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內外的神東煤炭集團公司是一個傳奇。哈拉溝煤礦的大學生採煤班是傳奇中的傳奇。這個班的組建,寄予著公司莫大的希望,承載著人們太多的希冀。大學生採煤班以「築夢煤海,締造價值」為追求,立足神東現代化礦井事業平臺,充分發揮了員工素質層次高、創新能力強、自主和追求意識強的優勢,自2011年8月命名創建以來,刷新了許多紀錄,奪取了一塊塊獎牌。如今,這個「金牌班組」就像明星,閃耀在神東人精神的上空……
大學生採煤班
1
隊長溫大江
8月25日下午五點半,在哈拉溝煤礦綜採一隊結束了整整一天的採訪,我提出想到井下去看看大學生採煤班在生產一線工作的場面。隊長溫大江說,不巧呀,他們快下班了,正在升井。我說那好,我去井口見他們。溫大江有點遲疑,說道,工人們下班都很累。我說,不採訪,僅僅是見一下面。
溫大江上午接受完我的採訪就下井了。此時,剛升井上來洗完澡的他,頭髮還溼漉漉的。他是個英俊帥氣的青年,一米七八的個頭,氣質文雅,鏡框後邊的目光沉靜而溫暖。如果在別的地方遇見他,你絕對想像不到,這個從陝西煤炭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在一線當過七年採煤工、支架工、三機工,幹過礦上所有的粗活、累活,感受過長期上夜班那種疲憊和頹廢的感覺,但也在長期的艱苦磨鍊裡成長為思想獨到、理念先進的神東硬漢。他是第一任大學生採煤班的跟班副隊長。對這個班的每個人了如指掌,親如兄弟。採訪他的時候,從頭至尾,他都在自豪地讚揚這個班的每一個人——他們突出的業績,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成果,他們良好的素質和班風,以及這個特殊的班組為公司輸送的人才,等等。我了解到,溫大江是個十分愛惜工人的基層領導。他的親情化管理理念受到廣泛認同;他首倡的「輪崗制」在大學生採煤班實驗成功,正在全礦推廣;他的座右銘「沒有優秀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體」,也得到了廣泛的讚譽。
8月底,暑熱還沒有完全退去,坐落在一片綠海中的哈拉溝煤礦靜得出奇。我突然想到,這就是煤礦的神秘之處,它所有驚心動魄的生產場面都在地底下演繹,井上是一派安然景象。這正如神東的使命——地底下日復一日不見天日的徵戰,正是為了給人類輸送能源和溫暖。正這麼想著,一輛工作車從平硐開出來。那感覺就像激戰中突然歸來的戰車,等待的人一派肅然。
車上跳下來的採煤工個個滿面煤灰,只有亮閃閃的眼睛和白牙特別醒目。他們神情莊重,像戰士又像雕塑。這和參觀者下井穿鮮亮橘黃色工服的形象是如此不同。這裡沒有浪漫,有的只是井下採煤工特有的疲憊與莊嚴。
我握著他們滿是煤灰的手,已然認不出哪幾個是我上午採訪過的。我仰望著這群高大的青年,心裡的敬意油然而生——這些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大學生,都是創造光和熱的戰士。他們滿面煤灰,換得我們潔淨的生活;他們的創新與創造,使神東充滿生機和希望。
大學生採煤班是神東的金牌班組,也是一個極具創造力的特殊群體。我了解到,進入這個班組的人,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我也了解到,他們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在神東的關懷與培養下迅速成長,成了獨當一面的採煤能手與創新骨幹。
溫隊長號令集合整隊,並讓我站在隊伍中間與他們合影。我真誠地說,我沒有這個資格。我站在邊上吧。
2
班長梁勇
我終於認出,這一隊穿藍色工裝的大學生裡邊,穿紅色工裝的是班長梁勇。梁勇天生憨厚相貌,敦實如鐵塔,言辭不多。他是大學生採煤班第二任班長,有「金牌班長」稱號,獎狀獎牌不計其數。據說,當時隊長三顧茅廬請他出任大學生採煤班班長,他堅決不幹,最後還是用了行政命令他才勉強上任,誰知上任之後卻幹得異常出色,不僅贏得了「金牌班組」稱號,還獲得了多項國家和公司的榮譽。採訪時,我單刀直入,問他當初為何不願意擔任大學生採煤班的班長。他說,我怕自己學歷低,領導不了這些大學生。我之前帶的採煤班,都是老工人,他們吃苦耐勞,好相處得很。再問當初隊長為啥非要讓他擔任大學生採煤班的班長呢。他吶吶的,回答不出。還是溫大江替他說了。溫大江說,梁勇身上最能體現神東精神。首先是吃苦耐勞,採煤技術水平在全隊首屈一指。舉個例子說吧,貫通工作面是難度最大、最危險的活,貫通不好,不僅會給後續回採留下安全隱患,還會影響工程進度,牽一髮而動全身,一點閃失都不能有,同時,如果貫通不好,對班組聲譽也有影響,還要受處罰,要打分,所以質量要求必須優質。這項工作責任重大, 他每次都是主動請纓,主動放棄休息時間親自幹。正常井下作業是八小時,他一幹就是二十多個小時。這項工作極其特殊,如果幾個人輪換幹,質量沒把握。他一個人從頭盯到尾,才能保證質量。他患有曠工職業病腰椎間盤突出,別人可以因病不幹這個高危活,但他必須忍著疼痛親自幹。在一線,他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處處身先士卒!因為他的無私奉獻,班上常拿九十五以上高分,為隊上爭了光,也給大家樹立了榜樣,同時,設備故障降低了,生產效率也就上去了。再就是奉獻情懷。比如抬井下軌道,很多人嫌重嫌苦,藉口腰疼不去。他總是衝在最前面,帶著工人幹。正應了那句話:衝在最前面的永遠都是排頭兵。這就是讓他擔任大學生採煤班班長的理由。
說到這裡,負責介紹情況的連掘一隊黨支部書記郝林平感嘆道:幹我們這一行,奉獻情懷最重要。央企的使命不一樣。比如春節,民營企業、地方企業可以放假,但我們不能。春節是我們最忙的時候,為了保障煤炭供應,我們得加班加點工作。使命意識不是空話,而是落實到像梁勇這樣的大批具有奉獻情懷的個人頭上的。企業的使命得依靠他們無怨無悔辛勤工作去落實。
綜採一隊黨支部書記牛濤補充說,梁勇還有一個可貴的地方是學習的精神。為了儘快掌握現代化採煤技術,包頭煤炭工業學校畢業的他,又自學成人高考內蒙古科技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擔任大學生採煤班的班長之後,他更是如饑似渴地學習,以適應企業管理需要。
記得當時我還跟梁勇提過一個問題:這些大學生裡邊,肯定也會有矛盾,你怎麼處理他們的思想問題呢?
梁勇說,你真心把他們當做兄弟就行了。比如班上有個山東來的大學生,脾氣暴躁,很難相處。但我通過觀察,發現他人很好,心地特別善良。我就主動接近他,關心他。他感到了集體的溫暖,心情好了,脾氣也就好了,工作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
此刻,面對一身工裝、滿面煤灰卻神情堅毅的梁勇,回憶起上午採訪時他木訥羞澀的情景,我極力想透過他那又彎又濃的眉毛,想透過他那平靜而又堅毅的眼神,看到他強大的內心世界。
3
米智
在隊伍裡認出米智的時候,我更是驚嘆不已。高大白皙、滿臉學生氣的他,眼下也是一副鋼鐵戰士的形象。他是煤二代,畢業於西安交大生物工程專業,是中國礦業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在讀研究生。當初大學畢業,一心嚮往外面的世界。但神東招工的時候,他卻宿命般地報了名。也許是父輩的影響,也許是煤二代的使命召喚,總之,畢業於名牌大學的米智成了神東的一名採煤工,被分配在大學生採煤班裡當電工。當時,親戚朋友議論紛紛,說你是名牌大學出來的,怎麼下井當煤礦工人?他自己也打退堂鼓:那名牌大學我真的就白上了嗎?而更為嚴峻的是,他不能適應煤礦生活。雖說他出生在礦工之家,但從小肩不挑、手不提,沒吃過什麼苦。最初下井,別說幹活了,光穿戴那一身行頭(安全帽、礦燈、自救器、防砸靴,共30斤),再加上電工必須的電鑽、扳手、大改錐,等,走一天都受不了。井下道路不平,滿是石子,一天下來,腿和腳疼得要命,睡上床就不想動了。而且,即使現代化煤礦各方面的條件都比傳統採煤的條件好了千百倍,但陰暗潮溼,粉塵和煤灰永遠消除不了,割煤時眼睛都睜不開,移架時粉塵更大,下井回來,反覆洗澡,睡一覺第二天起來,手一摸眼角全是煤面。而且,八小時一班,吃飯只有十五分鐘,飯後不休息立即幹活,這種半軍事化管理,他一開始根本受不了。勞動強度之大,也是他沒有想到的。像抬水泵,壓得肩都要垮了,抬電纜更是辛苦,五十平方電纜,一個班去拉,每個人身上臉上都是泥漿,只有牙齒是白的。更有駭人聽聞的煤礦工人職業病的威脅,矽肺病、風溼關節炎、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胃病,想想都可怕。
現實,將米智所有的浪漫想法都擊碎了。原先,從未下過井的他,以為當個採煤工人很容易,沒想到,光體力這一關他都過不了。更要命的是技術關。他是學生物工程的,電工的所有工具、所有術語都不知道。師傅替他犯愁,你啥也不懂,咋弄?這句話激起了米智強烈的自尊。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掌握電工技術,做個合格的井下電工。他白天默默地看師傅操作,晚上在網上搜集資料學習:電阻的作用、二極體的應用等電工原理,他如饑似渴學習,統統強記硬背。下井幹一天活特別累,往往拿起書就睡著了,他將鬧鐘定在夜裡四點,每當鬧鐘驟響,他就像戰士聽到了衝鋒號那樣一下子跳起,無論多麼難受,他都強行坐在電腦前學習。
幫助他度過難關的,是班長梁勇那身先士卒的作風和師傅們的無私奉獻。他注意到,凡抬水泵,班長和師傅們總是抬大頭;搶修電器,班長總是跟著大家一起幹,親力親為;而班上的其他同事,工作上也是齊心協力,抬電纜,每個人都用盡吃奶的力氣。工作上遇到難題請教師傅,師傅總是毫無保留地耐心指導。都說吃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一般師傅教徒弟都會留一手。他發現大學生採煤班的師傅們完全顛覆了過去的老傳統。他們是新型大學生,眼界開闊、心胸博大,教授徒弟,誠懇耐心,毫無保留。這使他深深感覺到,有文化就是不一樣。良好的班風,使他首先在感情上融入了。他喜歡上了這個班組。下井,慢慢成了一件快樂的事。
米智迅速成長,很快就成了電器大拿,2014年就擔任了電氣組組長,2018年9月,又被提拔為綜採一隊機電技術員,而且,體力上也強大起來,現在,七十公斤重的水泵,一個人抱起來就走了。他的成長使所有人震驚。米智說,我自己也很震驚。我有時候都不相信自己進步得這麼快。可以這麼說吧,神東是傳奇,我們大學生採煤班是傳奇中的傳奇,我們每個人也都是傳奇。
米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陽光男孩:開朗、自信、大氣。說實話,我很難把上午採訪時見到的他和眼前的形象聯繫起來。我覺得有種很魔幻的感覺。
4
王天凱
四川人王天凱沒有他的戰友們高大魁偉,但他也是有故事的。他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採礦專業。一畢業就投奔神東。神東聲名遠播,不僅工人待遇好,安全高效更是出名。幹煤礦,待遇和安全,往往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他怎麼也想不到,從溫潤的四川盆地來到神東的他,不適應北方的乾燥氣候,剛來又是流鼻血又是失眠,幹活也不順當,工作面上一百七十六臺支架,怎麼調都調不直,心裡非常窩火。天天上夜班也讓他煩惱不已。當時三人一間宿舍,因不在一個區隊,三人幹的工種不同,人家睡覺的時候,他上夜班,出門時感覺特別難受。一度心灰意冷,請假出去遊玩。距離產生美。離開一段時間,他突然非常懷念神東,懷念那裡良好的人文壞境,懷念那裡的同事和朋友們。返回的時候,竟有種歸心似箭的感覺。他回到神東,正值大學生採煤班成立,他就申請過來了。一進這個班,王天凱就被大家開拓進取的勁頭吸引住了。他很快融入,工作上也飛速進步,操作檢修技術一流,成為響噹噹的業務骨幹。
王天凱最感慨的是大學生採煤班良好的班風。他說,班長梁勇不善表達,但他內心的火熱是能暖化人的。班上每個人的冷暖,他都放在心上。看王天凱遠離家鄉孤單,長期上夜班沒機會接觸女性,就默默地替他操心,把自己遠方親戚的女兒介紹給他。讓他永不能忘懷的是同事們給他的幫助和關心。他遠離家鄉,結婚時家裡人不在,都是同事們利用業餘時間替他操辦。他的婚事簡樸而熱鬧,婚後很幸福,現在已有了兩個小孩。大家不僅對王天凱如此友善,對其他人也一樣。班上有個同事的小孩出生後發現是腦癱,大家自發捐款,影響到隊裡也都全體自發捐款。愛心幫扶,已成風氣。大學生採煤班有個特殊情況,大部分人都剛成家,孩子都小,隨時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大家約定俗成,誰有突發事件,立即會有人自發頂班。愛心行動是每一個人的自覺。王天凱說,班風太重要了,採煤工人跟同事一起待的時間要比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多。班風好,集體就有家一般的溫暖,心情好,工作效率自然就高。
黨支部書記牛濤說,大學生採煤班有黨小組,黨員起了很好的先鋒模範作用。米智、卜憲武、趙偉勇幾個,在學校就入了黨,山東科技大學採礦專業畢業的祝強2011年來神東,2015年遞交入黨申請,期間不斷要求進步,現在已是預備黨員。
我立即想起昨天下井參觀時看見的情景:生產一線的共產黨員,黃色安全帽上都有鮮豔的斧頭鐮刀和共產黨員幾個字。黨員亮身份,是神東的一大特色,也是督促共產黨員時刻不忘使命的重要舉措。
沒錯,一路數過去,這個特殊的班組,個個是標兵,人人是棟梁。可惜篇幅所限,我無法一一記述他們的故事。
在哈拉溝綜採一隊,大學生採煤班是生產一線的突擊隊,也是安全生產的標兵。這個班從2011年8月命名創建以來,創造了安全零傷害、單班年產618萬噸、單班月產45.9萬噸、單班日產1.8萬噸的安全生產記錄,被全國總工會、國家安全總局授予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班組稱號,被中國能源化學工會授予全國化學能源系統「工人先鋒」稱號,被中國安全生產協會授予「安全管理標準化班組」稱號,被團中央、國家安監局授予「全國青年安全示範崗」稱號,連續5年被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公司評為「金牌班組」,連續3年被神華神東煤炭集團公司評為「青年文明號」。
創新是這個班組的突出亮點
大學生採煤班組建之後,立即顯現出了其知識優勢。當時,很多機械設備是進口的,標識都是英文,老工人辨識非常困難,大學生們卻得心應手。現在公司走國產化道路,但起步艱難。因為還在探索階段,機器容易出故障。這就為大學生們發揮自己的知識特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新招礦工入職,過去都是在培訓室學理論,然後下井進行實踐培訓,理論脫離實際,費時又費力。大學生們把液壓支架做成模擬平臺,在地面培訓室就能完成理論結合實際的業務培訓,大大加強了培訓效果。德國進口的EKF採煤機,沒有外噴霧裝置,而這個裝置是為生產過程除塵用的,很關鍵。大學生們提出改造,外加了一個噴霧裝置,解決了這個難題。這項創新申請了國家專利,2017年,國家專利局已批。液壓支架下面的推拉杆時間一長容易斷裂,影響生產,要換就得停產。而且,一個地方停產,其他都得停。大學生們反覆鑽研,研究出了替代裝置,這樣,可以保證一直到檢修時間再換推拉杆。井下立柱重達3·5噸,以前出了故障都要拆柱,然後運到井上再檢修安裝,運輸、起吊、升井的過程非常危險。大學生們發明了工裝改造,直接在井下兩個小時就處理了,安全、高效,工作效率提高了兩倍。綜採一隊原先有八十多個職工,現在只有六十多人,這就必須想辦法省人省時,節約成本,保證效率。可以說,大學生採煤班蓬勃的創新能力為安全高效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個班集體,創新已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追求。公司非常支持他們創新,隊上專門為他們設立了創新工作室。創新工作室裡,陳列著他們的創新成果、獲獎證書和工作圖片。凡有外人來參觀學習,隊上總是自豪地展示大學生採煤班創新工作室。
當我走進這個特殊的工作室參觀時,感覺一股強烈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我久久地站在那張班集體合影前——身著鮮豔的紅色、橘紅色、藍色工裝的大學生採煤班成員們,手牽著、肩並著肩,昂揚自信的精神風貌洋溢在每一張年輕的臉上;展櫃裡金燦燦的獎牌璀璨奪目,讓人不由得仰視誦讀;他們的創新成果更是讓人感慨萬端——圓滿承擔完成了神東國產化液壓支架和國產化變頻三機、450米世界最長綜採工作面、調斜工作面生產、切頂卸壓沿空留巷等多項國內領先的重大科研項目實施、應用任務;自主創新了綜採單項半截深割煤,超長距離工作面採煤機速度控制防止運輸機斷鏈等20多項生產工藝,實施了煤機割煤提示盤、馬蒂爾聲光報警器等30多項技術革新項目。
大學生採煤班的每一項創新,都和生產息息相關。我仿佛看見,他們在生產一線邊工作邊探索研究的場景,也仿佛看見,無數個夜晚,他們挑燈夜戰,為創新項目嘔心瀝血。
這個班組是制度改革的試驗田
他們不僅熱衷於技術創新,也特別支持制度創新。隊長溫大江曾上過七年夜班,他在一線生產實踐中,更從自己的生命體驗裡,深刻認識到:長期上夜班,不僅危害健康,消磨意志,嚴重影響職工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還不利於生產。一個人長期上夜班,每到夜裡四五點,就會出現頭疼、暈眩,第二天就會沒精打彩,意志消沉。關鍵是負責生產的工人不懂機器檢修,一出故障就得停產,就得等候上早班的工人檢修。溫大江通過調研,提出了「輪崗制」。即:上夜班的工人和上早班的工人掌握多崗技能,成為生產上的多面手,早班夜班輪換,這樣,既避免了長期上夜班,也可以使職工體會不同崗位的難處,學會換位思考,互相體諒。別看這個小小改制,推行起來卻十分艱難,因為這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綜採一隊30多人上早班,26人上夜班。這麼一輪換,上夜班的人很高興,上早班的人就不樂意了。而且,改制之後,每個人必須掌握兩個崗位以上的技能,這就要求人們不斷學習。長期循規蹈矩的工人,一下子根本不能接受。但改制是必須的,是人性化管理的需要,更是現代化生產的需要。怎麼辦?溫大江決定首先在大學生採煤班推行。他的目標選對了。這些奮戰在生產一線的大學生不僅知識水平高,覺悟也高。大家非常支持「輪崗制」,儘管一開始難度很大,比如生產工人不懂檢修技術,檢修工人又不懂生產,但他們思想上通了,學習的積極性自然調動了起來,不到兩個月,人人成了多面手。「輪崗制」的成功,大大促進了煤礦人性化管理,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目前,「輪崗制」已經在全礦推廣。
大學生採煤班是人才的搖籃
第一任大學生採煤班班長卜憲武,現任綜採一隊機電副隊長;大學生採煤班第一任跟班副隊長溫大江,現任綜採一隊隊長;大學生採煤班控制臺電工米智,現任綜採一隊機電技術員;大學生採煤班支架工祝強,現任綜採一隊支架檢修班班長;大學生採煤班支架工王天凱,現任礦內生產辦科員;大學生採煤班推溜工白傑,現任哈拉溝煤礦安全管理辦公室安監員;大學生採煤班推溜工賈雙喜,現任綜採二隊生產班班長;大學生採煤班支架工谷度超,現任寸草塔煤礦安全管理辦公室科員;大學生採煤班支架工蔚保寧,提任哈拉溝煤礦生產辦公室主任,現在陝煤西安設計院工作;大學生採煤班支架工袁小春,現任綜採一隊採煤技術員。
這一長串提拔名單,實際上是一長串蓬勃的希望和激勵,就像浩瀚夜空裡閃爍的群星,無聲地照耀著大地,激勵著後來者。
大學生採煤班的親情文化是最值得稱道的
隊長溫大江評價說:他們是最團結的集體、最溫暖的的集體、最有愛心的集體。支部書記牛濤說他們是最懂得感恩的集體。的確,採訪時,凡談到個人,他們羞澀寡言,凡談到自己的同事、師傅、前輩,他們立即口若懸河。大家請求,一定要寫到他們的第一任班長卜憲武和前輩賈立軍。在他們的生動敘述裡,卜憲武和賈立軍的形象立體地呈現在我面前——卜憲武天生寬厚,特別能包容,遇事總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所以,他很快得到了大學生們的擁戴;而53歲的賈立軍師傅則是神東老一代煤礦人優良傳統的代表,2018年被評為公司敬業奉獻道德模範,中央電視臺建國七十周年「舊貌換新顏」欄目組採訪過他。溫大江舉了幾個鮮活的例子:賈立軍2000年從韓城礦務局轉到神東,來前就獲得了陝西省技術能手稱號。正因為他在老礦務局經歷過煤礦事故的慘痛教訓,所以對安全生產要求非常嚴格,井下更換大型機械設備,他從頭跟到尾檢查,一絲不苟;現場出了危險,他一馬當先衝上前;危險的工作,他搶著幹。比如拉變壓器容易出軌,處理不好,變壓器倒了,損壞機器,影響工作,賈師傅就是固定拉變壓器的人;一次,設備出了故障,修理時空間只能容下一個人,還有積水。他拿著千斤頂跪在那裡幹,褲子全溼了,現場的人無不感動。按常理,他之外有副隊長,下邊有班長也有工人,完全用不著親自幹。但他怕年輕人下去出意外,自己將風險一肩擔起。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溫大江說,賈師傅最為大家稱道的是他在利益面前的高風亮節。凡是利益他都不爭不要,儘量把機會讓給年輕人。榆林市評選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大家一致推選他,他堅決不讓上報;公司有什麼活動,他也讓年輕人去。
一個人在利益面前的態度,決定這個人的精神高度;一個人在危險面前的態度,則決定這個人的勇氣和人品。賈師傅勇氣人品俱佳,是實實在在站在精神高地上的人。溫大江對賈師傅這樣定論。
沒錯,賈師傅給哈拉溝人樹了旗幟。大家異口同聲說。
當然,面前的隊伍裡沒有卜憲武,也沒有賈師傅。這是我此行的遺憾。
告別時,我再次仰頭看著鐵塔般站立在陽光下的大學生們,心裡默默致敬——大學生採煤班的後生們,你們是最可愛的人,你們用勞動和創造,刷新了神東現代化煤礦的生產理念與管理理念;你們用奉獻的情懷和吃大苦耐大勞的行動,為神東的精神大廈增加了高度;你們用生命,譜寫了一曲青春讚歌。你們是發光的群體,是神東的驕傲,也是我們國家整個青年一代的驕傲。
作者簡介
張虹
中國作協會員、陝西省作協副主席、安康市作協主席、研究館員。出版有長篇小說《出口》、長篇報告文學《白河紀事》《我心中,你最重》;中篇小說集《都市洪荒》《記住月亮升起的地方》《野薔薇》;散文集《婆屋那邊的事》《心海拾貝》;詩集《紅 我的顏色》等14部。作品入選《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中國年度最佳小說短篇卷》《21世紀年度中篇小說選》;曾獲首屆吉元文學獎、首屆柳青文學獎、省作協首屆年度文學獎、第四屆特區文學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