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6家高校和科研機構齊聚草原 共謀科學技術史學科發展

2020-08-27 中國新聞網

圖為「第二屆全國科學技術史學科點聯席會議」開幕式現場。 韓佔文 攝

圖為「第二屆全國科學技術史學科點聯席會議」開幕式現場。 韓佔文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20日電 (記者 張瑋)20日,「第二屆全國科學技術史學科點聯席會議」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行,全國26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相關專家學者齊聚草原,共謀科學技術史學科發展。

本屆會議的主題為「科學技術史教育問題專題研討」。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26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學科負責人進行學科建設經驗分享與交流。

內蒙古師範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師範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黃雅麗在會議開幕式上介紹,該校的科學技術史研究始於1956年,由著名科技史家李迪先生開創。2009年成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院,是國內最早建制化的科學技術史教學與研究機構之一。

「但由於學校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區位劣勢明顯,基礎比較薄弱,人才、資源、平臺與國內兄弟院校相比有較大差距。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呼籲為邊疆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給予更多的政策和資源支持。」黃雅麗如是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任韓啟德表示,如今,我國科學史學科發展存在缺乏梯隊層次完備的人才隊伍、科學史課程沒有加入通識課程體系、授課形式單一、科學基金申請缺少路徑、國際交流亟待加強等幾個共性問題。「聯席會必將在推動各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科技史教學及人才培養水平、促進科技史學科持續健康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據悉,本屆會議會期2天,期間舉行的「圓桌討論會」將圍繞科學技術史學科建設的標準制定、科學技術史本科通識課教育、國際科學史教育狀況、科學技術史的網絡與媒體研究等議題進行深度討論。(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新時代科學技術史學科建設與未來發展
    面對這一問題,我國科學技術史學界發聲,從科學技術史教育事關「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人」的角度作出回應,提出了在我國科學教育中科學技術史的缺席與我國科學技術史學科未能自覺承擔起應有的教育、社會責任緊密相關,比如,「在教授科學通史方面缺乏學術基礎」「重科研、輕教學」等問題我國科學技術史界普遍存在。
  • 第二屆全國科技史學科點聯席會議在內蒙古舉行
    8月20上午,第二屆全國科學技術史學科點聯席會議在呼和浩特市開幕,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全國26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學技術史學科點負責人和專家學者進行學科建設經驗分享與交流。
  • 三大油企十幾所石油高校齊聚中石大,共謀這件大事情!
    三大油企十幾所石油高校齊聚中石大,共謀這件大事情!他表示,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給學校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時刻,召開此次會議共商校企、校校合作,共話產教、科教融合,共敘情誼、共謀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他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教育評價改革對教育科技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推動中國史學史學科繁榮發展
    中國的史學很早就產生了,但研究史學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專門學科即中國史學史的產生卻不到百年時間。中國史學史在20世紀20年代由梁啓超、朱希祖等人初創,經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發展,初步具備了成為一門學科的基本條件,如有自己的學科基本理論和成體系的專著、在高校設有專門課程。「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史學史發展的良好勢頭被打斷。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項排名全國高校第一
    近日,Nature指數公布了最新一期(2019年5月1日到2020年4月30日)機構/大學的學術排名,中科院居榜首,國內緊隨其次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學術領域蟬聯全國高校第一。
  • 最新全球學術排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全國高校第一
    近日,Nature指數公布了最新一期(2019年5月1日到2020年4月30日)機構/大學的學術排名,中科院居榜首,國內緊隨其次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學術領域蟬聯全國高校第一。
  • 齊聚順德共謀發展!2020年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即將舉行
    「2020年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宣傳海報。今年活動主題為「納八方才謀合作,助試驗區創未來」。據活動主辦方介紹,活動將通過建立「校地人才合作基地」,搭建起高校團委和順德團區委在服務包括順德籍學生在內的青年回順德就業創業的新型橋梁和渠道,為順德發展培育儲備高質量人才。
  • ...聚焦「融與通」,第三屆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行
    東西方文明交流交匯貫穿漫漫人類歷史,其中閃耀的精神財富還將為現代人帶來何種的思考和啟迪?10月17日,由南京藝術學院主辦,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編輯部聯合承辦的「2020·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第三屆)」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行。
  • 2019-2020校友會中國一流學科排名-科學技術史學科排名
    2019-2020校友會中國一流學科排名-科學技術史學科排名 高考微信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哪些大學躋身
  • 新中國70年世界史學科的回顧與展望
    首先,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建立了世界史的教學與科研機構,如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設立了世界歷史專業,中國科學院設立了世界歷史研究所,這些教學與研究機構成為世界史學科發展的重要基地。在這裡,集聚了一批致力於世界史研究的學者,培養並形成了我國第一批世界史專業隊伍。與此同時,由於國家規定中小學生都要學習一些世界史的知識,高等師範院校的世界史學科也獲得了教學相長的發展。
  • 17家中國科研機構和大學位居全球百強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晨)記者日前從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獲悉,2019自然指數年度榜單日前正式發布:17家中國機構躋身全球100強,中國科學院位列全球首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居全球第10位和第
  • 2019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
    ——基於14家教育類期刊的發文統計  摘要  基於2019年全國高校在14家教育類期刊的發文統計分析,國內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發文呈現不平衡,公辦本科高校尤其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重點高校在發文總貢獻率、活躍作者佔比上都佔據絕對優勢,而普通高職院校、民辦高校的貢獻率明顯偏低。
  • 千餘位流體力學專家齊聚深圳 推動流體力學繁榮發展
    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1100餘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開幕式和大會報告於2020年12月4日在南方科技大學會議中心舉行。會議主席陳十一院士主持開幕式。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梁永生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美國工程院院士張東曉教授,基金委數理學部副主任孟慶國研究員,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何國威院士,中國力學學會流體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周濟福研究員分别致辭。
  • 26家金融機構齊聚西湖法院,看看他們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26家金融機構齊聚西湖法院,看看他們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6
  • 骨科大咖齊聚廣州,共謀學科發展創新之道
    2020年12月10日-12日,「中華醫學會第八屆全國髖關節外科學術大會(CHS)」便在美麗的廣州如期舉行,北京力達康科技有限公司攜髖關節產品及X5全膝關節系統亮相大會展區,與眾多骨科醫師探討學科前沿話題,共謀促進人工關節置換理論水平及提高智能技術之道。
  • 君樂寶「益生菌+」戰略一周年:科研轉化鑄就產業發展基石
    日至26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第十二屆乳酸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呼和浩特市成功召開。君樂寶乳業集團副總裁兼研發管理中心總經理朱宏在會上總結了君樂寶與中國食品科技學會聯合發起「益生菌+」戰略一周年來所取得的最新科研及應用成果,表示推動中國益生菌產業健康發展需要企業與科研攜手,聚焦消費者需求,加快本土益生菌研發與成果轉化。
  • ...草原都市】在壯闊的敕勒川草原上,是時候向你的朋友圈重新介紹...
    如今已成為集草原保護、草原修復、草原文化於一體 融合觀光、休閒、生態研學、 體育運動、會議慶典等多種功能的自然生態草原旅遊景區 在蒙草蒙樹公司的基地裡 各種各樣有防風固沙作用的植物排列在樣本冊中 栽種在模擬的沙地中 這是在科學技術的支持和實踐摸索出的經驗結合濃縮的版圖 無數人為了一顆草的順利生長付出了許多的努力 而草也以感恩之心回饋給人類
  • 全國高校「最強大腦」齊聚佛山!賦能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
    全國高校「最強大腦」齊聚佛山!來自業內高校和成果轉化領域的20餘位專家分別作主題演講,介紹有關經驗,為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建言獻策。 佛山市教育局副局長、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主任徐旭雁表示,本次研討會齊聚全省高校科研管理單位和創新機構,旨在共同學習、廣交人才、增進友誼,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行業「朋友圈」。
  • 中國科技史學科需要再建制
    吳國盛:從大面上來講,中國的科技史學科和國際上是一樣的,都是取決於社會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國科技史學科發展的動力。中國近代落後挨打,民族自信心缺乏,如果能夠證明古代我們的祖先很強大,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2020年招聘啟事
    ) 成立於2018年底,是在科學技術日益成為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主宰要素之一的時代背景下,以北京大學原有科學技術史和醫學史學科點為基礎整合資源建成的基本教學單位和科研平臺。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是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點。為本科生開設科學通史、科學文化等通識課程,並提供科學史輔修學位課程,鼓勵理工科與人文社科專業的本科生將科學、工程技術和醫學的歷史研究與其本專業相結合。招收培養碩、博士研究生,專業課程由本校一線科研人員和海內外科學史家共同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