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人工智慧已轉化為日常生活、生產中實實在在的應用,數字讓生活更智慧、科技讓生產更智能。一方面,智慧生活不再是一個宏大敘事,而是分解成每一個具體可感的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也在加速和產業的結合,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升級。
在上一年推出「粵港澳大灣區AI產業深調研」的基礎上,南方日報、南方產業智庫聯合廣州市社科院、廣州市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促進會等專業機構,再次推出「廣東人工智慧產業深調研2.0」,將聚集智慧生活與智能產業,從生活生產兩個角度,發掘人工智慧正在發生的深刻影響,對行業的發展現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問題深入調研和走訪報導。
首期報導從與人們生活密切可感的智慧城市開始。
AI星動向2.0第期
未來的圖書館長啥樣?在廣州南沙「首個城市AI圖書館」,系統自動識別圖書類型,機器人小黃車自動運輸、自動精準完成上架。不僅如此,圖書館還可以實現書籍智能推薦和個性化服務,將原有的被動服務轉為主動關懷。
這是廣州雲從科技在智慧城市「小試牛刀」的一個場景。刷臉取款、刷臉登機……雲從科技從金融領域切入,並迅速布局至安防、民航、零售等領域,短短五年時間已位列全球計算機視覺市場前列,為用戶帶來智慧、便捷的AI生活體驗。
今年5月,雲從科技與廣州市政府達成「數字基建」合作,雙方共建國內首個人機協同開放平臺,打造廣州智慧城市智能運行中樞,一個智慧的「未來城市大腦」即將展現在人們眼前。
技術之變
不只是「一家人臉識別公司」
提到雲從科技,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一家做人臉識別的公司」,從人臉識別、跨鏡追蹤、車輛識別再到姿態識別、語音識別等等,一路升級打怪獸,在各類排行榜中「霸榜」。
雲從展廳
紅利來得快去得也快,轉眼人臉識別技術轉眼已趨於同質化。算法的領先不再是衡量的唯一標準。
「人臉識別和跨鏡追蹤技術讓人工智慧有了眼睛。這只是完成了感知層面的應用。識別的目的是要理解人到幫助人。因此我們還要做人工智慧的大腦——認知和決策,才能真正形成AI閉環。」雲從科技南區總經理劉毅鵬說。
對此,雲從提出人機協同的理念。比如,醫療領域主要矛盾是稀缺的專家資源與海量的病患需求。人機協同技術將通過將醫療專家的知識技能模型化、自動化,自動判斷過濾90%以上診療信息,使得醫療專家可以集中處理10%的關鍵性問題。
技術已經不再是停留在對人的識別上。「未來隨著物聯網數據的增加,比如智慧燈杆應用、樓宇溫溼度等更多業務場景,產生了遠比人臉識別更多的數據。」劉毅鵬說,AI、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應用領域成為常態,這些也自然成為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的良好助力。
平臺之變
從技術驅動到打通多樣化場景
打造智慧城市智能運行中樞,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雲從科技如何才能勝任?
從對人的識別到對物的管理過程中,雲從科技加速從應用型企業向平臺型企業跨越。
在對城市管理的各個細分場景中,需要解決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問題,深入到城市的每一個毛細血管中。在行業中那些頻次比較低的,像恐龍的尾巴,被稱之為長尾應用。突破長尾效應,才能形成價值閉環。
「僅僅只是刷臉進出,提供了某一個方面的便利性,但如果圍繞一個幾萬人、十幾萬人的園區、商業體、社區吃喝玩樂,圍繞更多的數據,才能引發更多爆發性的價值。」劉毅鵬說,單點數據並沒有特別高的價值,把單個場景連成線,把越來越多的數據匯聚在一起。
今年7月,雲從推出行業級人工智慧產品和能力平臺——「輕舟」。這個平臺幾乎集中了雲從所有的算法能力模型和標準業務組件,包括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圖像識別、OCR識別等,可以接入各個行業的專業業務系統,為各行各業在AI技術上的發展應用上賦能。
大數據系統平臺
在這個過程中,雲從並不是以「顛覆者」的形象出現。例如對醫院來說,從門診到醫保繳費,一整套專業的系統,往往是幾十年的積累,「我們沒有必要重新搞一遍,而是藉助原有的軟體提供商,融合我們的AI場景與技術,幫助他們實現更多服務」。
說起平臺,很多人都並不陌生,包括BAT在內,其藉助龐大的數據、日漸完善的算法,也在加快跑馬圈地。如何直面這些企業的競爭?
劉毅鵬坦言,網際網路平臺並不缺數據和技術,但隨著線下布局越來越重,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並不見得有更大的優勢,而且,AI是一個很長的賽道,從大的行業看來,AI滲透還遠遠不夠,大家都需要創造更多場景,不至於像傳統行業那樣,在競爭上就陷入你死我活的地步。
而在另一方面,AI公司還面臨異軍突起的新勢力從側方崛起的競爭。劉毅鵬說,AI能力需要不斷持續投入,這對小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免費算法可以直接拿過來用,但遇到突發事件如疫情,難以持續升級迭代。「這個行業變化很快,一些小公司今天還在承諾明天可能就消失了」。
對研發有足夠的儲備,才能在小步快跑中持續領先。「比如同樣是人臉識別,但戴上口罩還能識別,這要有實力的廠商才能快速實現升級迭代。」劉毅鵬說,在雲從科技的AI研究院中,真正常用的技術能力只有幾十種,還有上百種能力還在倉庫中尚未商用。
生態之變
「千帆」競發探索價值生態圈
搭建平臺,生態建設是成敗的關鍵。「就好比蘋果的生態體系,手機自有的應用也就幾十個,我們不可能覆蓋所有,而是應該藉助合作夥伴的力量,上架不同的應用。」劉毅鵬說。
從技術公司到生態公司,這是一大轉變。這個挑戰來自於內外部,過去,技術公司傾向於自己來做,但如果啥都自己做,就無法做到聚焦,這需要AI公司對自身定位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模擬未來智慧生活
「當我們打算在某個行業落地時,就去一家一家談,例如人工智慧在圖書館實現機器人分揀、電子書架啟用後,這套方式可以快速複製到文化館、博物館。」劉毅鵬說。這個過程,就需要很多合作夥伴一起來參與。
與合作夥伴一起碰撞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應用的場景越來越多,慢慢串點成面,形成一套完善的解決方案。雲從得以和合作夥伴共同成長。
劉毅鵬舉了一個例子,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態合作夥伴應用,例如有服務消防領域很久的開發者,藉助攝像頭推出火苗識別的算法和應用,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開發,比如桌球計分等更多的長尾應用。
在發推出「輕舟」平臺的同時,雲從也發布了「千帆」合作夥伴計劃,攜手跨行業跨地區的合作夥伴,構建應用於智慧城市的價值生態。
【記者】郜小平
【策劃】陳韓暉 程鵬
【出品】南方產業智庫
【作者】 郜小平
南方產業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