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中國印記」——貝聿銘的兩岸四地情緣

2020-12-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蘇州博物館新館 資料圖片

臺灣路思義教堂 資料圖片

香港中銀大廈 資料圖片

當地時間5月16日,知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身為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標誌性人物,他的優秀作品遍布世界,得到廣泛的認同和讚賞,成為華人的驕傲。

貝聿銘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他來說,中國印記從未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他在大陸和港澳臺留下的作品,正印證了這種割捨不斷的情緣。

大廈被賦予「中國人的雄心」

香港中銀大廈是貝聿銘建築設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香港的重要地標。作為獻給香港的禮物,他用玻璃、光線和幾何圖形澆築出這座有70層樓、300多米、外觀呈三角柱形的特色建築。

1918年,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創立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貝聿銘隨父到港時才1歲。64年後,已是花甲之年的貝聿銘重回香港,設計中銀大廈。除了家族的緣分,他更希望賦予其「中國人的雄心」。

中銀大廈落成即為當時香港第一高樓,使用面積是一旁香港滙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1/5。它並非簡單的平面結構,而是巧妙運用了立體幾何。整座大廈由許多四邊的菱形構成,交替上升,簡潔有力,以混凝土、鋼筋和玻璃這些現代主義建築的典型材料展現獨特的風格。

「中銀大廈架構如竹,寓意『節節高升』;形象多變,不僅在白天和夜晚不同,在不同光線和角度下也不同。這一建築是少有將文化特色和建築技術完美融合的作品。」說起這些來,曾與貝聿銘共事多年、參與建造中銀大廈的建築師龔書楷仍然頗為自得。

貝聿銘與香港的淵源遠不只中銀大廈。早在1982年,他設計的新寧大廈便在銅鑼灣落成,將鏡面玻璃使用在大廈外牆上。雖然設計如今已經很流行,但在當時非常超前。

澳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澳門科學館是貝聿銘親自設計的傑作。科學館坐落在澳門半島東南角,是赴澳遊客光臨的熱門景點。館內外均充滿了貝聿銘的經典設計特色,以幾何圖形勾勒出各個主體建築的外形,而材料上則大量採用鋼材、鋁板及玻璃,表現出簡約線條美,更能充分利用陽光為室內照明。尤其是銀光閃閃、螺旋上升的斜錐體,在眾多澳門現代建築中別具一格。

路思義教堂成中西融合典範

貝聿銘與臺灣的緣分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即擔任臺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設計者。1963年,該建築由貝聿銘與多位知名建築師合作完成。這也是貝聿銘在亞洲的第一個作品,可謂是當年的得意之作。

路思義教堂坐落在東海大學寬闊的草坪上,被譽為「臺灣最美教堂」。整棟建築外牆僅由四片曲面牆構成,無柱、無梁、無垂直於地面的牆是路思義教堂的最大特色。

從正面看,教堂呈高挑的「人」字形,兩邊是琉璃瓦呈弧形排列。三角形外觀簡潔莊嚴,教堂雙曲面的搭接,形成「向天」的意象,宛若禱告祈福合攏的雙手。

從裡面看,由於屋脊部分分開,教堂便有天窗出現,具有「一線天」的意涵,望天窗延伸於無極之太空,空靈境界油然而生。清水模搭建的格子梁在下方十分粗大,到上部後逐漸變細,盡顯線條交織的美感。如此設計,為當時臺灣建築設計界罕見。

天氣晴好時,路思義教堂外牆上的八萬片金色琉璃瓦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熠熠生輝。晚霞映照時,整座建築沐浴在金色光輝裡,神聖莊嚴、華美無比。

臺灣東海大學建築系原系主任漢寶德說,路思義教堂已成為臺灣著名的景點,也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遇產生的經典作品。

除了路思義教堂,貝聿銘在臺灣留下了不少作品,比如八裡垃圾焚化廠、新竹市環保局辦公大樓,還有淡水景觀豪宅「天境ellipse360」。

垃圾焚化廠一般給人陰暗、髒亂的印象。但貝聿銘團隊採用如羅浮宮一般的現代化玻璃帷幕,加上幾何結構、雙色設計,讓焚化廠成為知名的建築作品,脫胎換骨成為偶像劇、婚紗的熱門選景點。

有意在做一種「文化的尋根」

貝聿銘與中國大陸(內地)的緣分就更深了。他祖籍蘇州,曾說:「我一直知道我從哪裡來。」少年時代,貝聿銘在蘇州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他整日穿梭在獅子林、西花橋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橋、瀑布,在貝聿銘心中埋下「建築範式」的種子。

這些傳統中國文化的印跡,讓他意識到,建築對生活的意義。2002年,85歲高齡的貝聿銘將封筆之作獻給了自己的故裡,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

從香山飯店、中國銀行辦公大樓到蘇州博物館,均顯示出非常有趣的設計調整,通過現代建築設計語言來解讀和翻譯中國傳統文化。就像有專家提出的,貝聿銘有意在做一種「文化的尋根」。

蘇博新館的精華之一,在於主庭院的山水園。為此,貝聿銘煞費苦心將中國古典的山水畫融入到設計理念中,「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用石片來仿宋人米芾的「米氏雲山」,呈現出一幅3D立體水墨山水。

中國傳統的和諧共生理念,不僅貫穿在貝聿銘的大陸作品設計當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香港中銀大廈的玻璃結構,為大廈內部引入大量自然光,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從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純白簡潔,到法國羅浮宮前的透明金字塔,他的作品都非常尊重當地文化,將藝術帶入設計,強調與選址地環境、氣候的和諧。

說到底,貝聿銘的「中國印記」從未消失。時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現任澳門大學校董會主席的林金城說,貝老有濃厚的中國情懷,十分重視民族感情。他之所以承接澳門科學館的設計,一方面是被特區政府和基金會的誠意打動,另一方面想為中國多作些貢獻,作為他對新生的澳門特區的支持。2009年12月19日,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之際,科學館正式對外開放。時至今日,它已成為澳門的地標之一,肩負著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配合澳門旅遊業發展的使命。

王大可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5月25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貝聿銘的兩岸四地情緣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當地時間5月16日,知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身為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標誌性人物,他的優秀作品遍布世界,得到廣泛的認同和讚賞,成為華人的驕傲。  貝聿銘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他來說,中國印記從未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
  • 澳門科學館:貝聿銘與小城的不解情緣
    澳門科學館:貝聿銘與小城的不解情緣 2019-05-18 00:00參與互動    澳門科學館:貝聿銘與小城的不解情緣
  • 貝聿銘之子追憶父親的「中國情結」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題:貝聿銘之子追憶父親的「中國情結」作者 馬秀秀「當人們問起父親對中國的情感時,我所想到的是,父親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定中、建中、禮中,都有一個『中』字。」日前,2019年逝世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獲評「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其子貝建中如是追憶父親與中國的情緣。圖為貝聿銘代表、貝聿銘之子貝建中頒獎。中新社記者 翟璐 攝貝聿銘1917年生於廣州,18歲時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後來創建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 貝聿銘獲「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 貝建中追憶父親「中國情結」
    近日,在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2019年逝世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當選「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在代替父親領獎時,其子貝建中在舞臺上追憶了父親與中國的情緣。  【同期】貝聿銘之子 貝建中  如今當他們問我,父親對中國的情感是什麼。我可以想到的就是,他有三個兒子,包括我在內,我們分別在1944年、1946年和1949年出生。
  • 兩岸四地No.1高校都是誰?
    2019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結果已經揭曉,排名囊括了我國大陸地區、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領先的百強研究型大學。作為兩岸四地高等教育界的翹楚,四地的No.1高校也最能代表四地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
  • 李律杉:宜興與臺灣的文化情緣|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臺灣中時媒體集團、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將在臺灣地區舉行。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將在金門開營,擬參訪金門大學、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浪漫臺三線、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的社區營造文化。體驗營共遴選大學生營員30名,大陸和臺灣各15名,分別由鳳凰網和臺灣《旺報》通過前期徵稿和面試從兩岸高校中遴選。本文為兩岸大學生的報名徵稿選發。
  • 2018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上海軟科於今日正式發布了2018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這是該排名自2011年問世以來第八次發布。該排名展示了我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領先的100所研究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蟬聯兩岸四地第一名北京大學高居第二名排名第三的是臺灣的清華大學(新竹)香港中文大學位居第四名浙江大學第五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六名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名香港大學第八名臺灣大學第九名復旦大學第十名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的對象是兩岸四地高校中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目標
  • 再見,貝聿銘老先生!
    貝聿銘老先生的一生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因此被世人稱為「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他投身建築事業70餘年,為世界創造了很多兼具力與美的作品,設計遍布世界各地,但即便如此他仍在《築夢天下》說:「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
  • 一壺馬祖高粱的兩岸情緣
    (原標題:一壺馬祖高粱的兩岸情緣) 新華社臺北11月20
  • 2012中國兩岸四地最佳大學排行榜
    中國校友會網最新公布了「2012中國兩岸四地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等榜單,臺灣大學勇奪中國兩岸四地大學2項第一,培養和造就了2位諾貝爾和沃爾夫獎獲獎科學家和9名全球億萬富豪企業家校友,一舉摘得中國兩岸四地「世界傑出科學家搖籃「和「全球億萬富豪搖籃」2項桂冠。
  • 一個清華學子的兩岸情緣
    一個清華學子的兩岸情緣來源:新華網 2013-8-16 李嬌陽  「要做真正的兩岸交流,不能只是組織一兩次沙龍和講座,我們希望做兩岸青年學子之間深度的交流。」剛剛卸任清華大學學生海峽兩岸交流協會會長的何松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 2017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
    原標題:2017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北大清華入選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兩岸四地哪些大學榮膺2017中國八星級大學、中國七星級大學?哪些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中國一流大學隊列?哪些大學是國家「雙一流戰略」衝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排頭兵?
  • 2019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發布
    11月28日,上海軟科於正式發布了2019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這是該排名自2011年問世以來第九次發布。該排名展示了我國大陸地區、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領先的百強研究型大學。
  • 2015中國兩岸四地五星級大學排行榜
    外交學院和臺北藝術大學等入選中國五星級大學,躋身2015中國一流大學隊列  在最新發布的2015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中,臺北藝術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外交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 2016中國兩岸四地三星級大學排行榜
    中國兩岸四地哪些大學榮膺2016中國三星級大學?哪些大學躋身中國知名大學隊列?哪些大學創建中國一流和高水平大學的生力軍?  2016年1月11日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6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公布最新2016中國大學排行榜700強、2016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和2016中國大學國際化水平排行榜等榜單。
  • 2012中國兩岸四地最佳公立大學星級排名
    報告還最新發布「2012中國兩岸四地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等榜單,臺灣大學勇奪兩岸四地大學2項第一,培養和造就了2位諾貝爾和沃爾夫獎獲獎科學家和9名全球億萬富豪企業家校友,一舉摘得中國兩岸四地「世界傑出科學家搖籃「和「全球億萬富豪搖籃」2項桂冠。
  • 15代望族後代傳奇華人設計師貝聿銘難忘中國 最愛蘇州博物館
    ,是蘇州四個富貴人家之一。貝哉安即為貝聿銘的祖父,參與創辦上海銀行,亦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即中國旅行社。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子承父業,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貝聿銘的生母是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蓮君,江南名媛蔣士雲則為貝聿銘的繼母。貝聿銘在10歲時隨父親到上海,寒暑假則在蘇州的獅子林園林度過。
  • 【海南周刊·人物】貝聿銘的「中國自傳」
    4月26日,是貝聿銘大師100周歲生日。  貝聿銘無疑是全球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之所以稱其偉大,是因為貝聿銘善於從不同的文化土壤裡汲取精華,遊刃有餘地穿越於中西兩種不同文化之間。改革開放後,去國外多年的貝聿銘重返故園,設計建造了香山飯店、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風格不同的建築。
  • 鹿港走筆:嫋嫋香火裡的「兩岸印記」
    新華社臺北10月17日電 題:鹿港走筆:嫋嫋香火裡的「兩岸印記」  新華社記者 趙博  西鄰臺灣海峽的彰化縣鹿港鎮,是一座民間信仰氣息濃厚的古老小城。漫步城中,在巷弄轉角間,總能不期而遇香火繚繞的大小廟宇。這些廟宇,從供奉神靈到建築形制,從建造緣起到祭祀沿襲,無不銘刻著深深的兩岸印記。
  • 「兩岸四地優質旅遊手信評選」
    16日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展館隆重舉行。本屆「旅博會」展覽面積100,000平方米,將精彩紛呈地全面展示旅遊產業「食住行、遊購娛」。「兩岸四地旅遊手信美食館」是今年「旅博會」獨立設置的主題館,匯聚了粵港澳臺兩岸四地豐富精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特色食品、風味美食、時尚手信禮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