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外觀專利權紛爭再起
業內呼籲提高意識最重要
近日,在剛剛結束的深圳家具展上,榮麟世佳認為柏森部分家具侵權的新聞再次引起人們對於家具專利權的關注。回想去年9月,上海家具展依諾維紳與麥斯得爾在展位上發生衝突並最終鬧上法庭;10月,雙葉家具起訴賴氏家具侵權索賠2512萬元創史上最高索賠金額等事件,家具專利權之爭儼然成為2012年家居年度熱詞。那麼,為何家具專利權紛爭近兩年來逐步增多?而雙方互指對方抄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家具外觀設計專利權維護起來有多難?
□糾紛回放
在過去的一年中,在家具展會上品牌「踢館」的事件時有發生,更在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而去年也誕生了家具發展史上迄今最高索賠金額的外觀專利侵權訴訟,更有「羅生門」事件,雙方互指「抄襲」,令事實真假莫辨。
■事件
組委會判定柏森未抄襲榮麟世佳
2013年3月19日,深圳家具展舉辦第一天,榮麟世佳代表律師向展會組委會遞交律師函,稱深圳市耀華宜家家具有限公司參展的柏森「大觀」系列家具的部分產品涉嫌侵犯戚麟的外觀設計專利權,要求組辦方將涉嫌侵權的產品立即清理出展會現場。
柏森家具董事執行總裁陳安南表示,柏森產品外觀設計有專門公司負責,並且也都申請了專利。20日,展會組委會判定柏森家具「大觀」系列不存在侵犯榮麟世佳「京瓷」系列外觀設計專利權。21日,柏森家具就此事發表聲明,稱柏森「大觀」系列所有產品均自行或委託專業機構研發,未侵犯任何單位或個人的智慧財產權。聲明還稱,事件發生過程中,一些別有用心的單位和個人擅自通過微博、微信、網站等電子渠道散播「柏森家具產品侵犯榮麟世佳專利權」等不實言論,強調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並要求相關媒體和個人刪除不實報導和信息,以消除影響。另外,柏森表示歡迎社會各界包括競爭對手對柏森家具進行監督。
最新進展:3月26日,北京榮麟世佳家具公司總裁戚麟向本刊記者表示,是否侵權本就需要法院來認定,榮麟世佳的計劃本來就是「讓此事進入法律程序」。柏森家具品牌運營總監張運金則介紹:「柏森關於此事的態度在聲明中已經表達得很清楚。我們也很重視保護智慧財產權。據不完全統計,柏森擁有的各種專利達到500多項,僅大觀系列產品就有109項。關於產品本身的原創性和專利問題,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相信行業專家和專業人士的觀點比較權威。柏森不希望被人利用炒作,一個產品是否侵權,不是通過炒作或者自己來判斷,應由行業專業機構或司法機構的程序來處理,這才是規範成熟的心態,也更利於行業進步。」
■事件
雙葉訴賴氏家具索賠2512萬
2012年10月,因認為賴氏家具仿冒自家早已申請專利的3款家具,七臺河市雙葉家具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雙葉家具」)起訴濟南澳克家具有限公司(下稱「賴氏家具」),索賠2512萬元,索賠額度之高業內少見。雙葉家具訴賴氏家具生產銷售的「床頭」、「四門衣櫃」、「玄關臺」家具產品與涉案專利在功能、用途、銷售等方面均存在相同。雙葉家具認為,賴氏家具未經許可,生產銷售了雙葉公司的大量專利產品,且時間較長,故起訴要求其停止生產、銷售侵犯雙葉公司專利權的產品;賠償經濟損失、合理費用支出共計2512萬元。賴氏家具方面則已應訴。
最新進展:據了解,春節前專利局和法院已就雙葉家具保存的證據完成了認定工作。雙葉家具也曾與賴氏進行過交涉,預計年內會有一審結果。
■事件
依諾維紳麥斯得爾互指侵權
2012年9月11日,北京依諾維紳家具有限公司總裁楊建偉和三位外籍高管來到麥斯得爾的展位,指認麥斯得爾的幾款沙發涉嫌抄襲依諾維紳賽佳、斯利、酷比特、哈雲、普士等型號產品。但在現場,麥斯得爾總經理劉明松拿出了其產品專利證書,否認了「抄襲」一說。隨後,麥斯得爾在官方微博發聲明稱,依諾維紳公司眾人在總裁楊建偉率領下,來到麥斯得爾設於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的展位蓄意滋事,擾亂公司正常展會工作,導致該司在名譽和經濟上遭受無法估量的重大損失。12月份,麥斯得爾狀告依諾維紳名譽損害,導致其在上海家具展無法正常做生意,要求依諾維紳賠償4400元並道歉。
最新進展:3月26日,記者致電並簡訊向依諾維紳總裁楊建偉,向其表明想了解此事的最新進展,並詢問其對於家具外觀專利權紛爭的看法,其未予回復。
□紛爭探因
在中國家具發展20多年的歷史中,為何最近幾年家具外觀專利權糾紛越來越多呢?業內人士認為,外觀抄襲現象一直比較普遍,只是企業逐漸強大,而且維權意識也大大增強。更有主動打專利權官司的企業表示:這種抄襲的風氣對行業的破壞性影響更大。
家具外觀抄襲依然普遍
中國家具協會理事長朱長嶺表示外觀抄襲並非這兩年的事情,他認為「在中國家具發展的20多年中,抄襲一直都是個困擾」。「家具很少有技術專利,大多是外觀專利,而且外觀模仿起來不難,所以設計得好的樣子,經常被抄襲。」他還認為,抄襲存在的另一個客觀原因是,當廠家設計出好的款式產品時,往往需求很大而產量不足,其他的廠家就會模仿推出同樣的產品來。不過這些年來,抄襲現象也有了變化:「以前品牌企業也抄襲,現在大家的意識提高了,品牌企業有自己的原創設計,更多的是小企業抄襲大品牌。」另外,在朱長嶺看來,「大家也能意識到抄別人是不對的。」
雙葉家具常務總裁高非也認為,「很多家具行業的發展就是從借鑑國外和國內的設計而來,這種現象在七八年前依然很普遍。」北京榮麟世佳家具公司總裁戚麟則認為「抄襲現象越來越嚴重」,「一些不知名的活在生存線上的小企業抄也就算了,我們不能容忍的是有自主研發能力的成熟品牌的抄襲」。
抄襲致原創品牌受損
既然抄襲現象由來已久,為何最近兩年衝突頻發呢?業內人士認為,這與品牌的發展壯大、競爭加劇有關。「以前競爭不那麼激烈,大家各幹各的,即便有抄襲,沒有太直接影響,基本相安無事。」高非認為,隨著堅持原創和自我研發的企業品牌意識增強,市場份額逐步擴大,不可避免地就與侵權的企業發生正面接觸,「就會受到很直接的傷害」。
他解釋,當品牌市場佔有率擴大,在主流家具賣場都分布了產品時,就會發生與抄襲品牌共處一屋的情景。朱長嶺表示,「抄襲產品價格低,影響銷售的情況確實存在。」但高非認為這僅是傷害的一小部分。「有的不僅抄襲外觀,還會抄襲工藝,時間一長,會與原創越來越接近,這個時候會反咬原創品牌一口。」他稱,在國內,對於家具專利權的關注並不多,消費者只能通過店面來了解產品是否是原創的信息,而抄襲者的「口頭宣傳」對「品牌的傷害是最致命的」。「這對整個行業的誠信和發展都是一種莫大的破壞性影響。」高非說。戚麟也認為,對一些具備研發能力的品牌企業的抄襲不能姑息,「這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
意識提高企業挺身維權
業內人士認為,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法律來維護自身權益的根本原因在於企業的壯大和自身意識的增強。「當堅持原創設計的企業強大以後,就會逐步追求市場地位和話語權,也紛紛開始主張自己的智慧財產權權利。」高非認為。北京市家具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於秀蘇也認為,原創企業的逐步變大變強是家具專利權維權案例增多的重要因素。
戚麟分析,除此之外,近些年家具智慧財產權的訴訟標的越來越大且有不少勝訴的案例,鼓舞了不少家具企業,也使得他們紛紛挺身維權。
□難點解析
在家具外觀專利權侵權案例中,最讓人匪夷所思的莫過於雙方企業都拿著各自產品的專利互指「侵權」,甚至互相告上法庭,上演「羅生門」事件。而家具侵權案例也往往會與「炒作」、「惡意中傷」等詞語連在一起。也有不少人稱更多被抄襲企業忍氣吞聲的原因就在於家具外觀專利官司難打。到底難在哪?業內人士認為,除去一些客觀因素外,維權意識和知識尤為重要。
外觀侵權認定有難度
朱長嶺和於秀蘇都認為第一困難的就是外觀專利很難界定,「在原設計上稍微做點改動就很難再說是你的了。」據有過維權成功經驗的戚麟介紹,事實確實如此。「在侵權認定中,有一個標準是『外觀完全一致或相似』。」完全一致非常好判斷,但何為相似?「相似的判斷就在於是否會造成一般消費者混淆,屬於主觀認定,法官可以自由裁量,或者讓一定數目的消費者來判斷是否相似。」如此,就會存在變數。
記者了解到,「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範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準。專利產品的外觀設計與被控侵權產品的大小、材質、內部結構及性能,不是判定兩者是否相同或者相近似的依據。」「現在的企業原封不動照抄的少,判斷起來自然就會有一定難度。」於秀蘇說。
專利案成本不低
此外,「專利案的成本高。」戚麟介紹,一般來說,一個專利一個案子,如果被抄襲了30個專利權產品,那意味著30件官司。「每個案子都要收立案費、證據保存費、律師費等。」時間成本也是不少企業無法承受的。「一般一個專利侵權案需要一年半載,而且光設計專利是有效還是無效,就需要大約7個來回。」而由於侵權企業大多在外地,這其中耗費的人力成本也不低。
朱長嶺也分析,「企業也擔心打假的同時把自己的產品銷售額搞下降了,所以也不敢維權。」綜合種種,於秀蘇表示:「即便官司打贏了,也賠不起這個時間,導致很多有原創水平的企業,一方面維權,一方面把精力放在創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