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馬來半島②|馬六甲:疊加與拼接的信仰遺產

2020-12-17 澎湃新聞

福摩薩堡是葡萄牙徵服馬六甲時期尚存的遺蹟,也是馬六甲的標誌性歷史建築。福摩薩堡如今剩餘的只有正門部分,紅磚組成的牆體,正面的草地上有幾門老式銅炮,城堡正門和後門都有浮雕,畫著帆船、火槍、傳教士和士兵,很有殖民建築特色。福摩薩(Formosa)這個名字中國人應該非常熟悉,臺灣就曾被稱為福摩薩,這個詞在拉丁語中是美麗的意思,葡萄牙人航海過程中發現的很多地方都被稱作福摩薩。

福摩薩堡牆壁上的雕刻。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1511年葡萄牙人阿布奎擊敗了馬六甲蘇丹馬末沙,佔領了馬六甲,蘇丹逃往馬來半島內地繼續抵抗。為防範馬六甲蘇丹反攻,葡萄牙人在聖保羅山下修建了這座堡壘,還有城樓和炮臺。到了1526年,一支艦隊遠道而來,徹底摧毀了蘇丹最後的基地,蘇丹逃往蘇門答臘,馬六甲王國被徹底徵服了。

馬六甲蘇丹被擊敗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逃往南部的柔佛和北部的霹靂,各自成為新的蘇丹,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葡萄牙人在馬六甲站穩腳還不到二十年,新的殖民者就來了,這次是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人。

1641年,荷蘭人得到柔佛蘇丹的幫助攻打馬六甲,嚴重毀壞了這座福摩薩堡,之後在1670年對城堡進行了重建,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名字VOC刻在了城門上,現在還可以看到ANNO(註:ANNO就是公元的意思,更常見的A.D)1670的字樣。

歐洲爆發拿破崙戰爭之後,法國進攻荷蘭,荷蘭把海外殖民地交給英國管理。英國人擔心福摩薩堡還給荷蘭之後會被用來對付英國,所以在1808年拆除了堡壘。幸虧斯坦福·來福士爵士幹涉,放棄了拆除計劃,可惜只剩下一道城門,叫作聖地牙哥城門。

聖保羅教堂遺址和下面的墓葬

在福摩薩堡遺蹟背後的聖保羅山上是一座教堂的遺蹟,紅色石磚混合著白色石膏牆壁,白色石灰牆面已經脫落了很多。教堂只剩下四周的牆壁,屋頂已經不存在了,窗框還在,但是沒有玻璃。葡萄牙人來到馬六甲之後,1521年修建了一座小教堂,1548年,果阿教區主教把這座小教堂交給了耶穌會,更名為聖母堂,同年建立了馬來歷史上第一所學校。

這座教堂由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主持。他一生最傳奇的事跡就是前往東方,馬六甲是他重要的一站。沙勿略在1542年到達果阿,1545年到達馬六甲傳教,並結識了漂泊在這裡的日本浪人彌次郎。今天馬六甲聖彼得教堂門前的兩尊雕像,就是沙勿略與彌次郎。1549年,沙勿略跟隨彌次郎到達日本鹿兒島傳教,他成為第一個到達日本的天主教傳教士。

1552年沙勿略試圖進入中國,卻病逝在廣東江門上川島,他的遺體送回馬六甲的這座教堂中短暫停留,然後運到果阿安葬。如今在這座教堂內,依然保留著當年停放沙勿略遺體的墓穴,四周用圍欄圍著,有人往裡面扔硬幣。為了紀念沙勿略的東方傳教夢想,耶穌會在中國建的第一座主教座堂就叫聖方濟各·沙勿略堂,就是上海董家渡教堂。

教堂門口,有一座純白色的沙勿略雕像,雕像的右臂是損壞的。1952年這座雕像祝聖完成的第二天,就被一棵樹砸壞了,而真正的沙勿略遺體,也是右臂與身體分離的,被列為聖物分別安葬。

保存沙勿略遺體的墓穴

在一些旅遊手冊上,這座教堂被稱為聖保羅教堂,這不是葡萄牙人最早起的名字,而是後來的荷蘭人改的。1641年,荷蘭擊敗葡萄牙徵服馬六甲之後,接管了這座教堂,屬於荷蘭歸正會所有,被命名為聖保羅堂。1753年新的基督教堂建成之後,聖保羅堂作為馬六甲軍事設施使用,教堂內成為墓地。1924年,在教堂周圍的葡萄牙墓地被發現,開始進行歷史研究,散落的墓碑被整理起來,存放在教堂內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馬六甲雖然有葡萄牙移民後代,但旅遊手冊上提及的他們居住的村子已經完全變成旅遊區,這個村子1933年才形成,原本是個漁村,沒有太多探訪價值,只留下傳統的葡國菜和舞蹈表演。

這與澳門不一樣,澳門形成了獨特的「土生葡人」群體;也不同於東北和新疆的俄羅斯移民,已成為本土少數民族的一部分,在馬來西亞則基本沒有這種獨立的歐洲移民後裔的族群社區。

從聖保羅山走下來,旁邊的一塊綠地是獨立公園,有火車車廂和戰鬥機,也有城堡曾經的地基和排水道遺址。其中一塊四面方尖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用英文寫著:為了紀念那些在雙溪烏絨馬來騷亂中主動服役獻出生命的同伴們,時間是1875.6。

雙溪烏絨就是現在的芙蓉市。這座碑上的內容指的是,1874年,當時的蘇丹繼承者Dato Kelana與Dota Bander競爭蘇丹王位 ,Dota Bander那邊有華人礦工幫派支持,於是Dato Kelana與英國人籤訂了一份協議,得到英國人的軍事援助,擊敗了Dota Bander。英國人任命了一位參政司管理此地,把殖民統治深入到馬來半島內地。這引起了一些本地居民的不滿,引發了騷亂。

在馬來半島的殖民歷史中,利用土著酋長或各個王國之間的矛盾,提供武器或直接派遣軍隊,支持一方打擊另一方,順勢安插自己的治理官員,這是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常用的手段。

從獨立公園出來拐個彎,路過巨大帆船造型的航海博物館,就回到了荷蘭紅屋廣場附近。馬六甲基督教堂在荷蘭紅屋博物館旁邊,是馬六甲最古老的還在開放的教堂,屬於聖公會西馬教區。1753年,荷蘭人為了紀念奪取馬六甲一百周年,修建完成這座新的基督教堂,取代之前使用的葡萄牙聖母堂建築。1824年英荷條約籤訂,英國將蘇門答臘明古連地區交給荷蘭,荷蘭把馬六甲交給英國,組成英國海峽殖民地,這座基督教堂改為聖公會所有。

馬六甲基督教堂

今天教堂周圍都是一片紅色建築,作為荷蘭殖民風格建築的特色景觀,但這並不是最初的樣子。這座教堂最初為白色,1911年和荷蘭總督府一起改為紅色。教堂外部牆面上寫著「CHRIST CHURCH MELAKA 1753」字樣,最上方有一個鐘塔,教堂最初用當地的紅土塊塗上石膏,地板的花崗巖石用的是商船的壓艙物,地板上有各種墓碑,葡萄牙和亞美尼亞銘文成為了鋪路磚。

在馬六甲有兩座清真寺很有特色,甘榜烏魯清真寺(Masjid Kampung Hulu)和甘榜吉寧清真寺(Masjid Kampung Kling)。這兩座清真寺很容易混淆, 最大的區別就是顏色不一樣,前者是紅色屋頂,後者是綠色屋頂。

甘榜烏魯清真寺整體上是一棟爪哇建築,有一個多層的紅色屋頂,而不是阿拉伯式清真寺常見的圓頂。因為在這座清真寺建成的時候,圓頂尚未在馬來地區流行。這座清真寺門口有一個小小的鼓樓,起到提醒禮拜的宣禮塔作用,據說這種鼓樓是印度教的習慣。

甘榜吉寧清真寺旁邊是印度教的馬裡安曼神廟和華人的青雲亭。這座清真寺建於1748年,最初是木質的,1872年改建為磚石建築。甘榜吉寧清真寺建築很有混合風格,兩層綠色三角形屋頂是蘇門答臘和爪哇地區傳來的建築風格,白身綠頂的宣禮塔和拱門很有中式建築的感覺,裡面的噴水池是歐式設計。

甘榜吉寧清真寺

葡萄牙人按照傳教為主的思路,對一切非基督教建築都不太友好,而秉持重商主義的荷蘭人比較實用,避免與當地人發生宗教文化上的衝突。荷蘭人在自己統治時期,對一些傳統建築進行重建,並向當地人分享了一些歐洲的建築思路,所以清真寺內部有荷蘭樣式的瓷磚裝飾。馬來西亞的一些清真寺,宣禮塔不在清真寺內部,而是在清真寺外面單獨一座建築,與歐洲常見的市鎮中心鐘樓一樣,這是當時殖民者帶來的設計。

在馬來西亞有不少亞齊風格的清真寺,亞齊是蘇門答臘的穆斯林地區,為馬來西亞帶來了大量穆斯林移民,這些清真寺融合了一些印度教的元素,可能來自蘇門答臘和爪哇的印度教文化。而所謂洋蔥頂這種穹頂尖塔設計,反而是19世紀之後才開始發展的,但會加入歐洲的建築工藝和審美,包括歐洲人帶來的印度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註:歐洲人的航海和殖民增大了各地建築風格的交流,馬來西亞很多印度伊斯蘭風格建築都是歐洲設計師建造的)。

在走訪華人和歐洲殖民者的遺蹟之後,我最後在馬六甲要去拜訪一處屬於穆斯林的聖地。那個地方是清真寺裡的當地人告訴我的,是馬六甲附近的一座小島,叫作勿沙島(Pulau Besar)。從馬六甲市區坐車到Anjung Batu碼頭,大概二十分鐘的渡輪就到了勿沙島。這座島是早期來馬六甲的商船補充淡水的地方,島上有非常多的淡水井,有的離海邊只有幾米遠,但也是淡水,島民認為這是安拉的賜予。

勿沙島的修行山洞面朝大海

我早上六點半起床來到這個島上,連續走了四個小時。這個島上曾有一位伊斯蘭蘇菲修行大師,叫伊斯梅爾,是一位馬來地區非常重要的謝赫(註:伊斯蘭教中,通常指學識淵博備受尊敬的人),五百多年前,他在麥地那聽到安拉的指示,來到馬來半島傳播信仰,他在這座島上修行,很多人來到這裡學習,再把他的思想傳到各處。在勿沙島碼頭附近的海濱,有一塊大石頭,如同人臉一般,人們說那塊石頭就是修行者伊斯梅爾的臉。

這座島上有他的墓和修行的山洞,隨著旅遊開發,這座面向大海的山洞已經公開,但極難到達,我找了一個當地人帶我前往山洞。他告訴我,這座島上最早的居民是印度人,不僅是穆斯林會來這裡,印度教徒同樣把這裡視為崇拜地點,而且還有很多華人也會來到島上尋找這座山洞。

經過艱難的攀爬,我找到了那座山洞,洞裡有崇拜者們留下的禮拜毯、香灰和各種彩色的顏料,人們把自己的願望寫在石頭上,認為可以藉助其他修行者的祈禱力量實現。

勿沙島原本要開發成別墅區和高爾夫球場,但因打擾了修行者的墳墓,所以出了很多意外的事。我在島上漫步,發現高爾夫球場果嶺和別墅區基本建成,但是無人使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這座島是馬六甲蘇丹訓練武士的地方,一些伊斯蘭修行者本身也是武術教師,他們把身體和心靈的訓練結合起來。現在島上還有一座武術場,不過是表演用途的。

島上絕大多數居民是熱情友好的。但也有個別居民不太歡迎外來人,因為外來人(主要是歐美遊客)曾經帶來酒精和狂歡,褻瀆了修行之地的神聖,一度引發激烈的矛盾。而且,這個島有一定宗教爭議,瓦哈比主義者認為崇拜修行者墳墓是不可接受的,一度想把修行者的墳墓鏟掉。後來政府協調,在島上建了清真寺,宣傳不要崇拜墳墓,同時又把修行者的墳墓保護起來,現在算是關係相對緩和了。

勿沙島的修行山洞

我離開小島時,我的嚮導告訴我,島上依然有修行者,那些隱遁的修行者們去了島的更深處,有一些只有水下與外界連通的洞穴,島上常來一些人,來了之後消失十幾天再出現,然後離開小島。

我作為一個外國遊客,在這座城市裡漫步,身邊是馬來本土居民和第二大族群華人,這些華人族群的開啟可以追溯到鄭和下西洋時代,最被關注的旅遊景點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留下的,而依然使用的市政建設和制度秩序則是英國人建立起來的,這讓今天的馬六甲成為東西方交流歷史和多族群文化的天然博物館。

相關焦點

  • 探訪馬來半島⑥|檳城:南洋哈爾濱
    哈爾濱是俄國人建立的城市,檳城是英國人建立的城市;俄國人到來是基於鐵路,英國人到來是基於航海;俄國人把沿鐵路線稱為中東鐵路附屬區,英國人則把檳城、馬六甲、新加坡合為海峽殖民地;這兩地都和中國人有關,又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在這裡建立自己的社區。與馬六甲比起來,檳城的歷史並不長,早期來自中國的航海家將這裡稱為檳榔嶼(Pulau Pinang),但無人定居,直到18世紀,才有蘇門答臘人到來居住。
  • 馬來半島西岸的穿越之旅,一趟文明分娩的回溯
    在託勒密的地圖上,馬來半島有著「黃金半島」之稱。沿著半島西岸,從最頂端的新加坡開始,自南向北,從下往上,一路經過馬六甲、吉隆坡、檳城,最後在泰國邊境、路線的最上方,發現亞羅士打。如果以現代文明的標準而論,這條線路頗像一次文明分娩的回溯。
  • 世界上最狹長的兩大半島:亞洲馬來半島和北美洲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從半島的「形態」角度來看看世界上最「狹長」的半島,也就是寬度很窄而長度卻很長的半島。世界上最狹長的兩大半島是位於亞洲的馬來半島和北美洲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馬來半島風光(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位於亞洲的東南亞,是東南亞的中南半島向南延伸的部分,是屬於半島中的半島。
  • 馬六甲海峽的歷史名城:馬六甲和喬治城—馬來西亞
    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是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海峽,總長1080公裡,西北端通印度洋安達曼海,東南連南中國海,歷來是打通東方和西方,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非常重要的國際水道。地處海峽邊上馬六甲和喬治城(檳城)是兩座著名的古城,它們的歷史和命運與海峽休戚與共。
  • 馬六甲的多彩風情
    馬六甲位州於馬來半島南部,毗鄰馬六甲海峽,是馬來西亞的著名的古城,近七百年的歲月和多個國家的殖民地歷史造就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熱帶氣候和海洋地理環境融匯了馬六甲花園般的小城風貌。沒有來過馬六甲不算來過馬來西亞,馬六甲是馬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城市,2008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地位相當於泰國的清邁。因其良好的航海位置和豐富的香料等物產資源,一直是殖民者必爭之地。鄭和七次下西洋,也有五次都曾在這裡停靠,傳說第一代華人跟隨鄭和從馬六甲上岸到馬來西亞,他們的後代就被稱為夿夿娘惹。
  • 探訪馬來半島⑤|太平:平息之地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面說的馬來西亞,指的是馬來半島土邦,不包括東馬的砂拉越和沙巴,也不包括前海峽殖民地的馬六甲和檳城。今天人們常說的太平33項第一,是2006年由退休測繪師安華伊薩(Anuar Isa)提交市議會通過的。
  • 第二眼愛上你--馬六甲
    馬六甲(英文:Malacca, 馬來文Melaka,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州,在馬來半島南部,瀕臨馬六甲海峽。馬六甲州的首府也叫馬六甲。
  • 馬六甲今昔:從兵家必爭之地到文化遺產畫卷
    從16世紀開始,馬六甲逐漸成為東西方海事貿易的樞紐,也引來了歐洲列強的覬覦和殖民統治(其實比西方殖民者提前一百年,大明王朝的船隊已經到達馬六甲,並在此建立貿易基地,並有華人移民當地)。隨著時間流逝,各國殖民者早已離開了馬六甲,國際商業的路線也另闢蹊徑,只留下當年的痕跡深深印刻在當地建築風格中。
  • 印象馬六甲:處處洋溢著中式風情
    雞場街就是一條華人街  來到馬六甲,最不能錯過的就是逛一逛雞場街,當地華裔稱之為文化街。行走在這裡,仿佛是到了另一個故鄉,滿眼的華語招牌,滿大街講著漢語的華人,要知道,這裡是華人在馬來半島最早的聚集區。就在這些古樸傳統的中國風之間,偶爾夾雜著歐式風味的建築,讓人感受到文化大融合的趣味所在。
  • 南洋誰主沉浮:新加坡與馬六甲的雙城相殺記
    島上早期的居民定居點與貿易口岸,也集中於北部,靠近馬來半島的地方。相對而言,當時的馬六甲還是蠻荒之地。雖有淡水資源存在,卻一直默默無聞。當時的東亞旅行者,也注意到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的特殊位置,富有深意的將其稱為龍牙門。因為只要繞過該島,就可以順著馬六甲海峽去往更西面的大洋。但很快,一系列地區內的政治格局變動,讓新加坡步入了黑暗的衰退期。原本一直默默無聞的馬六甲港則突然躥起,成為了近代早期航海記錄中的重要站點。
  • 馬六甲海峽演義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解讀一下馬六甲為何如此吸粉。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的新加坡海峽裡最窄處只有37千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
  • 人生風景在遊走,每當孤獨我回首——擇一城而居,我選馬六甲
    如果可以選,那馬六甲是我擇城而居的地方。馬六甲原為一無名漁村,四處草莽叢生,一片荒涼,位於馬六甲河邊,背山面海,形勢險要,又有便於停泊小船的港灣,海盜出沒,僅有居民數十,多為來自暹羅屬地淡馬錫的難民。 由於土地貧瘠,糧食不足,居民多以捕魚為生。馬六甲市終年氣候宜人,平均溫度21℃~27℃。
  • 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入東南亞,馬六甲王國促進其在東南亞傳播
    直到13世紀,馬六甲王國的興盛促進了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原住民中傳播。13世紀末,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傳入了印度尼西亞群島;到14世紀末,從佔婆到馬來群島一帶形成獨具特色的伊斯蘭區域。14至15世紀,穆斯林商人和傳教士將伊斯蘭教傳入了菲律賓南部,這樣到17世紀左右,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群島和馬來半島佔據了優勢,東南亞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圈初步形成。
  • 馬六甲海峽那麼長,為什麼只有新加坡繁榮,馬來和印尼卻不行?
    馬六甲海峽僅次於英吉利海峽,屬於國際最繁忙海之一,是國際海上貿易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貨物流通幾乎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它的運輸量是蘇伊士運河的3倍,比巴拿馬運河整整多出5倍,被稱為「世界第一海峽」。
  • 新聞連結·馬六甲海峽:重要的國際水道
    央視網消息: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所屬的蘇門答臘島之間,之所以叫馬六甲,是因為那裡有一座古城叫做馬六甲,因此得名。馬六甲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一整年裡都是高溫多雨的氣候,非常適合航行。早在公元4世紀,阿拉伯商人就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我國著名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也是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的,在馬六甲海峽沿岸,至今還保留著中國境外最大的華人墓地。
  • 中國為什麼不出錢鑿通「克拉地峽」,取代馬六甲海峽?
    本聲明未涉及的問題參見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衝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如果要在地圖上劃分太平洋與印度洋,最明顯的標誌就是馬來半島,兩大洋之間往來最便捷的通道,便是馬六甲海峽。這條海峽是我國重要的海上運輸通道,事關國家的能源安全,堪稱「海上生命線」。然而,海峽長期處在美軍的陰影之下,新加坡的態度也相當惡劣,讓我國頗為頭疼。
  • 堅守與繁榮:「黃金半島」上的家訪
    馬來半島在歷史上曾有「黃金半島」之稱,是大陸連接馬來群島的陸路走廊。從馬來半島最北端的檳城出發,走到最南端的新加坡,南方日報尋訪全球南海會館調研組開啟了一場從北到南的特殊家訪。從南海人的「小家」到「大家」,調研組遍訪15個會館,聆聽一個華人社群訴說落地生根的家國故事。
  • 兵家必爭之地馬六甲海峽
    世界級戰略要地馬六甲海峽。一,馬六甲海峽是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達臘島之間的漫長海峽,西段屬緬甸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全長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的新加坡海峽最窄處僅37千米。二,馬六甲海峽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水道。經馬六甲海峽進入東亞的油輪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
  • 【一輪複習】初中地理總複習——13《中南半島的地形與城市分布及熱帶旅遊業》
    A.地表崎嶇,平原較少      B.平原為主,地勢平坦C.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D.地形複雜,巾高周低4.該半島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區,主要原因是(    )①水流湍急,水能豐富②地勢平坦③水源充足
  • 馬六甲海峽為三國共管,為什麼面積最小的新加坡反而發展更好?
    熟悉歷史地理的朋友,應該不會不知道馬六甲海峽。這個海峽雖然不起眼,但和太多的歷史事件及人物聯繫在一起。 自公元4世紀起,來往中國、印度和中東阿拉伯國家的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此時,馬六甲海峽還只是一個區域性的「海上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