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兩代人 同追「天馬」夢
趙成指導工人製作銅奔馬
銅奔馬是中國旅遊標誌。它代表了漢代青銅鑄造工藝之巔,集力學、美學、哲學之美於一體,渾然天成、精美絕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能工巧匠紛紛模仿製作銅奔馬。鼎盛時期,武威當地製作銅奔馬的工廠或作坊達到了40多家。時至今日,由於時代、市場的變遷和原材料上漲等原因,存活下來的工廠或企業寥寥無幾。然而,趙成文、趙成父子卻在鄉村一隅苦苦堅守這一傳統手藝,並把它打造成了一個品牌。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雒煥素文/圖
父親趙成文:巧匠把熱愛轉化成執著
10月15日,記者前往涼州區發放鎮雙樹村。推開大門,工人們正在忙碌著埋頭作業,手中打磨的黃銅器具發出耀眼的光芒……
48歲的趙成說:「如果不是因為父親,我也許會轉行去幹別的。但因為父親於2016年去世了,我堅守在這裡,守住了這門傳統手藝!」在機器的運轉聲中,趙成回憶起了父親趙成文——
生於1943年的趙成文是雙樹農具廠的一名木匠,由於木工手藝高超,1986年受當地政府指派,到雷臺、文廟去做修繕工作。修繕過程中,細心的趙成文發現,不少遊客甚至外國人特別喜歡武威的銅奔馬。好學上進的趙成文在工作之餘,不斷地揣摩觀察。不久,趙成文雕刻了一匹木馬。當時,栩栩如生的木馬引起了周圍人們的誇讚,這讓趙成文有了信心。有一天,他突發靈感,如果我能把木馬做成銅奔馬,是不是就可以投放市場,受到更多人的喜歡。
後來,趙成文又去金屬廠學習。剛開始由於技術不足,成品率低,資金出現困難。經多方奔波,最終他從當地信用社貸款5000元,這在當時屬於一筆巨款。有了資金以後,他繼續購買耗材(銅,屬於消耗品,當時一噸三千多),夜以繼日地反覆研究、嘗試,製作……終於到了1990年,成品率從最初的百分之七八達到了50%。他製作的銅奔馬,也因造型優美,氣質飽滿,極具力學平衡點,受到了越來越多人士的喜愛。與此同時,當地博物館、旅遊部門紛紛跟趙成文合作,推薦他製作的精品銅奔馬。
兒子趙成:延續「天馬」夢
趙成高中畢業後,便進入市場做營銷。其間,他跟隨父親學習了銅奔馬的製作手藝。
1997年,甘肅省召開蘭州交易會,趙成帶來父親製作的30匹銅奔馬,一天就全部被搶售,並且銅奔馬在1997年、1998年連續兩年的蘭州交易會上成為「最受歡迎產品」。趙成告訴記者,儘管當時甘肅的文旅產品眾多,但能夠代表中國旅遊標誌的只有銅奔馬。把銅奔馬推廣宣傳出去,就是把甘肅的、中國的文旅產品宣傳出去了。有了這個理念後,趙成加大了對銅奔馬的宣傳投入,但凡有展銷會,但凡有學習的機會,不管掏多少錢他都會去。
趙成懷著滿腔熱血,和同齡的4個夥伴,經過不斷打拼,創出一年製作2000匹銅奔馬的紀錄。從最初父親那裡傳承的翻沙工藝,他又結合失蠟工藝,使得製作銅奔馬的成品率達到96%。如今,趙成每年銷售出去的銅奔馬就達一萬多件。
趙成說:「之所以堅守,就是希望傳承父親傳統的製作工藝,打造集銅奔馬製作、觀賞、體驗、展示於一體的文化體系,拉動周邊經濟,改變鄉村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