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輕狂時節,我們都曾中過愛情的毒,我們在愛情裡迷惑,元好問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道出我們對愛情的希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愛是相隨,死亦追隨。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問是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金朝滅亡後,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述。元憲宗七年(1257年),元好問去世,年壽六十八。
16歲的少年元好問 ,風華正茂,趕赴并州參加可靠,偶遇射雁者,聽聞有雁被射殺,伴侶看著相濡以沫的另一伴凌空墜落,無能為力,仰天長叫,俯衝而下,撞地而死。
初涉人間情事,少年深深被這對忠於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感動,買下了大雁,合葬於汾水旁,起名雁丘。並寫下《摸魚兒·雁丘詞》
《摸魚兒·雁丘詞》
[金]元好問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愛教人悲,教人喜,教人奮不顧身,教人痛不欲生,教人死生相隨,愛是滄海遺珠,拾到者三生有幸。
與你跨越天南地北,經歷幾度寒來暑往,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痴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痴情兒女更加痴情!沒有了你,再美的萬裡層雲,再美的千山暮雪,也是一種煎熬,侵人心,蝕人骨,形單影隻的日子又有什麼理由讓我再堅持下去。
想當年,三晉大地,鼓樂喧天,遍地簫鼓,如今卻荒草衰煙,盡歸塵土,一派蕭索,世事難料,唯有至死不渝的愛情才能流傳千載。
雁死不能復生,招魂無濟於事, 山鬼也枉自哀鳴。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般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們的愛情連上天也會妒忌。此後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狂歌縱酒,尋訪雁丘墳故地,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一首《摸魚兒·雁丘詞》,字字句句都是情。事物變遷,曾經的煊赫都會煙消雲散,唯有愛情感天動地,地久天長。時光會替人們記住,這一段生死相隨的愛情,任天地輪迴,九泉之下,它們終是可以恩恩愛愛,相依相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