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吃到吐!了解原因後才發現:孩子太聽話並非是好事

2020-10-15 艾米兒育兒

轉眼之間,對於初入園的孩子來說,如今已經在幼兒園上學一個多月了,在這一個多月中,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了內心的焦慮,忐忑,擔心和不安,直到現在孩子在學校已經基本上適應。

但是,孩子表面上看似適應了幼兒園的大環境,而孩子的內心是不是真的已經完全融入到新的環境,是不是在幼兒園已經釋放天性,生活的快樂自在?

01.‍‍

昨天,樓下鄰居茉茉媽說,茉茉已經幾次在幼兒園吃飯吃得吐了,這讓她非常心疼孩子。

原來茉茉今年3歲多,剛入園在我們小區附近讀幼兒園小班,茉茉媽說,茉茉剛入園時候倒是不哭也不鬧,挺乖的,每天即使不太想去學校,在媽媽的催促下,還是會背上書包去幼兒園。

但是,自從國慶節假期開學後,茉茉就不願意去幼兒園了,耐心詢問之下茉茉才說出原因,茉茉說她不想在幼兒園吃飯,她在幼兒園吃飯吐得不舒服。

茉茉媽這才想起來前幾天接茉茉放學時,幼兒園班主任老師說起過一句茉茉吃飯時候吐衣服上了,讓茉茉媽回去了給孩子洗下園服。

後來茉茉媽和幼兒園班主任老師聊天時才知道,原來茉茉自從入園以來,在幼兒園吃飯時候是吐過幾次,不過吐過後很快就精神狀態可好,玩得可開心。

02.

茉茉媽詳細了解了茉茉在幼兒園吃飯時,都吃什麼飯吐了,結果發現,茉茉吃不進去幼兒園的甜味菜,比如:松子玉米粒,糖醋魚塊,糖醋排骨等,其他菜都吃得挺好。

在家裡時候,茉茉不喜歡吃這些菜,所以茉茉媽也不再做甜味系列的菜,但是到了幼兒園後,每周菜譜裡都有會兩次這兩道菜。

本來孩子不喜歡吃這樣的菜,可以不吃,但是因為老師說了這樣的話,茉茉才會硬著頭皮吃,原來班主任老師經常教導孩子,不要挑食,不要偏食,如果誰不挑食把飯吃乾淨就獎勵小貼畫。

茉茉看到別的小朋友因為不挑食,把飯菜都吃光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得到了小貼畫,她也硬著頭皮吃她最不喜歡的甜味菜,但是實在吃不進去,吃了就吐了。

但是一次,兩次這樣,每次有這幾道菜時,她還是堅持吃,但是每次吃每次吐。

03.

了解了茉茉的情況後,茉茉媽和班主任老師進行了溝通,告知了班主任老師茉茉平時最不喜歡吃的菜就是甜味菜品,吃了會容易吐,讓老師以後再有這幾個菜時,儘量不給孩子盛。

茉茉媽也和茉茉溝通,告訴茉茉,以後再有這樣的甜味菜,實在不想吃就不吃,但是茉茉不聽,茉茉委屈地說:「如果我不吃,就是挑食的小朋友,就得不到小貼畫了。」

為了這件事,班主任老師也意識到她平時鼓勵孩子不挑食的方法有點問題,她在給孩子講關於挑食的問題時,會告知孩子,如果實在吃不進去的菜可以不吃。

另外,班主任老師也和茉茉進行了溝通,這樣之後,茉茉才願意去上學,並且也不怕吃幼兒園的飯了。

04.

幼兒園老師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真理,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老師的話比爸爸媽媽的話都管用。

記得我家大寶當時進入幼兒園後,什麼事情都說是老師教的,如果哪裡錯了,給她糾正,她一本正經地說:「老師就是這樣說的!就是對的!」絲毫不接受別人的反駁。

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一方面比較敬畏老師,比較怕老師,另一方面又覺得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如果誰說的和老師說的不一致就是錯的。

這樣就容易出現上面茉茉的情況,因為她入學後老師給他們講,小朋友不能偏食,不偏食不挑食的孩子是好孩子,會得到獎勵。


於是茉茉為了達到老師說的標準,即使面對自己十分討厭吃的甜味飯菜,即使自己吃了就會吐,還是逼著自己吃下去,只為聽到老師的一句獎勵,為了做老師眼中不挑食的好孩子,做一個聽話的小朋友。

05.

為什麼幼兒園老師的話孩子最願意聽取?甚至比家長的話還管用?

從孩子入園後,我們發現孩子在短短時間內就變身「小大人」,自己會穿衣服了,會收拾自己的物品,並且做事變得更有條理更有規矩了。其實,這和他們在幼兒園時候的老師的教育有關。

有一些家長納悶:明明在家裡我們也苦口婆心給孩子講規矩,講很多道理,為什孩子就是不聽,而老師的話孩子卻聽呢?這是因為:老師給孩子制定的規矩明確,獎勵機制有吸引力,而爸爸媽媽不是。

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有哪些規矩呢?簡單來說,孩子需要做到:按時到校、衣服整潔、見到老師要問好、吃飯不挑食,認真聽講、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表現好的小朋友老師往往會口頭獎勵加獎勵小貼畫等。


有些規矩孩子是不能違反的:不能沒有禮貌、不準動手打架、不能影響其他小朋友等等。

幼兒園日常行為規範,就如同交通規則、法律法規需要遵守一樣,有了這麼一套規矩,老師面對班上幾十個孩子才不會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證一切井井有條。

06.‍‍

孩子在幼兒園太乖太聽話到底好不好?

很多媽媽發現,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變得比較聽話,比較乖,即使在家裡時候容易任性不講道理,但是到了幼兒園卻完全變了一個人。

那麼,孩子在幼兒園這麼乖,這麼聽話是好事嗎?這個事情就要從不同方面來看待了。如果是正常的聽話遵守規矩和紀律,不調皮搗蛋,這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聽話到不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甚至很抗拒的事情,就未必是好事了。

就像文章中提到的初入園的茉茉,為了聽老師的話,為了得到老師的口頭表揚,硬著頭皮吃自己非常抗拒的食物,直到吃到吐,這樣的情況就不可取,孩子也讓人心疼。


小結

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與兒童對他所在環境的體驗有關;還有一種是內部的秩序感,它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以及這些部分的相對位置。這種敏感必可以稱為「內部定位」------瑪利亞·蒙臺梭利

幼兒園的孩子正是內外部規則感秩序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才不會讓孩子陷入迷惑。


我是,專注分享科學實用的親子育兒乾貨,喜歡的我的內容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過於打扮不利於孩子發展,李玫瑾:把孩子打扮得太好看並非好事
    都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以及提升孩子的審美,便努力將孩子打扮得非常時尚、好看。年幼的孩子,便如小大人般,衣著精緻、成熟,力求能在一眾同齡人中成為最耀眼的那一個。但著名的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則認為:把孩子打扮太好看並非好事!
  • 「孩子再優秀有什麼用」,人到晚年才發現,子女太忙並非好事
    今日話題:孩子太優秀,竟然也成了父母的心病?每個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家的寶寶未來能成材,無論是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能獨當一面。所以從小孩子們就被要求,好好學習,全面發展,未來成為優秀的人。年近7旬的李阿姨到了晚年才終於發現,子女太忙並非好事,她雖然明白孩子的苦衷,但背地裡也經常忍不住和老伴哭訴,孩子再優秀又有什麼用,我生病了他們也不能回來看我一眼。
  • 孩子太聽話不是好事,總是要求孩子太乖,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中國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足夠聽話足夠乖巧的孩子,並且對於父母們來說,只有把孩子培養的既聽話又乖巧,才能使他越來越優秀,也有利於他未來的人生發展,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特別嚴厲,總要求孩子事事聽話,不允許孩子做出一點違背家長的舉動,這樣只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因為孩子太聽話並不是一件好事。
  • 孩子上幼兒園後愛吃飯是好事?孩子突然愛吃飯,家長要上心了
    孩子突然愛吃飯,家長要上心了奇奇媽今年終於盼到了孩子上幼兒園的年齡,滿心歡喜地和老公給孩子挑選幼兒園,最終選定了一家各方面都較好的私立幼兒園。第一天送奇奇上學時,孩子也非常乖,之後幾天接送時奇奇都非常開心,奇奇媽不由鬆了一口氣:還好孩子能適應上幼兒園。
  • 當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發現,孩子太乖,未必是件好事
    在很多家長眼裡,好孩子那一定就是聽話的乖孩子。我們經常會聽到來自他人的誇獎:「你家寶寶真乖。」「你家孩子這麼聽話。」但是,孩子太乖真的好嗎? 直到現在,當我女兒因為不想吃某樣食物,不想穿某件衣服而哭鬧時,我爸依舊會大吼:「你這小孩就是不聽話!」
  • 孩子聽話就是好?德國教育卻讓聽話的孩子不再聽話!
    九年前,大妮三歲多,我第一次參加了大妮德國幼兒園一對一的家長會。老師:大妮的德語進步很大,各方面都表現的很棒......老師深情並茂事無巨細地誇了大妮有十分鐘後......她忽然嚴肅道:但是,她太聽話了,我覺得這是她最大的問題,她很聽老師的話,不太發表自己的意見,她應該多說說自己的想法,不要跟著別人的想法走,不想做的時候,也可以拒絕......
  • 孩子上幼兒園從來不哭,寶媽得意炫耀,卻被人提醒「不是好事」
    所以,鄰居十分高興,從去年炫耀到今年,說家裡孩子懂事之類的。不過,最近有人提醒她孩子上幼兒園從來不哭,不是好事。我和鄰居一樣,一開始聽到這番言論很驚訝,但是後來發現,確實很有道理。,不一定是好事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初上幼兒園,第一次離開父母,到陌生的環境參加集體生活,沒有出現恐懼、焦慮、不安等情緒,是非常勇敢的表現,值得誇讚。
  • 孩子太乖未必是好事,父母需警惕那些平時不哭也不鬧的孩子
    >過分的聽話教育,你養大的不是孩子,而是那個複製你思想執行你指令的木頭人。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 不是不聽話、也不是不懂規則,幼兒園老師最討厭的其實是這種孩子
    因為我自己的孩子也快要上幼兒園了,所以跟她也諮詢了一些關於幼兒園的事情。當我問起她們一般喜歡什麼樣的孩子,她說:「當然是喜歡聽話乖巧的孩子啊,不給你添麻煩不給你惹事兒讓你省心的孩子我們最喜歡。」按她說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孩子太乖太聽話自然是好事,可是越是這樣的孩子
  • 孩子不聽話、頂嘴,高壓教育則心生叛逆,如何讓孩子乖巧又聽話?
    而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直觀上有多種多樣,但從根源上都是沒有對幼兒園產生歸屬感,不願意離開爸爸媽媽待在幼兒園裡。歸屬感不只是對生活環境的簡單認同,而是對環境中的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及文化氛圍的綜合性的確認。不只是在幼兒園,在家裡有的孩子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缺乏歸屬感。
  • 孩子幼兒園受傷 園長:也是好事
    大家好,我是「3歲幼兒被老師用床將小拇指第一節砸掉脫離」中,孩子的母親。 我的孩子兩歲十個月歲,在新鄉市紅旗區新城幼兒園上學。2020年9月27日,被老師用床將小拇指第一節砸掉脫離。出事時是中午11點多,但直到12點多我才接到老師的電話。到醫院後,孩子的手被紗布包裹著,我們詢問原因,老師一會說是被床腳砸的,一會兒說手被擠著了,始終沒有明確的告知。
  • 孩子愛發脾氣可能是好事,父母做好這幾點,孩子將來更聽話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吃太多垃圾食品對於身體是有害的,所以小明媽媽的態度非常堅決,不允許小明購買這些垃圾食品。讓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小明卻因此大發脾氣,直接坐在地上哭鬧。其實,這種情況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孩子愛發脾氣也許是好事,只要使用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反而可以讓孩子更聽話。
  • 孩子上幼兒園就感冒,是老師原因還是孩子抵抗力差?了解這些原因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有一個困惑,就是孩子在家幾乎不感冒,身體還算不錯,可是到了幼兒園,就變得經常感冒生病了,為什麼一上幼兒園就容易生病呢?想想孩子疫苗也按時打了,幼兒園飲食菜單也沒有問題,是被其他小朋友傳染了嗎?可沒見人家經常請假,不請假怕傳染給其他人,可請假了又怕讓孩子有了逃學的毛病,讓父母們犯了頭疼。
  • 孩子不聽話是好事,有多少父母竟然不知道?
    導讀:孩子不聽話是好事,有多少父母竟然不知道?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聽話是好事,有多少父母竟然不知道!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性格太過倔強並非一無是處,理性看待,不要盲目改造孩子性格
    特別是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他們每天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與自己的父母以及親人在一起。 如果帶孩子的人之中有性格比較倔強的,那麼在這種耳濡目染的影響下,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受到影響,使得孩子的性格變得非常倔強。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倔強的父母,生下來的孩子也比較倔強的原因。
  • 可別以為 孩子「不聽話」 是好事
    懂得傾聽,能夠「聽話」並非沒有主見。因為孩子在聽到我們所說的話後,會經過大腦進行加工判斷,從而來選擇服從還是反對。若是不經過獨立思考,一味盲從,那才是不好的行為。這樣等到孩子上幼兒園,會注意聽老師的話,並有效地利用、加工聽覺信息。在集體生活中,傾聽老師的指令也很重要,比如:老師說,現在收起來你們的玩具,排隊上廁所、洗手吃飯啦。這裡面有好幾個指令,很多小孩子聽完就明白啦,能夠立馬執行,有的小孩卻「聽而不覺」,這樣不僅老師會有所抱怨,孩子也感覺難以適應。所以,還是要在家裡鍛鍊孩子的傾聽能力。
  • 「孩子太優秀,也不是一件好事」,步入晚年後,才發現這個真相
    孩子如願成功成才,父母卻沒了當初的激動鄰居家有兩個孩子,為了給予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兩個孩子的媽媽在生下兩個孩子後便辭職在家,專心照顧孩子。兩兄弟不僅學習優異,待人接物也很有禮貌,完全不像是這個年齡的孩子,這讓鄰居兩人平時沒少在人前出風頭,原本鄰居夫婦都很滿意這樣的情況,但在孩子們考上大學後,這種狀況漸漸發生了改變。
  • 幼兒園午餐吃「雞蛋面」,但孩子回家說沒雞蛋,老師解釋引發眾怒
    現在的父母,都特別重視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哪怕是自己少買點化妝品、衣服,也要給孩子挑一個好的學校,希望孩子接受好的受教育環境。但是,並非每一個幼兒園都會盡心盡力,例如接下來這個情況!幼兒園午餐吃「雞蛋面」,但孩子回家說沒雞蛋,老師解釋引發眾怒慧慧媽媽是個90後年輕寶媽,女兒3歲多正在上幼兒園小班。
  • 孩子嘴巴破了說是老師打的 女子到幼兒園討說法
    台州三門方女士的兒子還在上幼兒園,3月的一天孩子放學回來,她發現孩子嘴皮破了,孩子說是老師打的。孩子嘴巴破了,說是老師打的?楊女士的兒子叫程程,今年3歲半,就放在家附近的廣潤幼兒園。孩子每天在幼兒園吃一頓午飯,下午有份甜點,晚上家人接回家,半年費用是3120塊。4月18號,母親接兒子回來,晚飯的時候,說是不想吃飯。
  • 「孩子太聽話,是父母的失敗」資深教師解釋原因,句句在理
    但是,孩子太聽話,真的是好事情嗎?前不久,我和朋友聊天,作為資深教師他提出一個觀點,還挺別致,他說「孩子太聽話,是父母的失敗」。原因是什麼呢?>孩子太聽話,不僅會讓個性失去光彩,更會導致孩子缺乏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難以獨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