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教授榮膺2018年度歐萊雅...

2020-12-11 中國日報網

歐萊雅集團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歐萊雅企業基金主席讓·保羅·安鞏(Jean-Paul Agon)先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任總幹事奧黛麗·阿祖拉(Audrey Azoulay)女士為張彌曼教授授予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中國日報網3月27日電(記者 Lindsay Andrews)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於3月22日在巴黎舉行。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教授代表亞太地區摘得獎項,成為第六位榮膺該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頒獎詞稱,「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這推動了人類對生物進化史的認知進入新的階段,也讓中國女性智慧又一次在世界頂尖科技舞臺上大放異彩。

達爾文時代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陸地脊椎動物,即四足動物是經過肺魚的中間狀態從魚類演化而來的。肺魚既能通過鰓呼吸,也能通過肺呼吸。然而,情況並非如此。實際上,肺魚和四足動物的親緣關係要比過去想像的更加疏遠。

這一修訂要歸功於張彌曼教授的辛勤工作。她花費數十年對魚類化石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其中有些化石可追溯到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1982年,她完成了對泥盆紀原始肉鰭魚類楊氏魚(Youngolepis)頭顱的三維重建,她找到的證據確認楊氏魚雖然與四足動物的魚形祖先很相似,但也與肺魚存在共同之處。隨後,她還對與肺魚更加相像的奇異魚(Diabolepis)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表明肺魚不是四足動物的直接祖先。其他古生物學者經過一段時間後終於接受了她的觀點,這些發現在演化生物學中的重要意義讓張彌曼教授在該領域中備受矚目。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肺魚及其近親」展櫃中放置了奇異魚的模型以及她的照片,在「脊椎動物進化展廳」中永久展出。

張彌曼教授對脊椎動物的早期進化歷程貢獻了眾多洞見。「我的工作屬於純粹的科學,」她說道。「它探索的是關於我們是誰、來自何處的一些基本問題。」她在過去50年中的多項發現還幫助解釋了一些魚類為什麼和何時演化出它們的自身特點。她2013年的一項工作表明,3000萬年前,隨著青藏高原的逐漸乾旱,水體乾涸,鈣濃度升高,一種魚類發展出了粗厚的骨骼適應這種改變。這展現了魚類的機體是如何在劇烈的環境改變壓力下,迅速地演化出適應調節的能力。「能夠知道這個新化石是什麼,它與其他生物有何聯繫,它如何生活以及它能告訴我們哪些有關遠古環境的信息,真是科學上豁然開朗的一大樂事,」 張教授說道。「中國擁有豐富的化石資源,為做研究提供了卓越的機會,」她補充道。

張彌曼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各種各樣的困難曾讓她的研究中斷了十多年。然而,她克服了諸多問題,促成了重要的國際合作,並確保這些合作推動了中國科學的發展。張彌曼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長期耕耘創造了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級學術環境,培養啟發了新一代的傑出科學家,使得中國在古生物學領域處於領導地位。如今已經82歲高齡的張教授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中,依然無比堅定,希望發現更多有關人類如何從魚演化而來的信息,探索魚類在全球各地久遠時間中的演化旅程。

3月22日的頒獎典禮上,張彌曼用法語問候,用英語幽默地致辭。回憶她的古生物學職業生涯,始於六十年前她在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的學習。但這卻不是她個人的選擇,而像是一場先結婚後戀愛的包辦婚姻。

張彌曼在致辭中也感謝了家庭的支持,特別是她女兒的支持。「在我女兒出生一個月的時候,我就把她送去了外婆家。當她回到我身邊時,已經十歲了。她從沒有抱怨過。」

榮獲2018年度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還有另外四位來自其他大洲的女科學家。這個獎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於1998年設立,每年授予全球五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

2018年3月22日,歐萊雅集團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歐萊雅企業基金主席讓·保羅·安鞏(Jean-Paul Agon)先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任總幹事奧黛麗·阿祖拉(Audrey Azoulay)女士在法國巴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頒獎典禮上為來自全球5大洲的5位女科學家授予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此外還有15位年輕的女研究員榮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學術獎金。

歐萊雅集團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歐萊雅企業基金會主席讓·保羅·安鞏(Jean-Paul Agon)先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任總幹事奧黛麗·阿祖拉(Audrey Azoulay)女士出席典禮,為來自全球五大洲的五位女科學家授予獎項。此外還有15位年輕的女研究員榮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學術獎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拉表示,20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歐萊雅基金會始終攜手合作,支持女性科學家。過去20年,全球共有3124位女性科學家憑藉其卓越成就獲得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項目的表彰。每位獲獎者都因在自己專業領域的卓越成就而獲得認可——從量子物理學到化學工程,再到分子生物學——她們也給未來科學家帶來了啟示。

20年來,從事科學工作的女性的比例增長了12%左右,但這一比例還是太低:女性科研工作者佔科研總人數的比例還不到30%。科學界仍有「玻璃天花板」現象存在。在歐洲,僅有11%的女性擔任學術領導職務。女性獲獎者比例在諾貝爾科學獎歷史上也僅佔3%。

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獎人:卡洛琳·迪恩教授、珍妮特·羅森特教授、艾米·T·奧斯汀教授、希瑟·扎爾教授、張彌曼教授。

為鼓勵男女合作,歐萊雅企業基金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新計劃,名為「請男士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站臺」。男科學家們受邀籤署一份內容清晰、目標可衡量的《承諾書》,並提出了以下目標:促進女性獲得研究資金、提供平等競聘機會、在論文發表和版權領域努力實現更好的性別平衡。

歐萊雅企業基金主席安鞏先生表示:「在幫助改善科學界的性別平衡和效率方面,我們想要加速變革進程,以此幫助推進科學理解造福全人類,更好地應對當今世界的挑戰。」

歐萊雅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歐萊雅中國CEO斯鉑涵先生表示,作為「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在中國的延伸,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中國已設立15年之久,期間,表彰了一批優秀科學女性並讓她們匯集在聚光燈下,獲得世人矚目並以她們為傲, 同時,也讓她們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年輕一代投身科學。她們用智慧之美證明了「巾幗不讓鬚眉」,用科學的力量為改變世界做出卓越的貢獻。

據悉,「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項目至今已走過了20年的歷程,並在117個國家成立了53個國家和地區性學術獎金項目,累計為3124位女性提供支持,共有102位傑出的女科學家被授予獎項及獎勵,其中有3人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

歷屆中國獲獎人還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中國農科院陳化蘭教授、香港大學任詠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李方華教授……這些不斷創造科研新高度的中國女科學家們,憑藉著出眾的創新能力,為世界科研事業貢獻力量。

附: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獎人

非洲及阿拉伯國家:Professor Heather ZAR (希瑟·扎爾教授),紅十字會戰爭紀念醫院,兒科及兒童健康部 主席、教授,南非開普敦大學南非醫學研究委員會 總監

她建立了關於肺炎、肺結核和哮喘疾病的前沿研究體系,挽救了全球大量患兒的生命。

亞洲和太平洋國家

張彌曼教授,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她創舉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歐洲

Professor Caroline DEAN (卡洛琳·迪恩教授),英國諾裡奇研究園約翰英納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 教授

她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發現了植物是如何適應外部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為農作物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方法。

拉丁美洲:

Professor Amy T. AUSTIN(艾米·T·奧斯汀教授), 農作物生理學和生態學研究學會 – 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IFEVA – CONICET)、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教授

她在自然和人工修飾地貌的陸地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科學認知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北美洲

Professor Janet ROSSANT (珍妮特·羅森特教授),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Toronto)高級科學家,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教授,加拿大蓋爾德納基金會(Gairdner Foundation)主席

她的傑出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胚胎發育過程中組織和器官的形成。

相關閱讀:

Alexandra Palt: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

相關焦點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古魚王國「女神」張彌曼:科研工作需要一點...
    弘揚科學家精神 | 古魚王國「女神」張彌曼:科研工作需要一點「野心」 2020-12-09 1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8年度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巴黎2018年3月8日電 /美通社/ -- 歐萊雅企業基金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舉辦的2018「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頒獎典禮即將於3月22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舉辦,屆時五位優秀的女科學家將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 「朗讀者」品味張彌曼、矣曉沅、劉和平、羅大佑、陳數……
    趕緊跟「劇透朗」一起品味朗讀者:古魚類學家張彌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研究生矣曉沅、作家、編劇劉和平、歌手羅大佑、演員陳數的「人生之路」吧!——中科院院士、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張彌曼的摯友——古植物學家、丹麥皇家科學和文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挪威科學和文學院院士,並擔任國際古植物學會主席、被譽為古植物學研究領域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學家的傅睿思(Else Marie Friis)也將親臨現場,與她一起獻上朗讀。
  • 《朗讀者》張彌曼:紹興小囡用一甲子時光,與魚化石「談戀愛」
    無論你之前是否認識她,看完這期節目之後,你都會牢牢地記住她——中科院院士、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張彌曼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0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上,榮膺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素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1998年設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
  • iTutorGroup楊正大榮膺「影響中國」2018年度行業領袖獎項
    12月15日,由中國新聞周刊雜誌社主辦的「影響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盛典在北京舉行,現場匯聚了政府、企業、演藝、文化、公益組織及學術界等兩百餘位嘉賓,共同見證年度人物榜單隆重揭曉。iTutorGroup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楊正大博士榮膺年度行業領袖獎,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為其頒獎。頒獎現場,楊正大表示:「投身在線教育事業20年,我深切地感知到教育的初心是實現教育公平。多年來,iTutorGroup始終堅持用實際行動踐行對教育的深刻理解,通過科技的力量把優質資源輸送到教育資源匱乏地區。
  • 湖州籍院士陳旭獲中國古生物學會終身成就榮譽
    會上,8位古生物學院士被授予「中國古生物學會終身成就獎」,其中一位為湖州籍院士陳旭。據介紹,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於1929年,是由丁文江、李四光等老一輩古生物學家組織成立的我國最早的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之一。90年來,中國古生物工作者們逐漸向世人打開了地球46億年在中國留下的地層書卷。
  • 海底撈COO、復興號總設計師等當選年度十大女性新聞人物
    2018年9月26日,隨著海底撈董事長、創始人之一張勇,營運長楊利娟敲響港交所的銅鑼,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海底撈)在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原是打工妹的她,伴隨一個商業公司的成長擴張,在機構的激勵制度之中,拓寬了人生與自我價值的可能性。張彌曼獲頒「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張彌曼,現年82歲,是蜚聲世界的古魚類學家。
  •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乃正教授訪問我校
    本站訊(通訊員 高寧)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黃乃正教授應邀訪問我校,並做客北洋大講堂,與天大師生一道「一探分子的合成之路」。天津大學校長助理劉寧教授出席會見,校團委、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參加活動。
  • Prorter教授榮獲中國科學院2010年度國際科技合作獎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所客座教授Stephen C. Porter獲得了中國科學院2010年度國際科技合作獎。據悉,本年度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僅有3名科學家獲得,地球環境所作為推薦單位得到了中國科學院的通報表彰。史蒂芬·波特(Stephen C.
  •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萬泰教授被聘為邯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萬泰教授被聘為河北省邯鄲學院"河北省雜環化合物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邯鄲學院馬計斌校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萬泰教授頒發"河北省雜環化合物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聘書。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生物醫用材料北京實驗室主任楊萬泰教授講話。廣西師範大學、省部共建藥用資源化學與藥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西南民族藥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王恆山教授講話。
  •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錢逸泰訪問浙江工業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東大學教授錢逸泰做客浙江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第175期至真講壇,作了題為《微納米材料的晶體化學》的學術報告。浙江工業大學校長李小年出席活動並為錢逸泰頒授學術報告紀念證書,材料學院師生代表150餘人參加活動。
  • 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喜獲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京開幕。30日下午,大會正式公布2018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儀式,今年共有六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六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以《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項目榮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
  • 8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鏘逝世
    8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鏘逝世 「中山大學」微信公眾號 2017-02-17 19:59
  •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建華受聘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
    2020年8月31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保密委員會技術安全研究所鄭建華研究員受聘中國海洋大學特聘教授儀式在行遠樓第一會議室舉行。儀式開始前,於志剛校長與鄭建華院士進行了會談。閆菊副校長為鄭建華院士頒發聘書。
  • 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李樹深2019年新年賀詞:迎來1.6萬名新生!
    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李樹深院士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尊敬的離退休同志、海內外校友、家長們:回望2018,我們在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歷史節點,迎來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建校40年。兩個40年同頻共振、緊緊相扣。從住板房到築廣廈,立德樹人是我們永恆的初心。這一年,我們有10743名學子踏上新的徵程,迎來了16294名本、碩、博新生;我們第一次授予學士學位,290名首屆本科畢業生中247人繼續深造,深造率達到85%。
  • 湖南大學譚蔚泓教授獲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物學院教授譚蔚泓院士,因其在生物分析化學前沿研究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譚蔚泓教授長期在湖南大學分子科學與生物醫學實驗室從事化學生物學和分析化學前沿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學思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
    9月13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春應化所學委會常務副主任陳學思教授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暨學術報告會在徐匯校區第三教學樓201室舉行,副校長錢鋒院士出席並為陳學思院士頒發聘書、佩戴校徽。儀式由材料學院院長林紹梁主持,化學學院田禾院士,圖書館館長、材料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林嘉平,國交處處長李永生,材料學院黨委副書記李欣欣等師生代表近100餘人生參加了會議。
  •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建華受聘山東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10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建華被聘為山東科技大學特聘教授。校長姚慶國為鄭建華院士頒發了聘書,副校長周東華出席了聘任儀式。姚慶國對鄭建華院士的到來表示歡迎,對鄭建華院士長期以來給予學校的支持、指導表示感謝。他介紹了學校計算機學科發展情況,希望鄭建華院士結合工作實踐和研究領域對學校和學科發展給予更多的指導和幫助,推動學科發展再上新臺階。雙方圍繞計算機學科的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交流。鄭建華院士對學校計算機學科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及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院教授張俐娜逝世,享年8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院教授張俐娜逝世,享年80歲 澎湃新聞記者 湯琪 2020-10-17 21:36 來源:
  •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泉州籍著名科學家張乾二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泉州籍著名科學家張乾二於2020年5月3日逝世享年 93歲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圖1947年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4年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1987年至1992年兼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