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於宋,盛於元
「江南第一橋鄉」
千年古鎮金澤
最近又添一座新橋
01
凌空遠眺,這座橫跨於滬蘇省界元蕩之上,蜿蜒586米的元蕩慢行橋,如同一條翩然而至的「彩綢」,駕通上海金澤和江蘇吳江兩地。
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立後打通的首條省際斷頭路項目——東航路對接康力大道貫通工程——元蕩橋的姊妹慢行橋,這座顏值爆表、體態婀娜的景觀橋可謂網紅潛質滿滿!
「586米,可知橋面上滬蘇交界點在哪裡?」吳江汾湖高新區建設局副局長胡迎東一邊拋出問題,一邊將人引到橋梁青浦金澤段,白字黑底,雙向標註的「WELCOME TO 上海·青浦」「WELCOME TO 江蘇·吳江」,「答案就在這兩行字裡。」
「來來來,站於任意一個TO中的『O'字裡,你的雙腳便一腳踏在了上海青浦,一腳踩在了江蘇吳江。」投資一個億,國際招標設計方案,歷時短短數月建成的這座橋,可謂是用盡了巧思,胡迎東說,「橋梁整體像一條『絲帶』,寓意長三角一體化的『聯通』,3個彎段兩個平直段,最大寬度16.375米,最小寬度6米;橋面總面積4836平方米,綠化面積600平方米。」
打卡了省界點,慢行於橋上,細品此橋,「此橋真是別具一格」的想法暗上心頭。
橋上有樹,樹下有花,中央綠化隔離帶將橋面橫向三等分,一邊為步行道路,另一邊為騎行道。
「我們就住在岸邊金澤建國村,今天特地帶著老伴上橋來看看。」登上小電動三輪車,81歲的徐大爺約上隔壁的陳大爺穿戴整齊,帶上各自的老伴來看橋。
「我們這裡水美、景美,只是過去路不通,沒辦法像這樣站在橋上將兩岸美景盡收眼底,現在有了橋,路也通了,我們去吳江,步行十來分鐘就到了......」歲數加起來超過320歲的四位老人來到橋中央,被一處展板吸引,湊近一看,原來是橋梁工程的簡介。
眼力稍好的徐大爺大聲地讀著展板上的字,告訴著一旁的老伴,「這個橋是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謀劃,青浦、吳江兩區共商共推,是示範區一體化發展願景的縮影......」
橋是一景,兩岸藍綠交織的生態駁岸也不容錯過,青浦一側步道蜿蜒,掩映於鮮花爛漫之中,吳江一側,在原有大片生態林的基礎上,點綠於湖面之上,增設了幾處杉樹林小島,三三兩兩白鷺時而結伴而來,捉魚捕蝦,恬然靜謐之美,令人流連忘返。
「每天都會來橋上走一走,鍛鍊身體。」站於橋上,指著吳江方向遠處一處白色建築群的黃阿姨告訴記者,那是她今年才入住的小區,「我是上海人,原來家住普陀區,今年搬來吳江養老,沒想到一年不到的時間,家門口大變樣,湖岸變美了,過去還需繞道G50,多跑半小時車程才都能回上海,現在小走幾步,全當鍛鍊身體就到了上海地界了,真是方便不少。」
02
領略了元蕩慢行橋的婉約之美,再稍加驅車10來分鐘,便可抵達「江南第一橋鄉」千年古鎮——金澤。
「橋橋有廟,廟廟有橋。」據《金澤志》記載,1300年的金澤古鎮,0.6平方公裡內有四十二虹橋,其橋梁的密度,不僅中國之最,甚至超過了義大利水城威尼斯,也是世界之最。
如今,歷經歲月和時代的變遷,四十二虹橋中有的因破損,或被現代水泥橋所取代,或年久失修逐漸消失,久而久之,時至今日,留有年代可考,結構完整的宋元明清古橋梁7座。
▲萬安橋·建於南宋1260年(南宋)
古鎮依水狹長而建,全長1.3公裡,沿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來到古鎮北市梢,經人指點,一座高5米,長29米的單孔石拱橋映入眼帘。
「金澤四十二虹,萬安為首。」土生土長於金澤,金澤一橋一水都爛熟於胸的金澤古鎮旅遊公司經理居暉說,「很多人都以為古鎮南首普濟橋是最古老的一座橋,其實不然,眼前萬安橋不僅是古鎮上最高最大的古橋,而且還是歷史最悠久的橋。」
建於南宋1260年的萬安橋,比建於1276年的普濟橋還要年長7歲。普濟橋橋長26.7米,高度也是5米,橋體比萬安橋稍小些,但兩橋結構、造型和用石几乎如出一轍,故民間都稱她們為「姊妹橋」。
▲普濟橋·建於1276年(南宋)
年代比普濟橋久遠,可為什麼普濟橋卻成了眾多橋梁專家提及金澤,首推普濟橋為第一古橋?
「主要還在於普濟橋比萬安橋保存更為完整,萬安橋歷經多次修繕,其主結構石料很多已非古代原石,因此在眾多專家心目中,要品原汁原味的南宋古橋,首推普濟橋。」居暉解釋道。
▲天王閣橋·初建於明代
位於下塘街上的天王閣橋是古鎮上唯一的一座三孔連拱橋。此橋初建於明代,公元1698年(清康熙年間)重建。
古時,橋下北勝浜的河水,從緊臨的塔匯橋過來,水流湍急,故而橋建三孔,平日裡,大船過大孔、小船進小孔,成了天然水上交通規則,減少水上事故。
天王閣橋還極具觀賞性,橋欄之上,石獅端坐於上,甚是威武,橋面中央「寶幡」「蓮座」浮雕惟妙惟肖,橋體上「鴛鴦劍」「芭蕉扇」「葫蘆」等八仙過海元素圖像,栩栩如生。
七座古橋,年代不同,形態各異,最古有萬安,最美有普濟,若論最奇,非迎祥橋莫屬。
▲迎祥橋·建於1335-1340年(元代)
立於鎮南頭的迎祥橋,建於元代1335-1340年間,距今600多年歷史。此橋奇就奇在只有寬體偉岸的橋面,兩旁卻無橋欄杆,且是一座六柱五孔梁式石橋。
「橋面寬2米,磚木結構,橋底木樑都是楠木,歷經600年歷史,至今原木原樣,毫不腐爛。」居暉說,「元代蒙古族以騎兵著稱,經常要疾馳過橋,所以橋面鋪磚既無橋級,也無橋欄,方便馬匹飛奔而過。」
側觀此橋,橋面極薄、結構精巧,不僅是江南少見,即便在全國也是難得一見的元代橋梁。
03
登於橋上,遠眺古鎮,兩岸民居,粉牆黛瓦、對映水間、波光蕩漾,好似一幅靈動唯美、天然去雕琢的水墨畫。
曬著暖陽的老人,穿梭於老街的行人,行走於橋上的路人......生活在水墨畫裡的古鎮人依舊過著不緊不慢,恬淡如水的日子。
少了幾分其它古鎮濃鬱的商業味,多了幾分江南古鎮應有的煙火氣,也許正因為此,金澤又有著其它古鎮難以比擬的寧靜之美。
63歲的許海英,古鎮上幾乎人人識得的女理髮師,年輕時頂替父親進了供銷社理髮店,拿起剪刀當起學徒。轉眼40多年過去,退休閒不住的她,租下一間小鋪面,開起理髮店,繼續著為鎮裡老老少少剪頭燙髮的日子。
「剪一個頭20元,燙個頭髮便宜的50元,貴不過100元。」面容姣好,齊耳捲髮,一身理髮員白袍,眼前的許海英像極了電影《女理髮師》裡王丹鳳飾演的華家芳。
好手藝,加之價格不貴,不少顧客是從兒時喊著許阿姨來剪頭,一直剪到帶著自己的孩子一同前來,小兒嘴裡叫著許奶奶......
依從著習慣,過著世代相傳日子的還有打了一輩子漁的吳阿姨一家。
一條小船停於門前小河,丈夫正整理著漁網,打魚為生40年,夫妻二人每天凌晨四點就要起早,劃著漁船去往澱山湖,下地籠,瞅準時機撒網捕魚。
「四月,魚兒交配季,魚最好捕,魚群一簇一簇的,但凡下網,撈起便是沉甸甸的滿滿一網,有時一個早上就能打上300斤的魚蝦。」隨著年歲漸長,夫妻倆已經開始打算著後面的日子。
眼看著遊客漸多,在家中支起幾張小飯桌,夫妻倆開起農家樂,「自己捕的新鮮螺絲、魚蝦,本地燒法,遊客們吃個鮮頭,還挺受歡迎。」
不見商鋪鱗次櫛比、遊人如織,已經1300多年的古鎮金澤老街上甚至時常幽靜中透著清冷,偶爾一簇遊人到來,情不自禁發呼的驚嘆喧鬧,很快便會被古鎮的安逸情緒所感染,漸而輕聲慢步,生怕因自己的唐突破壞了眼前的這份靜如詩畫的美妙意境。
▲如意橋·公元1335(元代)
遊客畢竟是過客,他們走過放生橋,來到如意橋,拍照留影,將古鎮的美好定格於手機、相機之中,分享於朋友圈,博取友人點讚。而古鎮裡的人,晨出打漁、討生活,晚歸吃夜飯、安睡......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日日夜夜、年年歲歲,還將在這千年的古鎮裡綿延著、繼續著......
來源:話匣子
責編:李璨
【來源:綠色青浦】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