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通往大柳塔鎮之路,一輛212越野車,60公裡整整走了一天。其時,曾任神東煤炭集團黨委副書記的戴紹誠就在這輛車上。他回憶說,車子開著開著就沒了路,只能在河床的沙子上走,一個不小心就陷進沙坑裡,只得下車鍬挖人推,然後艱難前行……
今年的一個秋日,記者一行乘坐一輛中巴再走這條路,同樣的60公裡只用了不到1個小時。沿途風景美不勝收:花草樹木鬱鬱蔥蔥,綠色的丘陵起起伏伏。倘是一名外地遊客,誰能想到,這裡曾是一片荒蕪。
一場艱苦的博弈
時間還得追溯到1985年,沉寂了幾億年的地下煤田,被西部大開發的一聲號角喚醒了。
這塊煤田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與毛烏素沙地過渡地帶,乾旱少雨,有70%以上屬於風蝕區,植被覆蓋率僅為3%。更為嚴重的是,當時沙化面積仍以每年0.5%的速度擴張。雨季降水形成的徑流,還會聚成含沙量極高的洪流,加劇著水土流失。
神東煤炭集團建礦伊始,就下定了誓為煤海添綠顏的決心。
關於這一點,1987年就來到神東礦區的李世明印象深刻。他回憶說,對於礦區的沙漠治理與生態建設,神東煤炭集團歷任領導都非常重視。有一次,神東煤炭集團把所有的幹部集中起來拉上山頭,讓大家俯瞰整個礦區的滿目瘡痍。就那麼一看,大夥倒吸一口涼氣,覺得這環境如果不加治理,礦區和周圍的百姓就沒個奔頭……
一場人進沙退的博弈,從上個世紀80年代拉開帷幕。
對於如何有效治理風蝕區,誰都沒有更好的經驗,只知道多種樹就可以避免沙化。幾經摸索才知道,治理沙梁地,首先得「固沙」,其次才能種樹,不然種多少死多少。
一片綠海的誕生
這個過程是艱苦的,也是漫長的。
針對礦區外圍大面積的流動沙地,神東煤炭集團創新治理方式。第一步,設置人工沙蒿、沙柳帶狀和網格沙障,以此來固定沙丘。同時,大量種植草灌結合的植被,構建起超寬幅立體化的外圍防護圈,從根本上遏制了沙化不斷擴散的趨勢。第二步,針對礦區周邊水土流失嚴重的坡地,研製出針闊與喬灌綜合混交的造林技術,建成生態長廊20平方公裡,構建起了保護礦區的周邊常綠圈。第三步,運用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集成水保綠化、園林景觀、生態城鎮建設技術,建成森林化廠區、園林化小區12平方公裡,構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心美化圈。
這就是由神東煤炭集團研發創新的「三圈」防治模式。通過這種防治手段,礦區的綠化從一棵樹起步,綠化率一路攀升。昔日漫無邊際的沙化土地,今日變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
一座小鎮的詩意
靜靜流淌的烏蘭木倫河將礦區一分為二,河的這邊是烏蘭木倫鎮,河的另一邊是大柳塔鎮。隔河相望,兩岸樓房林立,綠樹掩映。住宅區環境幽美,綠意盎然。不遠處的神東湖寬闊深邃,清澈似鏡。
小李是礦區的技術員,幾年前妻子隨他在礦區安了家。晚飯後到神東湖散步,是他們每天的規定動作。登上涼亭,清風繚繞。極目遠眺,滿目蒼翠。小李說,不用去遠方,目之所及,這裡全是詩意。
神東湖位於大柳塔採煤深陷區,曾是一片荒寒。經過幾十年的治理,成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眼中的「詩與遠方」。2017年,這裡被授予「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科技示範園」。
榮譽來之不易。歲月的長河裡,神東煤炭集團累計投入生態環境治理資金41.5億元,使得礦區生態治理面積達到330平方公裡,也使得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3%提高到了64%。
曾任神東環保管理處處長的李世明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礦區幾十年來的環境變化。「剛來的時候,我們是在黃沙裡找綠地;現在,我們是在綠地裡找黃沙。」(記者 張璐)
【來源:正北方網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