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難教的孩子

2020-12-16 彥綾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難教的孩子確實存在,走到哪裡也躲不開。千差萬別的原因使得一些孩子在智力、情緒、道德方面出現了異常甚至畸形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

我覺得我很幸運,我的孩子並不屬於以上範疇裡難教的孩子,但我知道,並不是每一個母親都能像我一樣幸運。

前幾天看新聞,看到一個腦癱孩子參加了高考,看著視頻裡他艱難寫字的樣子,真是讓我大吃一驚,同時也深深地被感動:這個孩子的父母為了孩子能走到今天所付出的努力,沒有任何能人感同身受;這個孩子為了自己能正常上學,付出多少汗水,就算有人看在眼裡,也難以想像孩子所具備的毅力。

這個孩子叫姚俊鵬,是安徽蕪湖安師大附中高三理科考生。由於腦癱導致的痙攣性抽筋,他的雙手不太靈活,導致寫起字來特別費勁。今年高考,學校和父母為他申請了高考延時,而這次是姚俊鵬唯一一次寫完語文作文的考試。

這個孩子高考成績是623分,超出理科一本線108分。

我見過不少腦癱患兒,幾乎沒有一個孩子走路或者說雙手擺放正常,更別說去上學。我曾經看著一個母親,每天扶著軟趴趴的腦癱孩子在巷子裡來來回回地走,只為了鍛鍊孩子的行走能力。

我想,難教的孩子只有老師才能遇到的機率更多。在我看過很多關於青春期孩子的調查之後,我覺得,只要是這個孩子不是精神或者身體機能方面的原因,那麼就可能是在正常的學習狀態下的一種學習障礙。這種學習障礙表現在這樣的孩子對某些科目的成績表現得很差,但在某些方面卻又表現出異常的天分。

這樣的孩子,在心理醫生那裡能遇到不少,他們往往由於在課堂上的表現不是很好,「難教的標籤牢牢地貼在了這些孩子的身上。校長指責老師不會教,老師就指責孩子不聽講、坐不住、偷懶。」——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叫別佳的孩子的例子。

起初,老師們為了幫助別佳學習,就常常讓把他留下來補課,但別佳的成績並沒有因此而有所長進,反而更厭惡學習。為此,他學會了欺騙,既騙老師,也騙家長;還學會了抄作業,即使自己能做,也要抄別人的。甚至他故意在課堂上使壞,與老師對著來。

「親愛的成年同志們,讓我們想像一下,要是你處在別佳的位置,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每天聽到的都是『你什麼也不行』,『你是個後進生』『別人都能做的事情你怎麼就不會』之類的喪氣話,你會是怎樣的心情?」——蘇霍姆林斯基

能夠想像,有些孩子的智力確實不高,但也沒有達到智力低能的那種程度。他也許思考與理解相對其他孩子來說要慢得多,可不代表如果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後就學不會這些課程。

正因為他們學習需要的時間有些長,所以,無論走到哪裡,都能聽到「你什麼也不行」,「別人都能做的事你怎麼就不會」。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就提到過,其實我的智力水平並不高,在很多方面我的理解能力比較差,特別是在數學方面,那簡單就像掉進了一堆亂麻裡,怎麼也理不出一個頭緒來;同樣的還有英語,怎麼學都很難學好;還有,我的記憶力也比較差。

為此,年少時沒少被父母責怪。

那個時候,我也有些小聰明,只不過,越長越大時,缺點就慢慢顯現出來。只是因為有一些地方表現得比較聰明,大家都以為我是太貪玩了,所以沒有認真的學,我自己一直也是這樣以為。也是最近幾年才認真,到底什麼是我擅長的,什麼是我的不足。

因此我總是對朋友說,如果小孩子在學習方面有問題,那就一定要觀察,看看他哪些方面擅長,哪些方面比較弱。弱是有原因的,一定要找出來,不能隨便就認為是孩子貪玩不聽課。

「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即使是真正低能的孩子,也要讓他不感到自己的殘缺,也要讓他享受到做一個高尚人的快樂,享受到認識的快樂,享受到智慧勞動和創造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

此時,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本書,講的是一個老師帶著一個有自閉症的孩子滑著滑板車從黑龍江的漠河出發,最後抵達海南的天涯海角。

這位老師一直陪著這個有自閉症的孩子,從一上路,就讓這個孩子學著去問路,一路上學著買需要的生活用品,甚至還鼓勵他與一些好奇的當地人進行交談。

在經過六千公裡的行程之後,這個孩子的智力從九十不到,居然增長為一百一十多。最終,這個有自閉症的孩子學會了生活處理,學會了如何與陌生人相處。

這個自閉症孩子的經歷與前面提到的腦癱孩子的學習經歷,都是在父母與老師們的愛的幫助下完成的,如果沒有飽含愛的幫助,那麼這兩個孩子絕對會淪為常人眼中的低能兒。

「永不滿足的求知需要和尋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對於孩子的正常發展非常重要,它們不是天生的,是從人那裡獲得的。我們成年人回答孩子的問題越多,孩子的認識興趣就越大。他在自己周圍發現的新東西也就越多,他也就越是驚奇、越是快樂。」——蘇霍姆林斯基

還記得多年前在公交車上的一次經歷,一個孩子對車外一閃而過的畫面感到十分的好奇,於是不斷地問他的爺爺:「為什麼這個人要跑步?」「為什麼這輛公交車沒有另一輛跑的快?」……孩子的爺爺被孩子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問得不勝其煩,於是生氣地說:「你怎麼這麼多的話,少說幾句,不行嗎?」

孩子被拒絕幾次後,他就乖乖地把臉貼在車窗上,不再問爺爺任何問題。我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那個孩子我的孩子也正是滿腦子「十萬個為什麼」的時期,我害怕我的孩子臉上也出現問問題得不到滿足的失望,所以就提高了自己的警惕。如果我回答不來孩子的問題,我就直接告訴他:「媽媽也不知道,你就記好這個問題,回家去後我們在網上查查答案。」

所以,慢慢地他長大後就學會了有問題如果在長輩這裡得不到答案,就自己去網上查詢,並且會把查到的結果告訴我們,然後又會有新的問題冒出來,讓我們直接跟不上他的思維節奏。

「有些教師和家長以為,多學多記一些知識就可以把學習困難的孩子拽上來,這就大錯特錯了。教師和家長任何時候都要記住,不要強迫孩子不停地讀書,而是要培養孩子的智慧,發展他的智力和能力,教他學會思維。」——蘇霍姆林斯基

無論是學習困難還是理解能力強的孩子,我們都不能對他的思維培養掉以輕心,否則,我們就會付出更多的沉重代價。

2020.7.29

相關焦點

  • 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心靈獻給孩子
    在上個世紀50年代,蘇聯官方的教育學是凱洛夫的理論,關注教師的教是主流意識形態,為什麼蘇霍姆林斯基反其道而行之,以兒童視角關照教育,在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的回憶裡,這首先源於蘇霍姆林斯基個人對於教育的理解。儘管蘇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身體並不是很好,曾經在衛國戰爭中負過傷,身體裡長期存留著兩塊彈片,但身體的病痛和當時烏克蘭秘而不宣的大饑荒,讓他深刻感覺到生命的不易。
  • 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 只要有人類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嫉妒生存的土壤,無論這個群體是成人群體,還是孩子之間的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有一個叫米沙的孩子常常得到滿分。——蘇霍姆林斯基 我相信,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理念,在他的學校裡很好地實行了起來,但是,我們要知道教育並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義務和責任,還有孩子所在家庭中所有成員的行為影響。
  • 蘇霍姆林斯基: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只要有人類群體存在的地方,就有嫉妒生存的土壤,無論這個群體是成人群體,還是孩子之間的群體。 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個四年級的班上,有一個叫米沙的孩子常常得到滿分。——蘇霍姆林斯基我相信,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個理念,在他的學校裡很好地實行了起來,但是,我們要知道教育並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義務和責任,還有孩子所在家庭中所有成員的行為影響。 我以為,一個孩子如果會嫉妒別人,那麼根源並不在於學校,而在於這個孩子的家庭。
  • 魯迅、蘇霍姆林斯基——我最佩服的人
    important}我最佩服的人是魯迅和蘇霍姆林斯基。佩服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在擔任校長的同時,長期擔任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而且身邊還有一群其他教師認為無藥可救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親自教他們,而且教好了其中的一部分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被調到一所小學任校長。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第一天,學校按以往慣例掛出「愛祖國,愛人民」的標語。蘇霍姆林斯基要求馬上換掉標語。
  •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父母的建議》
    隨著我的孩子越長越大,我對家庭教育的興趣不減反增,因此,更想從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中吸收更多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蘇霍姆林斯基在十七歲的時候就開始了老師生涯,並且在烏克蘭一所普通的農村十年制學校——帕甫雷什中學工作三十三年,而擔任該校校長二十三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 李鎮西:蘇霍姆林斯基永遠照耀著我——答客問
    但總體上講,一個外國教育家的著作幾十年在我國中小學教師中如此暢銷不衰,蘇霍姆林斯基是唯一的!去年我去烏克蘭訪問,同行的有教育科學出版社一位編輯,就給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送去幾十萬元的稿酬,是該社出版的《蘇霍姆林斯基文集》中文版的版稅。可以這樣說,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主要讀者,是在中國。答:我想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蘇霍姆林斯基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理論家,更是一個教育實踐家。
  • 蘇霍姆林斯基的花兒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句話讓我們不禁會想,是怎樣的經歷讓他的行為和心靈一樣美麗。蘇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一個農民的家裡,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蘇霍姆林斯基覺得這位安娜教師像一個女魔法師,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在山花爛漫、萬物生機昂然的季節,安娜·薩莫伊洛英娜帶學生們來到了森林,他平時就到這裡來玩。但女教師的解說,讓他接觸了許多過去沒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驚奇的東西;看這顆盛開的椴樹在幫助蜜蜂釀蜜;瞧那個蟻穴——過去是蘇霍姆林斯基出自惡作劇曾用棍子去捅它,而老師卻說這個蟻穴有迴廊和廣場,有幼兒園和糧倉。
  • 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蘇霍姆林斯基?
    相信許多教師都曾有過這樣的疑惑,但當你翻開《給教師的建議》,便會明白為什麼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會成為「鮮活的」教育經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全國比較教育學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會會長肖甦從「鮮活的人」「鮮活理論和實踐鮮活」「教育的活水常讀常新」「鮮活的生命力超越時空」四方面解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
    可是,就我們現在的教育來說,誰敢把孩子帶到自然中去呢?誰又能長時間地利用自然這個課堂呢?其次就是勞動。學習是一種勞動,我們知道,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是學生們必須面對的結果。但學習這種勞動不是一種輕鬆的勞動,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堅定認為的事情。能在這種複雜而艱難的學習勞動中,心無旁騖,長時間專注的在學習的人也是少數的。
  • 孩子「偷竊」怎麼辦?看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如何處理?
    蘇霍姆林斯基想拿走彩色鉛筆的可能性,最喜歡畫畫的薩沙。「誰也沒有拿走鉛筆」,蘇霍姆林四期竭力使孩子們相信只是出了個差錯,「有人忘了把彩筆放回柜子,他把彩筆帶回家了,現在才彩筆正在他家的桌子上,明天他一定會放回原處的。」清晨,蘇霍姆林斯基來到學校,突然聽到有人翻籬笆進來了,是薩莎。「發生了什麼事,薩沙?」
  • 求解蘇霍姆林斯基的家教智慧
    鄭建業著的《探索與創新: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讀與實踐》一書既是對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全面總結,也是我們學習和借鑑蘇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指南。蘇霍姆林斯基有個生動的比喻:「社會教育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而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人的科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應當使每個人懂得:在社會面前,他的責任和對社會最重要的義務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養者、第一位老師,這就是母親和父親。」
  •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首發
    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蘇霍姆林斯基是「世界文化名人」,並發文號召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蘇霍姆林斯基是享譽世界的蘇聯時期烏克蘭籍教育家,也是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影響最大的外國教育家,對其教育思想的學習和研究熱度至今依然不減。蘇霍姆林斯基熱愛生活、熱愛孩子、熱愛教育,生前在帕夫雷什中學擔任校長几十年,從來沒有離開過課堂、離開過學生。
  •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你: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路怎麼走
    打開記憶的閘門,當年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思想與著作最多的時光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讀大學及最初工作的一段時間。當時歐美與蘇聯的教育思想和著作被大量翻譯過來,布魯納、瓦根舍因、贊可夫、巴班斯基、蘇霍姆林斯基……一連串的教育家與著作進入我們的視野,其中尤愛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不像其他學術著作那樣艱澀難讀。時隔30餘年,回憶當時情景,再翻看舊時筆記,仍感受到溫暖,得到新的啟迪。
  • 從蘇霍姆林斯基著作汲取教育智慧
    張麗 攝  【蘇霍姆林斯基與中國教師②】  這些年,關於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聽得最多的就是那一句「我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好像這麼一位大教育家只是個目下數不勝數喊著口號的「閱讀推廣人」,說著與閱讀、與書籍有關的大而無當的話語。  剝開我的閱讀經歷與教學實踐,總深切感受到,蘇霍姆林斯基對我的影響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多,絕不僅在閱讀這一塊。
  • 楊東平:在帕夫雷什學校認識蘇霍姆林斯基
    其中1-4年級為小學,實行教師「包班教學」,即一個老師教所有課程(音樂、英語除外);一二年級沒有分數、沒有家庭作業;3年級每天作業45分鐘,4年級作業1小時,5-6年級作業1.5小時,7-8年級作業2小時,10-11年級作業4小時。雖然有教育部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但那只是參考,課程設置、教學和考試都由校長說了算。教育質量在全州3600所學校中排名第17。
  • 蘇霍姆林斯基:珍惜孩子心中對高尚、美好和堅毅的信念
    (圖片來源於網絡)「世界展現在孩子面前,從中他認識了許多新的東西。……然而,在孩子面前還有另一個世界,這就是人的世界。」——蘇霍姆林斯基還記得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對這個小生命的喜愛嗎?孩子正是由此形成了關於善惡的最初觀念和概念。」——蘇霍姆林斯基在這個章節裡,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關於家庭破碎後對孩子造成了惡劣影響的例子:科利亞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生長在父母相親相愛的環境裡,那時候,父親常常幫著母親做家務,在晚上常常陪他畫畫,有空的時候就帶科利亞去旅行。
  • 【李鎮西 · 重讀蘇氏】蘇霍姆林斯基是如何給老師「減負」的?
    我想,如果中國老師讀到蘇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中的這些話,將會怎樣地感動——人們經常聽到關於教師應該這樣那樣的許多要求。譬如說:教師應該好好備課:教師在走進教室時應該把一切個人的和家庭的苦惱和不幸丟在門外,面帶笑容站在孩子們面前;教師應該善於找到通往每個孩子心靈的門徑;等等。
  • 蘇霍姆林斯基:有著高尚人格、男子漢氣概的教書匠
    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孩子會是一個卑鄙庸俗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善良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學生會是一個麻木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對大自然,對美好事物充滿熱愛的人,否則他的學生會顯得冷酷無情。一位好老師的標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 蘇霍姆林斯基:有著高尚人格、男子漢氣概的教書匠
    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孩子會是一個卑鄙庸俗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善良的人,否則他教出的學生會是一個麻木的人;一個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對大自然,對美好事物充滿熱愛的人,否則他的學生會顯得冷酷無情。
  • 蘇霍姆林斯基:要思考,不要死背
    蘇霍姆林斯基擔任校長之後,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號,然而人們卻很少知道,觸發他產生這一思想的契機,卻是在一次聽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講課的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