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例退港還海實踐為城市系上生態「綠絲帶」

2020-12-17 西部網

新華社濟南12月14日電 題:我國首例退港還海實踐為城市系上生態「綠絲帶」

新華社記者王凱

山東省日照市日前實施了我國首例港口工業岸線退港還海、修復整治生態岸線項目,實現「港、產、城、海」綠色、協調發展,一片生態「綠絲帶」正在城市黃金海岸線上徐徐展開。

港城矛盾凸顯促退港還海

山東港口日照港1986年開放,到目前已擁有兩大港區、68個生產性泊位、貨物吞吐量超4億噸,是一座現代化綜合性世界級大港,也是我國西煤東輸、北煤南運的重要能源港。

經過30多年發展,港口和市區已融為一體,港口煤炭作業區給周邊居民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小時候出來玩,乾淨的鞋回家就變黑了。開窗後不一會兒地上就有一層煤灰。」山東港灣建設集團員工劉魯說,自己從小就住港口附近,曾經髒亂差的環境讓附近居民怨聲載道。

此外,這片區域緊鄰當地著名旅遊景區,城市生態旅遊岸線至此戛然而止,極不協調。

為有效解決港、城發展矛盾,2015年,日照市開始著手規劃退港還海工程。2016年6月,在財政部、原國家海洋局組織的中國「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實施方案專家評審會上,日照退港還海項目獲高票通過,並被認定為我國首例港口工業岸線退港還海、修復整治生態岸線項目。2016年11月26日,該項目正式開工。

按照規劃方案,日照港將石臼港區東作業區2個10萬噸級煤碼頭及煤炭作業區逐漸遷移至遠離城區的南作業區。在此過程中,日照港會同有關部門對騰出的煤炭堆場及港口岸線實施環境整治修復,並再造一條沙灘,未來將該區域打造成當地居民親海旅遊景區,實現「退港還海,還海於民」。

目前,該項目主要工程已初步完成,海洋生態環境、城市環境和空氣品質均得到極大改善。站在弧形燈塔防波堤盡頭處,湛藍清澈的海水倒映著藍天白雲,海鷗不時飛掠過水麵。不遠處,一條長約2公裡、佔地46萬平方米的人造沙灘宛如一面「金綢緞」,與周圍燈塔旅遊景區和諧相融,珍稀海洋生物也頻頻出現在這片海域。

與此同時,煤炭作業區遷移等工程已進入尾聲,一條生態「綠絲帶」正在城市黃金海岸線上徐徐展開。

環保技術資金多困制約

據了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日照港克服了環保、技術、資金等多項困難。

日照市海洋發展局二級調研員朱景友說,再造沙灘時產生的渾水,極易汙染海洋環境。此外,造沙灘約需450萬立方米沙子,如從陸地挖沙將會破壞生態環境。技術問題也是擺在港口人面前的一道難關。

據日照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唐仕升介紹,除非有特殊方法,否則目前還無法在日照這樣平直的海岸線上直接造出沙灘。

此外,該項目總預算約150億元,這對日照港來說負擔很重,錢又從哪來?

針對以上困難,項目建設負責人、日照港港達管道輸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昌年表示,日照港邀請中國海洋大學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反覆研討,創新提出了做曲線形長堤的辦法來造沙灘,並利用港內疏浚航道的泥沙來吹填沙灘,輔之以攔汙屏等設備保護環境。此外,日照港還創新研發了自動水幕式噴淋裝置等10餘項綠色環保新技術,不僅節約資源,還最大限度保護海洋環境。

為解決融資難題,當地政府投入資金4億元,帶動社會資本超40億元,形成多元化、可持續資金保障融資機制。待工程全部完工後,隨著土地開發升值,港口建設收益將逐漸提升,最終得以償還所有建設投資。

退港還海三大啟示可提供借鑑

專家表示,日照實施的退港還海項目有三大啟示:

第一,應加強港口退港還海科技創新研究。山東港灣建設集團經營管理室副主任胡小文說,我國應從景觀再造、海洋生態保護、港區遷移、港口轉型等涉及退港還海的領域進行科技創新研究,為國內外更多港口開展此類工程提供借鑑。

第二,應系統規劃退港還海後的協調發展路徑。朱景友表示,我國應系統規劃退港還海後港口轉型、城市發展、環境保護之間綠色、協調發展,最大限度釋放退港還海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三,應加快謀劃我國港口綠色轉型升級。山東港灣建設集團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王建波說,我國港口應將綠色理念融入港口轉型中,堅持把港口發展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實現港口長期可持續發展。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日照為城市系上生態「綠絲帶」
    山東省日照市日前實施了我國首例港口工業岸線退港還海、修復整治生態岸線項目,實現「港、產、城、海」綠色、協調發展,一片生態「綠絲帶」正在城市黃金海岸線上徐徐展開。此外,這片區域緊鄰當地著名旅遊景區,城市生態旅遊岸線至此戛然而止,極不協調。為有效解決港、城發展矛盾,2015年,日照市開始著手規劃退港還海工程。2016年6月,在財政部、原國家海洋局組織的中國「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實施方案專家評審會上,日照退港還海項目獲高票通過,並被認定為我國首例港口工業岸線退港還海、修復整治生態岸線項目。
  • 點擊關鍵詞|退港還海、小水溝變泛舟湖!百姓點讚山東生態美如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通過不斷加嚴環保標準、建立長效監管機制,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這種改善,人民群眾也都有著切身的感受。國慶中秋長假接近尾聲,這段時間朋友圈裡曬幸福、曬美景的特別多。
  • 日照:退岸還海修復千米金沙灘 黃海之濱串起「生態項鍊」
    退岸還海修復千米金沙灘 植樹造林徵服萬畝鹽鹼地  日照:黃海之濱串起「生態項鍊」  ■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網絡媒體山東行  □ 本報記者 吳寶書 慄晟皓  7月的日照海濱,海水清澈,沙灘迷人,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愜意地同觀海天一色,共賞金沙碧浪。
  • 點讚綠絲帶
    2021年1月5日,市紅十字會舉行授牌頒獎儀式。克拉瑪依市副市長霍懋敏,為獲得自治區紅十會「突出貢獻志願服務組織」稱號的克拉瑪依綠絲帶志願服務總隊和獲得「突出貢獻志願者」稱號周建玲頒發證書和獎牌。霍懋敏希望綠絲帶公益組織,利用綠絲帶公益品牌的影響力,繼續發揚志願精神,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志願組織,為克拉瑪依公益事業發展做貢獻,為克拉瑪依文明城市做貢獻。
  • 濟南車上飄起的綠絲帶,讓考生們順利前行
    馬路上的接送考生的各種車上都系了綠絲帶,只要是系了綠絲帶的車輛,人們都會自動的讓路,因為這條綠絲帶是承載著老師和家長的多少厚望,這是要去圓一個莘莘學子的十年求學的夢想。綠絲帶綠絲帶特警巡邏為考生的車系綠絲帶為保障考生
  • 「生態廊道」為昭山系上「綠絲帶」
    參觀學習七星村省級生態廊道建設生態廊道是指在生態環境中呈線性或帶狀布局的,能夠溝通連接空間分布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景觀單元的景觀生態系統空間類型,其有利於提高景觀或區域尺度上的連接度,能夠滿足物種的擴散、遷移和交換,是構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菜花科小協】苦盡「甘」來,綠絲帶喊你來下單啦~
    「綠絲帶」公益團從2013年3月公益接力至今,堅持以「奉獻、互助、友愛、進步」為準則,在甘肅民勤縣開展沙漠植綠、恢復生態和扶貧助農等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青年力量,明確社會責任,促進實現青年一代奮鬥之青春、擔當之青春。
  • 我國唯一用「海」命名的城市,擁有最美的海灘,還只是四線城市
    藍色的大海孕育著無數的生命,在很多人眼裡是神秘的,對於很多島國來說,藍色的大海是愛,也是恐懼,愛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海鮮,南中國海位於我國南部,我國領海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這片海留下了許多先人的足跡。北海確實存在,但是,城市不是海,北海市位於廣西南端,與海口市隔海相望,很多人說北方有桂林的山水,南邊是北海的銀灘,主要是北海擁有中國最美的沙灘,沙灘非常雪白,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銀色的光芒,所以也被稱為銀灘,遺憾的是,北海雖然美麗,但是這裡的旅遊業沒有對面的海口、三亞那麼興旺。
  • 麗江拉市海:生態保護和旅遊發展的綠色實踐
    如今的文筆水庫,風景秀麗優美,鳥群逐波戲浪,隨著拉市海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候鳥數量不論是在品種還是數量上,都在逐年增加。到目前為止,拉市海已記錄到鳥類235種,列入中國水鳥類名錄的水鳥類為96種。拉市海保護區已成為鳥兒自由生活的天堂。
  • 悅生態 煥未來:EOD模式引領中國城市發展步入生態文明新時代
    綿延漫長的海岸線上,中國的海濱城市正悄然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而這緣起於很多人的居住夢想——倚海而居:碧海藍天、陽光充沛、氣候宜人、空氣潔淨、環境優美……  上述這些深入人心的人居理想,卻受制於種種掣肘:我國1.8萬公裡的海岸線多為巖岸,優質平坦的沙岸屈指可數;國土幅員遼闊,南北溫差甚大;從沙塵到霧霾,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並不能一蹴而就……
  • 警惕,人工填海正在毀滅這片生態伊甸園
    當這些沿海城市在短短幾十年中迅速膨脹,人口和規模輕鬆超越許多千年古城時,它們卻不能像端坐在平原上的長安、巴比倫一樣向四面八方勻速擴張——城市的海岸線限制了它的成長,填海造陸似乎成了拓展城市空間的唯一選擇。
  • 煙臺片區系上「綠絲帶」!開發區六大溼地公園串起綠化生態廊道
    近日,記者從煙臺開發區宣傳群團部獲悉,開發區「平暢河景觀概念方案設計」敲定,規劃以保護溼地,重新激發溼地的生態功能為原則,以與「多樣生境」的設計理念,挖掘平暢河地域特色,增加場地活力,未來,平暢河規劃建帶狀溼地公園。
  • 城市更新實踐需注重「四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新形勢下的城市更新內涵更豐富,涵蓋完善城市空間結構、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加強老舊小區改造等方面。結合多年工作實踐和長期觀察思考,筆者認為城市更新實踐需注重以下「四新」。首先是推動和發展城市「新經濟」。
  • 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與實踐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實踐方向;生態經濟基礎;綠色發展;民生幸福正當我國進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卻遭遇著從美國次貸危機到歐債危機引發的種種嚴重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如何化危為機,既能立足當前「穩中求進」,又能著眼未來保持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方向、原則,面臨新的選擇。
  • 數湖湘鼎級豪宅還看「麓雲國際·海珀系」!
    秉承對區位、資源、圈層、產品等多個維度的精準把握,再造國際化城市人居典範——綠地·麓雲國際,無疑是對海珀系豪宅標準的又一次論證。    追本溯源,綠地海珀系,從開山之作綠地海珀日暉起,就自帶只進駐核心城市、落位核芯地段的光環屬性。2020,湖湘首個海珀作品,選定長沙梅溪湖未來中軸,綠軸交匯的黃金夾角,承前啟後的封藏之地頂級地段,無上光環、顯赫符號,為長沙重寫頂豪人居標準。
  • 2019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共創生態城市安全態
    本屆大會主論壇共邀請了數十位產、學、研領導、專家和學者出席,吸引了超過400位國內外生態及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專家、企業代表、科研院所、金融機構負責人以及知名媒體記者參與,共同探討了可持續發展願景、數字經濟理念、智慧城市規劃等話題,為新型生態城市建設帶來了許多新理念、新思路。
  • 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舉辦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態講壇」
    2016年12月24至25日,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態講壇」在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101大教室和城市與環境學院逸夫貳樓3459會議室舉行。本屆講壇邀請了北京師範大學葛劍平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魏福文研究員、復旦大學鍾揚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銖研究員作大會特邀報告,並分別組織了北京大學生態學科教員和博士後/研究生的年度學術報告專場。
  • 「低碳生態城市」怎麼建?
    面向未來,人類的取向和選擇必然是生態化,城市及建築設計的生態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續發展」和「降低碳排放」的全球共識,另一方面,它為城市與建築設計發展開闢了一條新途徑。那麼,「低碳生態城市」將如何建設呢?
  • 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當前,我國各地經過30多年的實踐探索,先後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以及東部發達地區的古村古鎮、工業遺址和城市傳統社區等,建成50座生態博物館或社區博物館。而像安吉生態博物館群等可視為中國生態博物館的第三代,其定位具有借鑑意義——確立「生態立縣」的宏偉目標,確定要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 四川首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在資陽開庭審理
    資陽網訊(實習生 李漫希 記者 陶思懿)8月18日,一起涉案金額近500萬元,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在雁江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該案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後,四川開庭審理的首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也是首例檢察機關出庭支持起訴的案件。據了解,2017年7月17日,被告貨車司機何某購得車牌為川R35517的重型罐式貨車一臺,用於危化品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