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寰 石小宏)1月28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傳染病房。38歲的張某已被確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她正等待著轉入成都市傳染病醫院做進一步治療。從患者發熱開始到最終確診,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是否會存在「漏診」的情況?記者採訪了華西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馮萍。
記者:張某到發熱門診之後,醫護人員對她進行了哪些檢查?
馮萍:發熱門診會詳細詢問每一位前來就診患者的情況,特別是了解到張某長期居住在武漢。當時的症狀為發熱,有痰。所以醫生對張某做了PCR法核酸檢測,並且連續兩次檢測結果呈陽性,所以確診該患者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
記者:此前在網上看到有介紹,說確診患者的肺部CT已呈白色?
CT可以作為確診的依據嗎?
馮萍:引起肺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流感、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等等都可能引起肺炎。因此CT不能夠作為診斷冠狀病毒的依據?只有核酸檢測法才是唯一的標準。
記者:什麼是核酸檢測法,為什麼說這是診斷冠狀病毒的唯一標準。
馮萍:醫護人員在患者的咽部取樣,然後將帶有病毒的標本進行核酸檢測。通過「擴增」的方式,來確定該病毒是否屬於冠狀病毒。
記者:整個確診需要多長時間?
馮萍:從取樣到出結果需要三到四個小時。如果第一次檢測為陰性,可以排除該患者感染冠狀病毒的可能,但如果首次檢測為陽性,那需要再做確診實驗,用同樣的方法再做一次檢測,如果結果依然為陽性,就可以確診。這時候我們還會將患者的標本送到疾控中心,再做一次確認。因此不可能漏診任何一名患者。
記者:疑似樣本送到省疾控中心後是如何檢測確定?
楊小蓉:具體流程是這樣的,當疑似病人在醫院採集樣本後,按照要求嚴格包裝後送到專門的檢測實驗室,實驗室人員做好樣本登記。並將樣本暫時存放於裝有防盜門的樣本庫。待實驗室環境準備好後,轉運到加強型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傳遞窗中。實驗人員進入核心實驗區域,從傳遞窗中取出樣本進行核酸提取。待核酸提取結束,所有核心操作區廢棄物高壓滅菌處理。
隨後,實驗人員配置核酸檢測反應體系,將配置後的反應體系放入實時螢光PCR儀器中進行核酸擴增反應檢測。待反應結束後,按照實驗室檢測規程判斷檢測結果,並按照規程上報檢測結果。每做一批實驗檢測,從樣本接收登記、實驗環境準備、個人防護裝備、實驗檢測及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整個過程大概需要6-7個小時。
記者:冠狀病毒對人體的危害有多大?
馮萍:冠狀病毒通進入人的肺部、氣管、支氣管等之後,大量繁殖。這時候咽部已感染了病毒,但是不一定會出現症狀,不過這時候依然會有傳染性。隨後病毒進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導致發燒發熱,從而引起多臟器功能的損傷,尤其是對心臟的損傷最為嚴重。
記者:感染了冠狀病毒的患者,目前醫院採用的治療措施是什麼?
馮萍:一方面是對患者進行幹擾素霧化處理;另一方面則是給患者用克力芝,這是一種抗愛滋病的藥物,但是經過實驗,這種藥物對冠狀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記者:患者的治療期有多長時間?
馮萍:一般來說,患者經過兩個星期的治療,如果情況穩定,則可以視為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