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納 第九交響曲

2020-12-25 搜狐音樂


  推薦曲目:

  《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

  布魯克納一生寫過九首交響曲。在創作《第九交響曲》時布魯克納已年近古稀,從1891年寫至1896年,花費了六年時間,但也只寫好了第一、二、三樂章。寫作中他的健康狀況讓作曲家隱隱約約意識到一個問題,自己可能會跟貝多芬一樣,在「九」這個數字上,為自己的一生作總結,並把自己所鍾愛的交響音樂奉獻給摯愛的上帝。這種念頭支撐著他拖著孱弱的身體,加快了對第九交響曲的創作。

可命運最終還是無情地阻止了他,第九交響曲末樂章還沒最後完成時他便接受上帝的神諭去了天堂。而這部第九交響曲也成為了作曲家未完成的「天鵝之歌」。

  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是許多指揮家要著力詮釋的一部作品。在這其中,以德國指揮家君特•旺德為突出的代表。在他去世前的14年裡,他一再地指揮上演這部作品,並先後進行了三次錄音。而這款1993年3月錄製於漢堡音樂廳的版本,作為現場版的《第九交響曲》的一個範本,被認為因契合了作曲家成長、生活的自然環境的意蘊而贏得了眾多的首肯。它不僅錄音出色,重要的是旺德將世間的種種騷動與不安,通過布魯克納的音樂很好地進行了撫慰與淨化,與其說是對人生的自省,倒不如說是對上帝的一種告解,留給了人們無窮的回味。

  曲目:

  Anton Bruckner

  安東•布魯克納 (1824-1896)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riginal Version)

  D小調第九交響曲

  1. I. Feierlich, Misterioso 第一樂章:莊嚴的,神秘的 [26:58]

  2. II. Scherzo: Bewegt, lebhaft; Trio: Schnell

  第二樂章:諧謔曲:前進的,生動的 [10:45]

  3. III. Adagio: Langsam, feierlich

  第三樂章:柔板:非常緩慢,莊嚴的 [26:55]

  [64:51]

  指揮:君特•旺德

  協奏:北德廣播交響樂團

(責任編輯:董文)

相關焦點

  • 布魯克納d小調第九交響曲詳解
    布魯克納d小調第九交響曲    第一樂章:莊嚴的,神秘的    第二樂章:諧謔曲:前進的,生動的    第三樂章:柔板:非常緩慢,莊嚴的    從1891年4月開始,布魯克納集中精神在這首未完成的第九交響曲的創作上。
  •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
    不同的精神訴求,決定了馬勒的交響曲,基本都以他青年時代開始創作的聲樂套曲《少年的魔角》為延展基礎,其中充滿迷惘的詩意。布魯克納交響曲的基礎,則基本都來自他早期創作的4首彌撒曲,是對上帝真摯的膜拜。布魯克納是在創作了這4首彌撒曲及一首安魂曲後,38歲後才開始創作交響曲,而馬勒28歲已經完成了他的《第一交響曲》。
  • 慕尼黑愛樂樂團在中國奏響布魯克納的交響曲
    慕尼黑愛樂樂團在中國演出布魯克納的意義極為深遠,上周中國古典音樂界最重要的事件是慕尼黑愛樂自1893年成立來,第一次在中國巡演演出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這在之前無論是克裡斯蒂安·蒂勒曼還是洛林·馬澤爾帶團都沒有發生過。作者:魯祝也
  • 安東·布魯克納的簡介
    安東·布魯克納(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生於奧地利安斯菲爾登,逝於維也納,奧地利作曲家, 管風琴演奏家和音樂教育家。他以創作交響曲、彌撒曲與經文歌而著稱,亦有創作出優秀的室樂作品如弦樂四重奏和弦樂五重奏。
  • 周志文:布魯克納札記
    這緣於布魯克納曾經是個管風琴手,後來成為一個作曲家,一生完成了十首體制龐大的交響曲(他的交響曲作品系列有9個編號,附加一個編號No.0,總共有10個)。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大多來源於他在演奏管風琴時得到的靈感。管風琴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樂器,需要極大的場域來馳騁音色。管風琴的音樂非常講究聲音在空間迴蕩的效果,所以演奏管風琴出身的音樂家跟一般作曲家很不相同。
  • 沉醉布魯克納(下)
    劉雪楓 音樂評論家愛樂故事第六交響曲在布魯克納的九首或者十首交響曲中往往被忽略,甚至不如第一或第二那樣被經常提及。第七交響曲在我仍是選擇克倫佩勒,健康狀況異常糟糕的指揮大師塑造的卻是健康光明的布魯克納,即便「輓歌」的憂傷痛徹骨髓,但強大的音流仍然滔滔不絕。通常人們願意提及卡拉揚生前最後的錄音,唯美的音色似乎掩蓋了對塵世的殷殷眷戀,聽起來一點都不感人。若僅就音色而言,朱利尼指揮維也納愛樂版光澤潤順,品格高調,極具聆聽價值。
  • 深交上演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6月15至19日,在中國著名指揮家張國勇執棒下,深圳交響樂團在深圳音樂廳排演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並於6月20日星期六20:00在騰訊視頻藝術頻道播出。這是一次沒有中場休息,一坐下就是一個半小時的音樂之旅!
  • 一人一張經典碟——弗裡喬伊·《德沃夏克:第九交響曲》
    這部《第九交響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國停留將近三年期間、約在1893年5月完成的作品。1893年12月16日由翟多爾指揮紐約愛樂樂團首演。這部交響樂實際上是作者對於美國所在的「新世界」所產生的印象的體現,曲中雖然有類似「黑人靈歌」與美洲「印第安民謠」的旋律出現,但德沃夏克並不是原封不動地將這些民謠歌曲作為主題題材,而是在自己的創作樂思中揉進這些民謠的精神而加以表現。
  • 湖南寧夏兩大名團攜手演繹《第九交響曲》貝多芬音樂季收官
    隨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上演,這是貝多芬創作的最後一部交響曲,也是他對自己藝術生命的總結和回顧,被公認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成就。除了創造性地在交響曲中加入了人聲合唱外,更因其改編席勒的詩篇《歡樂頌》而廣為人知,被譽為頌揚人類崇高靈魂和理想的偉大作品。
  • 為什麼很少有第十交響曲?他們說怕死
    包括一些著名作曲家在內,人們相信一個作曲家只能創作9部交響曲。如果他想寫更多,他會在完成第九交響曲後不久死去。古斯塔夫·馬勒和阿諾爾德·勳伯格都深信不疑。這個迷信的來源似乎是貝多芬只寫了9部交響曲,舒伯特也是如此,還有布魯克納,後者大概故意用D小調創作第九交響曲,和他心愛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一樣。
  • 上海大劇院推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和《樂響四季》音樂會
    「貝九」拉開貝多芬紀念序幕  音樂會還將送上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奉上「交響+民樂」跨年夜音樂饗宴。兩場演出之間,上海大劇院在大堂舉辦新年市集,包括民樂書籤繪色、茶藝展示、兔子燈製作、漢服巡遊、傳統投壺遊戲等文化體驗活動。
  • 「桌遊推薦」小桌面上的音樂會——《第九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指的是一個作曲家創作出的第九支交響曲。而最知名的就是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創作出的d小調第九交響曲,這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樂家認為已經沒有任何作品能夠超越「貝九」的成就。以這樣的一個名字為題,這款桌遊自然也是和音樂有關。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終樂章歡樂頌,簡單的旋律使人深刻銘記
    在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完成的第九交響曲,堪稱絕對的偉大作品。第九交響曲終樂章歡樂頌,一支膾炙人口的簡單的重複旋律是如此的受人鍾愛,以致曾被用作一首聖誕頌歌、一首聯合國的讚美詩、一部電影的音樂,以及無數電視商業廣告的背景音樂。貝多芬是在低音譜號的D大調上創作的這一旋律,歌詞從原來的德文翻譯成了英文。
  • 西方深信的「第九魔咒」到底是什麼?
    1、  這就要從音樂業的一個傳說說起——「第九魔咒」  1827年貝多芬寫完了舉世聞名的第9部交響樂後就去世了,留下尚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  緊接著在1828年,舒伯特在寫完了他的《第9交響曲》後也去世了,離貝多芬辭世只有一年之隔;  而後時隔50年後,就在大家快要遺忘這個詛咒的時候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第三、第五交響曲之間)SYMPHONY NO. 5 in C minor,Op.67 (Schicksals-Sinfonie)《C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7(命運交響曲)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最常上演的交響樂之一,被廣泛認為是西方音樂的基石。
  • 勳伯格寫《第二室內交響曲》的深意(下)
    若以為《第二室內交響曲》中的和聲序列不合乎任何後浪漫主義作曲家的語彙,這無疑是非常愚蠢的——它當然屬於!不過,通過這首作品人們可以了解勳伯格寫作風格的和聲發展,同時它提供了大量證據,表明作曲家創作技巧上發生的微妙變化。本質上,勳伯格對華格納式調性擴展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人們對作曲家的晚期創作抱有錯誤觀點,而且這個誤解被廣泛傳播。因此,勳伯格的調性演變最後一個階段的價值從未得到真正恰當的評價。
  • 北京市東城區少年宮「藝趣學—網絡智慧課堂」第四十八講之《奏響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藝趣學—網絡智慧課堂」第四十八講微課名稱:奏響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讓我們一起近距離的了解這位200年前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巨匠,解讀他歷經艱辛創作的偉大作品d小調第九交響曲。  教師簡介:趙兵  中共黨員  東城區骨幹教師  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陽光少年藝術團東城區少年宮管弦樂團團長、指揮,北京市校外教育兼職教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考級委員會評委、北京音協少兒小提琴教育學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