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4月2日,佛源老和尚圓寂十周年暨誕辰九十七周年紀念法會在韶關雲門山大覺禪寺舉行,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致辭,緬懷佛源老和尚的風範碩德。致辭全文如下:
4月2日,佛源老和尚圓寂十周年暨誕辰九十七周年紀念法會在韶關雲門山大覺禪寺舉行,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常務副院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出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李保華)
宗性大和尚出席佛源老和尚圓寂十周年暨誕辰九十七周年紀念大會,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
佛日智珠耀雲門,源深流長續祖燈。
宗風不墜香林遠,師德湛然秋月明。
十年前,佛源老和尚化緣既盡,捨卻幻軀,入涅槃城,遊真如海。今天,雲門祖庭,春意盎然,勃勃生機,嘉賓雲集,大家齊聚一堂,同抒心懷,共同緬懷佛源老和尚的風範碩德。在此,我僅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向令大眾景仰的佛源老和尚致以無上的敬意!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雲門祖庭建設和發展的各級領導和主管部門表示衷心感謝!向雲門法眷、佛源老和尚的弟子和各位嘉賓表示誠摯的祝福!
佛源老和尚是當代中國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宗門尊宿,是令四眾弟子崇敬的著名高僧,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廣泛的影響力和崇高威望。老和尚生前曾擔任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委員、韶關市人大代表、乳源縣政協副主席、益陽市政協名譽主席等職務,積極參政議政,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佛教徒應有的貢獻。老和尚生前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韶關市佛教協會會長,積極協助黨和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為當代中國佛教復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老和尚生前先後主持重建、復興駐錫雲門山大覺寺、曹溪南華寺、南嶽祝聖寺、益陽白鹿寺、德山乾明寺等名寺古剎,披荊斬棘,事必躬親,為祖庭復興、道場重光貢獻了畢生精力。
我們致敬佛源老和尚,就是要學習他愛國愛教、熱心公益的赤子情懷。老和尚生於亂世,長於動蕩,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有著不同尋常的深切感受。老和尚生前真摯地熱愛國家和民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在說法開示中,他常常告誡弟子們要報國土、三寶、眾生、父母深恩。他不僅如是說,也如是行,他積極踐行佛教徒四恩總報的理念,將對國家民族的熱愛,轉化為熱心和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的具體行動,凡遇救災和扶危濟困所需,他都不遺餘力,率先垂範,竭盡所能地獻上佛弟子的力量,赤子真情,歷經歲月洗禮而彌堅。老和尚身上所體現的愛國愛教、赤子情懷,正是我輩學習的榜樣。
我們致敬佛源老和尚,就是要學習他信仰篤定、為法為教的崇高僧格。老和尚青年入道,在近七十載的出家生涯中,始終堅守信仰,一直不忘初心。老和尚無論是身處逆緣苦厄,還是面對順境善緣,內心對佛法的信念和追求終身矢志不渝。面對五十年代初的「雲門厄」,表現出無畏的機智和果敢,面對六十年代中「六祖真身舍利」所處的險境,表現出臨機的善巧和擔當,這正是他流淌在血液中對佛法篤定信仰的真實寫照,展現出作為僧人,為佛法慧命的延續而不懼艱難的卓爾品格。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改革開放的東風為佛教事業重興帶來了全新機遇,老和尚雖已年近花甲,但他卻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復興佛教、建寺安僧、培養人才、弘傳戒法、交流互鑑的佛門盛事中,為當代佛教的傳承和發展,彈精竭慮,深受佛門僧俗愛戴。老和尚身上所蘊藏的信仰篤定、為法為教的崇高僧格,正是我輩學習的楷模。
我們致敬佛源老和尚,就是要學習他發揚宗風、樸素簡約的衲子風骨。老和尚是虛雲長老的入室弟子,深受虛老器重。他一生以虛老為標竿,以戒為師,以法為依,繼承雲門宗風,高擎向上宗乘,日常接眾中機鋒駿烈行於世,但內心卻飽含慈悲。他一生發揚農禪並重的佛門優良傳統,恪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門祖訓,領眾燻修,坐香為務,與大眾共同出坡勞作,始終堅守叢林古風。他從來不講排場,不鋪張浪費,不追逐奢華,一年四季布衣芒鞋,粗茶淡飯,與大眾同甘苦,不因為自己住持的身份而提出特殊要求,凡有供奉,悉數用於慈善公益和三寶事業上,從不貪圖個人享受,始終保持恬淡自怡的衲子本色。老和尚身上所散發的發揚宗風、樸素簡約的衲子風骨,正是我輩學習的典範。
佛源老和尚的色身雖然離開我們十年了,但他的法身舍利常存。他為大眾留下「以佛祖為榜樣,以常住為依靠,以戒律為準繩,以大眾為福田,以身心為供養」的諄諄教誡。重溫老和尚的句句嘉言,儼然他還在鏗鏘有力的開示我輩:作為僧人,用生命踐行佛陀的言教,追隨佛陀的足跡,佛陀是出家僧伽人生航向中的坐標;作為僧人,依託常住的整體力量,發揚六和敬的精神,將個體毫無保留的融入僧團,六合僧團是出家僧伽永遠安頓的歸宿;作為僧人,以戒為師是佛陀的遺教,也是佛法賴以傳承的命脈,出家僧伽必須以一絲不苟的精神,將嚴持淨戒作為學修生活的基本操守;作為僧人,要秉持福慧雙修的菩薩行履,而無漏福德的積累,只有堅持在無我奉獻中服務大眾,福德資糧才能逐漸增上,世間眾生既是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的「樹根」,也是圓滿福慧永不枯竭的厚田沃土;作為僧人,應當效法普賢菩薩「廣修供養」的行願,著力踐行「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的菩提願行,用至誠真心應事接物,用清淨的身語意虔修供養勝行,既是對諸佛菩薩的至誠供奉,也是回施眾生最珍貴的供養。大德雖逝,但諄諄教誡,聲猶在耳,這是我輩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佛源老和尚的色身雖然離開我們十年了,但他的法身舍利常在。他生前曾手書「塵勞系縛,幸入僧行;八十七載,大夢一場;強留幻影,遺笑諸方;己事未了,專為人忙;圖報祖德,不惜皮囊;用消業障,體露真常。」的辭世誨訓。老和尚是「強留幻影」不假,但又何曾「遺笑諸方」?分明是他存有「己事未了,專為人忙」的菩薩心腸。老和尚之所以「不惜皮囊」,完全是「圖報祖德」的心願未遂,分明是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的無盡行願。老和尚視「八十七載」行履如「大夢一場」,無縛無著的修為中,分明是他遊戲人間的灑脫境界。老和尚哪裡還需「用消業障」,其實他早已「體露真常」。大德已往,但苦心誨訓,墨澤猶新,這是我輩受用無盡的法乳珍饈。
新時代新作為,新使命新徵程。我們紀念佛源老和尚,就要牢記他的情懷和教導,繼續發揚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佛教的中國化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為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迎接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貢獻佛教界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