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果得皇帝賜姓之後,還祭拜自己本姓祖先嗎?

2020-12-15 心安歷史說

在中國古代,姓氏象徵著的是一個人的血統,代表著一種身份,所以姓氏這個詞語不是面向所有人的,它只是針對於佔據少部分的統治階級而言,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姓氏的。所以說姓氏本身就帶著一種特殊的含義。你比如說商朝的國相比幹,其後代就是以王為姓,專門和其他宗族來做一個區分。正是因為姓氏的獨特性,所以古代王朝的皇帝為了籠絡或者貶斥人的時候就會採用賜姓的手法。帝賜姓受者是必須要改姓的,否則就是抗旨。那麼有人可能會問,古代如果得皇帝賜姓之後,還祭拜自己本姓祖先嗎?

我們先來說一下賜姓。最早的賜姓大抵是在三皇五帝時期,而得賜姓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嬴氏家族。相傳嬴氏先祖因為給舜飼養鳥類有功,所以被賜姓為"嬴"。西漢時期,劉邦統一全國以後處理項氏家族的手段也是賜姓,而且是賜國姓劉。一來劉邦是為了穩定項家避免他們作亂,二來劉邦可以趁機表示一下自己的寬宏大量,給新朝帶來一個好氣象。當然,賜姓除了起到安撫降將的作用以外還有很多作用,你比如說像籠絡少數民族首領以及獎勵功臣。

漢代最大的敵人就是北方的匈奴,儘管皇帝多次派遣將領攻打,然而總是能夠捲土重來。所以為了能夠跟匈奴之間講和成為名義上的一家人,皇帝就會給其統治階層賜"劉"姓,在形式上以示為同源同宗,從而避免戰爭的發生。這是歷代王朝的皇帝們所慣用的手法,而對於少數民族首領來說他們也願意吃這一套。

不僅是在漢朝,在唐朝開國之初的時候唐朝統治者就使用賜姓的手段來獎勵功臣。當時比較著名的幽州總管羅藝、江淮的杜伏威都曾經接受過皇帝的賜的"李"姓。一般來說像以上這些被賜姓為國姓的人是被納入到宗正寺之中的,宗正寺就是為皇族專門管理族譜的機構,並且負責祭祀之事。每到大行皇帝皇后的祭日之時這些改姓者必須跟其他皇族一樣前往陵園去祭拜,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因為改的是國姓,所以他們只需要祭拜皇族的祖先,對於自己原屬的宗族祖先改姓者就不需要去祭拜了。因為在中國古代能夠成為皇族是大多數的人願望,成為皇室宗親當然是給原宗族光耀門庭的一種行徑。在古代人眼中皇帝比祖先更為神聖不可侵犯,所以即使改姓者不去祭拜原來的祖先他們也不會有什麼負罪感,因為他們所作的是光耀門庭之事。不過這不少身在皇族中的改姓者們會在家中祭拜原有的先祖,只不過規模上不會太大,只是在私底下偷偷摸摸地進行,畢竟宗族的養育之恩難忘嘛!

多說一點,祭拜皇族先祖只是針對於那些功臣或者降將來說的,那些少數民族首領是不會祭拜皇族先祖的。這是因為少數民族首領說到底他沒有同化入漢民族之中,而且跟皇帝之間的君臣關係沒有那麼牢固,對皇帝也並不忠心,所以即使改姓他們也不會去祭拜皇帝先祖。你比如說西夏,西夏皇族接受了北宋皇帝所賜的趙姓,但是他們卻從來不祭拜宋太祖。

有人改成國姓進入皇族,也就有人因為犯錯而被逐出皇族。那麼那些被從皇族之中踢出去的人還需要祭拜原宗族的先祖嗎?這當然是要的。在古代皇族內部的人員只要惹得皇帝不開心,皇帝就會想盡辦法去懲處,而改姓就是一個非常嚴厲的手段。在武則天主政的時候,她就將自己的死敵們就剔除出了皇室家譜之中。你比如說皇后王氏改姓為蟒姓,寵妃蕭氏改稱梟氏。而那些反對她獨攬朝政的李姓皇族都被改成了虺氏,自己的兩個兒子也被改成武姓。雖然他們都被逐出了皇族之列,但是遇到祭祀這樣的事情之時他們依然要參加進來。因為說到底他們身上流淌著的還是皇室家族的血。

當然皇帝賜姓也不一定是給國姓,有的時候會以地方或者事件來賜姓。你比如說魏孝文帝。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就讓鮮卑族大臣改姓,很多人都是以當時的地名或者舊有的漢名改姓。在比如說三寶太監鄭和,他以前不姓鄭,只是因為他在鄭(地名)立了功,所以被賜姓為鄭。像他們並沒有改換國姓,而是讓皇帝賜予了別的姓氏,所以他們就需要先後祭拜兩個先祖。一個是皇帝賜姓的這一支的先祖,受者必須跟宗族內的其他人一起前往祭祀。然後再轉過頭來祭拜自己原來宗族的先祖。雖然非常麻煩但是古代人樂得做這件事。在古代祭祀一直都是大事,從商代開始祭祀這件事小到平民大到貴族他們都必須嚴格對待。周代把祭祀這件事體系化和制度化,形成了周禮。到後來祭祀和孝順緊密地聯合在了一起,如果不祭祀先祖那就是不孝子孫。在古代誰也帶不起這個大帽子,因為它太過於沉重了。所以總的來說即使那些人在皇帝的要求下改了姓,但是他們還會一如既往地去祭祀原有宗族的祖先的。這不僅是對傳統孝道的一種要求,還是因為在主觀主義上他們其實是想做這樣的事情的。

相關焦點

  • 兒皇帝溥儀春節很忙 拜完自己祖宗還得拜日本人的祖宗
    自從溥儀被日本弄去了東北當上了「兒皇帝」,心中始終未曾熄滅的皇帝夢又砰然燃起。在偽滿皇宮中溥儀在所謂的寢宮邊設立了佛堂供奉各路神靈,還設立了奉先殿以及懷遠樓供奉祖先。儘管早已經沒有了在紫禁城裡的威風,但溥儀和他的偽滿小朝廷在春節期間各種活動依然如常,只不過規模小了一些而已。
  • 古代皇帝進洞房前後需要注意些什麼?一起來看看溥儀是怎麼說的
    尤其是擁有三千後宮的皇帝,結婚次數這麼多,地位也很高,他在洞房前後又會做些什麼呢?圖片:擁有三千後宮的皇帝洞房前劇照現在結婚時新婚夫婦用的房子叫做婚房,古代最開始的時候並不叫「婚房」,也不叫「洞房」,而是「青廬」,這一說法可以在《孔雀東南飛》中查到,文中記載到:「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這句古文中的「青廬」,指的就是新婚夫婦舉行婚禮所用的房屋。
  • 淺談中國傳統祭祀文化,祖先就要供奉起來,供案成了寄託「工具」
    不管是祭祀祖先,還是祭祀天地,都需要用到供案。在中國古代的傳統中,祭祀也有很大的講究。像祭天,祭地,這種祭祀只能由天子來祭拜。如果你的地位夠高,有足夠的權威的話,就可以祭拜山川。像一般的官員和百姓,只能夠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祭天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這樣的千古一帝也要放在心上。
  • 湖北有一個村年年都要祭拜,發現後族譜,祖先是一代帝皇李世民
    在封建社會裡家族的一個很重要的,沒有一個皇帝可以離開不開家族的幫助,除了朱元璋,要知道朝代更迭就是一本家族誕生興衰史,而且古代的思想因為傳承慢慢到了現代,即使現在的思想開放了,這鞋傳承還是存在的,例如現在還會有人去在清明的時候祭拜祖先。
  • 高郵東郊宋氏與送橋宋氏同宗 祖先因忠心得朱元璋賜姓
    元朝大將後裔得賜姓宋兆才告訴記者,據《元和姓纂》中記載,宋姓正宗是源於子姓,屬於以國名為氏。「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封微子啟於商朝發源地商丘,建立宋國,封為公爵,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到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為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
  • 過年,當我們祭拜祖先的時候,是在祭拜什麼?
    事實上,我很早就外出上學,後來一直在各個城市輾轉,我關於老一輩的事情,知道得非常有限。我還記得我還有一個親伯伯,終身未婚,一直跟我們一家生活,小時候我發燒時,半夜他會趕過來看我,偷著塞毛票錢給我,還有零食。
  • 51位韓國人江北城祭拜祖先 曾在重慶稱帝(圖)
    昨天,51位韓國人來到江北城上橫街,結伴上山祭拜皇陵。十多年來,每逢農曆二月初六,他們都會不遠千裡來到重慶,拜祭逝後偏安於中國西南城市一隅的祖先——明玉珍皇帝。  而昨天一同上山祭拜的還有53位中國人,他們來自四川、重慶和貴州,是明玉珍的中國後裔。
  • 為什麼近百萬日本人來中國祭拜祖先?背後有一個讓人憤怒的原因
    在近代時期,一時發展起來的日本展現出來了窮山惡水出刁民的本性,他們不僅沒有對日本影響深遠的中國進行一定的幫助,反而幾乎每時每刻地想著如何侵略自己的恩師。這就好像一個德高望重的師父教給了徒弟很多本事,等徒弟翅膀硬了之後,就把師父給打得鼻青臉腫,讓師父寒心不已。
  • 古代皇帝洞房前都要幹嘛?溥儀揭露自己結婚全過程,很不自在
    等到天黑,還不見漢武帝,只好「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這裡的洞房指的是幽深而又豪華的居室。盛唐時期,很流行佛教,洞房還曾用來指僧人的山房。洞房一詞直到中唐以後,才漸漸引申為現在的含義。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寫到: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後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寫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更是被廣泛流傳。
  • 漢人祭祀是拜祖先,清皇帝不拜祖先,是拜一根杆子
    我們漢人祭祀,會祭拜祖先。但清朝皇帝不拜祖先,而是拜一根杆子,稱為「索倫杆」。這根杆子有什麼好拜的?經過閻崇年先生考察,這跟滿族人的「森林文化」有關。等等,滿族人不是遊牧民族嗎?他們在馬上打的天下呀,怎麼改森林文化了?
  • 愛新覺羅後裔狀況:有的人定期祭拜祖先,有的人仍存皇室優越感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自從1912年溥儀宣布退位後,中國封建制度就此結束,但清朝畢竟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也算根深蒂固,清朝滅亡之後許多皇室族人後裔,都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因為大多數人清朝印象不好,所以很多清朝皇族為了避禍,都主動改了姓名,原本那些貴族公子小姐,再也沒有任何特權,但他們仍舊比一般百姓過得好,因為他們家裡有錢、有財產,再到後來溥儀被俘虜,這些清朝後裔才漸漸銷聲匿跡了。
  • 51位韓國人重慶江北祭拜祖先 兩國子孫盼共祭祖
    重慶晚報3月3日報導 昨天,51位韓國人來到江北城上橫街,結伴上山祭拜皇陵。十多年來,每逢農曆二月初六,他們都會不遠千裡來到重慶,拜祭逝後偏安於中國西南城市一隅的祖先——明玉珍皇帝。而昨天一同上山祭拜的還有53位中國人,他們來自四川、重慶和貴州,是明玉珍的中國後裔。
  • 逢年過節為什麼要祭拜祖先?
    中國遠古存在祖先祟拜觀念,逢年過節總要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祭祖的形式或許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大致說來,祭拜祖先有六個目的:一是慎終追遠;二是奉行孝道;三是感恩報德;四是維繫親屬團結;五是求祖先賜福;六是怕祖先降災。
  • 李自成其實不姓李,他的祖先開創兩個朝代,只有他是一天皇帝
    兩者對比具體見下:第一、 宇文化及並非北周宗室,其姓氏源自北周皇帝的祖先賜姓。他的祖先是匈奴人,本姓破野頭。當初就是鮮卑宇文部落頭人的僕人,大概跟後來的包衣奴才一樣。因為這名匈奴人忠誠度很高,能力很強,再加上他們祖祖輩輩的努力成為了貴族。第二、 宇文化及是開國皇帝,但並不是當了一天皇帝。好大喜功三徵高句麗的隋煬帝(隋世祖)楊廣正是死於宇文化及之手。
  • 又過年了,老人說,過年祭拜祖先的食物小孩不能吃!
    古人說,麻雀也有三十夜,意思是說,麻雀在三十的天,也就是在過年的那一天,它們也會在自己的家慶祝過年。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過年的那一天,家家都要慶祝,家家都要吃年夜飯。過年,除了慶祝家人團聚和慶祝舊的一年圓滿結束以及新一年的開始以外,還要祭拜祖先。祭拜祖先,其實是在表達心懷故人,心存感恩等的一系列情感。
  • 歷史上被稱為千古聖人的孔老夫子,尊重自己的祖先嗎?
    祖訓就如同皇帝的聖旨,是要無條件服從、要不折不扣地執行的!就是在如今的中國,在許多姓氏的家譜族案中,依然能找到祖訓和自己祖先言行的足跡,如果自己的祖先有光輝的歷史和偉大的做為,仍然能讓現在的後輩們津津樂道;如果自己的祖先有著不光彩的事跡,如今的後代總是要遮蓋和辯解,這種以祖先為榮或為祖先遮醜的方式,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習慣,也算是對祖先的一種別樣的尊敬吧!
  •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祭祀淺談
    在我們中國人心裡,要對自己的長輩要能夠孝敬尊重,在過年以及清明的時候,都會去祭祀自己的祖先,因為在我們的眼裡,早已經把祖先看成是種族延續的根本。在中國還是處於遠古時代的時候,人們就非常尊敬自己的祖先了,後來,在周到的時候,推崇宗法制,這時候祖先崇拜成為一種官方的制度,老百姓開始普遍尊崇祖先,無論是上到尊貴的皇帝、貴族,還是下至普通的百姓,都會祭祖。因為地域寬廣,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習慣風俗的多民族國家,雖然這56個不同的民族在語言、文字、風俗等上面存在差異,但是都會以各自獨有的方式來祭祀自己的先祖。
  • 人文始祖黃帝陵,現改成景點,網友:為何要先花錢才能祭拜祖先?
    ,將兩位稱為我們共同的祖先,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的確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就算是在今天,我們依舊能夠祭拜這些祖先,位於陝西延安黃陵縣的橋山上,就有一座黃帝陵,雖然在全國有好幾個黃帝陵,真正的黃帝陵一直沒有定數,但還是以橋山黃帝陵最為出名,被稱為天下第一陵,因為這裡是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先祖的場所,《史記》中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也是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所以這裡一直都是中華的文明之根,享有很高的聲譽。
  • 中元節是否該給祖先燒紙錢?
    那麼中元節是否應該祭拜祭拜祖先,給我們的祖先燒點紙錢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探討這個問題。關於祭拜祖先,這是中國古人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傳統。不管在古代任何時代,祭拜祖先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起因有二;一種是道家的觀點;認為,先輩們過世之後,軀體已無用,但靈魂依舊存在;或永登極樂,或下地獄等待輪迴轉世。
  • 清明是如何從一個節氣 變成祭拜祖先的「清明節」?
    那麼,清明又是如何從一個節氣變成祭掃祖先的清明「節」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節日,寒食節!其實,祭掃原來是寒食節的內容。中國古代奉行儒家思想,強調對待親人「孝」。但是,古代黎民在寒食節完成這件事沒有問題,因為祖先死後就埋在自家旁邊,官員可麻煩了!中國古代實行「異地調任」制度,你是那裡的官員,不能在那裡任職,只能調到別的地方去。這可就苦了當官的了,一去一回就耽誤上班時間,更不用說遠在京城的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