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不忘本,祭拜祖先話親情-2018張氏家族祭祀典禮

2020-12-20 南江組合

2018年農曆二月初九,分居在師宗、丘北、瀘西等地的張氏家族聚集在白馬大新寨,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祭拜他們的始祖母。追根溯源,紀念祖先,珍惜血脈,加強親情。

始祖母趙氏,張氏家族第七世祖張紳(貢生)之妻。因年老病故於丘北白馬大新寨,準備抬往黑耳與紳公合葬,不料烏雲翻滾,雷鳴陣雨,送葬隊伍被迫回去躲雨。頃刻雷聲隆隆,震天動地,突然一聲轟隆巨響,巨石從山坡上滾下,把棺材蓋嚴了。天葬於棺,地葬於穴,就這樣形成了奇特的天造墳瑩。

參加本次祭拜的有:師宗石洞、黑耳、瀘西逸圃、打磨山、大矣勒、小矣勒、馬者龍、松毛地、塘房等各地居住的張氏後裔,隊伍龐大,達數千人之多。

高清視頻:白馬祭祀話親情-上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高清視頻:白馬祭祀話親情-下

長長的隊伍

祭拜

祭祀歸來

聚餐

相關焦點

  • 2018中華張姓拜祖大典 暨海峽兩岸張氏宗親聯誼活動紀念慶典在河南...
    映象網訊(記者 秦雯 文/圖)2018年4月28日上午,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濮陽市委員會主辦,濮陽縣人民政府承辦的2018中華張姓拜祖大典暨海峽兩岸張氏宗親聯誼活動紀念慶典,在河南濮陽縣揮公陵園隆重舉行。
  •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祀淺談
    在我們中國人心裡,要對自己的長輩要能夠孝敬尊重,在過年以及清明的時候,都會去祭祀自己的祖先,因為在我們的眼裡,早已經把祖先看成是種族延續的根本。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對象,這種層次區別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來決定的,如氏族、家族和民族祖先崇拜等。這些祖先崇拜對象,因為時間以及地域的不同,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既有真實存在的人,也有歷史傳說。中華民族一般把三皇五帝以及女媧等作為民族始祖的象徵。
  • 祭祀文化學問大
    祭祀起源於商朝,分為祭拜祖先和祭拜鬼神兩種。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人們懷念先祖,祈求後代興旺發達的祭祀活動。由於「慎終追遠」和「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植,所以人們通常認為祖先雖然死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祭祖活動也通常是家族中最為嚴肅莊重的活動,同一家族的人在除夕身著盛裝,帶著提前準備好的鞭炮,紙錢,美酒佳餚等進行祭拜。
  • 古代如果得皇帝賜姓之後,還祭拜自己本姓祖先嗎?
    那麼有人可能會問,古代如果得皇帝賜姓之後,還祭拜自己本姓祖先嗎?我們先來說一下賜姓。最早的賜姓大抵是在三皇五帝時期,而得賜姓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嬴氏家族。相傳嬴氏先祖因為給舜飼養鳥類有功,所以被賜姓為"嬴"。西漢時期,劉邦統一全國以後處理項氏家族的手段也是賜姓,而且是賜國姓劉。
  • 逢年過節為什麼要祭拜祖先?
    中國遠古存在祖先祟拜觀念,逢年過節總要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祭祖的形式或許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大致說來,祭拜祖先有六個目的:一是慎終追遠;二是奉行孝道;三是感恩報德;四是維繫親屬團結;五是求祖先賜福;六是怕祖先降災。
  • 春節的雛形源於周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臘祭」
    在《周禮》的五禮「吉、兇、軍、賓、嘉」中,為首的「吉禮」指的便是對先祖和各種神祇的祭祀;《周禮》中的「左祖右社」,表明了周人對宗廟、祖先的重視。「敬天祭祖」是《周禮》的核心信仰,也是漢民族祭祀文化的高度概括。關中的春節祭祖充滿著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含有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祈求祖先保佑和光宗耀祖等多重含義,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 中國文化:我們為什麼要在清明節祭祀祖先?
    為什麼中國人要選擇二十四節氣的清明這天,進行莊重的祭祀祖先儀式?讓我們一起分析。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一、霜露之思,農耕文明。清明節正值春耕播種的大好時節,我們身上承載著祖先對生活樸素美好的希望:期盼今年風調雨順好收成,家人和睦幸福安康。
  • 山西省臨汾市魏村鎮羊舍張氏宗祠
    羊舍村張氏祠堂,位於羊舍村中古佛廟(今村委會)西百餘米處,佔地500平方米。是羊舍村張氏家族供奉祖先、保存家譜和舉行家族重大活動的聖地,俗稱「家廟」。始建於明末清初,由主殿、東西廂房和門樓、門房組成。照壁兩旁刻有石對聯一副,上聯是「祖宗雖古遠,祭祀不可不誠」,下聯是「子孫雖愚妄,經書不可不讀」,以告誡家族後裔緬懷祖先、尊敬長輩,勉勵張氏族人勤奮讀書、學有所成。在清朝,張氏祠堂有幾十畝耕地,由張氏族人輪流耕種,收益維繫祠堂日常開銷。每年的農曆新年、清明祭祖和家族有重大活動慶典時,祠堂都要開灶做飯,年滿十六周歲的張姓男丁,都可在祠堂用飯。每次活動由組長負責,專人管理。族長由族人推舉。
  • 淺談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在中國人古代的封建禮儀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祭祀。祭祀從這個傳統從古代一直延傳到至今,還沒有被人們所忘卻。它依舊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古代的祭祀。主要分為三類:祭天,祭地,祭人鬼。
  • 過年,當我們祭拜祖先的時候,是在祭拜什麼?
    父親是一個特別熱愛燒香放鞭炮祭拜祖墳的人,除此之外,他還是個特別熱衷過傳統佳節的人,每次過節他老早就開始忙活,正因如此,小時候的我,吃了好多粽子餈粑之類傳統小吃,很有口福。說實話,所有這些事情加在一起,也不足以拼成一個完整的家族脈絡,我對我家族故事只知道這麼些。我這才發現,自己平時寫別人的故事,現在卻連自己家的事兒,都說不明白——我家祖墳上的幾個人,我對我他們一無所知。
  •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 這是一個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國有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三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幾個節日都和祭祀先人有關,所以備受大家重視,更有很多習俗文化流傳了在了節日中。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日子。
  • 山東魚臺縣老砦鄉張氏祭祖盛況實拍:莊嚴隆重,令人大開眼界!
    文:張克龍公元2018年,歲在戊戌,正月初一,春和景明,惠風和暢,張氏族人恭集山東魚臺縣老砦鄉沙河故裡,宗親數至,少長鹹集,祭祀先祖。樹高千尺不忘根張氏家族情意深一脈相承聚故裡緬懷祖德祭先人張姓現為全國第三大姓氏。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正而賜姓。
  • 我們祭祀祖先是迷信嗎
    中華民族祭祀祖先,是「追養繼孝,民德厚望」,絕非迷信。正是為了表達子孫的感恩與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祭祀才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在《說文》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鬼,人所歸為鬼。」。我們中國人都認為,人死後歸天,又回歸天地的懷抱了。
  • 己亥年張氏祭祖大典:逾5000名海內外張氏後裔聚首清河
    海內外張氏後裔向始祖揮公上香。張鵬翔攝中新網邢臺5月2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28日,來自海內外155個代表團、79個張氏宗親組織,逾5000名海內外張氏後裔聚首河北省清河縣華夏張氏祖庭,己亥年張氏祭祖大典敘親情。
  • 清明節快到了,祭祀祖先請注意這幾條
    馬上快到清明節了,清明節是我國祭拜祖先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俗,人們在掃墓時都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並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
  • 過年了,你們老家還祭祀祖先嗎?
    過年祭祀,在菏澤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過年緬懷先輩,也是對祖先的尊敬,所以每年的臘月二十九的晚上,或者大年初一的早上都會上墳祭拜,一大家子帶上貢品和鞭炮去祭拜。我記得我從小就跟著父親去祭祀,以前都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天不亮就出發,現在都是提前一天,臘月二十九的下午去。
  • 祭祀何須燒紙,心誠乃傳家風,在沒有紙的年代我們祖先如何祭祖?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就是東漢蔡倫發明紙之前,人們肯定不會燒紙,那是如何祭拜祖先的呢?首先我覺得這位朋友可能搞錯了一件事情,蔡倫不是發明了紙,而是提升了造紙技術,使得它的產量比以前高了許多,而且也更耐用。事實上當人們通過歷史記載無法確定的時候,考古才是最佳的印證者。
  • 所謂歷代祖先,全都是指男性嗎?有沒有女性祖先?
    中國民間家譜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跡、家規等等,是姓氏家族人物歷史資料,包括家族姓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人物世系分支等,其中人物世系記載的是歷代祖先的名、字、生卒年月、娶妻姓名(所葬地名山向)、所生男丁、所葬地名山向、有無墓碑等。
  • 清明節祭祀祖先有規矩,這些祭掃的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當然,清明節祭祀祖先有規矩,這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關於祭祀祖先的時間1、上山祭掃的日期,可以是清明節當天,也可以在清明節的前三天或後三天,這樣時間跨度可以給後人充足的選擇。2、祭掃一般要安排在上午進行,最好不要在下午三點之後上山,因為此時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
  • 漢人祭祀是拜祖先,清皇帝不拜祖先,是拜一根杆子
    我們漢人祭祀,會祭拜祖先。但清朝皇帝不拜祖先,而是拜一根杆子,稱為「索倫杆」。這根杆子有什麼好拜的?經過閻崇年先生考察,這跟滿族人的「森林文化」有關。等等,滿族人不是遊牧民族嗎?他們在馬上打的天下呀,怎麼改森林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