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學教授:要優生也要「優死」

2020-12-13 廣州日報

魏繼紅

王雲嶺

何仁富

胡宜安

「中國大陸目前大概有二三十所高校開設了與生死學相關的課程,特別是在醫學院,關於生死學、生命倫理的探討,正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第四屆中國當代生死學研討會上,2006年就在學校開創生死學的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副教授王雲嶺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據悉,中國臺灣地區早已設有專門的生死學研究所,並建立博士點;而在中國大陸,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重視生命教育」。與「生命教育」息息相關的生死學,作為學校的通選課如今已在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廣州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等多所高校中流行起來。

大學的課堂上,生死學到底怎麼教?生死學又該如何發展?學者們介紹了他們的經驗。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在大陸開生死學課程,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是第一人。

一節生死課火了19年

早在2000年,胡宜安就開設了這門通選課。時至如今,生死學已經成為廣州大學的「品牌」,教室裡150人的座位常常一席難求;為了讓更多學生受益,胡宜安還開設網上課程,成千上萬的觀眾通過網絡聆聽他講述生死。

2019年1月,胡宜安的「生死學」還被教育部認定為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胡宜安告訴記者,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生死時,他的觀念是非常開放的。有關生死的討論,不存在簡單的對錯,他不設立標準答案、也不考試。更多的時候是通過實踐課程,讓學生體會生死,「比如我會帶著學生去番禺區殯儀館,體會死亡給親屬帶來的影響。我在學期結束的時候,還會讓學生寫遺囑和墓志銘。」

胡宜安說,有太多遺囑和墓志銘讓他感動,以致他一時說不出哪個令他印象最深,「學生最後會親自朗讀自己的遺囑,有些人讀著讀著就痛哭流涕了。」

「生與死既是人生的兩極,也是人生之經緯。」胡宜安說,「通過學習生死學,我就是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善待生命,生命是有限的也是寶貴的,我們要善待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要優生更要「優死」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的王雲嶺於2006年開設「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課,至今也已經堅持了14年。如今,「死亡文化與生死教育」課已成為山東省精品課程,同時也作為網絡慕課開設。

王雲嶺說,他當初開這門課程,目的就是讓醫學生認識死亡的尊嚴,死亡是人生的必要組成部分,「我們生活在物質資源非常豐富的年代,既要優生、優活、優老,更要『優死』,如今死亡質量也越來越受到政府和醫療界的重視,要讓死者能選擇一種『沒那麼壞』的死亡」。

王雲嶺並不認可胡宜安老師在課堂上只談死的問題,他說:「我認為生死學名為談死、實為談生,生死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尤其是和大學生談死,更關鍵的是要讓他們活得更好。」

王雲嶺說,自從2016年中央提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戰略就為生死學和生死教育的發展打開了大門,拓闊了空間,「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活得長、病得晚,最終能有低痛苦和尊嚴的死亡,即醫學意義上的善終,這就需要醫學生懂得安寧療護和臨終關懷的知識。」

西湖邊的「神仙課程」

可是,浙江傳媒學院教授何仁富的「西湖生死學」一推出就受到了不少爭議。他半開玩笑地說:「今年1月份,『西湖生死學』成為全校通選課就上了微博熱搜,學校方面也把微博的截屏發給了我,上面寫著『據浙江傳媒學院的同學爆料,這學期學校開了一門選修課叫『西湖生死學』,這是什麼神仙課程,第一次聽說啊』。」

何仁富曾擔任生前遺囑學會的志願者,這樣的經歷讓他對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生前預囑等生死學重要話題有了了解。他借著西湖周邊名人墓葬眾多,試著向學生開展生死學教程。「我想讓學生體會西湖人物故事的生命智慧。」

何仁富說,學生需要實地探訪西湖邊名人墓葬,例如嶽飛、于謙、秋瑾、蘇小小等,他們到墓葬旁之後要舉行紀念儀式,完成相關的文本、視頻製作,並最終進行期末考試。

至今仍有不少學生對「西湖生死學」表示好奇,微博上時不時有學生張貼出「西湖生死學的奇妙作業」。而為了上好這門課,何仁富更是把市面上所有帶「西湖」兩個字的書籍都買回了家,「我一口氣買了四五十本」。

用「敘事醫學」講授生死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語言文化系副教授魏繼紅這個學期也在學校開設了一門名叫「電影生死學」的課程,目前這門課已經上了8周,因為前4周用於學校的醫學人文短劇大賽,實實在在上課只有4次。

「這是一門面向醫學部的英文公選課,我們希望用『敘事醫學』的方式,讓醫學生更加了解生死。」魏繼紅說,她正將生死學教育納入醫學人文教育的課程教學。「敘事醫學」的概念源自國外,是指有敘事能力的醫生在臨床實踐時,認識、吸收、解釋並最終被患者疾病的故事所感動的過程。「敘事醫學」更多是醫者的敘事,他們首先聆聽患者的故事,將故事記錄下來,撰寫成文本,加入自己的個人反思,最終提高醫者的臨床服務。

「醫學生進行生死教育有非常大的必要性。」魏繼紅表示,作為醫學生,他們有探究生死與生命意義的需求;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素養的需求;還有未來職業發展和醫療服務的需求等。

「這個公選課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通過電影和體驗式的學習來認識死亡,我們還會提供他們醫學類專業知識,比如一個瀕死的患者,他生理的反應會分哪些階段,了解這些事情之後,學生才有可能給患者提供更好的臨終關懷和關愛。」魏繼紅說。

生死學的「生死困境」

儘管中國大陸的生死學教育方興未艾,但不少學者仍對生死學的學科建設及未來深表擔憂。上海師範大學的張永超以及北京物資學院的雷愛民曾共同倡議舉辦中國當代生死學研討會,但如今,兩人對生死學的學科建設頗為憂慮。

「作為一門學科,生死學的研究對象到底是什麼?現在還非常模糊。」張永超說。

雷愛民則認為,在中國大陸,生死學不光沒有進入學科建制,還面臨著無處安放、無法定位、難以正常發展的局面,具體表現在生死學在本科教育、職業教育、研究生教育領域存在制度制約,「在本科教育方面,除了極個別專業(如哲學、宗教學)之外,生死學基本沒有安放的位置;研究生教育專業設置更為嚴格,生死學面臨著尷尬的地位」。

相關焦點

  • 優生五項要在孕前查
    「優生五項」是一組在孕期感染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和功能障礙的病原微生物,英文縮寫為TORCH,包括弓形蟲、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和其他病毒。  在2018版《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裡,孕期不推薦常規進行弓形蟲、巨細胞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的血清學篩查。
  • 資優生「想」要……\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學員\黃衍悠(德望學校 中五)
    資優生「想」要……\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學員\黃衍悠(德望學校 中五) 2013-05-06 04:25
  • 「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國際學術論壇閉幕 七場主題發表聚焦生死大事
    王雷泉教授表示:《維摩經》藉維摩詰居士與文殊菩薩之間就生死問題的討論,系統闡述了生命的身心結構、生死流轉的原因、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參透生死問題,必須有哲學慧解。對生死問題的解決,則落實在即世間而成就佛道的菩薩行過程中。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調研部常務副主任施永興作《佛教文化與中醫藥和安寧療護》主題發言。
  • 遺傳病與優生
    可能很多即將成為爸爸媽媽的人對「遺傳病與優生」這個字眼都不陌生。那麼什麼是遺傳病與優生呢?在這裡小編就為大家普及有關於遺傳病與優生的小知識。  遺傳病是指由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遺傳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遺傳因素決定的疾病,常為先天性的,也可後天發病。
  • 蕅益大師: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發見識
    來源:《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 示元白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發見識無真實剛骨,饒你要出生死,決被情慾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無真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輕安少得縈惑。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乃至或以味禪為功德,或以空寂為家鄉。極勝亦流入二乘權曲境界,無由直趨菩提。 良由眾生心性雖與佛等,無始迷妄積習深厚,欲返本源殊非容易。
  • 第五屆中國當代生死學研討會在廣州召開
    本次研討會以「健康中國與災疫中的生死學」為主題,會議邀請了國內生死學、殯葬學、生命教育、生死教育、醫學、哲學、倫理學等知名學者共同探討了「健康中國與災疫中的生死學」話題。會議期間,以大會名義舉辦了第二期中國當代生死教育研修班,邀請參會的知名生死學與生死教育專家為學員授課,嘗試為需要開展生死教育的醫護人員、大學教師等一線工作者提供理論知識與課程架設指引。
  • 高校開設「生死學」課程真的是矯情嗎
    近日據梨視頻,廣州大學便有一位教授老師,名為胡宜安,他開發了一門「生死學」的課程,通過讓學生寫遺囑或墓志銘的方式,從主觀上臆想「人之將死」的感受,從而達到對生命的敬畏,以及通過生死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生命和親情。
  • 生死教育勢在必行
    池田大作在《我的人學》中有言:「有『生』必有『死』。把這一任何人都動搖不了的事實作為根本前提,我們的教育才會無限地、廣闊地、博大而深邃地開展下去」 。上期我們了解了死亡「存而不論」的社會背景,試圖解除長期以來傳統文化對死亡的誤解。撥開「生」與「死」的迷霧之後,本期我們將討論,生死教育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生死教育呢?
  • 鄭振煌教授應邀在中國佛學院做「穿越生死」主題講座
    鄭振煌教授講座現場鄭振煌教授講述中陰救度法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宗性法師等領導出席此次講座學僧們在認真聆聽鄭振煌教授應讀者邀請在自己翻譯的著作《西藏生死書》的扉頁上簽名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2年9月17日18時30分,臺灣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鄭振煌教授應邀在中國佛學院禮堂為中國佛學院師生及居士信眾做了一場題為《穿越生死——中陰教法》的主題講座。
  • 第四屆中國當代生死學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
    會議邀請了海峽兩岸知名生死學、殯葬學、生命文化教育、生死教育學、醫學、哲學、倫理學等知名學者共同研究與探討了當代中國的國情下「生死學的學科建構與生命文化教育師資培育」的主題。在會議期間,同時還舉辦了第一期中國當代「生死教育」師資培訓班,邀請參會的知名生死教育專家為學員授課,嘗試為需要開展生死教育的醫護人員、大學教師等一線工作者提供智力支持。
  • 「數學長優生」新教育系統工程致力於服務於國家大戰略
    9月17日,新教育專家魏任斌教授說,「數學長優生」計劃,是一項綜合的而又美好的新教育系統工程,將致力於服務於國家大戰略. 圖片:魏任斌教授與李旭東教授聯合推出」數學長優生計劃「「數學長優生」是由著名數學家
  • 學優生拒絕上學行為的現狀反思(第一部分)
    [摘要]學優生也有心理負擔和壓力,但因為成績優秀,常受家長和老師的忽視。近幾年,筆者發現多例學優生出現拒絕上學行為,對學校存在強烈恐懼情緒。考慮到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學優生拒絕上學行為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是心理需求未得到滿足,表現為對未來無把控力、對困難無應對力、恐懼「優秀面具」被揭穿等。拒絕上學行為調整的關鍵在於「理解和接納」,而非批評甚至強制學生返校,對學優生的心理應早關注早預防。
  • 搶了4年都沒搶到《生死學》爆紅網絡,廣州大學這下要在全國出名了!
    在廣大,居然有一門《生死學》,還是廣州大學的網紅課,現在入選了「國家精品網課」!在「生死學」的課堂上,學生為自己撰寫墓志銘,在講臺上宣讀遺囑,分享離死亡最近的經歷和體驗。上過胡教授生死學的學生,可以繞廣大操場一圈了。
  • 一個班級裡的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老師最該優先關心誰?
    回答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立場和心態,設身處地把自己當成學生家長,筆者相信,大家都可以得出正確結論:教育要公平公正,甭管學優生、中等生、還是學困生,當老師必須一視同仁。下面,筆者具體來談談,這樣說的幾點依據:首先、學生由於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影響,確實存在著學優生、中等生、和學困生之別,但是在老師眼裡,他(她)們都是可造之材。
  • 優育優生,家族希望!優生的3個關鍵,男女都應該要看看
    優生四項、優生五項,都有什麼作用?1、優生四項我們通常所說的&34;,也就是&34;,主要是檢查準備懷孕的女性母體是否有弓形體、風疹、巨細胞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感染。2、 優生五項在上述的&34;加上另外一些檢測——生殖道感染檢測,就是優生五項檢查了,主要是對生育和胎兒影響較大的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
  • 【生死之學】覺悟之路,死亡的藝術
    無比感恩,十方諸佛菩薩加被,讓弟子可以依止諸大善知識,深入經藏,學習生死之學,學習死亡的藝術。出家發菩提心以來,以內修為主,一直都在學習如何戰勝死亡的佛陀聖教—涅槃聖道,苦的止息。願我如佛陀聖弟子一樣最終戰勝死亡,不再生、不再死、不再苦、不再輪迴,離苦得樂!
  • 孩子聰明卻不好學,如何有效教輔?識別支援雙重特殊資優生策略
    ,於是便用盡辦法催逼,額外布置作業,到校外上補習班等,通通都要孩子聽命完成。他們以為這樣做,孩子的成績就會有進步,殊不知孩子受制於本身的學習困難,力不從心。家長的努力付出、老師的苦口婆心,但好像都徒勞無功,大家都漸漸變得心灰意冷。
  • 優生四項檢查不可少 僥倖心理不能要
    (原標題:優生四項檢查不可少 僥倖心理不能要)
  • "生死學十四講"學習筆記
    第一講    生死學將引領我們走向何方?
  • 這個「優生」打了誰的耳光
    好久沒出現考上清華的學生了,學校以他為無比的驕傲和無上的榮光,通過媒體大肆炒作「素質教育碩果纍纍」,自然是一番熱鬧景象。讓我感到吃驚的是,學校給了這個考上清華的學生以七萬元的獎勵——這也是當初招生時的承諾。許多人和我一樣感到不解:為什麼要給這孩子七萬元獎金呢?校長的回答是:「為了激勵更多的學生衝刺清華北大!」我笑了,考清華考北大是需要智商的,有的孩子你就是給他七十萬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