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霍姆林斯基著作汲取教育智慧

2020-12-16 光明網

一部百科 一座富礦

——從蘇霍姆林斯基著作汲取教育智慧

  圖為蘇霍姆林斯基工作過的帕夫雷什中學教學樓。 張麗 攝

  蘇霍姆林斯基用過的打字機、地球儀等教具。 張麗 攝

  【蘇霍姆林斯基與中國教師②】

  這些年,關於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聽得最多的就是那一句「我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好像這麼一位大教育家只是個目下數不勝數喊著口號的「閱讀推廣人」,說著與閱讀、與書籍有關的大而無當的話語。

  剝開我的閱讀經歷與教學實踐,總深切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我的影響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多,絕不僅在閱讀這一塊。雖然沒有把他的全集通讀一遍,但仍打心眼裡覺得,那一冊墨綠封面的《給教師的建議》,內裡觀念與實踐,於我而言,就是十分難忘的教育「小百科」。

  與蘇霍姆林斯基的「初遇」

  說來有些臉紅,最初讀蘇霍姆林斯基,頗有幾分「救場」味道。那還是工作之初,初登講臺的我實踐經驗缺乏,之前在學校裡學的那些教育教學理論,也派不上用場,語文教學、班級管理都有問題,也動了一些心機,用了一些辦法,拆東牆補西牆,總歸是不行,倒不是「不想」做好,但就是「不能」做好,這是為什麼?除了請教同事,萬般無奈的我就到學校圖書室,看看有沒有現成的材料能學能用。就在那時候,遇到了兩本書,一本是此前常說的於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另一本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當時一看到,心裡就想,這會兒不正需要很多很多的建議嗎?作者會建議什麼?這就是與蘇氏的初遇,我臨時抱佛腳,沒想到,一抱就「抱」到這麼一位大教育家。

  待到打開書本,豁然驚喜,目錄下面的條目,簡直是為我而設:「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怎樣檢查練習本」「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教給學生觀察」「怎樣培養記憶力」「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我很快就依葫蘆畫瓢,照著其中不少建議展開工作,比如,把學生帶到戶外帶進田野;比如,按他指點的檢查作業。說實話,直到現在,檢查作業這件事還是很多老師的痛苦,而關於作業本身,也常常引發學校與家庭的討論。蘇霍姆林斯基知己般寫道:

  只要把那一疊一疊的待批改的練習本看上一眼,沒有一個教師不為之寒心的。這倒不單是因為要付出好多個小時的勞動,而令人煩惱的是這種勞動是那麼單調乏味,沒有創造性。

  一點沒錯!每天早上到校,一抬眼,別的沒有,就是兩三摞作業本,有時候,埋頭於作業本的時間要比別的如備課、討論、教研等時間都要長,而一日一月改過去,卻似乎對學生也沒什麼觸動與促進,錯的還是錯,某些偷偷少做的,還得天天早上催。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什麼建議呢?從大的方面,他指出作業低效的根本原因,在於「言語素養」的缺乏(就這一點,至今仍感其深刻),在於能力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失調,他指出,作業最重要的意義是把學生「從書本和思考引導到活動,再由活動引導到思維和詞」,現在來看這句話,其實已經是蘇氏的課程觀,「作業」屬於課程的一部分,指向的是評價,仍然是教學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純粹的體力勞動,這一點非常前瞻,更重要的是,抓住了關鍵。那會兒當然還不能全部讀懂,學得更多的是他直截了當的幾點小建議,一是當堂強化訓練,二是作業的準備,三是巧妙解放自己的時間,最後一條,蘇霍姆林斯基原話是這樣的:

  「經驗證明,最合理的一種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師每隔一段時間收幾個學生的練習本進行檢查。只有測驗作業才需要全部檢查。」

  如此一來,檢查作業的時間大大縮短,能有更多時間放在活生生的學生身上,而不是將教師的時間都埋頭於作業裡。我真的太需要這個「經驗」了。在規劃到位的前提下,此後我的作業批改經歷也證明了這個經驗確實是可取的。說到這裡,我真誠地建議,如果老師們現在對於作業有同樣的困擾,那就把蘇霍姆林斯基有關練習批改的建議——另有一則叫作「怎樣使檢查家庭課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好好讀一讀,悟一悟,學一學。

  拿來即用、用則見效

  作業尚屬其一,從蘇霍姆林斯基那裡,有很多類似教學策略與教學竅門的東西,往往拿來即用、用則見效,「小百科」之喻正有此意。蘇氏很多建議打通學科,是基礎能力的培養,觀察的方法、知識的擴充、學習時間分配、書寫教育,都切實可行,行之有效。他提出的「思維課」,課型新穎、內容豐富、設計別有趣味,到今天仍然前瞻。蘇氏講到一招,我學後使用多年,他稱之「最重要詞彙表」,類似一份特殊的「基本讀寫能力教學大綱」:在每個學習日開始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下當天要學的3個詞,類似「草原」「溫度」「沙沙響」,「孩子們一進教室,就立即把這些詞抄到詞彙本裡,這種詞彙本他們要連續地記錄三年。」毫無疑問,這樣一種持續性輸入,對於閱讀量與詞彙量積累不夠的學生而言,是多麼必要並且有效。雖說以後也慢慢知道,對於兒童的語言學習,老師們常提的「好詞好句」這一說法值得商榷,但是,花一點時間,用水磨的功夫,漸漸佔有大量的語言材料,終究是好事一件。這個方法我從他那裡學來,用了很多年,每接一個新班,或兩年或三年,即以此策略,進行詞語與句子的積累,我把這個叫作「攢餘糧」,餘糧多了,做出的飯菜更加豐富可口,不是嗎?過了很久,再讀這一節,我更發現在方法背後,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學、對兒童學習的深刻認知,這一節叫作「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裡」,在講自己的做法之前,他是這麼說的:

  「小學教師們!你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譬如你正準備教一年級。那就請你看看四年級的教學大綱——首先看語文和數學教學大綱,也要看看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大綱。請你看看閱讀課本裡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級的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請你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一下……」

  這已經超越了教學論的範疇,帶出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職:他該如何為一個孩子的一生發展著眼。前陣子讀到賈志敏老師的教育口述史《積攢生命的光》,賈老師的題記是:教學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終身。真正的教育家,內心都是相通的,根子就在於那一份忠於教育、熱愛學生的心——這一點,本身是需要為人師者以一生來領悟的。

  教師案頭的必備工具書

  說到這裡,仿佛《給教師的建議》只是教學小百科,給我的教學以啟發和幫助,這樣說也沒錯,我病急亂投醫,想不到一找找到位名醫,關鍵是,這位名醫不只醫病,還醫愚,他給我的豈止是教學、是技術。《給教師的建議》至今通讀不下十遍,要我說,它是兒童學習小百科、教學方法小百科、學生研究小百科、閱讀課程小百科、新手教師小百科、教師成長小百科、學校管理小百科、教學質量提升小百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即便歷時已久,但當下有關教育教學、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管理等主流觀點或說法,都能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影子。記得新世紀前後,不少人提倡寫教學反思,以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而我是在很久以後,重讀時發現原來蘇霍姆林斯基已經反反覆覆談了教師如何寫「教學日記」。在書中,他多次強調「研究兒童」,真正的教育是圍繞兒童的身心發展進行,必須要學會觀察兒童、研究兒童,聽上去樸樸素素的話語,卻是領先我們多年的教育觀念。蘇霍姆林斯基談的這些話題,確實歷久彌新,甚至總要等到個人有所實踐有所經歷,才赫然發現,原來他都講過,而且講得很好,照著做就行——某種意義上,《給教師的建議》完全能作為教師案頭的必備工具書,隨時取閱,隨處學習,只是,也得承認,就蘇氏所提,不少方面,直到今天在我們的教育生態裡,都未能全部實現。

  除了當初為解決問題而讀《給教師的建議》,再有日後的零星翻閱,我至少有三回專注閱讀。一回是2004年,加入了市青年教師讀書班,這是必讀書,需要做摘錄、寫札記、做案例。當時就想,書中這些篇章也能看作是蘇氏的「教學隨筆」,問題來自實踐,回答通往實踐,每一則都非常地道,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教育的真理和大義,跟著他學到的,不只是其內容,就教育寫作也收穫頗多,這算是閱讀蘇氏的額外獎賞吧。一回是2012年底,要做校本閱讀課程設計,就把蘇氏關於閱讀的各種提法做了梳理,他「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但這種相信不是無源之水,是建立在他對閱讀的正確認知和堅實操作上的,給兒童閱讀的時間,以閱讀導向思維,閱覽室的另一個名字叫作「思考之室」等等,這些才是語文教師要把握的根本內容。最近一回是兩年前,是圍繞「兒童研究」而讀,因為申報一個與此課題相關的項目,就找來這方面的文獻資料,《給教師的建議》也在裡面。閱讀中,主要是將書中與「兒童研究」有關的條目與內容做了摘錄與整合,更感覺蘇氏之偉大,「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裡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裡,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這樣斬釘截鐵不容置疑的話語,卻是因愛而生所以又充滿了愛,大概只有在教育這樣一個心靈與身體共生,智慧與健康並存的,目標明確卻又滿載不確定的人類大事件裡發生吧。但是,不得不說,如今真正能做到這句話的老師不見得很多,有更多可愛的兒童,種種原因為校所傷為師所誤,令人感嘆而憤慨。

  蘇霍姆林斯基1970年病逝,若非英年早逝,自然能取得更大成就。永遠不會忘記他那篇「簡單經歷」,劈頭一句就是「學校工作,教育兒童成了我的天職。……我已經有了堅定的信念:學校工作是最有意義,最令人嚮往的工作」,在一個喜歡以「小」命名的世紀裡,這句話裡深藏又噴薄、沉靜也明亮的教育之愛,有著令人悚然心驚的感召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同樣都要確認,「學校工作,教育兒童」正是「我」的天職,為什麼?我願意用蘇霍姆林斯基的另一句話來回答,也恰好是同一篇的結尾:

  「對於我們這些人民教師來說,共產主義建設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我們在培育、教養和把他們領進生活的活生生的人。」

  (冷玉斌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第二實驗小學)

[責編:丁玉冰]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經久不衰
    在那種情況下,我們接觸到蘇霍姆林斯基覺得非常新鮮,非常有意義。當時的外國教育研究所,就是現在的比較教育研究院,懂俄文的人比較多,所以我們馬上組織人翻譯。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介紹到中國以後,立即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面向世界引進了許多教育思想,如布魯納、布盧姆、皮亞傑等,而唯獨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經久不衰,深入人心。蘇霍姆林斯基提倡相信人,這是他的中心思想。
  • 人教版《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在京首發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首發式近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行,此活動也拉開了中國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一百周年的序幕。
  • 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 簡介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為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 讓心靈自由生長 從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說起
    我們從來不把教育看成塑造「工具人」的手段,與之相反,真正的教育是一種心靈的滋養和啟蒙,它尊重人、發現人、開發人,並在人的培育中傳承與發展文化。  半個多世紀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以卓越的教育實踐和「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刷新了當代教育的地平線。他全身心地培養孩子,領導了影響深遠的帕夫雷什中學,撰寫《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四十多部著作,用畢生的教育經驗,「留下了自己的永恆的足跡。」重溫這筆豐美而珍貴的育人智慧,對今天的教育者而言,仍不失為一種啟迪。
  •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首發
    上世紀80年代,孫孔懿無意中從新華書店的特價書市中買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兒子的信》,此後,孫孔懿開始與蘇霍姆林斯基結緣,並於2005年開始系統研究蘇霍姆林斯基。此後12年,孫孔懿孜孜矻矻,探賾索隱,研讀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中文版著作,親赴烏克蘭實地考察蘇霍姆林斯基的人生足跡。「對蘇霍姆林斯基了解越多,越想走近他。」
  • 人教社舉辦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教育名著研讀心得交流會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彭詩韻) 11月6日,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教育名著研讀心得交流會暨人教版教育名著展示基地玉泉小學揭幕儀式在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舉行。
  • 求解蘇霍姆林斯基的家教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是20世紀蘇聯傑出的享譽世界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著作和教育思想傳播到了中國,並在教育界形成了一次次學習的熱潮。其家庭教育思想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形成於60年代。隨著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國傳播而逐漸引起中國學者和教師們的關注。
  • 人教版《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出版
    9月26日,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首發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行。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時期烏克蘭籍教育家,也是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影響最大的外國教育家之一,他堅持在日常情境中開展教育實驗,構建起獨樹一幟且底蘊豐厚的教育學說。2018年9月28日是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蘇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文化名人」,並發文號召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
  • 和諧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魂
    帕甫雷什中學,這所蘇霍姆林斯基長期工作過的「快樂學校」,早已成為我國許多教師嚮往的教育聖地。蘇霍姆林斯基留給後世的教育遺產被譽為「活的教育學」,雖然歷經時代變遷,卻仍散發著鮮活的生命力。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飽含著他對學生的愛和人道主義精神,認為學校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個人,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美育這5個方面得以和諧發展。
  • 閆學:如今,我們為何還要讀蘇霍姆林斯基?
    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面臨著一個問題:今天,我們該怎樣做教師?2009年,我開始嘗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寫了一本《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後來,我又寫了這本《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這本書結合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在班級管理方面的經驗和智慧,通過大量中國一線教師的教育實踐案例,探討了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
  • 中國出版系列專著紀念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誕辰百年
    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 曹瀅)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首發式於2018年9月26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行。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孔懿歷時12年研讀蘇霍姆林斯基著作,親赴烏克蘭實地考察他的人生足跡,依託大量文獻資料,撰寫了一部系統述評蘇霍姆林斯基生平、事業和精神的著作《蘇霍姆林斯基評傳》,並於2017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 《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首發
    他說:「蘇霍姆林斯基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其教育思想被譽為『活的教育學』,在我國得到廣泛和持續的傳播。蘇霍姆林斯基關於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勞動教育的影響、實施勞動教育的手段和途徑的思想和經驗,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研究和挖掘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對我國加強勞動教育十分有益,有助於我們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土視角和本土經驗。」
  •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常考知識點理解梳理
    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們經常會涉及到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相關知識點,並且在當下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素質教育,進行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個性和諧發展」教育思想更是迫在眉睫。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關於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考試中出現的常出現的知識點;方便大家在考試過程中能針對性的整理學習。
  • 蘇霍姆林斯基永遠照耀著我——答客問
    可以回憶一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先後引進了各種各樣的教育家或教育理論,但大多風靡一時,然後曇花一現,最後銷聲匿跡:八十年代就有布魯姆、布魯諾,最近幾年有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等等。當然,也不能說「銷聲匿跡」,比如布魯姆的「目標教學」至今還在我們的課堂中呈現。但總體上講,一個外國教育家的著作幾十年在我國中小學教師中如此暢銷不衰,蘇霍姆林斯基是唯一的!
  • 如果蘇霍姆林斯基活在當下,可以狂甩那些教育知名大V幾條街
    試問,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教育已經比較發達的今天,教師會這麼做嗎?大概不會,規則在前,沒有人願意頂這個雷。而上面這個人會,他以人為中心,他是一個教育家。提到教育家就會想起那些長篇累牘、晦澀難懂的著作,雖然我是一個老師,也算是一個愛學習的人,但除了工作或考試需要,真不願意去讀。
  • 告訴你一個生動立體的蘇霍姆林斯基
    改革開放以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在中國已經很多,但我認為這本《追尋的腳步》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作者吳盤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外交官,還是翻譯家。他曾經在中學任教,後來到教科所工作,之後又被調到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擔任一等秘書和辦公室主任,有著開闊的國際視野,他翻譯了包括蘇霍姆林斯基文章在內的許多烏克蘭和俄羅斯教育論著。作者多次訪問蘇霍姆林斯基家人,並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心靈獻給孩子
    他寫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是經得起時空檢驗的教育著作,他傾注了巨大心血的帕夫雷什中學成了享譽世界的「教育聖地」,他的教育思想超越了國界,在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展。說他是中國教師接受程度最高的外國教育家,毫不誇張,他就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 李鎮西:蘇霍姆林斯基永遠照耀著我——答客問
    去年我去烏克蘭訪問,同行的有教育科學出版社一位編輯,就給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送去幾十萬元的稿酬,是該社出版的《蘇霍姆林斯基文集》中文版的版稅。可以這樣說,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主要讀者,是在中國。答:我想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蘇霍姆林斯基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理論家,更是一個教育實踐家。他所說的一切,都是來自他親身的實踐。他一直沒有脫離學校。
  • 【冊府元龜】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評價簡介
    因此,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一向重視勞動教育的實施。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五育任務。在論述五育時,既強調了各育的「相對獨立職能」,又明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 蘇霍姆林斯基「學生自我教育論」啟示錄
    蘇霍姆林斯基「學生自我教育論」啟示錄作者:陳益林學生的「養成教育」,牽涉到學校教育的三個層面:教育的物質層、教育的制度層和教育的觀念行為層。「我堅決相信,讓少年去當低年級同學的教育者,是道德教育中最複雜、最不容易而又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嚴格地說,自我教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讓一個人去關心另一個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東西在另一個人的身上表現出來。」「我想再指出一個能鮮明地表現出學生的自我教育的精神生活的領域。這就是讓少年去關心別人,要他在某件事情中把自己的勞動、智慧、意志和技巧的一部分貢獻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