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去日本旅遊,肯定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你滿心期待地走進一家日本料理店,想要以此來填補自己空虛的肚子,當你翻閱菜單的時候,看到菜單裡有好多的漢字,於是就很順利地點完了餐。但是當料理送上了餐桌,我們會發現我們點的東西和我們想要的東西有些差異:
明明我們點的是「餛飩」,卻給我們送來了烏龍麵;明明點的「燒蕎麥」,結果蕎麥麵的影子也看不到;點的「饅頭」也不是饅頭,而是一種包有甜紅豆餡的薄皮甜點,「中華饅」裡面還有肉餡,就是和我們吃的包子一模一樣。想要吃的一個沒吃到,還要吃著這些並不知道是什麼的食物,內心難免有些心累。
其實,今天的日本依然沿用了很多的漢字,但是漢字因為和日本文化交融之後,背後所延伸出來的意思早已經和我們現在的漢字有了差異,因此為了能讓自己能夠吃上期待的料理,我們需要對日式料理的漢字進行學習,才能有效避免踩坑。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麵食的一些日文說法。
1、「饂飩」(うどん),中文解釋是「烏龍麵」。
「饂飩」這個字源來自於中文的「餛飩」,餛飩在中國明明是包這肉餡,類似於餃子一樣的食物,怎麼傳到日本,肉餡就不見了,還變成了麵條呢?比較盛行的一種說法是日本食客對麵食的要求,因為日本人喜歡樸素的原味,所以將餛飩的肉餡去除,用它的皮做成外觀粗大,口感香脆Q彈的烏龍麵。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因為烏龍的音和「饂飩(うどん)」的日語發音相似,所以就直接沿用了這樣的說法。
2、「燒蕎麥」(やきそば),中文解釋是「炒麵」。
「燒」在日文中指的是「火候或燒烤」的意思。一般來說,「蕎麥麵」是將蕎麥的種子磨成粉後做成的麵條,雖然各地的「蕎麥麵」有些不同,但他們都必須使用蕎麥粉。但是「燒蕎麥」雖然使用「蕎麥」這個漢字,卻不使用「麵」,也不是用蕎麥粉做成的麵條,這個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日本的面類在之前大多指的是「蕎麥」,而且麵條形狀和蕎麥麵一模一樣,因此取名為「燒蕎麥」。
3、「春雨」(はるさめ),中文解釋是「冬粉」。
如果從漢字釋義來說,我們很多人會認為這個食物應該和春雨有一些聯繫,但是我們一步了解,我們會發現這個「春雨」和春雨真的是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這種食物中國人也非常愛吃,那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冬粉」,東粉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最早可追溯到鎌倉時代僧人的素食料理,但這種食物早期一直都是僧人或王公貴族才吃得起的進口食品。一直到了日本的大正時代,冬粉才漸漸的進入到尋常百姓家,與此同時,以往被稱做「唐麵」、「豆麵」、「凍麵」等冬粉稱呼也逐漸被「春雨」所取代,大概是為了形容冬粉透明得像春天的雨絲一般柔嫩輕巧吧。昭和初期,日本開始試著自力更生,自己去生產冬粉,由於日本的綠豆取得不易,所以就改用馬鈴薯薯及番薯做原物料,自給自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唐麵」、「豆麵」等稱呼幾乎在日本被人所遺忘,「春雨」此時正式成為了冬粉日語名。有趣的是,冬粉的原料在中國更多的是用綠豆,而日本主要是用馬鈴薯!
光是面點的漢字,就有這麼多不同的意義和意思存在,我們想想也是非常有趣呢~我相信經過這次的科普,大家之後再到日本想點麵食的時候,一定會更加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