孩子特小的時候,我們怕孩子沾染了不乾淨。孩子長大之後,會去外面讀書,又沒時間。就這樣,錯過了很多祭拜祖先的大好時光。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做好榜樣,即使是個形式,也要堅持下去。讓後人將感恩先祖的心延續下去,將孝道傳承下去。這個很重要。這個年輕人以各種理由推脫,把父親惹急了。在老人心中,孩子的爺爺奶奶恩重如山,怎麼能不去祭拜呢?
  • 祭拜怎麼用?讀者反映「到三平寺祭拜」用詞不當
    祭拜,那是拜亡人的,三平又不是陵園或祖祠」;連資深編輯也稱,「祭拜在民間語境上,是指向先人的,三平寺是宗教場所,對信眾來說,用祭拜感覺不敬」……  大家忍不住到百度詞條上一搜,卻發現「祭」的釋義有兩種,一是供奉神靈或祖先:祭天、祭神、祭祖;一是對死者表示追念的儀式,如祭奠。這麼看來,「到三平寺祭拜」似乎也並無不妥。
  •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祀淺談
    在我們中國人心裡,要對自己的長輩要能夠孝敬尊重,在過年以及清明的時候,都會去祭祀自己的祖先,因為在我們的眼裡,早已經把祖先看成是種族延續的根本。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對象,這種層次區別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來決定的,如氏族、家族和民族祖先崇拜等。這些祖先崇拜對象,因為時間以及地域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既有真實存在的人,也有歷史傳說。中華民族一般把三皇五帝以及女媧等作為民族始祖的象徵。
  • 海內「文宗」後人齊集會古河陽 共祭拜祖先韓愈
    中新社孟州三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史寶銀李彥寧)今日上午,來自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三百多名韓氏後裔齊集古河陽(河南孟州)共仰祖先巍巍功德,共祭拜祖先。  「文起八代之衰,儒後道統之窮」「忠犯人文之怒,勇奪三軍之帥」……上午九時許,身著唐裝的韓氏後裔高舉書寫韓愈一生功績和著名詩詞的旌旗整齊的進入祭祀廣場,靜靜的等待著祭祀大典的開始。
  • 古代如果得皇帝賜姓之後,還祭拜自己本姓祖先嗎?
    在中國古代,姓氏象徵著的是一個人的血統,代表著一種身份,所以姓氏這個詞語不是面向所有人的,它只是針對於佔據少部分的統治階級而言,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氏的。所以說姓氏本身就帶著一種特殊的含義。你比如說商朝的國相比幹,其後代就是以王為姓,專門和其他宗族來做一個區分。
  • 七月十五祭拜什麼 中元節祭祀需哪些物品
    因此,每年這段時間意外死亡的人,往往被附會為「被鬼抓走了」。人們認為,為這些鬼魂舉行「普渡」禮,一方面可以使他們早日脫離地獄之苦,另一方面希望他們不再騷擾世間活人。所以每年七月除了行「普渡」禮外,還在路旁多燒些冥紙,以廣結冥福。後來演變成「放火燈」、「敬好兄弟」的習俗。
  • 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几案中的供案,主要滿足禮敬祖先牌位或神靈塑像的供奉儀式需要,可以說是地位最超然的中式家具,因為在傳統文化中,神聖、莊重和嚴肅的祭祀禮儀是必須滿懷虔誠、敬重的心態去對待的信仰儀式。其實,「俎」是可以上溯至夏朝之前的几案雛形,為四隻矮足向內收進支撐俎面的造型,大多用於切牲畜及陳列肉品,以祭祀神靈和祖先。一直到周代後期、春秋戰國時期才有了案的名稱,案面較寬,可以用於日常飲食之中。
  • 過年了,你們老家還祭祀祖先嗎?
    同時,菏澤也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方,有著悠久的文化和傳統,人文始祖伏羲、戰神蚩尤、孫臏、吳啟、三皇五帝的舜帝、少昊都出生在這裡,宋江和梁山好漢的故事和發生在這片土地上,可以說著悠久的文化傳承。過年祭祀,在菏澤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過年緬懷先輩,也是對祖先的尊敬,所以每年的臘月二十九的晚上,或者大年初一的早上都會上墳祭拜,一大家子帶上貢品和鞭炮去祭拜。我記得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去祭祀,以前都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天不亮就出發,現在都是提前一天,臘月二十九的下午去。
  • 漢人祭祀是拜祖先,清皇帝不拜祖先,是拜一根杆子
    我們漢人祭祀,會祭拜祖先。但清朝皇帝不拜祖先,而是拜一根杆子,稱為「索倫杆」。這根杆子有什麼好拜的?經過閻崇年先生考察,這跟滿族人的「森林文化」有關。等等,滿族人不是遊牧民族嗎?他們在馬上打的天下呀,怎麼改森林文化了?
  • 古人如何「祭祀」?
    民族的不同,構成各具風格的祭祀文化。中國歷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門歷史文化。自古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所以,「祭祀」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 我們祭祀祖先是迷信嗎
    中華民族祭祀祖先,是「追養繼孝,民德厚望」,絕非迷信。正是為了表達子孫的感恩與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祭祀才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在《說文》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鬼,人所歸為鬼。」。我們中國人都認為,人死後歸天,又回歸天地的懷抱了。
  • 老成都的敬神與祭祖
    萬蘊芳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都人敬神與祭祖儀式是很隆重的。      那時我家住在成都市東府街10號,是一座兩進四合院,人稱「萬公館。」萬公館坐北朝南,後院正中是堂屋,堂屋用來敬神和祭祖,兩側廂房住人。
  • 祭祀何須燒紙,心誠乃傳家風,在沒有紙的年代我們祖先如何祭祖?
    現在看來他說的應該是一句俗語可能追溯更早,也就是說早期的先人們祭祀他們的祖先,不玩虛的,五穀雜糧,牛羊豬雞鴨鵝什麼的,都會進行供奉,不管是皇家還是普通草根,總是要用可以吃的東西貢獻,叫犧牲,就是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 放河燈、祭祖,看看中元節這些古老的祭祀活動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與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三大傳統祭祀節日。中元節這天有哪些祭祀活動呢?因各地各省各民族不同,祭祀活動也不同。先整理幾個比較常見的祭祀活動,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寓意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