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感同身受,不必自我同情

2020-12-13 喵小爺無心

剛才聊天,覺察到一點,所有的交流都是單向的,沒有理解。就算試圖表達觀點,我們也不過是模擬對方的感受,譬如我的感覺敏銳那我不過是我內部程式更精巧更迷惑人心。你經歷過的高於對方(談話對象)自然就能獲得較為開心的談話語境和感覺,那無非是你時刻在覺察對方的感覺來調整自我話題的度和傾向。而大部分的人內心世界並不存在和僵死的,無論多麼深刻的話題也不過是獨角戲。

明白了這一層人自然就容易抽離的看待事物,不會覺得深深的寂寞,無人可解。你不需要被解開,開解的人只能且永遠是自己。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多給自己時間,不要一下子就隨著思緒飛馳而去,精神性的穩定就是不滅的此刻。這一切並沒有多麼的繁複複雜。

不要試圖點醒其他人,他們永遠不可能也沒有能量去解讀你,自身的困境就夠忙乎的了。基本上都是對人生虛幻生死大問題持續不斷的探索的人才有興致聆聽他人的事甚至是探討看似漫無邊際的話題,其實本身又是一個嚴絲合縫的整體,根本就不存在無用的事物。話語也是一樣。思想最終是歸於本心本我本體,自然而然。

能夠聆聽你的人都是有自己要求的解的人,他們的引力會牽引你,這充滿危機風險。所以,聆聽他人又需要定力。沉默不聽也不說自然是最好的,這個時候要克服的僅僅是無聊的感覺和思維造成的痛苦幻覺。時刻提醒自己,一切在此刻都是頭腦發起的投射幻覺。那天一個小朋友不斷的談投射投射,特別想問,什麼是投射?請你舉個例子。想想自是作罷,同一個東西看完了結果不同,又沒有語言能夠表達,最後你窮盡力量說出了所有他們仍舊是囁嚅的幻覺之中。要麼就是試圖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截取你的某個字眼試圖過度解讀,和這樣的人聊天是發起者的毛病,是病就得治。一到覺察到了我就會懸崖勒馬。

是的,說不出自己感受的人會覺得那就是強人所難。沒有感受才是事實,而你天然就是有感受的人,把文字拿出給人看也是一樣。要麼一個字,好,要麼,都挺好,再然後就不知所云說出廢話難聽的垃圾。因為都是你逼的。最好的就是,還真的都是這樣。雖然不分享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操作,但,必須得是這一條路。也就是不必同情自己,沒什麼可需要分享和被誰回應的。當真是沒有。只要你不需要證明什麼,你就不會那麼做,不就是這樣嗎。深度反思過後,需要改正的唯有自己。

每當我意識到我不由自主在論證和試圖辯證什麼的時候,就是這個意識的此刻就要切斷它。然後,退回自我,可以寫下來,記錄下來,就是自我之間的談話。說完了自然就會懂得,本自具足。只是試圖把好的給出去,何必搞得咄咄逼人喋喋不休莫名其妙,當然還是因為人會覺得孤獨有時就是想要分享一下。雖然能夠理解但絕不能自我放任。你想說的有多好也不如那人頭腦裡自己糊裡糊塗的無明快樂來的閃光美好。要懂得這一點,最好還要天天提醒自己一下,另外,當覺得某人討厭的時候分析一下做個取捨就行了,千萬別耗費腦細胞。真實面對自己,答案就會快速的浮現。相信自己,一定要無條件自我信賴,肯定,超越自我,再由另一個高階的自我接住。

就是這樣,而絕對不會是別的人別的自我接住,那會摔你個人仰馬翻重則永世不翻身還不知怎麼一回事發生了什麼就默默退場一命嗚呼。絕對不是誇張,警惕他人的接住,他人永遠接不住你真實想法的梗,培養並無意義。那需要的自律甚至都超過了控制沉默的自律,不如直接捨棄外部閒聊世界。

電露泡影直接熄滅。

相關焦點

  • 餘生,沒有那麼多感同身受,學會靠自己
    沒有誰,真的能有時間,能花長時間和你感同身受;沒有誰,真的有精力與耐心,與你感同身受。所有看似的「理解」,看似的「懂得」,其實都是一個片刻的同情與憐憫。儘管,我們常常渴望身邊的人能與我們感同身受,能理解我們內心的苦楚,理解我們的不容易。
  • 人生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
    於是就告訴了他們我之前的事,他們說很是感同身受,也很理解。 說完此事後沒多久,領導便找我談話,公司給我平臺,應該當做事業一樣去工作,當做理想一樣去幹……我知道是有人把我業餘接私活的事情給揭露了,我自認為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於是便離職了。
  • 「我不配」、「我活該」| 心理學家: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很可悲
    這樣的人,都一個共同特點:不會「自我同情」。在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中,「日三省吾身」是好的,「自我批評」是好的,「克制情緒」是好的,但我們從未被教育說「自我同情」是好的。因為人們把自我同情視為軟弱、自艾自憐、藉口開脫,它從沒被當作一種優點為人所認可。
  • 夜讀丨世上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世上沒有人能對另一個人的苦與痛真正地感同身受。只有針扎在自己身上,才知道有多疼。
  • 共情三部曲:從守望相助,到感同身受,再到不由自主
    最外邊一層的是同情和關心,是基於共情採取了「守望相助」的行為,是經過了思考的有意識的反應。多見於「情緒的感染」,比如看電影被感動的淚流滿面,往往是一種「情感的投射」。 對於相同的事件,有人報以同情,有人就不以為然,多半跟情感投射有關。同情是激活了你的相同的情感開關,使你捲入你的主觀體驗當中,但是你們經歷的過去未必一致。
  • 這個世上,根本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感同身受,原意是指心裡很感激,現在的大概意思就是,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感受就像親身經歷過一樣。人生永遠沒有完全相同的經歷,就像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事情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你永遠只會說風涼話,或者乾脆隔岸觀火。西晉的時候,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此消息傳到宮中的皇帝晉惠帝耳朵裡,他坐在龍椅上大為不解,問群臣道:「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 世上只有一種感同身受,那就是共情
    02世界上只有一種感同身受,那就是共情11月初的時候王源弟弟上了熱搜,他在《我是唱作人》的舞臺上演唱他的新歌《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時候沒有控制住情緒崩潰大哭。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共情去努力感受他們的悲歡。03如果可以跟她們共情溝通,結果是不是會不那麼殘酷?
  •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你能看見的不過只是兔死狐悲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所有人都在隔岸觀火作壁上觀。。。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你們所能聽見的看見的也不過只是兔死狐悲唇亡齒寒那些說什麼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夠體會你的體會感受你的感受這件事也不過只是流言蜚語坊間傳聞
  • 真正自信的人,都懂得自我同情
    當自尊低下,我們在生活中,會更加想要逃避一切加劇內心痛苦的活動;我們會減少在社交、學習或是工作上面的進取行為;我們也會越來越不願意與其他人敞開心扉交談;我們甚至沒有動力去面對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在《自尊》一書中指出:自尊的實質是對自己的同情。
  • 「感同身受」英語咋說?
    「感同身受」英語咋說?
  • 教師,請多一點教育同情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提出對於歷史事件要報以「歷史的同情」,簡單來講,就是要感同身受,將作者自身情感放到歷史的場景去體會,這有助於歷史研究。這是歷史人的特殊敬畏和謹慎。王奇生先生在講座中開篇就這樣勸勉我們這些一線的教師。是啊,歷史需要報以歷史的同情,你才能更好地理解過去的一切。
  • 王源《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感受,終歸是自己的
    《我是唱作人》剛剛播出的時候,拾柒覺得也就是普通的音樂節目,並沒有太多的關注,但是,今天聽到了王源的新歌《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那一刻,真的被觸動了……從TFBOYS組合出道以來,不知道迷倒了多少「阿姨粉」,作為快樂擔當的王源,不管是在鏡頭前還是鏡頭後
  • 感同身受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親身。心裡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出自:《藝風堂友朋書札》:「小方壺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飢,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指像自己親身感受一樣。感同身受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感同身受(gǎn tóng shēn shòu)成語釋義:感:感激;身:親身。心裡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一樣。成語出處:《藝風堂友朋書札》:「小方壺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飢,感同身受。」成語用法:可作謂語、賓語;指像自己親身感受一樣感情色彩:中性成語感同身受的例句:1、聽完他苦盡甘來的故事,每個人都感同身受,衷心致上祝福之意。
  • 這世上,真的沒有感同身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早安晚安語錄,ID:zaowanyul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1 世間沒有感同身受>逐漸發現,這個世界上,似乎真的沒有那麼多的感同身受。好好記住,人生一世,從來不會有任何人會與你感同身受。人生一輩子,也不會有任何人與你情意相通。
  • 「同情」是「empathy」還是「sympathy」?千萬別弄混了
    英語中empathy 一詞的典型義項為「感同身受」。
  • 清華大學生搬磚:無法感同身受,但請選擇善良
    否則同情只是慈悲,而非感同身受。」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誰能對別人的痛苦與煩惱感同身受。別人最多只能給出幾句淺嘗輒止的安慰,最好的朋友也都會在你的痛苦面前說出最無關痛癢的話,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的人從來沒有。
  • 老說謊,同情心少
    「我今天沒有抽菸」「您的新髮型真好看」 ……生活中難免撒個小謊。不過美國心理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提醒,即使是善意的謊言,也可能潛在傷害你的人際關係。共情能力是一種同理心,它使我們變得善解人意,這種同情他人的能力是人們選擇做好事並互相幫助的主要原因。
  • 「像我一樣瀟灑走開」| 心理學家教你用「自我同情」寬恕自己
    01.什麼是「自我同情」西方心理學中本來沒有「自我同情」這個概念,它是由心理學家Neff在二十一世紀初從東方佛教哲學中獲得靈感,並引入到現代心理學中的。焦慮和沮喪等負面情緒依然會出現,但是「自我同情」可以幫助我們及時脫離泥沼、擁抱自己的痛苦。02.我們為什麼需要「自我同情」面對人生中的挫折時,我們究竟應該給自己一種積極的錯覺,還是應該保持清晰準確但可能傷人的自我認知?
  •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悲喜都要自渡
    其實真正的共情和感同身受都太難得。人類的悲喜有時並不相通。最近看了本季羨林的書,對此感同身受,推薦給大家:《悲喜自渡》這本書的37篇散文,我歸納了一下可分為四部分:《寂寞我想逃》——「濃鬱鄉愁」《人間草木心》——「不悲不喜」《萬物多歡喜
  • 這其實就是自我實現,自我的追求與外部力量的妥協和抗衡
    一路叫好的片子沒有當選,像這回《少年時代》被《鳥人》後來居上,在奧斯卡頒獎史上並不稀奇,想想奧斯卡評選前期的遊說制,奪冠的片子要滿足幾百位評委的天時、地利、人和,作為觀眾的我們,也就不必太在意。畢竟,作為導演,拍自己想拍的,和觀眾想看的,是兩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