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這幾年來,「生死教育」的探討掀起空前的熱潮,對於已進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來說,似乎反映臺灣社會的人們,開始重視本土精神文化及生死課題對人們的重要性。
探討生死教育的內容方面,可由幾個步驟來思考;首先,思考死亡其實是思
考生命。因為在生命裡離不了死亡,死亡讓生命變得有限,因為有限,所以要珍惜。再者,體認死亡就是體認生命的意義,而接受死亡會讓我們承擔生命的責任。
藉由對死亡的認識,讓我們思考存在。我們從中國先民信仰中的死後世界,來談如何落實宣導中國人生死教育的觀念。
二、中國先民信仰中的死後世界
1.二元論及三層式宇宙觀
中國傳統文化是相當二元論的,比如說有魂與魄,有天與地,陰與陽,氣與
形,裨與鬼。我們的宇宙觀是一個三層式的宇宙觀,上面有天庭,中間有人間,下面有陰間。同時我們對天庭跟陰間的看法,因著我們沒有辦法實際經驗到,所以常常用人間的經驗來想天庭是怎么樣,陰間是怎么樣。比如說我們到過很美好的花園,就會說這個花園太美了就像天堂一樣。而陰間呢?想像與人間一樣,最明顯的,我們在許多喪葬的禮俗中,燒一些日用品給亡者用,以前是燒房子燒車子,現在又燒信用卡,因為人間已經進步到使用信用卡。這些想法全按照人間的經驗來想像陰間。不過燒車給亡者使用,就還得燒些汽油才對,否則怎么開車呢?
2.人類之本質結構
在我們的文化裡,人分成魂與魄,魄是肉體,魂是精神,魄死後歸土,魂死
後歸天,二者都是回歸自然。另外在中國的文化裡常常有三魂七魄之說,三魂為靈魂一:赴十殿閻羅王受審而後輪迴轉世,輪迴的觀念是受佛教影響。靈魂二:藉由做功德手續來移民「陰間」,這是受道教的影響,所以要做很多的功德,請道士來念經超渡。靈魂三:由道士叫回家中點主含爐於公媽牌位,這個其實受儒家影響,憤終追遠,所以家裡要有一個祖宗的牌位,靈魂要由道士叫回來。如在外面因不幸事故死亡,如日本名古屋的飛機失事,或者大陸的千島湖失事,這些亡者的家屬需請道士到失事的地點去把魂給引回來。
七魄就是入土為安。無緣的骸骨則加以供奉以免作祟人間,即為有應於之由
來。而鬼魂的種類分善鬼和惡鬼,善鬼就是被供奉的祖先靈魂(公媽),可庇佑子孫及其家庭事業。惡鬼就是孤魂野鬼,所謂孤魂就是子孫斷絕香火的亡靈。無嗣的孤魂,是無後之男女亡靈。厲鬼就是枉死的亡靈,人間疾病、災禍苦難之來源,這些孤魂野鬼會淪為惡鬼,有時會回到陽間危害人畜,所以我們用陰曆七月來供養他們,來討好這些好兄弟。在安寧病房中常會看到一種現象,例如:一位女士到四十幾歲還沒有結婚,她得了末期癌症,在去世以前她恨怕變成孤魂野鬼,所以她要收養兄弟或姐妹的孩子,成為她的義子或是義女,以便有人供奉,這樣她就不會變成孤魂野鬼。
三、恐懼死亡的原因
為什么我們會那么害怕死亡呢?究其原因可有下列四項:
(1)未知的恐懼:我們的文化中有許多的傳說及禁忌,人們弄不清死亡是怎
么回事,死後的世界如何?連自己的親人死後也可能變成厲鬼來害人,自然會心存恐懼。
(2)失落及分離的恐懼:人死亡是總體的失落,我們在人間擁有的一切都必須分離,我們捨不得人間的人、事、物,皆要舍下。如果一個人平常就不能處理失落及舍的經驗,對於死亡自然會恐懼。
(3)死亡的形貌及死亡過程的恐懼:古代死亡都是發生在家裡,小朋友很自
然的看到祖母生病了或阿公生病了,每天放學回家看阿媽,一天比一天弱,一天比一天瘦,死亡是自然現象。現在都發生在醫院,小朋友突然看到的就是遺體,參加的是喪禮,人們想像死亡的過程一定是很恐怖,而且身上插滿管子,一定很痛苦。
(4)未了心願的遺憾及對人生過程的悔恨,來不及補救之恐懼:因為人們不做死亡準備,不預立遺囑,一旦死亡發生則發現許多未了心願的遺憾已來不及彌補了。
四、生死教育
國人大部份對死亡的恐懼來自以上所述,吾人認為死亡教育就是一個生命的
教育,最重要的還是放在由未知變已知,從不甘心到甘心、放心。而生死教育核心可由以下四點來闡述:
(1)將「未知」變為「已知」:
生死的奧秘及死後世界是屬於宗教領域的,培養堅定深厚的正確信仰,將可
減除對死亡未知的恐懼。
(2)對失落、對人生無法避免的悲劇,如死亡之態度:
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有許多失落,比如說我想要考到一個理想的學校,如果未達願塑,就是一個生命中的小失落。我有一個朋友的兒子參加學校合唱團,他非常珍惜這個合唱團,因為合唱團這群朋友是他喜愛的同儕團體,他又喜歡唱歌,後來他的聲音變粗了不好聽,就被合唱團給開除了。他關在房裡三天三夜,不吃飯、不出來,非常深度的憂鬱。他覺得自己已經死掉了,那么珍愛、那么寶貝能參加這個合唱團,對一個九歲的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可是現在被開除,幾乎類似小的死亡經驗,此時是一個非常好的死亡教育機會,藉此機會父母、師長給孩子一次死亡教育。我們社會有很多新聞,如:有一個大學生,他的女朋友對他表示冷漠,他就在熱水瓶裡下毒,要讓女朋友生病,然後照顧她,看她是否能回心轉意?差點把女孩子害死,像這位男學生就是缺乏生死教育,他無法健康地處理及面對生命中無可奈何的失落。所以生死教育第一個要徑不是從哲學、文學、歷史著作來著手。而是從人的生命中間,尤其是對失落,對無法避免的一些情況的態度來著手,是怨天尤人嗎?則需從「怨天尤人」慢慢學習成「謝天謝地」;他要從「捨不得放不下」學習到「捨得放下」;他要從「不甘心」到「甘心認」;把這個事情是一個「危機」看成是一個「轉機」。就是要學會人生無法避免的失落態度著手,要這樣的一個過程一個學習。對於這些小的死亡、小的失落,我們都能「謝天、謝地、捨得、放下、甘心認、轉機」。有了這樣的學習,當真正的死亡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可以謝天謝地、可以放下、危機過後就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這不是一蹴可及,也不是一步登天,這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成長的過程。我二十年來照顧上千個臨終病人,看到形形色色面對死亡的態度,也曾看過一位十七歲的女孩長的那么漂亮,在她臨終階段過最後一次聖誕節時,我們給她辦一個最佳女主角的宴會,女孩一個一個感謝,真的是謝天謝地,謝父母、謝醫生、謝護士、謝姊姊及所有的人,因為她活得很滿足很喜悅,這是一個最好的死亡教育。所以死亡教育並非由理性著手,而是在乎平常每一天的生活中的生活教育。
(3)認識、接受、參透人生的有限性及人的脆弱性:
實際上生命就是要認識、接受、及參透人生是這樣的有限,而且人是脆弱的。
我記得護理系三年級剛剛實習的時候,在急診室看到一位長得很壯的男性,被腳踏車撞倒下來,太陽穴被石頭打到,結果就昏迷,變成植物人,當時我在思考人到底是什么?人好脆弱,那么強壯的一個人,腳踏車碰一下就沒了,變成植物人,人的身體及心靈都是相當脆弱的。一些青少年「好象無限的生命任你磋跎荒廢」,等到能參透人生的有限性,才會「珍惜有限的現在」,這也是生死教育的要素。(4)認清何為永恆,因而調整價值秩序:認清什么東西對生命是重要的。在生死教育裡,其實是要做一個價值觀的調整,我建議現在大學開的生死學課程,要從這個角度來著手。
從學生的價值觀調整,價值觀反省,對生命的脆弱性,有限性的參透領悟作為方向。孔子說:「未知化,焉知死」改成「末知死,焉知生」,從死亡來領悟生命是什么?死亡教育是人格教育整體中的一環。
五、從人格教育看死亡教育:
(1)「電子雞」的省思
近來小朋友玩電子雞風氣很盛,這是非常負面的人格及死亡教育。因為小朋
友若飼養真正活的寵物,則必須對牠負責任,要餵牠,處理大小便,生病了要看獸醫,不可玩厭了就隨意棄置,寵物若死亡則會經驗到哀傷。但電子雞則不同,玩厭了就把他丟到抽屜中;死了再接個鈕就會復活。混淆生死的不可逆性,也誤導對生命的無責任感及不尊重。將無生物與有生物混為一談,更是最錯誤的生死教育。
(2)生命的三幅度
生命有不同幅度,第一個幅度是生理生命,這不言而喻。第二個幅度是內涵
生命,這個內涵生命由貧乏到豐富,能有極大的差異,端視人如何選擇及如何充實自己的內涵生命。第三個幅度是超越生命,由腐化到不朽,也是人能自由選擇的生命方式。就因為生命有限,人終有生理生命的死亡,才能突顯它的價值,更加充實內涵生命而使超越生命之不朽。
(3)求生愈厚,愈怕死
現代許多人因為從來不想死亡的問題,只想生的問題,如何吃得好,穿得好,
高官厚祿,名聲權力財富,因此會怕死怕得要死,因為求生愈厚,愈怕死。生死不能溝通不能互滲,只能生,不能死,就因為如此,我們的社會更趨向現實與功利。完整的人格教育應注重在生死溝通及生死互滲的觀念。
(4)生涯規畫
現代人很重視「生涯規畫」,可是好象多在規畫如何生,卻忘了規畫生、老、
病、死。一旦老、病、死來臨,就慌了,不知如何應對。國人缺少預立遺囑的習慣,常見人死後,仍留給家人許多困擾及麻煩。86 年暑假民生報及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發起預立遺囑徵文活動,帶動社會風氣,今人讚佩。
(5)死後生命之信仰
死後生命是屬於宗教領域的問題。只有具備經典的正信宗教才有一套死後生
命完整信仰的理論。具深度正信宗教信仰不只教人如何生,也教人如何死。宗教信仰也是人格教育中很重要的部份。正信宗教與怪力亂神有天壤之別。臺灣近年來怪力亂神之風頗盛,更是需要以正信宗教來導正的時候了。
六、不同群體的死亡教育
現今絕大部份的臨終過程是發生在醫療機構中間,已經不像古代大部份是發
生在家裡。民間習俗要在家裡斷氣,不然會變成孤魂野鬼。因此常在剩最後一口氣時,壓著呼吸球回家,在家裡把管子拔掉。前面所有的臨終過程卻在醫院,所以絕大部份醫護人員都會接觸到死亡。
(一).醫護人員的死亡教育:有下列五項要點:
(1) 領悟醫學的極限:
醫學並不能使人長生不死,死亡也並非醫學的失敗。
(2) 從自身的參考架構來領悟死亡:
學生寫遺囑,希望他們從自身的參考架構,領悟死亡,反省死亡,從他死、
你死到我死的經驗反省生命,領悟死亡。
(3) 認知如何照顧臨終病人與家屬:
我們必須增進知識與技術來照顧好臨終病患及其家屬。
(
4)澄清面對遺體的態度:
由醫護人員面對遺體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們對生命、對人及對死亡的態度。
作遺體護理時,我們應該把他當活人看待,跟他講話,引導家屬在旁邊跟他告別,講安慰的話,比如孩子對爸爸說:爸爸你是一個好爸爸,我們以你為榮,我們永遠記得你,永遠愛你,你的一生很有意義等等。因聽覺是最後消失的。有一位肺癌病人,他臨終時,因肋膜積水,而插了一條胸管引流積水。病人去世後拔掉胸管,流出許多水,請住院醫師來縫合胸管拔除後的洞口。醫師在縫合時,看到護理長在旁邊清洗遺體並跟遺體說:「伯伯,我幫你臉擦乾淨,迭你上路」。醫生聽了好感動,他也就開始說:「伯伯,我要把你的傷口縫起來,對不起喔!如果你感覺痛的話,忍耐一下,兩針就好,現在縫第一針,現在縫第二針⋯」。這個病人的太太跟兒子本來在旁邊哭,看到他們二個人的態度也就一起跟父親講話及告別。二個禮拜之後,喪事辦完了,媽媽帶著兒子回來道謝,
特別指明感謝護理長和那位住院醫師,說他們永遠無法忘記,在先生去逝時,旁邊的人士怎樣對待遺體,這是以前的醫學及護理教育裡所欠缺的一環,但卻是很重要的。希望醫學及護理院校能從對待遺體的態度教育著手,一起來尊重生命。
(5)借著認識死亡更重視以「人」為本位的醫學:
人是什么?生命為何?借著認識死亡更重視以人為本位的醫學,是我認為醫
學教育裡非常重要的課題。
(二).病人的死亡教育:有下列四項要點:
(1)借著同理心,使病人不至感覺孤獨無依,幽谷伴行,陪伴他、關心他、愛他,你才可以教育他,教育並不是「說教式」的,而是借著關懷,陪他成長。
(2)借著症狀緩解使病人不至痛苦,而可致力於靈性的成長。如果身體上有
痛苦,或整天嘔吐、痛,根本沒有辦法提升到靈性的層面。他所有的注意力及精神,都放在身體的痛苦上。所以我們今天的安寧照顧為什么首先要緩解他的症狀,因為若症狀不緩解,病人根本沒有辦法好好準備他的死亡。緩解痛苦以後,就能慢慢借著各種治療,像:意義治療法、懷舊治療法、宗教諮詢等協助他靈性成長,準備死亡。
(3)發現和體驗生命的意義:唯有活得豐富,體會生命意義時,才能坦然迎
接死亡。
(4)認知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出路:此時牽涉到宗教信仰,只有正信的宗教,
才能使人獲致平安。
(三)對病人家屬的生死教育,有下列三項要點:
(1)愛結與依戀的鬆弛與轉換:家屬為什么會哀傷呢?就是因為有愛結,這
是英國相當有名的學者提出的哀傷理論。「愛結」就像二隻手握在一起,一隻手失落了,另一隻手就會感到哀傷及空虛。如夫妻感情很好,結婚多年,其中有一位去世,另外一位很容易生病,二年之內去世的或然率也會高過這個年齡層的一般比率。所以家屬的生死教育是對愛結的鬆弛與轉換,他可以去握另一隻手,另外一隻手並不一定是人,也可以將愛與精力投注「轉換」到其它的理想與事、物上面。
(2)困著更領悟生命,而將生命做更好的利用:
家裡有一個所愛的親人去世了,他不但不悲觀消極,反而因著死亡讓他更參
透,領悟生命,更好的過每一天,也借著這樣的機會他可以淨化價值觀。
(3)淨化價值觀:
借著死亡的啟示而淨化生命中何為重要,何者不重要的價值次序。
(四)一般民眾的生死教育:
(1)死亡準備:
在今天這樣意外頻傳的時代,實際上每個人平時就應做好死亡準備。死亡準
備分為物質與精神貳個層面:
物質準備:預立遺囑、預立委託人、交代喪葬、遺物、遺言等。平時就做好
這些準備,心裡會坦然無懼,萬一碰到真的死亡來臨,家人也不至於慌亂了。
精神準備:發展心理學家Erikson 認為,人成長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即為
「統整」。若一個人到老,或即將死亡時,回頭一看,感到過去生命毫無意義,白活了,一片混亂與失望,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因此,對死亡的精神準備,就是要對生命的重新評量與統整,以使對生命滿懷滿足。
(2)人生觀、價值觀之反省及確立生死教育其實就是完整的人格教育,反省及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才能豐富生命內涵,超越死亡的腐朽。
(3)面對擁有及失落的態度與處理
人生中的失落就像是許多的「小死亡」,如何處理這些「小死亡」將為將來
面對真正死亡的態度奠基。好的生死教育是從學習面對擁有及失落的態度與處理著手。
(4)喪葬習俗與文化的建立
從喪葬習俗可看出一個文化對死亡的態度。臺灣社會的喪葬習俗最混亂,沒
有禮儀規則,隨葬儀社擺布。有些人甚至標新立異,在喪車上跳脫衣舞,在葬禮中播放錄像帶,不倫不類。導正喪葬禮儀的正規化,莊嚴肅穆,是社會民間及政府該注意的時候了。
(5)死後世界的信念:
死後世界的信念,是屬於宗教的領域。醫學、心理學都無法給我們一個死後
世界的信念。傅偉勳教授的著作〔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言及構成宗教的十大要素:1.「開創人格:像基督宗教的開創人格是耶穌基督,佛教的開創人格是釋迦摩尼。2.基本的聖典:基督宗教有聖經,佛教有佛經,一定要有基本經典,否則就會以訛傳訛。3.終極關懷。4.終極真實。5.終極目標。6.終極承擔與獻身。7.解脫進路:就是得救的方法,基督宗教與佛教這些正信的宗教都有解脫進路。8.世界觀:宗教也給我們一個世界觀,告訴我們世界是怎么來的一個宏觀。9.人生觀。10. 精神共同共同體:如教會或佛教的團體是一個精神共同體。宗教的十項要素中,有五項是與「終極」有關的,可見對人生終極問題是一定會牽涉到宗教的。
七、結論
有一首詩,「活在當下」:「起初我想進大學想的要死。隨後我巴不得大學趕快畢業好開始工作,接著我想結婚,想有小孩,想的要命。再來我又巴望小孩快點長大去上學,好讓我回去上班。之後我每天想退休,想的要死。現在我真的快死了,忽然間我突然明白了,我忘了真正去活。」這首詩,很有意思。每一天活得很好,死的時候就會很好。每一天活不好又怎能好死呢?
對生命的態度,如果是汲汲營營,處心積慮,非要不可或非不要不可,拿不
起放不下,失落什么就好象世界末日,沒有辦法接受失落,面對分離,那么有一天他會非常困難面對死亡。一個人臨終時,如果心理有這樣的三個態度,就是「謝謝你」、「對不起」、「再見」,他就會平安。所謂「謝謝你」,就是心理充滿感恩的心,謝天謝地謝人,感謝所有的一切。第二是「對不起」,謙虛地承認自己在某方面是不完美的,道一聲歉,對天,對人。最後放下,對失落,對分離瀟灑地放下。其實這樣的態度平常就要養成,平常從來不會感恩,到臨終的時候,就不會說謝謝你。從來不反省自己的不好和不完美,到臨終就不會說對不起。對失落與分離放不下的,也不能說「再見」。最後讓我們的人生如泰戈爾的詩一般:讓生燦如夏花,死美如秋葉!
作者介紹:趙可式——臺灣安寧緩和醫療之母
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癌末照顧組主任
文章摘自於選擇與尊嚴網站,教育中心之專家講堂版塊。封面圖來源於360圖片。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角,彈出菜單後選擇「查看官方帳號」、「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歡迎添加訂閱號「生前預囑推廣」,也可以加入協會成為志願者、會員,了解詳情請登錄www.xzyz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