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來自菩薩在線與耀智大和尚關於「生死教育」的對話

2021-02-09 廣州市大佛寺

廣州大佛寺自2003年開始關注生命教育,2016年起舉辦癌症患者康復營,在大眾的生死教育上頗有建樹。首屆嶺南佛教文化節結束後,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師針對生死觀、生死教育、癌症患者康復營等問題接受了菩薩在線記者的獨家專訪。在他看來,參透生死的關鍵在於轉念,「如能轉念,即見如來。」

康復營的起源:無事不登三寶殿

現代心理學中將人瀕臨死亡時的心理狀態分為:否認、憤怒、掙扎、沮喪、接受五個狀態。從抱怨命運不公到過度治療再到求神拜佛,很多人囿於死亡的「陷阱」並沒有真正地認識到生命的本質。

Q:耀智法師您好,您是因為什麼事情決定做癌症患者康復營的?

A:很多社會大眾對佛教不太了解,所以當他遇到疾病、死亡或者其他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還是會想找到寺院裡為他消災免難,這就是我們說的「無事不登三寶殿」。

在這些人當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因為疾病、癌症而盲目拜佛的人,這是在我們舉辦癌症康復營之前。然後呢,我們也跟他們面對面地溝通,給他開示,希望他能夠積極治療,同時要認識到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的、變幻的、老朽的。這樣的案例在我們創辦癌症康復營之前就遇到很多,於是我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到了2015年,一個特殊的因緣,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我們與一個專門研究營養學的華人教授結緣,當時也是談起了現在各種慢性疾病的高發,在我們相談之下大家都認為可以合作,來為慢性疾病,尤其癌症患者,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Q:創辦癌症患者康復營之前經歷了哪些前期準備?

A:當時呢,就規劃了三個方面,從康復來講是三個方面。

第一就是心靈治療,心靈治療啊,一定要有宗教的參與才有說服力,才比較圓滿,所以他(華人教授)選擇跟我們合作;

第二是運動治療,運動治療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運動的法門,像太極拳、八段錦,還有少林寺的行意禪、禪武醫,都有利於疾病的康復。而且運動治療在西方醫學界啊,已經成了一個專科,在我們東方,文化更加豐富了;

第三呢,就是營養幹預,營養幹預呢,那就要醫學界的專家,來承擔這樣一個營養膳食的調配,那位哈佛大學的華人教授,是從事這方面的。

所以我們當時是從人的康復來確定這三個核心理念,但是人生老病死這是一個常態的過程,而且人即便死亡了,也不是生命的結束,所以還是從佛教的理念,我加上一個終極的關懷,那就是四個核心理念。

Q:怎麼理解終極關懷呢?

A:因此在我們癌症康復營這一塊,死亡也是我們培訓的一部分。一開始面對癌症患者,我們也不敢說這個話,怕嚇到他,後來通過實踐,發現他們其實自己很願意去探討生命的教育。

那這樣我們就好辦了,我們就可以把這個生死學說好、說透,讓他真正地去明白生命的真相在哪裡,所以癌症康復營我們基於這四個方面。

Q:大佛寺為什麼會選擇跟哈佛合作呢?

A:首先來講,確實是因為這個社會,流行各種疾病的高發率比較大,使我們發這樣的悲心做這樣的事;再一個也是遇到這樣的因緣來共同合作。

因為僅僅是宗教方面,那只能是心靈方面,心靈方面當然很重要,但是對於社會大眾來講,就缺乏說服力,所以我們就確定了三大原則:

科學指導,就是科學與佛學的聯動,我們不是要搞成一個宗教活動,宗教活動每個寺廟都可以做。

綜合幹預,綜合幹預就是剛才我講的四大核心理念,除了這四大核心理念還要細化各種生活,比如說音樂治療、慈悲治療、茶道治療等等,都是有利於癌症患者的康復的。

第三個原則就是公益慈善,因為我們做這個事情,也考慮很多,不要讓人家誤解我們「誒?你做這個事情是不是有什麼商業化的目的啊?」那就很冤了。

康復營的初衷:不為自己 專為眾生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大佛寺舉辦癌症患者康復營的路並不平坦,但是耀智法師以「不為自己,專為眾生」的悲心,發宏願為癌症及各種慢性病患者搭建康復平臺。

Q:我們第一期康復營是什麼時候舉辦的呢?

A:我們是2016年,我們這棟弘法大樓落成之後。因為大佛寺歷史很大,佛大廟大,規模範圍很大,在北伐戰爭時期就被變賣了,遺留下來的是一個孤立的大雄寶殿。於是我們發心在大佛寺能夠做一個弘法的中心,中心不要誤解,不要覺得大佛寺是中心,別人就不是中心。

所以說我們要做一件事情,佛菩薩能做得到,靠什麼?靠願力。我們要跟佛菩薩學習,那就要發願,發願那就是說「不為自己,端為大眾」,為眾生,那麼弘法利生就是為眾生。

所以我們就發願把大佛寺恢復起來,針對當前社會的需要弘法利生。那癌症患者是不是需要我們的幫助,除了癌症患者還有各種其他的疾病,那我們盡我們的努力,能做得到的我就做,所以呢就在2016年,我們這棟弘法大樓,我們稱為普覺樓,落成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就是辦這個事情。

Q:到目前為止,我們總共舉辦了多少期康復營?

A:總共到現在是辦了十二期。我們本來計劃每年四期的,每個季度一次,但是每次辦下來確實要花的人力比較多,那就要人發心來做,所以覺得還是不要太頻繁。如果沒有這種自在的心,就會煩惱了,你自己煩惱怎麼去利益眾生?還是要大家歡喜才有意義,後來呢,我們就一年三次。

那本來,今年是可以辦三次的,但是出現了不可抗力,而且癌症患者也是易感人群,所以我們就暫停了,包括生命教育論壇也暫緩了。

這一次有一個特殊的因緣,嶺南佛教文化節去年策劃,今年從小規模來舉辦,那我們借這個文化節的因緣,才舉辦「疾病與醫療」這樣一個對話,這也是對過去我們所做的一個延續。

Q:那我們這個癌症康復營的有收效嗎?

A:我們總結三個方面的成就,第一個成就是問卷回訪。比如說:你參加這個康復營之前是什麼心態?有沒有恐懼心?參加之後,你的恐懼心有沒有減少了?然後你有沒有按照兩個禮拜的培訓的內容、理念,每天去運用,按照科學的膳食,有沒有去做?通過問卷回訪,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果。

第二個是通過採訪,讓他們來談(感受);第三是科學的方法,我們不是跟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的華人教授合作嘛,我們辦這個班首先先抽血、驗大小便、看他的指標,然後結營的時候再來一次,前後的對比。那麼這個檢測是第三方做的,金域檢測中心他給我們發心、免費做,那這個是一個科學的、實驗的一個條件嘛,通過這個前後的對比,我們發現讓患者的各項指標降下來,是有效果的。

Q:這種效果顯著嗎?

A:當然這個效果,靠這半個月的時間是可以發生變化,但是要髮長遠心啊、要延續啊,要天天這樣去做,就有可能會有一個奇蹟的出現。

面對死亡的勇氣:如能轉念 即見如來

「人固有一死」,但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態度有很強的差異性,有人慷慨赴死,有人含笑九泉,也有人畏懼死亡。盲目地燒香拜佛並不能讓死亡遲到,但是安住當下、靜慮其心卻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死得更從容。

Q:在兩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佛教的生死觀是否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應的部分?

A:我們的傳統有儒家文化的傳統、有道家文化的傳統、有佛教文化的傳統。那佛教文化的傳統,跟我們儒家的傳統即有相應之處,也有很大的區別。

我們中國傳統說要五福臨門吶,五福就是富貴、長壽、康寧、好德、善終

那富貴,誰都想富貴,可是富貴不了啊,很多人還不是很富裕,現在國家的精準扶貧,讓所有人脫貧,脫貧了也不是個個都富裕;那有富裕的,還要有長壽,要有這個福報去享受,你長壽了你心靈還得安寧,不要有煩惱,心裡沒有煩惱就建立在利他事業,就好德嘛,你什麼事情都為社會著想,為眾生著想,那你有這個心態,那就好嘛,然後最後來講才能夠善終。在這方面呢,跟佛教是相應的。

Q: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A:最大區別,從儒家思想來說,大家容易誤解至聖先師孔夫子所講的「未知生焉知死」。所以生死是要參透的,所謂的參透就是要到禪定的狀態當中「心靜若水,寂靜不動」,這樣降服一切煩惱,斷除一切煩惱,才能夠轉念,轉念了才能見如來,「如能轉念,即見如來」。

如來就是自身圓滿了,如來就是佛眼了,佛眼來看我們生命的輪轉跟我們看生命的輪轉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在佛初成道的時候,首先還是「觀眾生為何而有老死」,佛也是在東西南北門分別見到老、死、病然後才去修道了嘛。

修道以後才真正的參透生死「哦!原來生死是輪迴的!」「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所以在佛教的生死來講還是在十方三世。

Q:十方三世怎麼理解?

A:十方是十法界,我們是人法界,有一些法界我們看不到,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那麼怎麼去看得到,就是要參透!

比如說物質現象、宇宙萬有是什麼構成的,那麼在其他宗教來講,他認為有一個超物神來創造的,那麼科學家就會去否定這個事,說這個不科學,那不科學要有個說法,對不對?

科學家的說法是,物質現象是場,場是看不到的,當場匯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構成物質現象。

那佛家怎麼講呢?佛家說物質現象是法相。法相是看得到的,法相是法性構成的,法性是看不到的。當然法性看不到不能等於他不存在,那怎麼讓他看得到呢?

唯識宗裡面講要「自證分、相分、見分」,法性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自證,自己可以修證,就是說像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但是我們的自性心迷失了,有煩惱不清淨,還是有局限的,但是如果從法性變為法相來講,我們是可以去選擇的,只是我們選擇的因緣不一樣。

這個自證分,我們可以修證,可以把我們的相分變成清淨的佛國世界,那靠什麼去變?靠見分,靠精神的領域,也就是正念。正念才可以變,煩惱的念頭就不可以變。

所以為什麼說孔子在探討生死的時候,沒有辦法知曉生死、通達生死。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能夠通達生死,他就是從見分裡邊修禪定,斷了見思煩惱、無明煩惱,這樣才能洞察物質現象。

所以生死輪迴在佛教,跟其他的宗教來講,最大的區別是在這裡。

Q:對癌症康復營的將來,您有什麼打算嗎?

A:癌症康復營雖然我們在做,但也不等於這個條件完全具足,周邊環境畢竟還是在都市,那其實我們以大佛寺為依託,在廣州一個生態比較好的環境裡邊正在承建百花古寺。那麼以後我們可以做大,可以在一個生態的公園裡邊來舉辦這個活動,對患者受益會更大的。

當然,希望有其他道場能和我們一起探討,也希望更多的寺院能開展這方面的公益慈善,它既是一種文化的建設,也是社會事業的建設

因為我們在培訓內容裡邊既有生死學、又有禪學、又有健康飲食的知識、又有運動的知識,還有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去運用的,其實是非常好的。

耀智法師

現任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市大佛寺方丈。

全文來自菩薩在線,原文題目:對話錄|耀智法師:為什麼佛法能給我們直面死亡的勇氣?

相關焦點

  • 佛學:金剛利菩薩、金剛藏王菩薩、五金剛菩薩、妙見菩薩、羅漢
    在佛學文化傳承中,金剛利菩薩又稱金剛受持菩薩,是金剛界十六善薩之一,他主掌如來的智德,能新斷一切眾生之苦。金剛利善薩一般是身呈金色,左手拿著花,花上還有篋,是智慧的象徵;右手拿著鋒利的劍,象徵著以威廷除障碼、給子眾生福德,是一位用利劍和智慧幫助眾生的菩薩。
  • 「安樂死」與「菩薩捨身」丨信解生命無限,才能歡喜解脫
    昨天,又看到一則關於年輕人自殺的訊息,想起這篇以前寫的短文。面對生命的種種窘境,唯有了知生命的無限,才有真正的勇氣和底氣,把握生命的方向,從種種痛苦的泥沼中解脫。最近,一段關於「安樂死」的家庭錄像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沒有哀傷,更像是個小小的慶典。所有家人著正裝,唱起歌謠。老人舉起杯,微笑著吞下藥劑,他平靜地倒在了兒子懷裡,告別了人間。「安樂死」這一話題又一次席捲了網絡。
  • 禪心耀明月 宗風續千古——純聞大和尚追憶一誠長老
    純聞大和尚,字養濟,江西石城鄧氏子。1991年於湖南洗心寺禮上一下誠長老剃度出家,次年於洛陽白馬寺受三壇大戒。和尚隨侍一老十餘載,沐宗風禪露,啟般若靈芽,傳師心印,獲師默許,付囑臨濟、溈仰二宗法脈,指序為臨濟宗第四十六世,賜法名寂禎;溈仰宗第十一世,賜法號道源。和尚聆聽師教,慕祖道行,三次自雲居涉步五臺,朝禮文殊菩薩。
  • 你可曾錯過身邊的菩薩?
    杜順和尚孩童時就異於常人,經常站在他家屋後的一片土丘墳上宣講佛法。十八歲出家,為華嚴宗初祖,唐太宗曾賜封「帝心尊者」,倍受敬仰!杜順和尚有個徒弟名叫智衝,跟杜順和尚學法十年。剛開始還信心滿滿的,到後來看著師父每天下田勞作,早晚誦經,沒什麼好學的,就打算去五臺山朝拜文殊菩薩,求開啟智慧之法。智衝準備好行囊,就去稟報師父。
  • 行善積德的人,生死的恐懼就少
    據虛雲老和尚考證,耶穌當年有去印度學習佛法,所以天國是跟淨土思想差不多,只是更簡單而已。但我想,你作為修道人,不是像基督教一樣,只要接受就可以了。  修道是一種覺醒,提起"了生死"。很少人會去想死的問題,不說死亡,就說病。會不會對未知,對死亡,對病苦充滿恐懼。年輕人不怕死,因為陽氣盛,所以年輕人可以慷慨就義。這個是血氣方剛的影響。人到老年,就會越怕死,因為血氣不足的緣故。
  • 菩薩依無生死的如來藏才能漸漸無掛礙
    第二節 菩薩依無生死的如來藏才能漸漸無掛礙經文:【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菩薩證悟後,依靠如來藏這個大智慧心的緣故,就能到達無生死的涅槃彼岸,從此心中再也沒有掛礙了。每個眾生的如來藏本來沒有生死,不在有生死的此岸,所以叫作波羅蜜多。菩薩修行六度波羅蜜,為的就是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
  • 九華山肉身菩薩——大興和尚的神奇事跡
    大興和尚是建國後第一尊肉身菩薩,被尊稱為「九華濟公」和「地藏三世」。正如海濤法師所說,大興和尚是地藏王菩薩千萬分身之一,他以神奇的一生來影響著世人,度化眾生……他的名言: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一定會被越來越多人傳頌和學習。
  • 中元節,祈福誦經,清靜平和,也來看看幾位菩薩事跡
    地藏王菩薩在關於中元節來歷中還有這麼一種說法,與佛教中四大菩薩之首地藏菩薩有關,說是這位菩薩母親因生前惡業太多,死後便在地獄中受苦,這個時候菩薩見之不忍,私下賄賂獄中小鬼放其母出來,並立誓超度救拔所有地獄以及三惡道中受苦眾生,因其「大孝」與「大願」被廣為弘傳,也才有我們最常見的那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 恭迎日光菩薩聖誕|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溫暖人間
    日光菩薩的名號,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日光菩薩持其慈悲本願,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塵,摧破生死之暗冥,猶如日光之遍照世間,故取此名。  《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中記載:「日光菩薩曰:我能堪任於諸眾生(善根)未純熟者令得成熟。」
  • 常念地藏菩薩聖號,可以漸漸消除散亂心(夢參老和尚)
    覺知前念起惡而相續不能斷,或者是覺了我前頭念頭不對,離了生死道遠,我馬上能得止住,這是不錯的了;就怕隨著業轉,隨著下去。類似這樣子,應該怎麼樣修習呢?漸漸降伏,漸漸降伏它。但是他的心懷疑膽怯,怯就是不勇猛。同時怕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很畏懼三惡道。假使這生墮落下去,墮落三惡道裡頭又怎麼辦?
  • 農曆十月二十日,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重溫文殊菩薩的囑託!(轉發...
    如瑞法師:踏上五臺山的人與文殊菩薩因緣深厚上通下願老法師在世的時候說,她接觸到的老百姓都會說:踏踏五臺山的土,生生世世不受苦。由此,能來到五臺山,長住短住,乃至於來一天,這和文殊菩薩都有大因緣。但我們邁向於五臺山,求文殊菩薩加持開大智慧,是給我們積極創造了稽首文殊的機會,讓我們的心地早日得清涼,去除煩惱,早得解脫,成就佛道。西藏人朝山感嘆說:「極樂淨土死以後才能隨願而往,而五臺山,文殊菩薩的住處,文殊菩薩的淨土,活著就能來朝拜。」因此也有人感言:「如果人一輩子,沒有來過五臺山一次,是多麼遺憾的事啊!」
  • 嗨學網退費難背後:在線教育亂象和行業的「生死疲勞」
    事實上,嗨學網被懲處,背後是整個在線教育存在諸多亂象的泥沙俱下,以及盈利難、獲客成本高、把精力全放在瘋狂拉新上,以致內功修煉不足的「生死疲勞」。 據嗨學網自稱,嗨學持續創新並採用高清大屏,將直播融入培訓體系中。且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結合後臺大數據,為學員反覆推薦疑難知識點並建立個性化學習檔案,幫助學員有效進行學習,形成了以錄播、直播為主,APP、答疑平臺、題庫等相結合的在線教育鏈條。
  • 宗性法師:致敬佛源老和尚 學習他的赤子情懷
    4月2日,佛源老和尚圓寂十周年暨誕辰九十七周年紀念法會在韶關雲門山大覺禪寺舉行,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出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保華)宗性大和尚出席佛源老和尚圓寂十周年暨誕辰九十七周年紀念大會,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佛日智珠耀雲門,源深流長續祖燈。
  • 廣欽老和尚:六道輪迴裡 人人都在進行這種比賽
    某居士世代篤信佛法,早年常親近虛雲老和尚,其父是虛雲老和尚的大護法之一。此番來臺,慕老和尚之道風,專程上山參拜。 某居士見過老和尚後,便對老和尚表示,人生短促,今後將一心一意走修行這條路,看能不能了生死。… 老和尚說:『現在民間信佛,大都佛、道不分,把佛菩薩、神明搞在一起,亂信一通。
  • 秀美九華山,神奇的地藏王菩薩
    一場比賽,出發前兩天才開始訂酒店,買車票,在我之前參加過的所有外地賽事中,都是未曾有過的。在不考慮工作時間的情況下,只能說明,這個比賽,我可能是真的不太在乎。報名新安江歙馬,加了賽事運營方的微信群,從群裡知道了這場比賽。一場群眾性的休閒活動,能夠吸引我的,只有一個主題,持號碼布可以免費遊覽九華山。
  • 智趣互聯發布幼教在線直播產品「聯幫在線」,瞄準二三四線城市營利...
    聯幫在線作為在線直播教育平臺,通過在線直播和雙師課堂,為幼兒園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據了解,早在 2001 年,智趣互聯就以幼教內容產品起家。2008 年,內容資源庫「智趣塢」上線。2013 年,智趣互聯轉投幼教信息化,旗下有家園共育產品保貝衛士,以及門禁廣告機、寶貝定位卡等多款針對幼兒園、家長端的智能產品。2016 年 8 月,保貝衛士與智慧樹合併運營。
  • 生死教育勢在必行
    把這一任何人都動搖不了的事實作為根本前提,我們的教育才會無限地、廣闊地、博大而深邃地開展下去」 。上期我們了解了死亡「存而不論」的社會背景,試圖解除長期以來傳統文化對死亡的誤解。撥開「生」與「死」的迷霧之後,本期我們將討論,生死教育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生死教育呢?生死教育教授生死之學,是關於生與死的認知教育。
  • 時豔濤:在線教育是一場「在茶壺裡面的風暴」
    中國網10月15日訊(記者 閆景臻)2014年9月,「風聲水起」的在線教育被無情的現實潑了一瓢涼水,涼透了個別人的心,也警醒了行業內的盲目樂觀者。  以梯子網和那好網倒閉的消息為標誌,引發了教育圈內對在線教育遭遇泡沫期的一場大討論。「都說2013年是在線教育元年,都說在線教育的春風已經吹來,可是春天還沒有來到,冬天就提前來臨了」?
  • 虛雲老和尚開示錄:一個人有道、還是無道,明眼人一看便知
    二十四日僧師召集寺中四眾訓話:時局日益緊急,生死自有命定。能夠躲脫的,不是禍;是禍躲不脫。大家毋庸惶懼憂慮,可安心在此,勇猛辦道。現在有幾件事告示大眾,望深信,認真去辦。一、從今晚起,每日早、午齋後及晚香時,齊集在祖殿,一起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一枝香時間。一日三次,普為大地眾生消除橫禍、劫難。
  • 定業是可以轉的,地藏菩薩來轉你的業(夢參老和尚)
    定業是可以轉的,夢參老和尚 《淺說地藏經大意》在《地藏經》第一品裡有一個問題,業果能轉不能轉?定業能轉不能轉?我希望大家都學會用佔察輪,多念地藏菩薩聖號,地藏菩薩可以用他方便善巧的方法來轉你的業。《地藏經》上,釋迦牟尼佛一再囑託觀世音菩薩,弘揚地藏法門。所以說惑業是能轉的,我們一定要堅信,有地藏菩薩的加持力,和自己虔誠精道的功力,業一定會轉變、消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