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 ,1999年起連續15年華人首富。哪怕2020年已是92歲高齡,依然憑藉294億美元身家排名《福布斯》香港富豪第二位。
李嘉誠的經商之道一度成為許多企業家的榜樣。「一個能夠放下面子去掙錢的人,說明你懂事了;能夠用錢買回面子的人,說明你成功了;能夠靠面子掙錢的人,說明你是人物了」諸如這樣的名句,更是成為許多企業家的座右銘,時常溫故而知新
但其實,李嘉誠與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一樣,並不是生來就喊著「金湯匙」。他生於潮州一個小縣城的普通家庭,年幼時又因戰事流連失所,最後來到香港。15歲父親就病逝,作為老大他要照顧母親和三個弟妹。
寄人籬下,當過鐘錶修理員,做過推銷員,靠推銷獲得的幾千美金,逐步做起了實業、做起了地產,其中有波折也有教訓,才有了一步步發展到如今。
如今,李嘉誠的主業之一就是房地產。這兩天,關於李嘉誠500億出售北京、上海兩處地產的新聞再次成為熱點。很多人猜測他真正意圖是什麼?
當然,我不想去揣測他的目的,對於年收入還比不過一小時收入的我而言,實在沒有價值。今天主要想分享的是,李嘉誠對於房地產的理解,其實從今天來看依然十分具有價值。特總結如下,與諸君分享。
一、買不起房時,抱怨並不解決問題
第一點看起來像個雞湯。15歲時因家境貧寒,李嘉誠被迫輟學。17歲時,李嘉誠就進了鐘錶店當學徒開始學習修手錶。19歲時,走街串巷開始推銷小商品。由於銷售業績很好,20歲當上了塑料花廠的總經理。22歲依靠掙到地7000美金辦起了自己的塑料製品廠,但生意並不好。27歲時,閱讀英文雜誌時發現,塑膠花開始在國外流行。於是搶先突破了塑膠花的製作工藝,一下子引爆了市場。
成功不能模仿,但優點可以。在寄人籬下時,年少的李嘉誠學會了察言觀色,這令他在做推銷員時事半功倍。學歷不高,但堅持學習、看英文雜誌,令他獲得了有用信息。
人人都想買房,但有些人是制定計劃、分解目標、按月達成。有些人卻是抱怨房價太高,或者思前想後買了會虧、等等會跌之類。不可否認,收入的增長難以跟上房價增長,但方法總比問題多。確實盡力了嗎?還可以再提升自己嗎?收入是否可以有額外提升空間?個人理財該如何規劃?等等。
停下來不動或者保持慢速的發展,必然跟買房的距離越來越遠。後者是客觀因素,不受個人意志影響。但前者就是自己,是主觀因素,不突破一把哪知道行不行。
二、買房不該是短視行為
這次李嘉誠出售的北京、上海兩處地產,是20年前以7億的價格購入的。現在賣出是500億,翻了70多倍。
這其中至少可以借鑑3點。
1、房地產,地產大於房產。
現在開發商普遍的盈利模式是,拿地開發再銷售,通過賣房獲得10-20%不等的利潤。但李嘉誠所代表的長江實業走得是另一條路線,依靠長持獲得土地增值收益。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前者發展快,後者利潤率高。但對於買房人而言,一定要弄清楚的是,當我們買房時我們究竟買的是什麼?是遮風擋雨的屋子嗎?是旁邊的商場和公園嗎?是上學的資格嗎?還是一座城市的未來?
其實都算是,但對於如今的買房而言,貨幣屬性與使用屬性同樣重要。雖然目的並非炒房,但房子的貨幣屬性天然存在。這時,我們需要明白:地產大於房產。房產只是鋼筋混凝土的產物,只有地產是不可複製的,並因為地面附著物的稀缺性而具有稀缺性。
所以,才有李嘉誠那句名言「地段地段還是地段」。
2、為什麼要拋售?
都說一線房產仍將保持持續上升,但為何李嘉誠選擇此時拋售呢?可能對於他而言,翻了75倍和翻77倍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而他找到了又一個可以翻77倍的地方。
但最重要的是,如果不變現為500億,那麼所謂的翻77倍就只是紙面數字而已。要知道,房子也好,土地也罷,流通才是價值的體現。現在很多人還在衝著房價上漲而炒房,可買了之後賣得掉嗎?5年限售會把增幅磨平考慮過嗎?
很多人買房只看眼前的漲與跌,絲毫不考慮未來的可能性,也沒有去思考房價上漲的真實原因、樓市健康與否。就像前幾年燕郊房價大漲,很多人在4萬多的高位上買了房,可結果呢?虧一半都拋不掉。
李嘉誠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做生意的原則,一方面是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要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在地產經營上步步為營。如果地產價格太高,到老百姓買不起的時候經營就有風險了,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3、買房是對城市的長期投資
還是燕郊的例子。這兩年,燕郊的房價相比之前,恢復了不少。很多套得不牢的人已經成功解套了。這是因為,燕郊由於地理位置與人口需求,加上與北京的交通不斷得到優化,房價逐步恢復理性上漲。這個房價上漲,是基於城市的發展自然而然的結果。
而有些人,在一開始被套時就慌不擇路,超低價拋售,結果越跌越沒人買,到最後虧得一塌糊塗。這種屬於傻到不行。另一種是硬扛著,終於這兩年房價上漲,解套了。
但這其中,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買房是對城市的一種長期投資。這決定了,首先房子不該是一個短期炒作的產物,今天跌了就慌,明天漲了就嗨。其次,買房應該是對城市發展信心的體現,是一種理性的判斷,而不是追漲殺跌這種上頭的行為。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隨著住房逐漸飽和,真正適合長期投資的城市不多了。抱著長持的心態,去買一個樓市即將到頂或下坡的城市,那也是錯誤的。
最後問個問題。既然你認為房價還會大漲,那為何李嘉誠這樣的大佬不來你所在城市買房、買地呢?以他財力,隨便買幾十個樓盤,不是閉著眼睛增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