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讓諸多讀者觀眾對這位為情所困的大反派頓起憐憫之心。
這句話出自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的代表作《摸魚兒·秋雁詞》,原文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不難看出,元好問原作與金庸改寫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少了一個「人」字,這是因為,隱藏在背後的那個鮮為人知卻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本來就與人無關。
(為情所困的李莫愁)
那是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子相伴趕往并州(今太原)參見府試,其中就有後來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那一年,他年僅16虛歲。
途中,學子們遇到一位捕雁人,他正對著兩隻死雁唉聲嘆氣,學子們不明所以,便好奇地上前詢問。
那捕雁人說:「我早上捕到一隻大雁,就把它給殺了,沒想到另一隻漏網的大雁卻苦苦哀鳴,始終不肯離開,最終竟然一頭撞死在了旁邊的地上。」
學子們聽罷很是感動,大雁尚能為愛侶殉情,更何況天下的痴情男女呢?於是,元好問不惜傾其所有,從捕雁人手中買下了兩隻死雁,並將其安葬在汾河岸邊,以成全他們生死相隨的痴情,還將殉情雙雁的安葬地取名為「雁丘」,堆放石塊作為標記。
(鴻雁雙飛)
然後,學子們有感而發,紛紛寫詞賦詩紀念此事,元好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了曠世名作《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大意是:
敢問這世間的愛情,到底是什麼,竟能讓Ta們甘願生死相隨?冬去春來,南飛北歸,比翼雙飛的大雁共同度過了無數寒暑,早已深情入骨。相守時有多歡樂,離別時就有多痛苦,但偏偏有痴情兒女沉醉其中。那殉情的大雁應該要說:層雲延萬裡,暮雪覆千山,形單影隻的我,今後又能飛向何處呢?
去路依舊,卻不復當年繁華,曾經的破秦平楚之地,如今儘是瓦礫荒煙。英魂不再,悽風苦雨狂鳴。上天也應嫉妒這世間的痴情,你若不信我,且看這殉情大雁與鶯兒燕子一樣,死後皆成一抔塵土。我把它們安葬在此,留待千秋萬代的文人騷客來此憑弔,為它們醉酒高歌,縱情緬懷。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開篇那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在有的版本中寫作「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所以這首詞也叫做《摸魚兒·恨人間情是何物》。
一個是「問世間」,一個是「恨人間」,含義還是有略微差異的,筆者更喜歡後者,因為一個「恨」字,飽含著作者對殉情雙雁的遺恨與不舍。
(元好問像)
另外說明一點,上述故事並非筆者杜撰,也不是道聽途說而來,而是元好問專門寫了一篇詞前小序,詳細介紹了寫作此詞的前因後果,其序曰:「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從這則小序中我們還可以得知,該詞在寫成之後,作者曾經改動過,原因是元好問寫作此詞時年紀尚小,並沒考慮音律問題,後來為了演唱,便填入了《摸魚兒》這個詞牌,這才成為我們今天讀到的樣子。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