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遍以後就被深深感動,淚水在眼眶裡打轉,至今都忘不了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那種笨拙、純粹又深刻的友誼。 也忘不了馬克思的那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今天,我也把它推薦給你們。
8歲的瑪麗生活在澳大利亞,額頭上有一塊褐色的胎記,愛吃巧克力和甜煉乳,愛看一部叫《諾布萊一家》的動畫片。瑪麗的父母一個是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一個是家庭主婦,父親沉迷於製作鳥類標本、母親沉迷於酒精和偷竊,瑪麗的出現是一個「事故」,他們給瑪麗不至於飢餓和寒冷的物質生活外,就再無其他了。
即便如此,瑪麗依然是天真的,來自於父母的冷漠和同學的霸凌,依然沒有讓她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幻想,腦海裡全是天馬行空的各種點子,於是,她決定發展筆友。
住在遙遠北半球的紐約的馬克思,就這樣成為了8歲瑪麗的筆友,在寄過去的第一封信裡,還附帶了一塊巧克力。
馬克思當時44歲,體型肥大,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自閉,焦慮,不會識別情緒和與人社交,從小被父親拋棄、母親也隨之自殺,沒有朋友親人,沒有能夠正常經營的工作,用紐約人的眼光來看,大概這就是「loser」。
收到瑪麗稚嫩的手寫信和一幅幅蠟筆畫後,馬克思的第一反應,是焦慮。因為他從未有過真實的朋友,回信就意味著建立一段關係,就意味著原來的生活將被新事物打破。
但也許是因為他也愛吃巧克力,也和瑪麗一樣胖,在自己生活的環境裡也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馬克思還是決定回信了。不僅僅是回信,他更像是和對方在進行一場掏心掏肺的靈魂交流,不但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瑪麗關於「孩子從哪裡來的」問題,還講述了自己之前44年人生中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
其實即使是孤獨症患者,也會有強烈的交流和傾訴的欲望,更何況是兩個同樣孤獨的人遇到了對方。
伴隨著信件的你來我往,他們討論過生活、討論過愛情、討論過自己看到的一切有趣的事情,即使中間發生過一些小波折,但他們的友誼從未改變。
這期間,瑪麗經歷了父母的意外死亡、上大學、整容、戀愛和結婚,馬克思經歷了被關進精神病院、被電療、被起訴過失殺人、中大獎和鄰居的去世。但這些內容在馬克思的信件中,似乎都不如他魚缸裡的小魚那樣值得一提。瑪麗上大學,研究精神疾病方向,並以馬克思作為案例來完成自己的學術作品,成為了領域新星。大獲成功的她想與馬克思分享這份成就,但馬克思看到她的來信時,憤怒至極。一份寫滿怨言的絕交信,不如最後打開信封只看一支從打字機上扳下來的"M",來得更沉重。
此後,瑪麗再也沒有收到過帶著"Mary"和「Max」字樣的信。
馬克思的憤怒來自於他對瑪麗的失望,他覺得自己對瑪麗掏心掏肺,傾訴一切,並且從來不認為自己有病,有病的只是這個社會。但是卻被瑪麗當成書本裡的案例,甚至即將讓全世界的人知道關於他人生的點點滴滴。
馬克思很失望,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朋友背叛了自己。瑪麗也開始變得萎靡不振,甚至因此失去了一段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婚姻。
某天,極其討厭亂扔垃圾行為的馬克思,在街邊正準備痛扁一個剛剛扔下菸蒂的乞丐時,憤怒中聽到了對方虛弱地一聲「sorry」,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當時憤怒的自己,和地球另外一端哀求、道歉的瑪麗。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非完美,而我也一樣,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
我年輕時想變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人,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還說,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馬克思在給瑪麗的最後一封信裡這樣寫著。自殺前的瑪麗,收到了這份沒有"M"的「告白」,以及一整箱諾布萊娃娃。
瑪麗決定重新開始,她來到了紐約,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但是馬克思卻在那一天的上午平靜地走了,順著他的視線,瑪麗看到了天花板上,滿滿一牆的信,關於友誼的一切都還在,沒有改變。
有人評價這部動畫的畫風粗糙、拙劣,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在我看來,《瑪麗和馬克思》有著一種怪誕、詭異的精緻感,雖然五官扭曲、比例失調,但是人物的特性、場景的設置都融進了劇情中,讓一切看起來十分和諧。
澳洲是沉悶的淺棕色,紐約是冷漠的黑灰色,瑪麗是熱烈的橙紅,馬克思是無力的蒼白,簡單但具有衝擊力的色彩對比,除了讓畫面不至於太過單調外,也包含了很多對劇情和人物心情的詮釋。
或許沒有繁雜的色彩、沒有讓人熱血沸騰的特效、沒有比例完美的形象,才能讓我們發現其中感情的細膩和共鳴。
馬克思的笨拙是可愛的,他比這個城市裡的更多人要熱愛生活得多,他能夠體會到一個8歲女孩的好奇與孤獨,他更喜歡談論生活細節而不是物質與生死,他也嚮往過愛情和友誼,只是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而無法被當下的社會接受,所以才會受傷。
在與瑪麗書信來往的過程中,馬克思為她想了不少點子來對付霸凌的搗蛋鬼和接近愛慕的男孩,都是因為不希望瑪麗和曾經的他一樣受傷,都是因為「朋友」兩個字。
而我們身上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瑪麗」的影子,嚮往愛情卻不知道如何表達,向望友誼又不知道與誰傾訴,看不懂成年人的相處方式,對自己的外表時常感到自卑和不滿,不明白為什麼總是會在喜歡的人面前出醜,有時候,只想變成別人,而不能接受自己。
同樣,我們和瑪麗一樣並非完人。可是大多數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不能選擇缺點,卻可以選擇朋友。
每個年齡段,我都有一個或更多交往較深的朋友。發小倩倩和我從一年級開始就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我至今都還懷念放學路上我們不肯回家,一起堆的雪人;老鐵橙子是這個世界上知道我秘密最多的人,和我完全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卻又最聊得來的人,也是除了父母以外同我膩在一起時間最長卻怎麼也看不厭的人;我很高興敏感又沉默的高中時代也有人在關注著我;也很慶幸能和大學的「單身盟友」們有著每年一聚的約定;如今工作了,還有幾個能吃到一塊兒、損到一塊兒的可愛同事。
是這些人,陪我度過了不那麼愉快的童年,過於敏感的青春期,迷茫的大學時代,和焦慮又無奈的當下。
只有朋友,只有能夠真誠相待、無話不說的朋友,他們會沒有負擔地接受你的缺點,為你灰黑色或者淺棕色或者其他單一無趣的顏色下的生活,添加一點熱烈的紅。
馬克思的笨拙是如此的可愛,他像極了一段友情中真誠的你,也像極了同樣真誠的我。謹以此片獻給所有在我無助、無聊、無能為力時依然真誠相待,時刻陪伴著我的朋友,我們的人生其實都並非一帆風順、沒有裂痕,但是我有你,這是份多麼幸運和美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