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金】元好問《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2021-02-19 聽讀寫誦詩書音畫

上一講,我們分享了元好問的代表作《摸魚兒·雁丘》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許。」可以說是那首詞的靈魂。而且這樣振聾發聵的問題的提出起因,是因為一對大雁生死相許的愛情。大雁就是《摸魚兒雁丘詞》的靈魂意象。今天我們要品讀的是《摸魚兒·雁丘詞》的姊妹篇,《摸魚兒·雙蓮》詞。詞的主題,同樣是一個生死相許的愛情,只不過主角不再是大雁。這首摸魚兒的愛情主角又會是什麼呢?我們先一起來品讀元好問的這首《摸魚兒》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

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

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

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

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詞我們讀了一遍,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也許已經找到了答案。

《摸魚兒·雁丘》詞是用一對大雁詮釋愛情。而這首《摸魚兒》一開始「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就直接給出了答案。這首詞的靈魂意象是「蓮」。而且還不是普通的蓮花,因為詞裡面還有一句關鍵句「雙花脈脈嬌相向」。原來正確答案是「並蒂蓮花」。為了區分兩首姐妹篇《摸魚兒》,我們把吟詠大雁「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許」的詞,稱作《摸魚兒·雁丘》詞,而這首吟詠並蒂蓮花的詞,稱作《摸魚兒·雙蓮》詞,不過在解釋這首《摸魚兒·雙蓮》詞之前,我還想多花一點時間介紹一下元好問。

因為元好問,在這個歷代名家詞系列裡面,是唯一的一位金代詩人,他的身份也足夠特別,金朝是由少數民族女真族。在12世紀初建立的政權,它的創立者是女真族的完顏阿骨打。以淮水為界,北方的金朝和南宋王朝形成了對峙的局面。雖然在政治上,這兩個王朝是敵對的關係,那我們也都知道,中國文學史上,南宋幾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嶽飛,陸遊,辛棄疾等人都是以抗金為終身志向的。但是在文化上,金朝的文學,其實也受到了宋代文化的深遠影響。可能是因為北方地域和金朝統治者少數民族的性格原因。金朝文壇在整體上更加傾向於陽剛豪壯的風格。因此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詞風,成為了金朝詞壇的主流。而元好問就代表了金朝詞壇的最高成就。他的詞被認為既有蘇軾、辛棄疾的豪邁剛健,又兼具了周邦彥和秦觀的風流蘊藉,可以說是豪放中寓婉約,剛健中含婀娜。再進一步來說,元好問甚至可以當之無愧的被視為是金代文壇的領袖人物。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生於1190年,也就是明昌元年。明昌是金章宗完顏景的第一個年號。有意思的是金朝是女真族統治的王朝,而元好問也是少數民族,他的祖上是鮮卑族。

元這個姓氏就出自後魏的拓跋氏,當年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漢化,改拓跋姓為元姓。北周的時候,拓跋這個舊姓一度被恢復,但是到了元朝。又稱為元氏了,元氏雖然是出自鮮卑族,但這個姓氏還是出了不少的文化名人。例如在唐朝和白居易齊名的大詩人元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到了元好問這一代,元姓幾乎已經完全漢化了,元好問更是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他的學問也是以蘇軾、辛棄疾為偶像。也因為這個原因,他被金國統治者視為是漢人而加以防範,始終沒有得到重用。當然元好問的學問,也有家學淵源的影響。他的父親袁德明是太原秀容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忻州人。根據金史的記載,袁德明「自幼嗜讀書,口不言世俗鄙事。布衣蔬食,處之自若。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飲酒賦詩以自適。」不大喜歡去關心那些世俗的繁瑣的小事情,而且粗茶淡飯,他也安之若素,參加了好幾次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索性呢,就在山水之間放浪,飲酒賦詩,恬然自適。那有這樣一個學問淵博,性格放達的父親,當然也會對他的兒子形成比較大的影響。元好問是七歲能寫詩的神童,14歲開始拜名師做學問,20歲就已經是名震京師,言冠經傳百家的大學問家了。金朝滅亡之後,元好問堅持隱居不仕,是一位堅守氣節的移民文人,晚年主要是以撰寫金代歷史為己任,留下了百餘萬字的文獻記錄,也為後來。金史的修撰,提供了寶貴的史料。清代的詩評家趙翼曾經用這樣的四句詩來概括元好問的詩歌創作成就:「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既是評價元好問的身世和文學成就,又總結了一種重要的文學規律。朝代更替,國家興衰,對於詩人的命運,雖然不可避免的具有悲劇性的影響,但這種悲劇情感反映到文學上,往往能夠成就偉大的文學經典。因為對於時代命運的關照,能夠讓文學家突破個人命運的狹窄的小圈子,進而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進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元好問寫了很多愛情詞,例如《摸魚兒·雁丘》詞,其實也包含著家國的情懷。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元好問生活在金元之交,親身經歷了國家滅亡的慘痛經歷,他的人生軌跡和文學創作,就印證了這樣的文學規律,當然了,我們剛才說的那是元好問的一生。其實元好問創作的這兩首《摸魚兒·雁丘》詞和《雙蓮》詞,應該是寫在他生活的早期。上一期我們已經介紹過了,《摸魚兒·雁丘》詞寫於他16歲的時候,他此後又曾經對此作進行過,幾番修改,我們如今看到的作品是修改之後的定稿。當然最後的定稿是完成於什麼時候?我們已經很難確知了。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元好問的人生閱歷和詩詞技巧都在不斷的豐富和成熟。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那座雁丘始終都在他心裡,他對至情的信仰不但沒有改變,反而越來越濃烈。

《摸魚兒·雙蓮》詞寫於1216年,也就是金宣宗貞祐四年。這一年是在大雁殉情故事發生之後的第11年,當時元好問,為了躲避戰亂,流離在外,在半路上,他聽說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讓他很震撼。這也是他創作《摸魚兒·雙蓮》詞直接的靈感來源。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原來呀,他聽說在河北的大寧有一對青年男女,因為戀愛,遭遇了外界的強大阻力,雙雙赴水殉情,官府得知消息後,派人到處尋找,可是蹤跡全無,直到後來有人去採蓮藕的時候,才發現兩個人的屍體,互相抱著浮出了水面。而這一年這個池塘當中開出來的蓮花全部都是並蒂的,一朵一朵,嬌豔的並蒂蓮,仿佛在向世人昭示著愛情的力量。

這個故事再一次打動了元好問,所以他在《摸魚兒·雙蓮》詞當中寫下了這樣的句子:「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蓮」和憐愛的「忴」諧音。在古典詩詞裡面「蓮」就是愛的意思,而絲的諧音相思的「思「,當然就是思念相思的意思。詞一開篇元好問發出了同樣深沉的感慨,愛情就像蓮藕的千絲萬縷,要蘊藏多少無盡的相思啊,愛情又像蓮心,到底要嘗盡多少人間悲苦啊。「雙花脈脈嬌相向」明明是相互依戀,自由戀愛的一對戀人,連天意都同情著他們的愛情,同意他們結為夫妻,「天已許」。並蒂蓮的開放,難道不就在昭示著天意的許可嗎?「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並蒂蓮花,仿佛含情脈脈的。久久凝視著對方,就好像它和從前他們活著的時候在談戀愛一樣。

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

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儘管天意已經認可,他們是夫妻,可是在人間,他們卻因為外界的種種阻力不能結合,留下了終身遺恨.為什麼就不能讓他們白頭偕老,一生相守呢?在這樣的人間悲劇面前,連夕陽都只能沉默,「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接下來這幾句詞,連用了三個典故,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斷腸處,都是文學史上幾個著名的悲劇故事 。

那我們不妨逐一來解釋一下這三個典故,謝客指的是南朝大詩人謝靈運,謝靈運是東晉名將謝玄的孫子,襲封康樂公。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廣州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的校園有個別稱就叫做康樂園。因為謝靈運曾經被貶廣州,據說他當時的舊居就在中山大學校園的馬崗頂。而上個世紀的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故居也保存在這裡。那我還是先回到謝靈運這裡來,謝靈運,因為小時候曾經寄居在道觀,所以他有個小名叫客兒,因此元好問的詞裡面稱他為謝客。謝靈運寫過一首詩,其中有「何意衝飆激,烈火縱炎煙。」又有「長與歡愛別,永絕平生緣。」的句子,表達一個為外界矛盾的劇烈衝突,導致與所愛訣別的劇痛。

第二個典故是湘妃的典故,湘妃的典故,其實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傳說舜帝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在聽到舜帝的死訊之後,毅然投入洞庭湖中,殉情而死,死後靈魂化為湘水之神。

第三個典故,斷腸處,斷腸這個詞兒在文學作品當中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斷腸「居然也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世說新語》當中,東晉大將軍桓溫率領軍隊進入四川,行至三峽的時候,他的一個部下逮到了一隻小猿猴,小猿猴的母親一直追隨著團隊,沿岸哀號,追了一百多裡路都不肯離去,後來母猿猴終於找到一個機會跳到船上,剛跳上船就氣絕而死。士兵們剖開它的肚子一看,腸皆寸寸斷。桓溫聽說了這件事非常生氣,將那個逮住小猿猴的部下給開除了。斷腸或者腸斷,這個詞,原本就是形容思念愛子的極度悲傷之情,後來又引申為極度思念或者是悲痛。例如蘇軾悼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詞,就寫過這樣的句子「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李白的清平調詞也寫過:「一支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在元好問的《雙蓮》詞當中」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連用三個極度悲傷的歷史典故和傳說,其實都是為了烘託現實當中的這一個愛情悲劇,因為這些歷史傳說都還比不上現實當中這一對情侶雙雙殉情的慘烈程度.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

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

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詞的上片是即事抒情,有一個愛情的悲劇故事,引發詞人的無限傷感。下片,就是抒情和議論的集合。一層一層推出了詞人的愛情觀。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

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香奩,指的是晚唐的著名詩人韓偓的詩集《香奩集》,其中以描寫愛情的詩歌為主,而且詞藻是相當的香豔華麗,被稱為香奩體,後來的宋詞因為也多描寫豔情,所以,往往被認為是和香奩體一脈相承的。韓偓在香奩集自序當中說過呀,讀這樣的豔情詞,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春動七情」,大致的意思就是說寫的好的豔情詞會帶給人一種,仿佛是咀嚼五色靈芝,飲神仙甘露的感覺,清香撲鼻,情意綿綿。元好問引用《香奩集》的這一段文字,也許是為了說明愛情原本是那麼美好,那麼聖潔,那麼令人嚮往,可這樣美麗的愛情故事,偏偏像一場夢一樣轉瞬即逝了。

「人間俯仰今古」,時光飛逝,再驚天動地的故事都會被淹沒在歷史的煙塵當中,但是「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愛情的精神不會隨之消亡,他們的滿懷幽恨,也不會隨著身體掩埋,在黃土之下,不為人知。「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這正是元好問想要表達的愛情觀。這和摸魚兒雁丘詞當中「問世間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許」的態度是一以貫之的。在元好問的筆下,這樣的愛情絕對不是兒女私情,而是愛情追求的最高境界,靈魂相許。只有靈魂交融的愛情,才真正稱得上是海枯石爛的愛情,是生死相許的愛情。

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

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既然這世間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情緣,真的有生死相許的愛情那麼用什麼來見證這樣聖潔的愛情呢?在摸魚兒雁丘詞當中,然後問親手壘起了一座雁丘。「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雁丘」是大雁愛情的見證,而在《摸魚兒·雙蓮》詞當中,除了盛開的並蒂蓮花之外,見證愛情的還有相思樹。相思樹,同樣源自一個著名的典故,這個故事記載在志怪小說《搜神記》當中,宋國康王的舍人名叫韓平,韓平的妻子何氏容顏俊美,康王於是奪走了何氏。奪妻之恨如何能忍啊?韓平的怨氣被康王知道了,於是康王不僅囚禁了韓平,還罰他去修築城池的勞役,妻子何氏不敢公然反抗康王,於是就給韓平秘密送去了一封信,與丈夫約定要自殺殉情。後來韓平自殺,妻子何氏也投臺自盡。臨死之前和氏留下遺言,希望康王能夠將她和韓平合葬在一起。可是康王盛怒之下,故意讓人將他們的墳墓一邊一個遙遙相望,康王還氣急敗壞的說,既然你們夫妻這麼相愛,你們自己如果能夠讓墳墓合在一起,那我就不去阻止你們了。沒想到第二天還真有兩顆大紫木,分別從兩個墳墓上長了起來,不到十來天的功夫,兩棵大樹就長成一抱那麼粗了,而且樹幹彎曲,互相靠近,樹根在地下相交,而樹枝呢,在地面上交錯。還引來了一對鴛鴦鳥,長久的棲息在樹上,早晚都不離開,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國人很同情韓平夫妻的遭遇,於是將這兩棵樹命名為相思樹。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

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相思樹是愛情悲劇的見證,那西風當然就是象徵阻礙愛情的惡勢力了。「蘭舟少住「詞人為什麼要讓木蘭舟稍作停留呢?他當然是想特意去憑弔為愛情獻身的那一對痴兒女。他害怕如果不及時停下,等以後再回來,恐怕蓮花都會被風雨摧殘凋零,自己看到的只能是一片狼藉的落花了。同情之心,珍惜之意,盡在一個」怕「字裡面了。」怕載酒重來,紅衣半多,狼藉臥風雨。「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首《摸魚兒·雙蓮》詞,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

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

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

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

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好了,我們讀完了元好問愛情詞當中的雙壁《摸魚兒·雙蓮》詞和《雁丘》詞,他們同樣反映出元好問對真愛,對純情的讚美和肯定,並且借愛情來表達詞人內心對於至情的堅守和追求。下一講,我們要去解讀清代多情才子納蘭性德筆下的至情了,我們要一起分享的是納蘭性德的代表作《木蘭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見》。下一期我們再會。

相關焦點

  • 60.元好問《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大雁就是《摸魚兒雁丘詞》的靈魂意象。今天我們要品讀的是《摸魚兒·雁丘詞》的姊妹篇,《摸魚兒·雙蓮》詞。詞的主題,同樣是一個生死相許的愛情,只不過主角不再是大雁。這首摸魚兒的愛情主角又會是什麼呢?我們先一起來品讀元好問的這首《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
  • 金朝一代文宗作首愛情詞,成「問世間情為何物」姊妹篇,句句有情
    遺山先生詩詞文曲皆有所成,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前文名句就出自他的《摸魚兒·雁丘詞》,這首詞還有一個姊妹篇,名為《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講述了另外一段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同樣悽美,令人斷腸。
  • 【金】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詩詞賞析】 今天我們要品味的,是讓無數人為之痴狂的元好問的代表作《摸魚兒·雁丘詞》。當然,它也有一個詞牌名,叫《邁陂塘·雁丘詞》。有的詞牌啊,不止一個名字,比如說『摸魚兒』,他又叫『邁陂塘』。當然我們有時候也稱這首詞叫《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一聽題目你就知道為什麼我會說,這是一首讓無數人痴狂了的傑作。
  • 詩詞鑑賞:元好問詩詞 《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經典賞析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辭》《摸魚兒》·元代·元好問《摸魚兒》,詞牌名之一。原唐教坊曲名,本為歌詠捕魚的民歌,後用作詞牌。一名《摸魚子》,又名《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等。宋詞以晁補之《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雙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雙結倒數第三句第一字皆領格,宜用去聲。
  • 八首蓮花古詩詞: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出自唐·皇甫松《採蓮子二首》其二。無端,無緣無故。詩詞描寫採蓮女主動示愛而又羞澀難當的情態。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可我採了荷花要給誰呢?我想要送給那遠在故鄉的愛人。寄語雙蓮子,須知用意深。莫嫌一點苦,便擬棄蓮心。出自唐·李群玉《寄人》。蓮:這裡是雙關語,即「憐」。蓮子:即憐愛你。蓮心:即憐愛心。
  • 【解讀詩詞】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摸魚兒·雁丘詞》是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的詞作。這首詠物詞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而作的,寄託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全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悽惻動人的戀情悲歌。在詞中,作者馳騁豐富的想像,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對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開了深入細緻的描繪,再加以充滿悲劇氣氛的環境描寫的烘託,塑造了忠於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的藝術形象,譜寫了一曲悽婉纏綿,感人至深的愛情悲歌,是為中國古代歌頌忠貞愛情的佳詞。
  •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品讀
    晚上的時候群宿,有大雁放哨,白天的時候「銜蘆以避繒繳」。「繒繳」就是古代的弓箭,短弓箭。古代弓箭很珍貴,射出去之後上面有根繩子,那個就是「繳」,再把再拿回來用,那麼大雁可以避繒繳,這是它們的智慧。所以雁有四德,而其中最讓人們感慨的是他們的誠信、它們的團結與它們的深情。「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就以人間夫妻為喻,寫出它們生活中的深情。
  • 問世間情為何物?元好問《摸魚兒》丨(26)每天10分鐘跟徐子讀詩詞
    微信號:家長必看 (jiazhangbk
  • 元好問的這首詞,道出愛情的真諦:愛是相隨,死亦追隨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問是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金朝滅亡後,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述。
  • 元好問的《雁丘詞》寫於陵川
    近千年來,元好問膾炙人口的《摸魚兒·雁丘詞》不知感動了多少痴情男女的心。
  • 問世間情為何物,元好問完美詮釋。一切皆與金庸筆下一女有關!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生死相許?」被數以萬計的有情人在心裡叩問,被千萬痴情人用一生踐行。一個「問」字,婉約悽惻,對至情至愛的謳歌!對至真至性的傳頌!從古至今,愛情一直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堅貞純潔的愛情也是世間男女所夢寐以求的。古人以詩詞傳情,為後人留下許多的美好的、悽美的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 詩人元好問,人生百年有幾
    生於憂患,當知憂患之苦;生於安樂,自然情義深重,元好問就是這樣一個人。元好問,鮮卑拓跋氏之後,前半生為金朝人,後半生成了蒙古國人。然而生在亂世之中的人,是幸或是不幸都是生命中難以預料的。16歲赴并州趕考途中作填了一首詞《摸魚兒·雁丘詞》,後來成為傳世之作: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 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 詩詞朗讀: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點上方綠標收聽唐詩宋詞朗讀者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痴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痴情兒女更加痴情!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裡應該知道,此去萬裡,形孤影單,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飛萬裡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隻,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 元好問這首經典的愛情詞,描寫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寫得很感人
    元好問聽了感動不已,把那隻大雁買了過來,再到山裡尋找到另一隻大雁,然後把兩隻大雁埋葬在一起,從而寫下了這首經典的愛情詞,以此歌頌了美好的愛情。《摸魚兒.雁丘詞》感人至深,裡面每一句都直擊人心,寫得無比深情,特別是開篇的短短幾句,把愛情描寫得驚天動地,「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幾句由於金庸先生引用到小說中,成為了大家最為熟悉的愛情誓言。
  • 16歲的元好問寫下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千百年來感動了無數人
    作者介紹及背景故事問世間情是何物?這首詞中的千古一問體現出詞人的極高情商與才華看過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的人都知道,李莫愁為情所困,曾經吟誦出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從此為千萬人所引用,然而卻很少有人去認真研究這首詞的出處和背後的創作故事。其實這句話化用自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的一首詞,名為《雁丘詞》。
  • 10個誕生在詩詞裡面的成語,你知道多少
    尋花問柳出處:《嚴中丞枉駕見過》唐·杜甫元戎小隊出郊坰,問柳尋花到野亭。川合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扁舟不獨如張翰,白帽還應似管寧。寂寞江天雲霧裡,何人道有少微星。釋義:這裡尋是探訪、尋找的意思。在這首詩裡本意是說遊玩觀賞春日美景。後來延伸為狎妓。花、柳:比喻妓女。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原本不是寫男女之情,寫什麼呢
    金庸的眾多作品中,寫「愛情」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神鵰俠侶》了,其中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會吟詠「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兩句詞,令人印象深刻,更是能勾起許多人青春美好的回憶。其實,這兩句詞並非金庸先生所創,原本也不是寫男女之情的。這兩句詞出自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一詞中,是寫兩隻大雁的生死之戀的,全詞如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