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勢在必行

2021-02-19 思念星空

池田大作在《我的人學》中有言:「有『生』必有『死』。把這一任何人都動搖不了的事實作為根本前提,我們的教育才會無限地、廣闊地、博大而深邃地開展下去」 。

上期我們了解了死亡「存而不論」的社會背景,試圖解除長期以來傳統文化對死亡的誤解。撥開「生」與「死」的迷霧之後,本期我們將討論,生死教育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生死教育呢?

生死教育教授生死之學,是關於生與死的認知教育。使受眾既知生又知死,將知生與知死相結合,這既是生死教育的獨特性與生命力。人類有生死之思,必成生死之學。既然是生死之學,當然能為一種教育的文本。

生死教育通過傳授相關資汛,幫助受眾恰當且從容地處理現實中的生死事件,並能從中積累經驗、豐富人生體驗、提升為個體生存下去的動力與能量。因此,生死教育是一種生命實踐教育。

生死教育是基於生與死的情感教育。生死教育是幫助受眾如何經過生死體驗處理好自己面對生離死別的情感、情緒,在理性認識的層面上建立起自己應然合理的情感模式。生死學課堂既釋放與發洩內心情感也傾聽和講述生命故事。


▲臺灣仁德醫專十名學生12月8日體驗「死亡」課程,立下遺囑、躺入棺木中,不禁悲從中來,泣不成聲;學生們事後都說,活著真好,要更珍惜當下。



▲女生參加模擬告別式時在棺中讀自己的遺書,情緒受到感染,忍不住落淚。


▲學生們進入棺中躺十分鐘體驗。

在現代社會,人們漸漸遠離死亡真相,缺乏死亡知識。然而,早在2015年年底,中國老年人口(60歲以上)已達到2.22億,佔總人口的16.1%,老齡化社會業已到來。與此同時,自殺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18歲史學天才林嘉文、臺灣女作家林奕含,還有許多不知名的男孩女孩,他們都因為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提前和這個世界告別。死亡像個靠在我們肩上的精靈,它試圖和我們對話,但大多數人沒有這個能力和這個精靈進行交流。也正因如此,生死教育勢在必行

它可以解除生死問題的神秘性,讓人們以科學的眼光去透析生死,真正了解生命與死亡的本質與意義,了解與生死相關的哲學、文學、歷史、文化、宗教等知識。坦然面對生死,克服死亡恐懼。

生死教育賦予生死問題以神聖性。通過對生命必死的了解,揭示生與死的必然聯繫,使人們懂得生命的寶貴,敬畏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並真正意識到人應該尊嚴地活著並尊嚴地死去。

生死教育可以為我們提供必要的實踐指導針對實際問題,傳遞適切的知識與資訊,使人們掌握臨終照顧,喪痛恢復等必需的知識技能,並能以此服務於社會,優化自我人生。

生死問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及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而日益突出,對腦死亡、安樂死、器官移植、自殺現象、臨終關懷等予以關注,引導人們由小我到大我,培養關心人類命運的生命情懷

小結

以上便是今天的全部內容,希望大家能對生死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相關問題和批評建議請在評論區留言哦。

資料來源:胡宜安教授

編輯整理:小咕

——預告:

下期我們討論的是——自殺。你對自殺的了解多少?你是如何看待自殺的呢?你曾經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嗎?期待在評論區看到大家的討論。

相關焦點

  • 生死教育
    現在都發生在醫院,小朋友突然看到的就是遺體,參加的是喪禮,人們想像死亡的過程一定是很恐怖,而且身上插滿管子,一定很痛苦。(4)未了心願的遺憾及對人生過程的悔恨,來不及補救之恐懼:因為人們不做死亡準備,不預立遺囑,一旦死亡發生則發現許多未了心願的遺憾已來不及彌補了。
  • 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這樣的評價辦法就像高懸於教師頭上的一把「利劍」,不僅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這種評價和管理方式過度形式化、功利化,看似科學合理,實則簡單粗暴,會讓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創新活力不足,從而導致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停滯不前。為改變這種現狀,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 中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不讓歐美掠奪中國高端人才
    這都是誰造成的,這都是中國教育負擔造成的,小孩從上幼兒園起,就開始學英語,等上了一年就更不用說了,就是各種補課班,每個家庭和孩子都躲不過英語和培訓班,讓我們老百姓在經濟上苦不堪言,沒有辦法了,而且教育領域一些腐敗,對國家是危險的,拯救中國經濟和人才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了,別再等了。
  • 朱永新:完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勢在必行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認為,完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勢在必行。首先,國務院及教育行政部門強制保障殘障兒童申請入學便利程序即就近申請入學;第二,建議全國人大儘快啟動殘疾人教育條例實施工作的督導督查,敦促縣級人民政府教育部門依法落實成立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此外,應持續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向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轉型,重視資源中心和特殊教育學校在開展職後培訓方面的重要作用。
  • 教育思維升級勢在必行,疫情下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全國大中小學生大多數還「宅」在家裡學習,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除了完成網上教學安排的任務外,也沒有別的工作做,所以就有時間對教育的個別問題有了思考的時間了。教育思維的升級就像東方的太陽,勢在必行。
  • 優質教育勢在必行!萬門教育斬獲新華網"2019年度·品牌影響力在線...
    11月28-29日,「新亦求新 尋教動能」第十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京舉辦,同探討教育的現狀與未來,為教育發展建言獻策。北京萬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門教育」)受邀參加活動,並且最終萬門教育斬獲「2019年度·品牌影響力在線教育機構」。
  • 生死教育:讓生命綻放得更絢爛
    生死教育:讓生命綻放得更絢爛【文化評析】  近年來,關於「死亡」的課程不僅廣受大學生關注,而且也成為網上熱播的公開課。生死教育愈益成為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究其原因,在於它符合現代人理解生命本質的實際需要。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當我們對「生」缺乏足夠認知的時候,應當繼續探究生活於其中的現實世界的規律,而不應在更缺乏認知的情景下討論「死」。但這並不意味著死亡是需要終身迴避的問題,當我們對生命有起碼的認識之後,也要恰當地理解「死」。
  • 取消教師寒暑假勢在必行,可能嗎?
    我想知道-為什麼取消,又為什麼是勢在必行!可以縮短寒暑假期,但是說取消是勢在必行,恐怕是真的不了解教育,甚至於是亂講。老師是個特殊的職業,其特殊性就在於他的工作的後續影響力太大了,沒有哪個行業可以這樣足以影響人。取消是為了什麼呢?
  • 全國政協委員曹暉建議:加強全社會生死教育
    中國日報福州5月24日電(記者 胡美東)全國政協委員、福耀集團副董事長曹暉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建議,應加強全社會生死教育。因此,曹暉建議將生死教育從倫理及意識形態的禁區中解禁,系統科學的發展為通識教育,培養全社會對生命價值的正確理解和認知,提高國民心裡素質和精神力量。一、將生死教育以必修課形式,納入國家義務教育體系,貫穿青少年成長過程。
  • 澳門推動生死教育第一人是咱重慶人
    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死不再是禁忌的話題。  2012年,朱明霞所在的澳門鏡湖護理學院首開生死教育課程,她也因此成為澳門第一位教授生死教育課程的學者。朱明霞帶領團隊積極推動生死教育在澳門的普及。僅去年,接受生死教育講座及課程的人數就達到5000人。
  • 教育評論: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教育評論: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報告顯示:「班主任工作時間長、教學任務重、非教育教學性事務幹擾大,減負願望強烈。」從各地實地調查來看,這個結果不僅限於語文、藝術類的班主任群體,也是整個教師群體的寫照。不少教師反映,正是讓教師自主權受限的管理、對教師過度功利化的評價等原因,加重了教師負擔,將教育推到急功近利的漩渦之中。
  • 盤點身邊的「假」教師:還真不少,教育打假勢在必行
    有償家教的老師基本上都是一線老師,直接與參與課堂教學,富有教學經驗,熟悉學科知識,但是利用職務之便,把資本變為財富,巧取豪奪,通知、誘導或者暗含威脅的要求學生參與補課,收取錢財,玷汙了教師和教育的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這樣的老師,不就是假老師嗎?也有不少人為這些假老師吶喊鳴不平的。理由大致就是有償家教利用的是課餘時間,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用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沒有什麼錯。
  • 【哲學教育專題】高校「去行政化」勢在必行
    高校「去行政化」勢在必行 文/程廣雲 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一點看法 三十年來,教育改革提出了許多次,如「教育產業化」等思路,不僅存在片面性,而且沒有抓住要害,結果都是不了了之。
  • 認祖歸宗,勢在必行!
    可是第一大輪迴的法力法規都不是適合修行人的航道,因為古佛穿上現代人的衣服在人間表演,很多老祖宗都在自家不斷的生死輪迴,只是人間凡人不明白真相而已,人人都在走一條迷信之路。人人疾病纏身,搞迷信招來的都是附體糾纏,迷中更亂。添加微信Lwyfy53更多精彩盡在朋友圈
  • 紀潔芳等:生死禮俗與生命教育
    筆者在大學開授生命教育課程多年,主要上課內容包括下列單元:生命意義的探索、生命價值的澄清(品德教育)、生命典範、生之喜悅、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生死禮俗與生命關懷、防治青少年自我傷害與生命能量引領等。本文乃探討生死禮俗與生命教育之課程內容與教學。  或許有些人會好奇,生死禮俗與生命關懷有何關係?生死禮俗乃包括:出生、成長、婚嫁及喪葬等禮儀與風俗。
  • 生死教育——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補上的一堂課
    《中國教育報》早在2002年就曾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為題,強烈呼籲社會普及生死教育。 1963年,Robert Fulton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大學裡首次開設了美國大學的第一門正規生死教育的課程。到了1973年,美國已經有近600所大學開設了生死教育的課程。截止1976年,1500所中小學也開展了生死教育的課程,美國還專門成立了「死亡教育與諮商協會」,這是美國最重要、國際最大的死亡教育專業組織。
  • 關注醫學教育創新發展|院校教育:抬高門檻勢在必行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優化醫學人才結構培養、提升院校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深化住院醫師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改革等方面,明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既有導向性宏觀政策,也有操作性微觀措施。在經受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的當下,《意見》指明了我國醫學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引發了行業內外的思考和討論。
  • 青年醫師辯論賽 | 生死教育是否應該納入腫瘤患者常規管理中?
    開展生死教育符合了現代人理解生命本質最根本的實際需要人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死,這個話題看似充滿哲學意味,實際道理卻十分的清晰。「未知生,焉知死?」究其原因,生死教育在於符合了現代人理解生命本質最根本的實際需要。2.
  • 回訪被圍堵的香港講師陳偉強:香港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解說】陳偉強認為香港國安法對於香港是必要的,同時香港的教育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目前來看香港年輕人無論對內地還是西方世界的認識都存在偏差,要改善這樣的情況必須要從基礎教育做起。【同期】港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 陳偉強我覺得解決根源要從中小學開始。首先,對內地的認識一定要加強,也就是客觀地去認識。另外,世界各地的歷史或者政治制度的發展也要告訴他們。
  • 生死教育:一次遲來的對話 ——《舒緩醫學》課程感悟
    聽眾來自北京各醫院、醫學院校、志願者、媒體從業者,甚至有不遠千裡從外省趕來聽課的熱心人士。經授課老師及學生本人同意,我們將陸續節選編輯2014年《舒緩醫學》課程結業時學生的論文,與諸位分享。 關於生死教育。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而我們在生死之間又應如何,這是困擾了很多人的問題。在我所接觸的傳統觀念裡面,死亡,是不太願意被人提及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