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的疫情影響,幾乎是所有吃的東西都在漲價,無論是豬肉、牛肉、羊肉,還是各種蔬菜……走到超市的生鮮區,看到價格標籤有時候都會把自己給嚇一跳!
尤其是豬肉,2019年受一些地方的影響,已經是大漲了一波價格,才看到一點點價格回落的跡象,疫情又來了,豬肉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許多人認為,吃不起豬肉我可以吃別的肉,結果就是帶動了其他肉類的價格一起上漲。
肉、奶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攝入優質蛋白、脂類、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和肉類水漲船高的價格相反,奶類價格卻一直在降,超市做促銷活動的時候湊滿減,花不到5塊錢就可以買到1升的鮮牛奶,要知道同樣買一升礦泉水也要5塊錢了,這下子是真實做到了水比奶貴。
不僅是線下的各家超市的牛奶在瘋狂打折,線上也不例外地在進行「骨折」促銷,在盒馬鮮生還有京東超市這些線上超市上,牛奶也在各種搞活動,「買一送一」、「滿100減30」等促銷手段層出不窮,平時十幾塊錢的牛奶現在到手也只需5塊錢左右。這究竟發生了什麼?
鮮奶企業「神仙打架」
這看似商家豁出去不賺錢的舉動,其實背後是各大鮮奶品牌公司資本的博弈。因為低溫鮮奶是近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因為低溫鮮奶既安全,又能夠保留牛奶的營養成分和新鮮風味。白皮書顯示,過去一年低溫鮮奶銷售額增幅為19.5%。
各大品牌都想趁著這個時候把握住市場份額,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自家的鮮牛奶,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印象。而想要在眾多牛奶品牌中脫穎而出,讓消費者青睞,最直接的就是把價格降下來。
光明鮮牛奶的促銷價是7.5元/950ml,這樣的低價成功吸引到了消費者的注意,直接分走了北京人喝了十幾年的三元鮮牛奶銷量。事實證明,價格戰還是很有效果的。
不僅在價格上各家牛奶企業打得頭破血流,在搶佔奶源、推出新品這些操作上各家企業也毫不相讓。
很多乳企開始選擇收購或者入股的方式搶奪上遊奶源企業,防止以後出現缺奶的情況。掌控了奶源,發展低溫鮮奶就有了保障。
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也對產品有了更多的要求,對牛奶尤其是高端鮮奶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今年牛奶種類比去年新增了20%,其中鮮牛奶的種類就增加了二十多種,最大可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各企業在鮮奶市場「擠破頭」的原因
中國乳業協會曾經倡議,每個人每天至少要喝一杯奶,身體才能夠強壯。
隨著國內冷鏈配送技術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有著新鮮、健康、安全等優點的低溫奶市場將會快速發展,目前低溫奶在乳製品市場佔有率只有20%,購買滲透率較低,低溫奶將會成為奶品行業發展的一個熱點。
近幾年來,各大乳業企業爭相布局低溫鮮奶市場。伊利集團在2015年就在浙江省成立了第一家省內單體液態奶生產基地;蒙牛鮮奶事業部於2018年1月推出蒙牛·新鮮嚴選、每日鮮語、新鮮工廠三個子品牌;2019年,君樂寶推出鮮奶悅鮮活,保質期可達19天;除了國內企業,外資乳企也蠢蠢欲動,紐西蘭的安佳、日本的明治都紛紛進入國內低溫鮮奶市場。
競爭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國內乳企,低溫鮮奶市場已經成為了中外乳企爭奇鬥豔的舞臺。跨區跨域乳企要做低溫鮮奶通會首先選擇收購區域乳企,利用本地已經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發展,比新建奶源供應鏈成本會低上不少。
今年上半年,蒙牛鮮奶業務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00%;光明乳業第一季度營收呈現下降趨勢,但是第二季度光明推出「新鮮牧場」,華北市場的銷售業績因此也呈現兩位數的增長,最終光明上半年營業總收入121.46億元,同比上升9.52%。
綜上,從各大乳企的財報就可以看出鮮奶市場是真的大有可為。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各大乳企紛紛要打價格戰搶佔低溫鮮奶的市場份額了。
企業的價格大戰最終得益的還是消費者,能夠以低廉的價格喝到安全又健康的牛奶,搞明白了牛奶價格低的原因後,我們也就能夠放心買買買了!
(本文由財經先聲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