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岸還海修復千米金沙灘 植樹造林徵服萬畝鹽鹼地
日照:黃海之濱串起「生態項鍊」
■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網絡媒體山東行
□ 本報記者 吳寶書 慄晟皓
7月的日照海濱,海水清澈,沙灘迷人,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愜意地同觀海天一色,共賞金沙碧浪。
日照的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海岸線總長168.5公裡,其中包括64公裡的優質沙灘岸線和礁石群。如何把沿海岸線保護好、利用好,提高黃金海岸的「含金量」,並以此為基礎,實現整個沿海近岸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成為日照市建設美麗海洋、打造「藍色之城」的重要課題。
7月15日,「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日照。站在日照市國際財富中心53層遠眺,美麗的日照海濱盡收眼底,這片北起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南至海龍灣的濱海區域似成環抱大海之勢。沿途的東夷小鎮、海洋公園、萬平口、燈塔景區是來日照不得不去的「打卡地」。它們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由金色沙灘串起了日照濱海旅遊的綠色「項鍊」。
在日照港石臼港區海龍灣退岸還海項目現場,一道長堤探入大海,顯得大氣磅礴。而一旁的金沙灘,則為這份磅礴增添了些許柔軟和細膩。
此景並非天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照石臼海域因水深條件好、不凍不淤等優勢,成為我國「北煤南運」和煤炭出口的深水碼頭。但是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港口建設與城市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貨場在裝卸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煤堆場的存在讓當地市民長期無法親近大海。
港口如何與城市實現融合發展?日照市毫不猶豫地作出了抉擇:退港還海,還日照人民一片美麗的金沙灘!
2016年海龍灣項目啟動,今年6月底正式完工。經過修復,1882米長的蔚藍海岸再現昔日美麗容顏,46萬平方米的美麗金沙灘與北側緊鄰的燈塔風景區、陽光海岸、夢幻海灘等融為一體,還給了城市一條「金腰帶」。
與此同時,日照港口的「東煤南移」工作也已經啟動,原來的煤堆碼頭將撤離到遠離市區的南部港區,附近居民將徹底告別「不敢開窗」的煤灰天。
在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有一片包含300餘樹種的「江北最大水杉林」。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前身是大沙窪,「大沙窪有『三寶』,飛沙、海霧和小咬」,這一當地的民謠描述了當年惡劣的生態環境。
那時,飛沙讓莊稼難收,春季海霧瀰漫,地勢低洼形成一汪汪積水小溝,產生了一種形如跳蚤的咬人小蟲「小咬」。要在這樣的鹽鹼沙地上植樹造林,困難可想而知。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批「播綠人」駐紮在這裡,拿起鋤頭、翻起荒沙。從18歲起就義無反顧加入這場「戰鬥」的鄭培宏便是其中的一員。最初,失敗是常事,種下的樹苗往往一觸碰到鹽鹼土便枯萎。「沒有經驗只能用笨法子,一種一種地試,這個樹種不行,就換那種,就像愚公移山一樣。」鄭培宏說。
多年之後,一代代「播綠人」的汗水終於澆灌出成果,一片萬畝生態林依海而立,成為日照沿海防護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海洋生態、推進美麗岸線修復的典範。
近年來,日照市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將美麗海洋建設理念作為「生態立市」戰略的重要內容,先後創建了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公園、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典型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