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
你知道臘八節是哪天嗎?現在的臘八節是農曆十二月初八,但最早期的臘八卻並非是這一天。《說文》記載:「冬至後三戌日祭百神」,我國最早期的臘八節其實是在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戌日(臘日),但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臘八便改為了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佛教傳入,臘八就要改日子啦?因為在佛教中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是釋迦牟尼功德圓滿成為了佛陀,而他在成佛之前常食用臘八粥,為了紀念他,佛教中便在這一天舉行「法寶節」。眾所周知,佛教在中國影響甚廣,所以傳到中國後,法寶節和臘八節相融合,最終成為了現如今的臘八節。
不管原因、時間怎麼變化,但臘八這一天祭祀祖先、神明的傳統都不會改變。雖然說「冬至後三戌日祭百神」,但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百位神明啦,只是祭祀的神仙比較多,所以用百神這一說法來指代。地點不同,可能祭祀對象也會有些許不同,但也有些是普遍都會祭祀的,比如下面的這些:
第一、釋伽牟尼。開篇我們就說了,臘八節之所以會是在這一天,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而佛教中這一天被認為是釋伽牟尼的成佛之日,佛教信徒們自然會對他多加祭拜,所以百神中自然少不了他。
第二、五大家神。五大家神指的是古時候所說的「五祭」,即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其實古代關於「五祭」的說法並不一定,在最早期的時候,五祭說的是祭祀五行之神,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神。後來隨著時代的變化,又出現了新的五祭,也就是五大家神。
在這五位家神中,以門神和灶神最為出名,時至今日,仍廣為流傳,所以他們倆我想就不用介紹了吧。我們來說說戶神吧。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聽到「戶神」的說法,所以初初聽到這個詞的時候,我還以為他其實就是房屋神的一種說法,後來發現不是的。在古代,戶指的是半扇門。當時百姓家中的大門基本都是由兩扇門組成的,這在古裝劇中也很常見,但在進了大門之後,裡面的門很多都是單扇的,和現在的門一樣,它們被稱之為戶。而戶神就是這單扇門上貼的門神,所以稱之為戶神。
宅神雖然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宅男宅女們,但其實在古時候的宅神可是真正的房屋神哦,庇護著千家萬戶的平安。而井神呢,其實古代並沒有富裕到家家戶戶有井的,大多都是很多戶人家共享一口井,所以井對人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井神也就應運而生了。
第三、八臘神。八臘神,光聽名字就知道兩者之間定然有著什麼聯繫啦,沒錯,八臘神就是古人在臘八時候特別流行祭祀的八位與農業有關的八位神明,分別是: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畷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光這樣看,有點難理解,我根據資料,大致解釋下吧,若有偏差,請見諒並指出。
在《禮記·郊特牲》中載:「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經學大師備註說:「先嗇,若神農者」、「嗇,后稷是也」,可見八臘神中前兩位神指的便是神農和后稷了,都是傳說中對我國農業有著大貢獻的人。而「農」有的說是農夫,有的說是田官之神,感覺可以綜合一下呢,比如農夫便是田官之神。
「郵表畷」則是指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當然我也見過說是茅棚、地頭、井的,兩種說法各有各的立足點,細想下來都還蠻有道理的呢。貓虎和昆蟲,都是出於人們對於某些災害的擔心害怕,想依靠這些動物來幫助他們達成避免蟲害等的願望,所以這兩個感覺按字面理解即可。坊則是指的負責堤壩的神,而水庸據說是水溝,但也有說是城隍的,差距有點大呢。
其實最初的八臘神是在「每歲建亥之月」,也就是在十月份秋收之後,後來因為臘八被換到農曆十二月初八,臘祭而隨著變到了這會兒。不過不管時間如何改變,人們對於神明的這種崇敬之心都始終不變,這點對於祭祀來說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