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南門清真寺遺址 本版除資料圖片外,均由現代快報記者顧煒攝
敘利亞總統所贈的阿拉伯銅盤
埃及總統所贈的懷表
達浦生生前使用的泰斯比海
近日,一位市民向《發現》周刊反映,在南京六合區一條老街上有一所老建築,可能始建於明朝時期,但現在卻已經荒草連天,想請記者前去一探,看看這處古蹟究竟是何人所建。
記者前往六合採訪後,發現這所古蹟還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現代快報記者 戎丹妍
古建築坐落在一條清真街上
居民說這裡曾有一座清真寺
據線索反映,這所老建築就在六合區的朝天街附近。
當記者趕到這裡時,發現確實有一棟老建築孤獨地矗立在一座廢墟上,現場雜草叢生,周圍還堆放著一些建築垃圾,而房屋也已經非常破舊,但也不失幾分宏偉的氣勢,飛簷翹角、雕欄畫壁。
古宅大門緊鎖,從側面繞過去,發現裡面已經空了,後部連屋頂也沒了,只剩下一個空架子,朱紅的油漆已斑駁,提示著人們這裡已好久沒人來打理。
這座古宅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在現場,記者還發現了一塊石碑,淹沒在雜草亂石裡,上面寫著「達浦生紀念館」幾個大字。達浦生是誰?
向周邊居住的人們打聽,原來這裡曾經是一座清真寺。而仔細一看,和這座古宅相連的還有一條很古老的街道,名叫清真街,街上還有一處老建築,門帘上寫了「清真女學」幾個大字。打聽之後發現,原來住在這條街上的居民大多是回民,不過他們說的都是一口正宗的南京六合話,人也非常和善。
在一位比較熟悉當地歷史情況的葉方龍先生的幫助下,記者在長江路清真寺見到了南京市六合區伊斯蘭教協會會長胡世惠,通過胡世惠會長,記者了解到了清真街上那棟古建築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
清真寺由常遇春後人所建
原來常遇春本身就是回族人?
胡世惠告訴記者,清真街上那棟古建築確實是在明朝時期建立,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而建築該清真寺的人也是明朝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的二世孫常泰公。因受先祖蔭庇,常遇春的後輩也都世襲爵位,地位顯赫,受到的賞賜也數不盡,六合居所也是皇帝賜封的。常泰公晚年隱退後就被恩賜遷居六合,而這座清真寺也是他遷居六合後修建的。
為何常遇春的後人要在此修建一座清真寺呢?胡世惠說,在中國歷史上,有十個少數民族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而回族就是其中之一。因為伊斯蘭教一天內要進行5次禮拜,所以,有回民居住的地方必有清真寺,以方便信徒禮拜。所以,這說明常遇春後人在六合修建清真寺是為了方便回民做禮拜,而回民來自哪裡?就是常遇春的後人,因為常遇春本人也是回族人。
常遇春家族因為地位顯赫,家族龐大,所以遷居到六合後,修建一所清真寺再平常不過。胡世惠說,後來他們在遺址上考察時還發現,在寺內的一道院牆上有一個門的痕跡,而這個門就直接通往一位姓常的人的家裡。可見常遇春後人修建這座清真寺,一是方便當地回民做禮拜;二是方便自己家人到此做禮拜。
胡世惠說,六合地區的回民也不止常遇春的後人,這裡其實一直有很多回民居住。在六合回民中,有兩個大姓,一個是姓常,一個是姓達,在六合回族總人口中各佔1/3的比例。六合目前有1.3萬回民,在全省來說是比例很高的一個地區。這可能就和歷史上的遷徙有關,比如常遇春的後人就是一個例子,另外可能還有其他一些回民也陸續遷徙到這裡,於是就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分布局面。
達浦生是當代著名阿訇
曾隨周恩來總理參加萬隆會議
說到姓達,在遺址裡,就有一塊「達浦生紀念館」的紀念碑,而達浦生又是什麼人呢?胡世惠說,他是我國當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也是辛亥革命以來我國內地回族穆斯林中享有盛名的四大阿訇之一。
達浦生誕生於1874年農曆四月初十,1965年6月21日病逝,回族,出生於一個阿訇世家,7歲入學,先後在六合南門清真寺(即今古寺遺址)和南京常巷清真寺學習漢語、阿拉伯文和波斯文。20歲赴京在牛街禮拜寺師從王寬,22歲在該寺當伊瑪目。他於1899年回鄉任教長,創辦了六合縣清真廣益小學。1921年至1928年,達浦生赴南洋群島考察伊斯蘭教育。從海外歸國後,他立即投入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籌建工作並任校長。該校前後選派兩批學生赴埃及留學,為我國伊斯蘭文化事業發展造就了一批伊斯蘭學者。
達浦生一生不僅致力於辦學,還是一位愛國主義人士。
1938年2月達浦生參加「世界伊斯蘭教大會」,與會代表和群眾有15萬人。他利用此機會,揭露日軍侵華罪行,還與3名日本浪人舌戰,使其當眾出醜。他還撰寫了《告世界伊斯蘭教教友書》,歷述60年來日本侵華史實及中國穆斯林積極參加抗戰的事跡。呼籲全世界穆斯林給日本帝國主義以輿論上的譴責及經濟上的制裁。
新中國成立後,達浦生依然積極於和平事業,上世紀50年代他曾作為中國人民代表,赴赫爾辛基參加「世界和平大會」和莫斯科「世界和平人民代表會議」。1955年,他又以周恩來總理顧問的身份,隨中國代表團赴印度尼西亞參加萬隆亞非會議。隨後他又訪問埃及,納賽爾總統接見他時問道:「你就是隨周恩來先生參加萬隆會議的那位穆斯林顧問嗎?」離別時,總統以親筆籤名精裝《古蘭經》相贈,其後不久,埃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達浦生的外交活動為新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建立友好關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為世界和平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清真寺處於維修階段
青奧會前會修好,用來提供宗教服務
胡世惠說,達這個姓氏本身也比較特別,它是姓氏中少數能追溯到第一個姓名來源的姓,這個姓最早出現在元朝,本來是皇帝賜封官員時封的官位,名為達普臺,後來這個官就用這個官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達姓就出現了。所以達浦生先祖最初也是來自官宦,後來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流落到了全國各地,而六合的達姓也是其中一支。
在清真寺裡,記者還見到了很多達浦生生前使用的衣物以及出訪各國時獲贈的紀念品,比如沙特國王所贈的頭箍、敘利亞總統所贈的阿拉伯銅盤、埃及總統所贈的懷表等等。胡世惠說這些件件都是珍品,有的堪稱國寶。這些藏品本來曾在南門清真寺展出,現在因為要復建,所以這些珍品暫時先收藏起來了,等那邊重修之後就可以重新展出。
據胡世惠介紹,原來的南門清真寺並不像現在這樣荒蕪,前後有四進,佔地約3000平方米。但原來的建築已經很破舊了,於是大都被拆掉,目前只留下了一棟主建築,也就是記者看到的大殿。現在,他們準備對這裡進行重修,而主建築也必須落架維修。
胡世惠說,南門清真寺目前是南京市文保單位,2004年,六合區伊斯蘭教協會在寺內建立了達浦生紀念館。六合區委區政府已經決定,斥巨資擴建達浦生紀念館,修復南門清真寺,建立六合伊斯蘭文化區,記者所見到的景象是區政府完成規劃用地第一批寺房、民房拆遷任務後的樣貌,不久還將啟動第二次拆遷,將該項目建設用地擴大為8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忙於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而到青奧會時,這裡還要作為宗教服務接待點,全區廣大穆斯林群眾也正在期待青奧會之前把南門清真寺修復,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小知識
南京淨覺寺
牌坊雕刻龍是特例
提到清真寺,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圓頂穹窿式的建築,但南門清真寺卻是典型的中國古建築風格,雕欄飛簷,青磚灰瓦。胡世惠介紹說,這是因為伊斯蘭教在傳入中國後漸漸和本土風俗融合的緣故。
伊斯蘭教發源於中東地區,通過絲綢之路漸漸傳入中國,它傳到中國的第一站是新疆的喀什,這裡的清真寺風格就是阿拉伯式的,大穹窿頂式。而後漸漸向內地傳播過程中,可能因修筑西式風格的工匠無法到達,於是就出現中式的建築。胡世惠說:「伊斯蘭教是提倡『寬容』的宗教,在其傳播過程中就與當地文化相融合,所以出現中式風格的建築並不奇怪。」
在南京,還有一所有名的清真寺,就是淨覺寺,是皇帝賞賜鄭和下西洋修建的。這所清真寺也是中式建築,而且裝飾牌坊上還雕刻了一條龍,這在清真寺中比較少見,因為伊斯蘭教是不拜物的,所以建築裝飾中一般不用動物造型,而因為這是皇帝的特賜,所以才雕刻了一條龍。這也體現了伊斯蘭教與社會相適應的本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