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萊雅集團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歐萊雅企業基金主席讓·保羅·安鞏(Jean-Paul Agon)先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任總幹事奧黛麗·阿祖拉(Audrey Azoulay)女士為張彌曼教授授予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中國日報網3月27日電(記者 Lindsay Andrews)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於3月22日在巴黎舉行。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教授代表亞太地區摘得獎項,成為第六位榮膺該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
頒獎詞稱,「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這推動了人類對生物進化史的認知進入新的階段,也讓中國女性智慧又一次在世界頂尖科技舞臺上大放異彩。
達爾文時代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陸地脊椎動物,即四足動物是經過肺魚的中間狀態從魚類演化而來的。肺魚既能通過鰓呼吸,也能通過肺呼吸。然而,情況並非如此。實際上,肺魚和四足動物的親緣關係要比過去想像的更加疏遠。
這一修訂要歸功於張彌曼教授的辛勤工作。她花費數十年對魚類化石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其中有些化石可追溯到距今4億年前的泥盆紀。1982年,她完成了對泥盆紀原始肉鰭魚類楊氏魚(Youngolepis)頭顱的三維重建,她找到的證據確認楊氏魚雖然與四足動物的魚形祖先很相似,但也與肺魚存在共同之處。隨後,她還對與肺魚更加相像的奇異魚(Diabolepis)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表明肺魚不是四足動物的直接祖先。其他古生物學者經過一段時間後終於接受了她的觀點,這些發現在演化生物學中的重要意義讓張彌曼教授在該領域中備受矚目。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肺魚及其近親」展櫃中放置了奇異魚的模型以及她的照片,在「脊椎動物進化展廳」中永久展出。
張彌曼教授對脊椎動物的早期進化歷程貢獻了眾多洞見。「我的工作屬於純粹的科學,」她說道。「它探索的是關於我們是誰、來自何處的一些基本問題。」她在過去50年中的多項發現還幫助解釋了一些魚類為什麼和何時演化出它們的自身特點。她2013年的一項工作表明,3000萬年前,隨著青藏高原的逐漸乾旱,水體乾涸,鈣濃度升高,一種魚類發展出了粗厚的骨骼適應這種改變。這展現了魚類的機體是如何在劇烈的環境改變壓力下,迅速地演化出適應調節的能力。「能夠知道這個新化石是什麼,它與其他生物有何聯繫,它如何生活以及它能告訴我們哪些有關遠古環境的信息,真是科學上豁然開朗的一大樂事,」 張教授說道。「中國擁有豐富的化石資源,為做研究提供了卓越的機會,」她補充道。
張彌曼的職業生涯並非一帆風順,各種各樣的困難曾讓她的研究中斷了十多年。然而,她克服了諸多問題,促成了重要的國際合作,並確保這些合作推動了中國科學的發展。張彌曼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長期耕耘創造了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級學術環境,培養啟發了新一代的傑出科學家,使得中國在古生物學領域處於領導地位。如今已經82歲高齡的張教授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中,依然無比堅定,希望發現更多有關人類如何從魚演化而來的信息,探索魚類在全球各地久遠時間中的演化旅程。
3月22日的頒獎典禮上,張彌曼用法語問候,用英語幽默地致辭。回憶她的古生物學職業生涯,始於六十年前她在莫斯科大學地質系的學習。但這卻不是她個人的選擇,而像是一場先結婚後戀愛的包辦婚姻。
張彌曼在致辭中也感謝了家庭的支持,特別是她女兒的支持。「在我女兒出生一個月的時候,我就把她送去了外婆家。當她回到我身邊時,已經十歲了。她從沒有抱怨過。」
榮獲2018年度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還有另外四位來自其他大洲的女科學家。這個獎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於1998年設立,每年授予全球五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
2018年3月22日,歐萊雅集團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歐萊雅企業基金主席讓·保羅·安鞏(Jean-Paul Agon)先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任總幹事奧黛麗·阿祖拉(Audrey Azoulay)女士在法國巴黎聯合國總部舉辦的頒獎典禮上為來自全球5大洲的5位女科學家授予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此外還有15位年輕的女研究員榮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學術獎金。
歐萊雅集團全球董事長兼執行長、歐萊雅企業基金會主席讓·保羅·安鞏(Jean-Paul Agon)先生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任總幹事奧黛麗·阿祖拉(Audrey Azoulay)女士出席典禮,為來自全球五大洲的五位女科學家授予獎項。此外還有15位年輕的女研究員榮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學術獎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拉表示,20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歐萊雅基金會始終攜手合作,支持女性科學家。過去20年,全球共有3124位女性科學家憑藉其卓越成就獲得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項目的表彰。每位獲獎者都因在自己專業領域的卓越成就而獲得認可——從量子物理學到化學工程,再到分子生物學——她們也給未來科學家帶來了啟示。
20年來,從事科學工作的女性的比例增長了12%左右,但這一比例還是太低:女性科研工作者佔科研總人數的比例還不到30%。科學界仍有「玻璃天花板」現象存在。在歐洲,僅有11%的女性擔任學術領導職務。女性獲獎者比例在諾貝爾科學獎歷史上也僅佔3%。
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獎人:卡洛琳·迪恩教授、珍妮特·羅森特教授、艾米·T·奧斯汀教授、希瑟·扎爾教授、張彌曼教授。
為鼓勵男女合作,歐萊雅企業基金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新計劃,名為「請男士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站臺」。男科學家們受邀籤署一份內容清晰、目標可衡量的《承諾書》,並提出了以下目標:促進女性獲得研究資金、提供平等競聘機會、在論文發表和版權領域努力實現更好的性別平衡。
歐萊雅企業基金主席安鞏先生表示:「在幫助改善科學界的性別平衡和效率方面,我們想要加速變革進程,以此幫助推進科學理解造福全人類,更好地應對當今世界的挑戰。」
歐萊雅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歐萊雅中國CEO斯鉑涵先生表示,作為「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計劃在中國的延伸,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中國已設立15年之久,期間,表彰了一批優秀科學女性並讓她們匯集在聚光燈下,獲得世人矚目並以她們為傲, 同時,也讓她們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年輕一代投身科學。她們用智慧之美證明了「巾幗不讓鬚眉」,用科學的力量為改變世界做出卓越的貢獻。
據悉,「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項目至今已走過了20年的歷程,並在117個國家成立了53個國家和地區性學術獎金項目,累計為3124位女性提供支持,共有102位傑出的女科學家被授予獎項及獎勵,其中有3人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
歷屆中國獲獎人還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中國農科院陳化蘭教授、香港大學任詠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李方華教授……這些不斷創造科研新高度的中國女科學家們,憑藉著出眾的創新能力,為世界科研事業貢獻力量。
附: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獎人
非洲及阿拉伯國家:Professor Heather ZAR (希瑟·扎爾教授),紅十字會戰爭紀念醫院,兒科及兒童健康部 主席、教授,南非開普敦大學南非醫學研究委員會 總監
她建立了關於肺炎、肺結核和哮喘疾病的前沿研究體系,挽救了全球大量患兒的生命。
亞洲和太平洋國家
張彌曼教授,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她創舉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歐洲
Professor Caroline DEAN (卡洛琳·迪恩教授),英國諾裡奇研究園約翰英納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 教授
她的開創性研究工作發現了植物是如何適應外部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為農作物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方法。
拉丁美洲:
Professor Amy T. AUSTIN(艾米·T·奧斯汀教授), 農作物生理學和生態學研究學會 – 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IFEVA – CONICET)、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教授
她在自然和人工修飾地貌的陸地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科學認知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北美洲
Professor Janet ROSSANT (珍妮特·羅森特教授),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Toronto)高級科學家,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教授,加拿大蓋爾德納基金會(Gairdner Foundation)主席
她的傑出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胚胎發育過程中組織和器官的形成。
相關閱讀:
Alexandra Palt: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