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間有很多的天才,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十幾歲的年紀事業上就已經登峰造極,專業領域已經初露鋒芒!
甘羅,12歲就做了宰相,霍去病19歲就被封驃騎將軍,凌統15歲任別州司馬,白居易16歲作《賦得古草原送別》,王勃16歲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天要說的這位,名氣遠遠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卻寫了一句讓絕大多數的文人墨客、紅男綠女望塵莫及的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他就是金朝的元好問。
元好問,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文人。他不僅是詩人、詞人,還是小說家、散曲家、史學家、政治家。有史記載,元好問流傳下來的作品巨多。1380餘首詩,380餘首詞,250餘篇散文,撰小說《續夷堅志》,含4卷202篇,《中州集》《唐詩鼓吹》各10卷,此外還有其他論著。近代錢基博在《中國文學史》中,讚揚元好問「一時稱者以其詩直配蘇黃。」這只是說的他的文學成就。政治上,元好問亦有作為,先後出任權國史院編修、河南鎮平縣令、南陽縣令、尚書省令史、翰林知制誥等。
這些都不是元好問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最令人稱奇的是元好問16歲時就寫了《摸魚兒·雁丘詞》,也就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出處。
當時,元好問正在去并州(現在的太原)考試的路上。機緣巧合下,遇上了一位捕雁者,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他捕獵了一對大雁,其實只有一隻是他捕獵的,而另一隻在它的同伴被捕殺後,自行從天上栽了下來,為另一隻殉情。元好問有感而發,寫出了這句千古流傳的佳句。
16歲,元好問還未曾有過男女之情,史載,18歲方才與戶部尚書張翰的女兒張氏成婚,張氏是元好問的結髮妻子。一個能寫出讓古往今來的痴男怨女黯然銷魂的詩句的人居然未有情感體驗,實在匪夷所思!
對於元好問的詩詞成就,今人除了讚賞,更有疑問,元好問如何會這般有才華?最後也找出了蛛絲馬跡。
一是,元好問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是金朝進士,生父以教授鄉學為業,著有《東巖集》,嗣父為金末掖縣令,而且家中藏書頗多,「書有千餘冊,畫有百軸」。祖父與父親的薰陶對其有耳濡目染之用。
二是,元好問有一個肯為自己犧牲的父親(元好問的嗣父)。元好問十七歲時,父親陵川縣令之職被罷,但為了元好問的學習,他沒有另擇它處繼續謀仕,而是選擇繼續住在陵川,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學業。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詩人未成年寫的詩驚到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