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西村陸遊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上一篇說明《遊山西村》的句序沒有問題。
這一篇解決另一個疑問——「追隨」什麼意思?
這主要是有人認為詩人,看到柳暗花明,想到又一村,但是看不到村本身,所以,「追隨」簫鼓的聲音才能走近春社。但是,問題來了——詩人為什麼要寫成「簫鼓追隨」?
有人解釋是為了平仄。
這種解釋有三處錯誤
看到了柳暗花明,還看不到村莊?柳暗花明就是村莊的植被。所以不存在需要追隨」簫鼓的聲音。春社不是一個地方,春社其實是個節日——春社是最為古老的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之一,主要用於祭祀土地神。古漢語雙音節詞很少,「追隨」在古代漢語中是兩個獨立的字。我們來看這句詩和對句的關係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這兩句寫村裡的事和人。前一句是事,後一句是人。
我們先看衣冠簡樸古風存的邏輯關係——詩人看到村民們衣、冠簡單、樸實,所以知道古風存。有就所見推所不見的思維在。
根據了對仗句的關係,簫鼓追隨春社近——詩人應該是看到了簫、鼓追隨,所以知道春社近。
這裡不能理解成追隨著簫鼓的聲音來到春社——一無春社可去,二來對不上下句。
陸遊的水平還不至於。
那麼簫、鼓追隨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我們應該考慮的是詩人看到了簫、鼓追隨,為什麼就知道春社近了?
這是因為春社越近,人們越是要抓緊排練——簫、鼓追隨寫的是人們排練表演時你追我趕,熱火朝天的場面。
簫、鼓並非聲音,而是指吹簫、擊鼓的兩種人。這個鼓一定是背在身上的腰鼓類,以便遊行。
我們想一想農村的表演,你就知道用簫、鼓追隨,尤其是追、隨二字表現那種歡快的場面多麼形象。
像漢族的舞龍燈、傣族的笙簫舞、陝西的腰鼓舞等,都是講隊形的。成隊的人互相追逐、如影隨形極能表現出一種熱烈奔放熱火朝天的氣氛。所以,這裡的「追」是你追我趕,「隨」是如影隨形。這種熱鬧場景再加上時間上確實快到了春社日,陸遊由此推斷出大家都是在為迎春社做準備。
這個理解在整首詩中可以做到無縫對接。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020-2-16 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