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球,你在幹嘛呢?
《小紅球,你在哪兒?》封面展示了一個大大的紅球,一個小孩子站在紅球上,「小紅球,你在哪兒?」的疑問是誰發出的呢?
作者法國的帕特裡西婭·高特用天真幽默的語言講了個小紅球探險的故事。在作者的筆下,小紅球變成了籃球、棒球、桌球、紅紅的蘋果、聖誕樹上掛的小紅果、帽子上的小球、歌手的話筒、從冰激凌山上滑下來的小櫻桃、和孩子們玩耍的小紅球、諾諾的鼻子和遊戲機裡的小球球。寶寶看這本繪本,時不時開心地笑起來!
本文以小紅球的運動軌跡為線索,探討孩子想像力的問題以及如何保護寶寶的想像萌芽。
想像力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過程,它的發生和發展需要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並受到其他基本認知能力水平的制約,是一種綜合複雜的心理過程。想像力和大腦皮質的成熟程度、語言能力的發展、認知水平和孩子的情緒有關。
《小紅球,你在哪兒?》這本繪本適合0~3歲的寶寶閱讀。作者運用簡短、天真孩子氣的語言,特別受寶寶喜歡。
小紅球你在幹什麼呢?
小紅球你是想變成一個球和大家一起玩嗎?
你想變成一個紅蘋果,搖搖晃晃掛在樹上嗎?
你想變成聖誕禮物,給大家一個驚喜嗎?
你想變成帽子上的小球,在風中跳舞嗎?
你想變成歌手的話筒,和他一起唱歌嗎?
你想變成小櫻桃,從冰激凌山上滑下來嗎?
看,孩子們在翻著跟頭,跳著舞,你想和他們一起嗎?
咦,小紅球還想幹嘛呢?
「你好,小紅球,你要去哪兒呢?」諾諾問。
小紅球,你是要到這兒來呀!和魔術師諾諾一起玩,一定會是神奇的一天!
2歲左右寶寶大腦神經系統的發展趨於成熟,想像力開始萌芽。
2歲左右的寶寶出現想像的萌芽,主要是通過動作和語言表現出來的。當孩子能夠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像活動時,就更加客觀地證明了想像的出現。孩子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常常只能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點,而且往往是非本質特點,對於事物的其他特點,卻沒有意識到。這是由於認知能力的發展有限,在孩子的記憶中所保持的形象比較貧乏,對事物的特徵掌握不完全,因而在想像過程中反映的也只能是一些突出的非本質的特徵。
孩子把想像與現實混淆,是常見的現象。但是,事實證明,孩子並不是完全不顧現實而沉溺於脫離現實的幻想,並不是完全分不清想像與真實的區別,只是受到情緒狀態對想像的影響。
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但想像力是可以無限發展的,想像力可以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更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人類社會進步,依靠的是不斷地發明創造,而不是墨守成規。一個奇妙的主意的誕生,需要人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破除原有的模式,尋求新方法,找到新思路。
孩子天生就是想像家,他們因為想像而快樂,因為想像而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好奇。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想像會逐漸從無意想像過渡到有意想像,並自己創造想像的主題。
學齡前孩子的想像處於無意想像與有意想像的過渡期。這時的孩子想像的主題可能不夠穩定,極容易改變想像的焦點。父母要做的是呵護孩子可貴的想像力,讓他充分享受過程,而不過多關注想像的結果。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為什麼孩子越大,想像力越退化?小時候是個思維活躍的精靈鬼,上學之後卻漸漸變成了思維定式的「小木瓜」。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孩子的想像力是怎樣逐漸喪失的呢?
曾有一位父親發現女兒作業本上的一道語文題,題目要求寫出「圓」的反義詞,她寫的是「扁」,老師卻認為標準答案是「方」,所以沒有給分。女兒一回家就倍感委屈,拿出她的一個小皮球放掉氣,對爸爸說:「皮球不圓了,不就扁了嘛!我怎麼就錯了呢?」父親不知如何安慰她,覺得老師固然不錯,但女兒的想法也有道理,只能無奈地摸了摸她的頭。
在《養育的選擇》一本書中,作者提到了兩種破壞孩子想像力的做法:
喜歡給孩子標準答案
如果過於講求實用,每天強調非此即彼,給孩子的每個問題定一個標準答案,只會使孩子的思維格式化。當孩子開始學會迎合成人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去解決問題,那麼孩子想像的翅膀也會隨之折斷。
學習內容過於抽象
0~3歲孩子是通過感知和動作來探索世界,所以不能用抽象的概念來教孩子。比如我們直接問寶寶:小紅球,在哪兒呢?寶寶可能回答不上來。但是我們打開繪本,讓寶寶觀察圖片,寶寶就能看圖回答了。隨著寶寶認知水平的提高,寶寶了解的具體越來越多,讀圖能力就會更好。寶寶的這種讀圖能力,其實就是想像力。寶寶運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想像力。
開放式提問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對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句,引導他主動的進行深入思考,這也能讓他的思維方式更為活泛。比如:小紅球,在幹嘛呢?爸爸媽媽不急著說出正確答案或者繪本裡的語言,而是引導寶寶看圖回答。這樣寶寶的思維就會更活躍。
家長在利用開放式提問激發孩子想像時,還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特定的情景,讓孩子在這些特定的情景環境下去想像具體情況。這種情景可以是虛構的,孩子不會介意,只要您為他設計情景,他就知道自己需要發揮想像來思考問題。
哈佛大學的學者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邀請家有2歲以下孩子的父母參加睡前親子閱讀活動。
在經過一年的時間,他們發現,爸爸們陪伴孩子的親子閱讀,對孩子的幫助反而比媽媽們的陪伴更大。
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爸爸們的發散性思維對提升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
我們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問孩子問題,並且要問孩子開放式——也就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從而促進孩子思考。
比如《小紅球,你在哪兒?》這本繪本就是互動性很強的繪本,可以引導寶寶的發散性思維。爸爸媽媽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引發寶寶思考,進而保護寶寶想像的萌芽。
通過遊戲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你想變成一個紅蘋果,搖搖晃晃掛在樹上嗎?
你想變成聖誕禮物,給大家一個驚喜嗎?
你想變成帽子上的小球,在風中跳舞嗎?
你想變成歌手的話筒,和他一起唱歌嗎?
你想變成小櫻桃,從冰激凌山上滑下來嗎?
這裡爸爸媽媽可以準備一個小紅球、蘋果等道具來演繹這個繪本故事。寶寶在演繹繪本的遊戲裡豐富自己的想像力。爸爸媽媽花點心思的小遊戲就可以呵護寶寶想像力。
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保護孩子的想像力
和孩子們玩耍的小紅球、諾諾的鼻子和遊戲機裡的小球球這裡的三個運動軌跡其實就是培養孩子運動能力的踢球、魔術表演和捉迷藏遊戲。這些運動活動使寶寶的運動能力得到鍛鍊,保護孩子的想像力。
《小紅球,你在哪兒?》這本繪本是用寶寶的視角小紅球去觀察和探索世界,其實是寶寶插上想像的翅膀去感受這個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