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財經社 陳夢迪
編/嘉辛
近日,一名叫瑞瑞的10歲成都男孩在網上走紅,他由父母指導在家裡接受教育,掌握兩門外語,能用德語講述兒童繪本故事,還能用英文寫小說,上個月剛剛完成個人鋼琴獨奏會。
中國家長普遍有望子成龍的的「神童情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擊中無數家長心中的痛點,但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和時間培養孩子,於是各種神童培訓也應運而生。
這個產業鏈到底是怎樣的?
培訓神童學校創始人稱12歲上大學
在河南商丘,就有一家專門培訓神童的學校——商丘聖童自學,以私塾的方式對外招生,承諾「十二歲掌握高三各科,高中畢業學業水平測試合格,高考超過大學專科線。復讀一年包上二本,復讀二年包上一本,復讀三年包上重點大學。」
這家私塾的創始人叫張民弢,他的微信頭像上寫著幾個顏色鮮明的大字:「 12歲上大專,17歲包考研。」
在聖童自學的官網上,AI財經社看到關於張民弢的介紹:「自動教育專家,晚稻田大學人工語言搏士(就是沒有任何文憑喜歡與邪惡搏鬥的農民);兼任聖童軟體開發公司經理、曾任美國聖童教育有限公司教務長。」
在今年夏天,張民弢10歲的女兒張易文以352分考入河南省商丘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如今,被問及張易文的近況,張民弢對AI財經社說:「她各方面都很好,不管是生活自理能力,與同學相處還是功課都很好。」
當AI財經社問為什麼不讓女兒復讀考個一本,張民弢認為,復讀會讓女兒進入專業領域晚一年或者晚兩年,而越早進入專業領域學的東西越有用,另外,如果女兒考上重點大學就要離開商丘,他就沒辦法對她進行人格教育。
「對孩子最重要的是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不是功課教育。」
目前聖童學堂有八個年齡在5到8歲的孩子,包括張民弢的兒子,一名5歲的孩子在學習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另外6名7、8歲的孩子在學初一的課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提前考大學。老師有三位,張民弢夫婦和一位外聘的教師。授課老師只有兩位,沒有固定課表,靈活授課。
如何驗收孩子的學習成果呢?張民弢對AI財經社說,我們的思想是不評比,一評比,第一名的孩子會驕傲,最後一名會有負面情緒,所以老師心中有數就行了,老師會誠實的匯報孩子的學習情況。
據張民弢介紹,這七個孩子的父母都是「本地政界、教育界和商界人士。」有的孩子父母不僅是老師,還是教育局官員。「他們之所以把孩子送到這裡,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不受應試教育的壓抑。」
「六十分及格,八十分萬歲,一百分犯罪」
張民弢的教學方法一直讓外界頗為好奇,他如何讓孩子在短時間掌握大量知識?是否把普通學校的教學課程進行了壓縮?
張民弢對AI財經社表示,我們沒有壓縮課程,我們壓縮的是偏難怪題的訓練。根據教育部的規定,課程掌握六十分就及格了,八十分就不錯了,但是學校追求九十分以上的標準。這種為了九十分的訓練沒有任何意義,對孩子的未來學習工作沒有用處。
「我們的口號是,六十分及格,八十分萬歲,一百分犯罪。節省時間才是有意義,我們取消掉這部分的訓練,(因為)這部分會佔用孩子三分之一的時間。」
張民弢介紹,聖童學堂每年暑假放假兩周,寒假放假三周。每學期5.5個月,每年午託學費三萬八千元、周託學費四萬八千元、月託學費五萬八千元,認張民弢夫婦為乾爸乾媽,並委託其親自撫養教學的,每年收費九萬八。目前這七位學生均是走讀或午託。
張民弢對AI財經社透露,目前學堂並沒有盈利,「目前收入可以維持我們的生活和基本開支。」
下一步,張民弢正在尋找小學和幼兒園洽談合辦「聖童班」。合作方式是,學生把學費交給學校,張民弢及其弟子無薪授課,學完半年課程後,如果滿意就交下半年課程費用,否則轉回普通班。聖童班總收費與普通班相同,但半年掌握一年課程,同時承諾每天學習時間不超過與普通班。目前已經有小學有意向合作。
對於神童製造的看法,教育學者熊丙奇對AI財經社表示,這些所謂的神童都帶有某種拔苗助長性質,目前大城市更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要尊重孩子的自身成長規律去關注孩子的成長,發達國家對神童情結也有淡化。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快出人才早出人才沒有太大現實價值和意義,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才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