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鑑賞:元好問詩詞 《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經典賞析

2021-01-08 美文悅讀秀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辭》

《摸魚兒》·元代·元好問

《摸魚兒》,詞牌名之一。原唐教坊曲名,本為歌詠捕魚的民歌,後用作詞牌。一名《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等。宋詞以晁補之《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雙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雙結倒數第三句第一字皆領格,宜用去聲。

《摸魚兒·雁丘辭》【序】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元好問《摸魚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詩詞賞析

太和五年,作者去并州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出身名門,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顯露出文學才華。8歲時,因做詩而獲得「神童」的美譽。雖然文採出眾,但是官運艱澀,多次參加科舉也未中選。

這次他再一次參加科考,在赴試途中遇到一個獵人。這個獵人將一對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隻,另一隻在空中盤旋哀鳴,確信伴侶已死,便也頭朝地撞死。

大雁的情誼深深打動了作者,於是便有了這首詞。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在詞的開篇,作者開門見山,直接發問:問「世間」情是什麼?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對作者的強烈震撼,並通過作者將震撼傳遞給讀者,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此問有把對大雁的感慨,廣義地推及世間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類。情至極處,「生死相許」,這該是何等的深情!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作者設問以後,繼續抒發自己的情感。是啊,多少年雙棲雙飛,歷經「天南地北」;多少年相依為命,共度「幾回寒暑」,情深深意切切,從來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在共同的生活中,有團聚的歡樂,也有離別的痛苦。可無論團聚還是離別,都會使情感進一步加深。就像人間的一對痴男怨女,團聚時柔情似水,離別時刻骨銘心。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而如今,愛侶已逝。望天空,雲霧層層;看身下,白雪皚皚;想未來,形單影隻,再無愛侶牽手共度。今後,誰能在悽苦的寒夜,一同相偎相依?誰能在寂寞的漫漫長路,一起呢喃低語?與其孤獨苟活,不如一同離開這個冷漠的人世,西行路上也好一路相隨。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詞的下闋,作者首先描寫周圍景色。大雁被射死的地方,是漢武帝曾經來過的橫汾路,當時車水馬龍,簫喧鼓鬧;而如今,「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荒煙平林,一派蕭索,更加使人感到大雁殉情的悽烈。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即使用悲惋的楚辭招魂,死去的大雁也不能復生,山鬼在風雨中枉自哀啼。在這裡,作者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悲劇的情景:兩隻死去的大雁躺在寂寞的原野上,遠處枯藤老樹旁荒煙瀰漫,是誰唱起了招魂的楚歌?悽風冷雨中,依稀有山鬼相和。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作者認為,大雁因殉情而死,情感真摯境界彌高,上天也會嫉妒,所以不能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為了能使大雁的美名流芳「千秋萬古」,被後人在飲酒時歌詠傳頌,作者從獵人手中把一雙大雁買下,葬在這個當年簫鼓聲聲的橫汾路,為其墳墓取名「雁丘」,供一切重感情的人前來憑弔。

元好問也是一個性情中人,這首詞《摸魚兒》緊緊圍繞一個「情」字,婉約悽惻,表達了他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

元好問

作者介紹

元好問,字裕之,山西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韓巖村人。因曾在忻州境內的遺山讀書,故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於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他是700多年前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一代文宗,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曾有人讚嘆說:唐有李杜,宋有三蘇,而金元,只有元好問一人,他是金末元初的文壇盟主。迄今流傳下來元好問的作品的有:詩1380餘首,詞380餘首,散曲6首,散文250餘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詩鼓吹》10卷。另有已經散佚的著作多種:《錦機》、《東坡詩雅》、《杜詩學》、《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金朝君臣言行錄》、《南冠錄》、《集驗方》、《故物譜》等。 元好問在野史亭最大的成果是,終於收集、整理、編輯成了《壬辰雜編》,共100多萬字。

元好問墓位於忻州市忻府區城南10裡的韓巖村北,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元代,因葬時墓前築土5方,每方高5丈,張幕畫花為記,故又名五花墳。

遺山祠位於忻州市忻府區秀容古城內南北大街,是為紀念元好問先生而修建的,祠堂始建於元末至正十三年,是後人憑弔先賢之所在,是文化傳承之象徵。

元好問與白樸的叔侄情

元好問與白樸的叔侄情

提到元曲大家白樸及著名詩人元好問,大家並不陌生,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白樸與元好問之間淵源頗深。

白樸初名恆,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祖籍我省河曲縣舊縣村,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其一生著作頗豐,計有雜劇16種,所作《牆頭馬上》被譽為古典四大愛情劇之一。白樸的父輩個個才氣橫溢,其二叔白賁和父親白華先後得中進士,是河曲縣歷史上最早的兩名進士。白華很小的時候,就與元好問結拜為兄弟,元好問還曾為白樸的爺爺宗完、奶奶平定李氏夫人撰墓志銘。並稱:「其家於河曲者,不知幾昭穆矣」,意思是說,白氏家族祖居河曲不知有多少輩兒了。

公元1211年,蒙古舉兵進犯金國,河曲首當其衝。白樸的爺爺、奶奶、二叔在避禍出逃的路上先後身亡。白華得中進士後,舉家遷汴梁定居,並生下白樸姐弟。白樸7歲時,蒙古人入汴梁屠城,自此其父母下落不明。危難之中,元好問收養了白樸姐弟,隨後「北渡」山東居住4年之久。「北渡」路上,白樸染傷寒病,昏迷不醒。元好問從早到晚將其抱在懷中百般呵護。6天後,小白樸竟然在元叔的臂彎中得汗而愈,使得元叔大喜稱奇。此後,元叔更加喜愛白樸,將其視作親生子女。白樸每天受教於元叔,就連他的舉止談笑都能熟記於心,元叔贈詩曰:「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意思是說,元白兩家為世交,眾子弟中數白樸你聰明賢能。白樸曾忌葷吃素以祈禱父母活著歸來,可母親再也回不來了,父親雖然4年後歸來,卻由當朝重臣淪為三朝臣民。牢記亡國恨、辱母仇的白樸,遂效仿元叔一輩子不做蒙古人的官,甚至一輩子不與蒙古人交往。父親回來後,他隨父親及元叔在封龍廟學「習進士業」,之後閒居真定(現正定縣)參加了「九山書會」等雜劇創作社團活動,並與民間雜劇歌舞藝人來往密切,為他們填詞寫戲,樂此不疲。白樸的戲劇文採華美,又極具現實意義;他的散曲直率通俗,境界高妙。但他的文學實踐畢竟不合當時正統的儒家文人觀念。那時從事雜劇創作的,多數門第卑微、職位不振,而白樸卻是例外,為此其父多次勸誡。後因與父命相左,白樸負氣浪走江南10年,他寄情山水,在奇景勝境中尋求精神升華與愉悅的途徑,尋找「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詞曲創作靈感……白樸56歲時,父親去世。白樸舉家遷往小弟白恪做官的金陵,從此才有了較安定的生活和創作環境。此間,他主要寫詞,特別是那些懷古喻今的悲詞成就了他「愛國詩人」的美譽。

在白樸的成長過程中,元好問對其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也許對於白樸做出的藝術抉擇元好問未必贊同,但他若知曉自己這位驚世駭俗的愛侄,竟流芳百世,也當欣慰了。

相關焦點

  • 問世間情為何物?元好問《摸魚兒》丨(26)每天10分鐘跟徐子讀詩詞
    金國開始的時候滅掉了北宋,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可以說是漢族的奇恥大辱。當然,在金國的土地上也生活著很多民族的人,這些少數民族的人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很深,甚至被完全漢化了,這其中也有不少是詩文的高手,可以成為文學家,只不過,這些人經常被咱們忽略。今天咱們讀的這首詞的作者元好問就是一個。
  • 問世間情為何物,元好問完美詮釋。一切皆與金庸筆下一女有關!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生死相許?」被數以萬計的有情人在心裡叩問,被千萬痴情人用一生踐行。一個「問」字,婉約悽惻,對至情至愛的謳歌!對至真至性的傳頌!從古至今,愛情一直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堅貞純潔的愛情也是世間男女所夢寐以求的。古人以詩詞傳情,為後人留下許多的美好的、悽美的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 除了「問世間情為何物」,或許我們更應該讀讀元好問的其他詩詞!
    看過金庸先生的小說或者電視劇《神鵰俠侶》的,可能都對其中的女魔頭赤練仙子李莫愁印象深刻,她在出場的時候,總是哀怨的念著一句詩: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託李莫愁的福,這首詩在普通讀者或觀眾心中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寫這首詩的元好問,也因此獲得了一波小小的流量。
  • 【解讀詩詞】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摸魚兒·雁丘詞》是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的詞作。這首詠物詞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而作的,寄託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全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悽惻動人的戀情悲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詩人,他將自己的震驚、同情、感動,化為有力的詰問,問自己、問世人、問蒼天,究竟「情是何物」?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長期以來寒來暑往比翼雙飛,相依相伴,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難以割捨的一往深情。但如今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自己形孤影單,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愛,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摸魚兒·雁丘詞作者: [金代]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聽聞這件異事,元好問大為驚訝,他被一種深深的感動和悲傷擊中了,於是從獵人手中買下了那兩隻死去的大雁,把它們葬在了汾水邊上,壘起石塊作為記號,題為「雁丘」。和他一起同行的朋友,紛紛寫詩記述這件事情,而元好問自己寫下的,便是這首《摸魚兒》。
  • 16歲的元好問寫下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人
    作者介紹及背景故事問世間情是何物?這首詞中的千古一問體現出詞人的極高情商與才華看過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的人都知道,李莫愁為情所困,曾經吟誦出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從此為千萬人所引用,然而卻很少有人去認真研究這首詞的出處和背後的創作故事。其實這句話化用自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的一首詞,名為《雁丘詞》。
  •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什麼意思?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意思?螞蟻莊園今天12.16的題目就是關於這首詞,那麼平時大家口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什麼意思呢?最初指的是什麼?那同學們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詞到底講的什麼東西,一起來看看螞蟻莊園今天的正確答案是什麼!
  •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意思螞蟻莊園答案[多圖]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意思?螞蟻莊園今天12.16的題目就是關於這首詞,那麼平時大家口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什麼意思呢?最初指的是什麼?那同學們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詞到底講的什麼東西,一起來看看螞蟻莊園今天的正確答案是什麼!
  • 金庸小說中很經典的一首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這樣一位才情卓著的小說家,他看中的詩詞一定十分了得吧。不過翻看金庸先生的小說,你會發現,老先生並不喜歡去生搬硬套古代詩詞,也很難通過金庸的作品或者訪談中了解到他的偏好。不過,細心人還是發現,在他的經典小說《神鵰俠侶》裡,引用了元好問的那首著名詞《摸魚兒·雁丘詞》。
  • 螞蟻莊園問世間情為何物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問世間情為何物[多圖]
    螞蟻莊園問世間情為何物的答案選什麼?看到這個最新的問題之後,有人順利的選擇到了正確答案,也有人一臉懵的看著問題不知道選什麼好,今天小編在這裡就要為大家帶來這道問題的正確答案,各位小夥伴都可以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答案哦!
  • 【金】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詩詞賞析】 今天我們要品味的,是讓無數人為之痴狂的元好問的代表作《摸魚兒·雁丘詞》。當然,它也有一個詞牌名,叫《邁陂塘·雁丘詞》。有的詞牌啊,不止一個名字,比如說『摸魚兒』,他又叫『邁陂塘』。當然我們有時候也稱這首詞叫《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一聽題目你就知道為什麼我會說,這是一首讓無數人痴狂了的傑作。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原來是錯的
    題中便是關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一聯詩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那究竟是我們熟悉的這句正確,還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呢?王立群老師說,「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出自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在他十六歲進京趕考時,途中聽說一個打獵者打到一隻大雁,將其殺掉了,而還有一隻和此雁一同在空中飛翔的大雁,看見同伴被殺,竟然一頭從空中撞下
  • 寫「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時,詩人未成年
    這個世間有很多的天才,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十幾歲的年紀事業上就已經登峰造極,專業領域已經初露鋒芒!甘羅,12歲就做了宰相,霍去病19歲就被封驃騎將軍,凌統15歲任別州司馬,白居易16歲作《賦得古草原送別》,王勃16歲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天要說的這位,名氣遠遠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卻寫了一句讓絕大多數的文人墨客、紅男綠女望塵莫及的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他就是金朝的元好問。元好問,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文人。
  • 千古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下半句是什麼?原來我們都錯了
    前兩天看了《中國詩詞大會》,這當中有一道題,把我迷惑住了,考的是一句詩的下半句,這句詩是「問世間情為何物」。這句話大家是不是很熟悉,脫口而來的就是「直教人生死相許」。包括我也是。但是在給出的選項當中,卻有一個是「直教生死相許」,少了一個人字。那麼這句詩的下半句到底是什麼呢?
  •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什麼 一起來看看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什麼 一起來看看時間:2020-12-17 12:52   來源:遊戲鳥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什麼 一起來看看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意思?
  • 金朝一代文宗作首愛情詞,成「問世間情為何物」姊妹篇,句句有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多少痴情兒女在寂靜夜裡沉吟此句黯然感慨,誰能想到這句關於愛情的千古一問出自一個16歲少年之手?這名少年就是金朝一代文宗遺山先生元好問。遺山先生詩詞文曲皆有所成,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前文名句就出自他的《摸魚兒·雁丘詞》,這首詞還有一個姊妹篇,名為《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講述了另外一段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同樣悽美,令人斷腸。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原來出自這裡
    金代文學家元好問曾經趕考路過并州,聽到一對雙飛雁的故事,不禁為之感動,特意寫了一首詞來紀念這對大雁的不離不棄,詞牌名叫做《摸魚兒·雁丘詞》,詞的開頭也被我們稱為經典。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賞析,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作者小傳1190元好問出生忻州的一個書香世家,上有兩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元好問七歲就能寫詩,十一歲時,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路鐸的賞識,教之為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1205年,年僅十五歲元好問,在赴并州應試途中,聽說,天空中一對大雁,其中一隻被捕殺後,另一隻殉情而死。於是寫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摸魚兒·雁丘詞》。但頗有才華的元好問從十五歲開始參加考試,卻累累落榜。1221年,三十一歲的元好問才中進士,三十四歲在汴京做官,生活過的清苦。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原本不是寫男女之情,寫什麼呢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原本不是寫男女之情,寫什麼呢愛情是生活的主題,古往今來,無論是先賢智者,還是販夫走卒,終究離不開「愛情」二字。因此,愛情又是文學的永恆主題。金庸的眾多作品中,寫「愛情」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神鵰俠侶》了,其中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會吟詠「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兩句詞,令人印象深刻,更是能勾起許多人青春美好的回憶。其實,這兩句詞並非金庸先生所創,原本也不是寫男女之情的。這兩句詞出自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一詞中,是寫兩隻大雁的生死之戀的,全詞如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千古絕唱,元好問
    那個李莫愁天天反來復去地吟誦著一曲「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既便到了她生命的最後時刻,焚燒情花,葬身於火海,也是吟唱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一千古名句,和歷史上的一些歌頌愛情,這一永恆而古老的美好情感的千古絕唱一樣,讓後人永永遠遠的在傳頌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