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生動立體的蘇霍姆林斯基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從成都到哈爾濱的飛機上,我一口氣讀完了吳盤生老師的新著《追尋的腳步——結緣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改革開放以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在中國已經很多,但我認為這本《追尋的腳步》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作者吳盤生既是教育者,又是外交官,還是翻譯家。他曾經在中學任教,後來到教科所工作,之後又被調到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擔任一等秘書和辦公室主任,有著開闊的國際視野,他翻譯了包括蘇霍姆林斯基文章在內的許多烏克蘭和俄羅斯教育論著。作者多次訪問蘇霍姆林斯基家人,並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樣一位有著獨特背景和視角的學者寫出的蘇霍姆林斯基,自然非同一般。

作者在書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線索,生動而翔實地記述了自己拜訪霍姆林斯基夫人、結識蘇霍姆林斯基兒女的全過程,以及先後八次參觀考察巴甫雷什中學的經過,他和烏克蘭教育部部長、教科院院長克列緬先生以及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倫達克女士等人的暢談……通過夾敘夾議,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更加生動豐滿的蘇霍姆林斯基。

巴甫雷什中學退休教師、蘇霍姆林斯基夫人安娜·伊凡諾夫娜說:「1970年8月中旬,新學年開始前,蘇霍姆林斯基的健康狀況嚴重惡化。8月下旬,他想堅持工作,但寫作時常常連筆都拿不住了,才不得不住進了區醫院。他在昏迷時常呻吟著反覆念道:『真正的人——多麼峻峭的山啊……』這是烏克蘭著名女詩人列霞·烏克蘭英卡的詩句。醒來時,他幾次囑咐我:『安娜,千萬當心,別把我寫的東西弄丟了……』這就是他的遺言。」

機械工程師、蘇霍姆林斯基的兒子謝爾蓋說:「如果有人問我一生中最大的財富是什麼,我會脫口而出:父親寫給我的信!……家信是父母與子女間以書面語言為工具而展開情感交流的最好紐帶,是父輩傳遞人生價值和處世經驗的重要方式。家信是家庭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家庭價值判斷的承繼渠道,是家庭文化水準的顯示標尺。」

烏克蘭教育科學院院士、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奧麗佳說:「我父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共產主義教育家,但他的很多主張已經超出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範疇。他主張教育應當給予學生選擇的自由,培養學生意志的自由,他把『自由』的旗幟亮了出來,並與對義務、責任的培養結合起來;他指名道姓地批評馬卡連科,大膽挑戰馬克思主義教育權威,宣傳教育的人道主義,主張教師應當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決不可人云亦云。蘇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睿智的思考和過人的膽略,走上了創新之路。他超乎常人的見解和決不妥協的性格,得罪了勢力龐大的保守陣營。於是,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衝突。就是這種衝突和鬥爭,耗費了他的大量精力,也成了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烏克蘭教育部部長兼烏克蘭教育科學院院長克列緬說:「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思想十分超前的偉大的教育家,30年過去了,他的教育主張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對當前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科學研究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對教育沿著人類文明方向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從哲學角度審視,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深刻認識教育的本質,突出人的價值,提出了『教育學是人學』的觀點,舉起了人道主義教育的大旗,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是非常不容易的。」

俄羅斯著名學者、奧倫堡國立師範大學倫達克教授曾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她在巴甫雷什中學讀了11年書,正是蘇霍姆林斯基讓她改變了原來想當飛行員的志向,報考了師範學院,畢業後又回到了巴甫雷什中學,成為老校長的同事。她回憶有一年的新年晚會:「新年舞會開始後,我跳了一個舞。跳舞時我在想:校長幹什麼去了?隨後我就悄悄離開了舞會,不由自主地來到校長辦公室窗前,想看個究竟。站在窗前,我聽到了不時傳出的校長的乾咳聲,看到了那燈光在窗玻璃上投下的身影,校長低著頭,在奮筆疾書。辭舊迎新之夜,我站在校長工作室窗前,聽著校長的咳嗽聲,看著校長低頭工作的身影,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開始顫抖了,眼淚不知不覺流了下來。此情此景,令我終生難忘!是啊,校長惜時如金!他就這樣挺著瘦弱的身體,努力擠出分分秒秒,全身心地為教育貢獻著自己的生命!」

沒有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巴甫雷什中學是怎樣的情景?《追尋的腳步》告訴我們,今天的巴甫雷什中學依然有著森林的美麗和花園的芬芳,低年級的孩子依然沒有分數的壓力,「藍天下的課堂」「到大自然去上課」「思維旅行」依然搞得有聲有色,「第二大綱」「培養公民」依然富有生命力,同時,在市場經濟和網際網路時代,學校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同樣成績斐然,依然保持著世界名校的魅力。

借著吳盤生老師的眼睛,我們可以走進蘇霍姆林斯基紀念館,看到衛國戰爭中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浴血戰場的:1942年2月9日,在莫斯科西郊的勒熱夫城下的激烈戰鬥中,蘇霍姆林斯基身受數處重傷,渾身鮮血,在攝氏零下25℃的冰天雪地裡,與大地凝成一體,昏迷過去,與犧牲了的同志們躺在一起。一位英勇的戰地護士見他尚存一息,十分費力地把他從遺體堆中搶救出來。

在書中,我們還能聽到烏克蘭教育科學院副院長薩芙琴科教授對當今中國教育真誠而直率的批評:「我們參觀你們的學校,有時到了下午4:30以後,甚至是傍晚,看到學生還在教室裡,教室裡燈火通明。而且,學生放學時背的書包很大很重,學生的學業負擔是不是過重了?學生們每天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時間啊?蘇霍姆林斯基對減輕學生負擔,給學生以自由支配時間是很關注的。沒有自由支配時間,怎麼可能談得上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呢?」

……

這樣的關於蘇霍姆林斯基的評價,這樣的關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故事,這樣的關於巴甫雷什中學今天的狀況,這樣的關於對中國當前教育弊端的批評……在蘇霍姆林斯基本人的著作中,我們顯然是讀不到的。

我聽過一些教育專家對蘇霍姆林斯基「不屑」的言論:「不系統」「沒有嚴密的理論體系」「顯然過時了」「最多不過是一個教育實踐家」……但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自上世紀80年代初傳入中國以來,沒有任何行政命令和「專家引領」,全中國無數中小學一線教師卻自發地迷上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字通俗易懂,且充滿情感與詩意,還因為他的思想和實踐緊貼著大地——用今天中國比較「時尚」的話來說,叫「接地氣」。而且,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鮮活。因為他在教育理論上的原創性建樹不但是卓越的,而且是超前的。他關於人的價值的尊重,關於個性發展,關於創造能力培養,關於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教育合力的形成,關於公民教育,關於勞動教育等等理論,至今還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研究性學習」「職業技術教育」等話題,都可以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書中找到精闢的論述。

讀完吳盤生老師的《追尋的腳步》,我感到以前自以為已經非常熟悉的蘇霍姆林斯基更加親切了。我急切地想讓所有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也重新認識這位更加生動豐滿的教育家,因此,我願意向全國的教育同行推薦吳盤生老師的這部著作。

最後,我以9年前參觀巴甫雷什中學後寫下的一段話,結束我這篇文章——

儘管中國不是蘇聯,我們所處的時代與蘇霍姆林斯基的年代也有很多不同了,但是,教育的人道、人情和人性是跨越民族的共同追求,人的發展和人的幸福是超越時空的永恆主題。只要人類存在一天,教育就會薪火不滅;而只要教育不消失,蘇霍姆林斯基的魅力就不會衰退。對我而言,追隨蘇霍姆林斯基是沒有止境的「神聖之旅」。雖然教育之路荊棘叢生,但只要行囊中有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們就永遠不會孤獨。

(作者李鎮西,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17年02月20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蘇霍姆林斯基一個舉動就告訴了你答案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享有盛譽的教育家,其著述甚豐,讀了他的書才明白什麼叫真正的教育,也才明白什麼叫大師風範。由此我們也才能理解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一個普通教師的區別。有一天,蘇霍姆林斯基作為校長在校園裡巡視,發展一個小女孩正在一棵樹旁邊,用她的小手去折樹頭,蘇校長什麼話也沒說,走到那棵被折斷了頭的小樹前,把他的耳朵貼在那棵小樹頭上。那個折斷小樹頭的小女孩好奇地看著蘇校長,並輕聲地問:『』校長你在幹什麼?『』,蘇校長說:『』我在聽小樹哭泣,它的頭被折斷了,一定很疼,它疼得哭了『』。小女孩聽了感覺自己傷害了小樹,很愧疚地向小樹道歉。
  •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你: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路怎麼走
    在近期中國知網以「蘇霍姆林斯基」為主題,顯示資料有1825篇,其中包括一些期刊針對今年蘇霍姆林斯基誕辰百年而出的專欄。運用問卷星隨機調查50名小學教師,只有兩人不知道他的名字,96%的答卷者知道他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家,90%的答卷者讀過他的《給教師的建議》。可以說,蘇霍姆林斯基是對我國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影響最大的國外教育家之一。
  • 蘇霍姆林斯基的花兒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句話讓我們不禁會想,是怎樣的經歷讓他的行為和心靈一樣美麗。蘇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裡,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覺得這位安娜教師像一個女魔法師,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在山花爛漫、萬物生機昂然的季節,安娜·薩莫伊洛英娜帶學生們來到了森林,他平時就到這裡來玩。但女教師的解說,讓他接觸了許多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驚奇的東西;看這顆盛開的椴樹在幫助蜜蜂釀蜜;瞧那個蟻穴——過去是蘇霍姆林斯基出自惡作劇曾用棍子去捅它,而老師卻說這個蟻穴有迴廊和廣場,有幼兒園和糧倉。
  •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
    昨天下午花了很大一部分時間來寫自己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的閱讀收穫。但是,修改了很長時間後,在晚上發表之前還是刪除了。平常寫東西總是不捨得刪,總覺得自己花費了很長時間去思考、整理,很多思想的火花轉瞬即逝,挺珍貴的。但是昨天也不知道怎麼想的,從第一個字刪到最後一個字。
  • 求解蘇霍姆林斯基的家教智慧
    鄭建業著的《探索與創新: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讀與實踐》一書既是對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全面總結,也是我們學習和借鑑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指南。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在家庭教育的許多方面,還遠遠沒有達到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的高度。通過研究發現,我們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往往都能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尋找到解決的答案。對學校、教師而言,學校教育無論如何發展,都離不開與家庭教育的緊密結合,而且家庭教育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 蘇霍姆林斯基:難教的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我覺得我很幸運,我的孩子並不屬於以上範疇裡難教的孩子,但我知道,並不是每一個母親都能像我一樣幸運。——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叫別佳的孩子的例子。起初,老師們為了幫助別佳學習,就常常讓把他留下來補課,但別佳的成績並沒有因此而有所長進,反而更厭惡學習。為此,他學會了欺騙,既騙老師,也騙家長;還學會了抄作業,即使自己能做,也要抄別人的。甚至他故意在課堂上使壞,與老師對著來。
  • 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 只要有人類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嫉妒生存的土壤,無論這個群體是成人群體,還是孩子之間的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有一個叫米沙的孩子常常得到滿分。——蘇霍姆林斯基 我相信,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理念,在他的學校裡很好地實行了起來,但是,我們要知道教育並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義務和責任,還有孩子所在家庭中所有成員的行為影響。
  • 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只要有人類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嫉妒生存的土壤,無論這個群體是成人群體,還是孩子之間的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有一個叫米沙的孩子常常得到滿分。——蘇霍姆林斯基我相信,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理念,在他的學校裡很好地實行了起來,但是,我們要知道教育並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義務和責任,還有孩子所在家庭中所有成員的行為影響。 我以為,一個孩子如果會嫉妒別人,那麼根源並不在於學校,而在於這個孩子的家庭。
  •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首發
    蘇霍姆林斯基堅持在日常情境中開展教育實驗,構建起獨樹一幟且底蘊豐厚的教育學說。《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孔懿歷時12年的作品。上世紀80年代,孫孔懿無意中從新華書店的特價書市中買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兒子的信》,此後,孫孔懿開始與蘇霍姆林斯基結緣,並於2005年開始系統研究蘇霍姆林斯基。
  • 蘇霍姆林斯基:寄語父親們
    ——蘇霍姆林斯基 寫這個章節的讀後感讓我感到很為難。雖然我的父親已經達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裡對父親提出的要求,但他還是給我的童年留下了濃厚的陰影。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我就問他,你難過嗎?孩子說:「不難過,只不過我先說了,省得以後有人一遍又一遍的問,會很煩。」 我拍拍他的背說:「你的坦然讓你勇敢。」孩子笑了笑,岔開了話題。
  • 蘇霍姆林斯基永遠照耀著我——答客問
    去年我去烏克蘭訪問,同行的有教育科學出版社一位編輯,就給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送去幾十萬元的稿酬,是該社出版的《蘇霍姆林斯基文集》中文版的版稅。可以這樣說,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主要讀者,是在中國。問:為什麼蘇霍姆林斯基對中國教師這麼大的魅力呢?答:我想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蘇霍姆林斯基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理論家,更是一個教育實踐家。他所說的一切,都是來自他親身的實踐。
  • 蘇霍姆林斯基:看看自己的精神世界
    只有堅持自我教育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我的孩子還在小學的時候,我就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回到童年時代,如果我能選擇父母,那麼我需要選擇什麼樣的父母呢?我會這樣思考,那麼我的孩子也肯定會這樣思考,就算他不會這樣思考,那麼他會不會因為我的粗暴而心生比較:如果某某某的媽媽是我的媽媽就好了,人家溫柔又有愛,而且還努力學習。
  • 致敬偉大教育家|科實小教育集團與巴甫雷什蘇霍姆林斯基中學結為友好學校
    她們說科小正在用心踐行蘇霍姆林斯基「藍天下的課堂」的教育思想……她們是烏克蘭基輔市蘇霍姆林斯基中學校長哈依魯蓮娜女士和烏克蘭巴甫雷什蘇霍姆林斯基中學校長瓦.德爾卡琪女士。2019年9月9日,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與烏克蘭巴甫雷什蘇霍姆林斯基中學籤約,結為友好學校。
  • 李鎮西:蘇霍姆林斯基永遠照耀著我——答客問
    但總體上講,一個外國教育家的著作幾十年在我國中小學教師中如此暢銷不衰,蘇霍姆林斯基是唯一的!去年我去烏克蘭訪問,同行的有教育科學出版社一位編輯,就給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送去幾十萬元的稿酬,是該社出版的《蘇霍姆林斯基文集》中文版的版稅。可以這樣說,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主要讀者,是在中國。答:我想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蘇霍姆林斯基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理論家,更是一個教育實踐家。
  • 蔡慶玉: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做教育
    該書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用終身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教育理論工作者應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做深入細緻的研究工作。筆者認為,特級教師吳再柱就是這樣的教育工作者。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的《鄉村少年成長密碼》一書略見端倪。《鄉村少年成長密碼》是吳老師的第四本教育專著。該書共分為六輯:「說課業」「說課外」「說師友」「說家庭」「說成長」「說遠方」。
  •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和義務
    ——蘇霍姆林斯基想當初,我的孩子還在小的時候,每當他想幫助做家務,我們總是放手讓他去做,哪怕他洗碗要洗一個小時,洗完之後水淹廚房,也讓他去做。還記得有一次他洗自己的衣服,玩泡泡就玩了一個多小時,每次吹出一個大大的泡泡就小心翼翼地捧來向我炫耀,看著他快樂而滿足的小眼神,我還拿出相機給他拍了不少玩泡泡的照片,以做留念。
  • 蘇霍姆林斯基:勞動和義務
    ——蘇霍姆林斯基 想當初,我的孩子還在小的時候,每當他想幫助做家務,我們總是放手讓他去做,哪怕他洗碗要洗一個小時,洗完之後水淹廚房,也讓他去做。 還記得有一次他洗自己的衣服,玩泡泡就玩了一個多小時,每次吹出一個大大的泡泡就小心翼翼地捧來向我炫耀,看著他快樂而滿足的小眼神,我還拿出相機給他拍了不少玩泡泡的照片,以做留念。
  •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父母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下了41本教育專著,600多篇教育論文和1200多篇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對於他的創作的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我的興趣不太濃,但對於關於家庭教育部分,我卻是非常的感興趣,因此才有了手中這本《給父母的建議》。雖然我只讀了三四十頁,我卻可以直接下一個判定:這是一本好書。
  • 從蘇霍姆林斯基著作汲取教育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知己般寫道:  只要把那一疊一疊的待批改的練習本看上一眼,沒有一個教師不為之寒心的。這倒不單是因為要付出好多個小時的勞動,而令人煩惱的是這種勞動是那麼單調乏味,沒有創造性。  一點沒錯!你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譬如你正準備教一年級。那就請你看看四年級的教學大綱——首先看語文和數學教學大綱,也要看看五年級的數學教學大綱。請你看看閱讀課本裡有關歷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級的這些學科的教學大綱。請你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比較一下……」  這已經超越了教學論的範疇,帶出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職:他該如何為一個孩子的一生發展著眼。
  • 【李鎮西 · 重讀蘇氏】蘇霍姆林斯基是如何給老師「減負」的?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閱讀是『困難』學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說:「問題不僅在於,閱讀可以使學生擺脫成績不良的狀況,而且在於,閱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困難』學生閱讀的東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也就越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