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14家教育類期刊的發文統計
摘要
基於2019年全國高校在14家教育類期刊的發文統計分析,國內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發文呈現不平衡,公辦本科高校尤其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重點高校在發文總貢獻率、活躍作者佔比上都佔據絕對優勢,而普通高職院校、民辦高校的貢獻率明顯偏低。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教育科研機構、其他類型的科研機構與境外高校也在教育科研論文版圖中佔據一席之地,顯示出高等教育科研生態的多樣化和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作者單獨署名和兩人合作署名是論文發表的主要形式;高等教育科研作者隊伍職稱以高級職稱為主,博士研究生的發文佔比超過中級職稱作者。近7成的高等教育科研論文有基金資助,國家級和省部級基金資助論文超過一半。從研究熱點來看,呈現出對「雙一流」建設等國家重大政策的高度關注和傳統研究議題持續跟蹤的特徵,顯示出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範疇趨於穩定並保持著對現實問題的積極回應。
關鍵詞
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作者隊伍;研究主題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並邁入普及化的歷史性跨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仍然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推動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質量與水平是高等教育內涵的重要體現,也將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為進一步了解我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現狀、把握正確的科研方向、推動學術創新,《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於近日完成了2019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的統計分析工作。經優化,2019年統計論文的範圍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複合影響因子不低於0.9的教育類期刊(不含CSSCI擴展版),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國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漢)、《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漢)、《高校教育管理》(鎮江)、《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北京)、《復旦教育論壇》(上海)、《江蘇高教》(南京)、《中國高等教育》(北京)、《高教探索》(廣州)、《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北京)、《大學教育科學》(長沙)、《現代大學教育》(長沙)共計14家教育類期刊(以下簡稱14家期刊)上刊載的高等教育科研論文。
2019年14家期刊共刊載各類稿件2789篇,本研究剔除廣告、短論、博士論文提要、投稿須知、徵訂啟事、學術動態等文獻信息,以及刊載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等教育類綜合期刊中的非高教類文章,獲得高教類科研論文共計2119篇。
一、2019年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發文院校分布情況
(一)高校發文情況
為更好地了解國內高校高等教育科研最新進展,在2119篇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的基礎上,本研究剔除第一作者署名單位為境外高校(包括港澳臺)以及政府機關、教育服務機構、科研院所、軍事院校的論文181篇,獲得第一作者署名單位為中國大陸普通高校(公辦普通高等學校、公辦高職高專院校、民辦高校等)的高等教育科研類論文1938篇,以此為統計範圍進行國內高校發文分布情況分析。
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名單顯示,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國高校共計2956所,其中普通高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成人高校268所。普通本科高校1266所,其中公辦822所,民辦434所,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2所,中外合作辦學8所。高職高專院校1422所,其中公辦1098所,民辦322所,中外合作辦學2所。
2019年,全國高校共有374所在上述14家期刊上發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佔院校總數的12.65%。其中,公辦本科高校315所,佔同類高校總數的38.32%,公辦高職高專院校37所,佔同類高校總數的3.37%,民辦高校(包括獨立學院與民辦高職高專)22所,佔同類院校總數的2.91%。
1. 公辦本科高校發文情況。統計顯示,2019年315所公辦本科高校在14家期刊發表高等教育科研論文1849篇,佔國內高校統計論文總數的95.41%,這一比例與2018年的95.12%基本持平。其中,發文5篇及以上的高校92所,佔公辦本科發文高校的29.21%。這些高校共發文1426篇,佔同類發文高校發文總量的77.12%。(見表1)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公辦本科高校發文分布呈現如下特點。
(1)「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高等教育科研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共10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發文1286篇,佔公辦本科高校全部發文的69.55%,其中,發文5篇以上的機構中「雙一流」建設高校共有65所,佔同類發文高校70.65%,共發文1181篇,佔「雙一流」建設高校全部發文的91.84%,佔公辦本科高校全部發文的63.87%。
(2)我國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產出集中的特徵仍然較為明顯。315所公辦本科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佔全部被統計論文總量的87.26%。其中,發文總量排名前50的公辦本科高校發文1 163篇,佔同類機構發文數的62.90%,比2018年的59.22%有所提升,反映了進一步集中的現象。
(3)區域分布上,東部地區高校發文量、發文高校數、機構平均發文量都明顯高於其他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參與度相對較低。東部地區共有164所公辦本科高校發文,佔本區域同類高校總數的48.81%,共發文1251篇,高校平均發文7.63篇。中部地區有76所公辦本科高校發文,佔本區域同類高校總數的41.76%,共發文312篇,高校平均發文4.11篇。西部地區共有55所公辦本科高校發文,佔本區域同類高校總數的26.07%,發文183篇,高校平均發文3.33篇。東北地區共有22所公辦本科高校發文,佔本區域同類高校總數的23.66%,發文97篇,高校平均發文4.41篇。
2. 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發文情況。2019年37所公辦高職高專院校(2018年49所)在14家期刊上共發表論文59篇,佔國內高校發文總數的3.04%,平均發文1.59篇(2018年1.45篇)。其中,發文2篇及以上的高職院校共10所,(見表2)共發文32篇,佔高職高專院校發文總量的54.24%。
3. 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發文情況。2019年全國共有756所民辦高校,在14家期刊上發文的僅有22所,佔同類高校數的2.91%,其中僅含1所民辦高職院校。22所民辦高校共發文30篇,佔被統計論文的1.55%。其中,寧波財經學院、武昌理工學院各發文3篇,位居發文榜首。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山東協和學院、文華學院、三亞學院各發文2篇。(見表3)其他16所民辦高校各發文1篇。
(二)其他機構發文情況
高等學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軍,其他機構也有貢獻。2019年共有111家其他機構合計發文181篇,平均發文1.63篇,其中,中國工程院發文9篇居榜首,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各發文7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各發文6篇。據統計,發文3篇及以上的其他機構共計14家,合計發文72篇,佔同類機構發文的39.78%。(見表4)另有7家教育科學研究院系統機構發文21篇,3所軍事院校(國防科技大學、陸軍工程大學、空軍預警學院)各發文1篇,境外高校發文共30篇。
二、2019年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作者隊伍情況
為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作者隊伍情況,本研究對全部2119篇文章進行分析,論文作者隊伍情況具有如下特點。
1. 活躍作者具有較強的集聚性。對2019年發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進行整理,活躍作者共78人,佔全部第一作者(1611人)的4.84%。(見表5)活躍作者共發文285篇,人均發文3.65篇,佔總發文的13.45%。活躍作者中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有65位,佔活躍作者總數的83.33%。高等教育科研的活躍參與者呈現出較強的集聚性,表明14家期刊作為高等教育學術研究與交流的重要平臺的集聚效應明顯。
2. 活躍作者署名單位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活躍作者單位屬於東部地區的有56位(不含署名多個單位且不屬於同一區域的),中部地區的有9位,西部地區的有6位,東北地區的有3位,署名兩個單位分別屬於東部和西部地區的1位,東部和境外地區的1位,非高校機構的2位。活躍作者中,署名單位位於東部地區的佔74.36%,顯示出明顯的地域特徵。
3. 單獨署名和兩人合作署名仍是發表論文的兩種主要形式。在統計作者署名情況的2 119篇論文中,以單獨署名的情況最多,共有929篇論文,佔被統計論文的43.84%。有816篇論文屬於兩人合作發表,佔比為38.51%。兩項合計共佔82.35%。4人及以上合著署名的論文數量較少,合計佔比5.57%。(見表6)
4. 作者隊伍中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人員比例較高。在被統計的2119篇論文中,有1688篇論文的作者有職稱說明。(見表7)其中,第一作者具有正高級職稱的論文有658篇,佔被統計論文的31.05%;具有副高級職稱的論文有434篇,佔被統計論文的20.48%。兩項合計共佔51.53%。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合計發文332篇,佔比15.67%。
三、2019年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獲基金資助情況
2019年在14家期刊上發表的2119篇論文中有1446篇論文為各項基金、課題項目的研究成果,佔論文總量的68.24%。以第一基金項目為統計對象,受國家級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452篇,佔論文總量的21.33%;受省部級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655篇,佔論文總量的30.91%,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資助論文合計佔比52.24%。(見表8)
四、2019年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研究熱點情況
2019年在統計範圍內的高等教育科研論文中2109篇有關鍵詞,本研究對關鍵詞信息進行提取、刪選並拆分後提取到8573個關鍵詞,篇均4.06個。詞頻統計發現,獨立出現的關鍵詞一共5141個,只重複一次的關鍵詞4151個。對詞頻15次及以上的高頻詞進行統計,發現高等教育科研和政策熱點的呼應程度不斷增強,高等教育研究的「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在不斷強化,很多新近出現的政策問題、實踐問題已經迅速反映到研究成果和學術期刊中,體現出研究者和教育期刊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極大關注和積極回應。(見表9)
以此為基礎,本研究對重複15次及以上的高頻詞進行二次分析,生產共現詞對172對,其中,106對只共現一次、66對重複2次以上,選取共現次數3次及以上的33對進行網絡關係分析。(見表10)
將共現詞形成共現矩陣,導入Ucinet6.199進行網絡關係分析,排除孤立節點,對高等教育的研究熱點以及相互關聯進行描述,生成網絡關係圖。(見圖1)可以發現,2019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形成了兩個重點領域:一是以「雙一流」建設為中介中心的研究領域,這與國家高等教育領域的重大政策相符合;二是以「高等教育」為中介中心的傳統研究領域。
2018年的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研究熱點分析中,「雙一流」建設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熱點概念,2019年「雙一流」建設更進一步成為中介中心,顯示了研究者對於高等教育國家戰略與政策熱點的持續關注與跟蹤。同時,「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高校教師」「高校」「教育評價」「高等教育質量」「立德樹人」「內涵式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等問題作為高等教育研究的傳統經典議題研究熱度不減,顯示出高等教育學科的研究範疇趨於穩定;「產教融合」「高職院校」等概念也隨著國家對發展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大力推進而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關注,「人工智慧」「創新創業教育」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門概念也一併成為2019年研究的熱點概念,總體上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呈現出熱點議題與傳統議題並重的特點。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支撐,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實踐是高等教育研究生存發展的土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新時代高等教育研究要突出「問題導向」,在問題研究中開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路徑。
當前,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者的積極參與,需要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提供智力支持。高等教育研究要樹立「新思維」、找準「真問題」,要探索「新模式」、做好「真研究」,要開拓「新境界」、推動「真創新」,要做出「新貢獻」、確保「真管用」。高等教育期刊是展示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舞臺,也是研究者開展廣泛深度互動的學術交流場域。各期刊通過各自不同的辦刊定位以及選題視角,薈聚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內的最新成果,發揮好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與學術交流的窗口功能,回應高等教育發展的動態、問題與困境,服務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通過這些期刊搭建的交流平臺,理論、實踐的最新動態可以實現在研究者之間的快速流通,發揮起中國特色新型教育智庫的功用,實現高等教育學術生態的健康與繁榮,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作者
王小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高教研究》主編、編審,北京 100191
王者鶴,《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副研究員,北京 100191
周光禮,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規劃處副處長、教育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
周詳,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李璐,《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編輯,北京 100191
劉植萌,全國高校信息資料研究會研究部副主任,北京 100872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第92-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