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在《我的人學》中有言:「有『生』必有『死』。把這一任何人都動搖不了的事實作為根本前提,我們的教育才會無限地、廣闊地、博大而深邃地開展下去」 。
上期我們了解了死亡「存而不論」的社會背景,試圖解除長期以來傳統文化對死亡的誤解。撥開「生」與「死」的迷霧之後,本期我們將討論,生死教育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生死教育呢?
生死教育教授生死之學,是關於生與死的認知教育。使受眾既知生又知死,將知生與知死相結合,這既是生死教育的獨特性與生命力。人類有生死之思,必成生死之學。既然是生死之學,當然能為一種教育的文本。
生死教育通過傳授相關資汛,幫助受眾恰當且從容地處理現實中的生死事件,並能從中積累經驗、豐富人生體驗、提升為個體生存下去的動力與能量。因此,生死教育是一種生命實踐教育。
生死教育是基於生與死的情感教育。生死教育是幫助受眾如何經過生死體驗處理好自己面對生離死別的情感、情緒,在理性認識的層面上建立起自己應然合理的情感模式。生死學課堂既釋放與發洩內心情感也傾聽和講述生命故事。
▲臺灣仁德醫專十名學生12月8日體驗「死亡」課程,立下遺囑、躺入棺木中,不禁悲從中來,泣不成聲;學生們事後都說,活著真好,要更珍惜當下。
▲女生參加模擬告別式時在棺中讀自己的遺書,情緒受到感染,忍不住落淚。
▲學生們進入棺中躺十分鐘體驗。
在現代社會,人們漸漸遠離死亡真相,缺乏死亡知識。然而,早在2015年年底,中國老年人口(60歲以上)已達到2.22億,佔總人口的16.1%,老齡化社會業已到來。與此同時,自殺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18歲史學天才林嘉文、臺灣女作家林奕含,還有許多不知名的男孩女孩,他們都因為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提前和這個世界告別。死亡像個靠在我們肩上的精靈,它試圖和我們對話,但大多數人沒有這個能力和這個精靈進行交流。也正因如此,生死教育勢在必行。它可以解除生死問題的神秘性,讓人們以科學的眼光去透析生死,真正了解生命與死亡的本質與意義,了解與生死相關的哲學、文學、歷史、文化、宗教等知識。坦然面對生死,克服死亡恐懼。
生死教育賦予生死問題以神聖性。通過對生命必死的了解,揭示生與死的必然聯繫,使人們懂得生命的寶貴,敬畏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並真正意識到人應該尊嚴地活著並尊嚴地死去。
生死教育可以為我們提供必要的實踐指導。針對實際問題,傳遞適切的知識與資訊,使人們掌握臨終照顧,喪痛恢復等必需的知識技能,並能以此服務於社會,優化自我人生。
生死問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及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而日益突出,對腦死亡、安樂死、器官移植、自殺現象、臨終關懷等予以關注,引導人們由小我到大我,培養關心人類命運的生命情懷。
小結
以上便是今天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能對生死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相關問題和批評建議請在評論區留言哦。
資料來源:胡宜安教授
編輯整理:小咕
——預告:
下期我們討論的是——自殺。你對自殺的了解多少?你是如何看待自殺的呢?你曾經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嗎?期待在評論區看到大家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