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對於初入園的孩子來說,如今已經在幼兒園上學一個多月了,在這一個多月中,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了內心的焦慮,忐忑,擔心和不安,直到現在孩子在學校已經基本上適應。
但是,孩子表面上看似適應了幼兒園的大環境,而孩子的內心是不是真的已經完全融入到新的環境,是不是在幼兒園已經釋放天性,生活的快樂自在?
昨天,樓下鄰居茉茉媽說,茉茉已經幾次在幼兒園吃飯吃得吐了,這讓她非常心疼孩子。
原來茉茉今年3歲多,剛入園在我們小區附近讀幼兒園小班,茉茉媽說,茉茉剛入園時候倒是不哭也不鬧,挺乖的,每天即使不太想去學校,在媽媽的催促下,還是會背上書包去幼兒園。
但是,自從國慶節假期開學後,茉茉就不願意去幼兒園了,耐心詢問之下茉茉才說出原因,茉茉說她不想在幼兒園吃飯,她在幼兒園吃飯吐得不舒服。
茉茉媽這才想起來前幾天接茉茉放學時,幼兒園班主任老師說起過一句茉茉吃飯時候吐衣服上了,讓茉茉媽回去了給孩子洗下園服。
後來茉茉媽和幼兒園班主任老師聊天時才知道,原來茉茉自從入園以來,在幼兒園吃飯時候是吐過幾次,不過吐過後很快就精神狀態可好,玩得可開心。
茉茉媽詳細了解了茉茉在幼兒園吃飯時,都吃什麼飯吐了,結果發現,茉茉吃不進去幼兒園的甜味菜,比如:松子玉米粒,糖醋魚塊,糖醋排骨等,其他菜都吃得挺好。
在家裡時候,茉茉不喜歡吃這些菜,所以茉茉媽也不再做甜味系列的菜,但是到了幼兒園後,每周菜譜裡都有會兩次這兩道菜。
本來孩子不喜歡吃這樣的菜,可以不吃,但是因為老師說了這樣的話,茉茉才會硬著頭皮吃,原來班主任老師經常教導孩子,不要挑食,不要偏食,如果誰不挑食把飯吃乾淨就獎勵小貼畫。
茉茉看到別的小朋友因為不挑食,把飯菜都吃光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得到了小貼畫,她也硬著頭皮吃她最不喜歡的甜味菜,但是實在吃不進去,吃了就吐了。
但是一次,兩次這樣,每次有這幾道菜時,她還是堅持吃,但是每次吃每次吐。
了解了茉茉的情況後,茉茉媽和班主任老師進行了溝通,告知了班主任老師茉茉平時最不喜歡吃的菜就是甜味菜品,吃了會容易吐,讓老師以後再有這幾個菜時,儘量不給孩子盛。
茉茉媽也和茉茉溝通,告訴茉茉,以後再有這樣的甜味菜,實在不想吃就不吃,但是茉茉不聽,茉茉委屈地說:「如果我不吃,就是挑食的小朋友,就得不到小貼畫了。」
為了這件事,班主任老師也意識到她平時鼓勵孩子不挑食的方法有點問題,她在給孩子講關於挑食的問題時,會告知孩子,如果實在吃不進去的菜可以不吃。
另外,班主任老師也和茉茉進行了溝通,這樣之後,茉茉才願意去上學,並且也不怕吃幼兒園的飯了。
幼兒園老師的話,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真理,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老師的話比爸爸媽媽的話都管用。
記得我家大寶當時進入幼兒園後,什麼事情都說是老師教的,如果哪裡錯了,給她糾正,她一本正經地說:「老師就是這樣說的!就是對的!」絲毫不接受別人的反駁。
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一方面比較敬畏老師,比較怕老師,另一方面又覺得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如果誰說的和老師說的不一致就是錯的。
這樣就容易出現上面茉茉的情況,因為她入學後老師給他們講,小朋友不能偏食,不偏食不挑食的孩子是好孩子,會得到獎勵。
於是茉茉為了達到老師說的標準,即使面對自己十分討厭吃的甜味飯菜,即使自己吃了就會吐,還是逼著自己吃下去,只為聽到老師的一句獎勵,為了做老師眼中不挑食的好孩子,做一個聽話的小朋友。
為什麼幼兒園老師的話孩子最願意聽取?甚至比家長的話還管用?
從孩子入園後,我們發現孩子在短短時間內就變身「小大人」,自己會穿衣服了,會收拾自己的物品,並且做事變得更有條理更有規矩了。其實,這和他們在幼兒園時候的老師的教育有關。
有一些家長納悶:明明在家裡我們也苦口婆心給孩子講規矩,講很多道理,為什孩子就是不聽,而老師的話孩子卻聽呢?這是因為:老師給孩子制定的規矩明確,獎勵機制有吸引力,而爸爸媽媽不是。
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有哪些規矩呢?簡單來說,孩子需要做到:按時到校、衣服整潔、見到老師要問好、吃飯不挑食,認真聽講、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表現好的小朋友老師往往會口頭獎勵加獎勵小貼畫等。
有些規矩孩子是不能違反的:不能沒有禮貌、不準動手打架、不能影響其他小朋友等等。
幼兒園日常行為規範,就如同交通規則、法律法規需要遵守一樣,有了這麼一套規矩,老師面對班上幾十個孩子才不會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證一切井井有條。
孩子在幼兒園太乖太聽話到底好不好?
很多媽媽發現,孩子進入幼兒園後變得比較聽話,比較乖,即使在家裡時候容易任性不講道理,但是到了幼兒園卻完全變了一個人。
那麼,孩子在幼兒園這麼乖,這麼聽話是好事嗎?這個事情就要從不同方面來看待了。如果是正常的聽話遵守規矩和紀律,不調皮搗蛋,這是好事,但是如果孩子聽話到不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甚至很抗拒的事情,就未必是好事了。
就像文章中提到的初入園的茉茉,為了聽老師的話,為了得到老師的口頭表揚,硬著頭皮吃自己非常抗拒的食物,直到吃到吐,這樣的情況就不可取,孩子也讓人心疼。
兒童具有兩種秩序感:一種是外部的,這種秩序感與兒童對他所在環境的體驗有關;還有一種是內部的秩序感,它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以及這些部分的相對位置。這種敏感必可以稱為「內部定位」------瑪利亞·蒙臺梭利
幼兒園的孩子正是內外部規則感秩序感建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才不會讓孩子陷入迷惑。
我是,專注分享科學實用的親子育兒乾貨,喜歡的我的內容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