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的誤區,不做學術科研的教學其實就是誤人子弟!

2020-12-15 高校網大秀

中國高校的教育水平還和高中一樣

高等教育不做學術科研那就是誤人子弟

最近小編針對全國多所知名高校曝光教授學術造假的事件作出評論,尤其是南京大學80後長江青年學者130篇論文中有100多篇被撤稿的駭人新聞,說明了中國高校教育出現問題,各大機構缺乏嚴謹的學術科研風氣,現在的高校缺乏科研大師而不缺乏專家,大智若愚的科研大師求真,聰明取巧的專家們求利,引發很多網絡的熱議,有網友提出來中國高等教育之所以落後,主要是重學術輕教學,然而小編持有相反的觀點,目前中國高等教育之所以落後是因為輕科研重教學,把高等教育當成中學基礎教育來抓,培養了一幫沒有自我思想聰明的照本宣科的專家,而真正探索誘導學生的大師教授卻鳳毛麟角!

中國應該感謝加州理工培養的錢學森

大學是精英教育,而不是職業教育

中國目前很多的高校其實不應該稱為為大學,更更應該稱為職業技術學院,真正的大學是培養精英的地方,而不是上課沉睡、翹課、吃喝玩樂搞人際關係的地方,加州理工大學本科生規模只有1000多人,但是這裡的教授團隊卻個個都是科研學術精英,加州理工重學術而輕教學,所謂的教學就是誘導學生去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加州理工學院對每個學生的教育支出是19.2萬美元,遠遠超過其他大學。而且,在師資素質、學生的SAT成績、師生比例等方面,加州理工的得分都是名列前茅的。然而更可怕的是淘汰率,加州理工大學的淘汰率高達20%以上,然而這樣的數據換到中國,也許無數混日子的學生和家長會把學校的咒罵到哭!畢竟中國的高校學生們讀大學只是為了找工作的便利而讀,混畢業證是他們的目的!

科研學術不是應試教育

中國高校科研學術還做的遠遠不夠

隨著最近十幾年海歸學者的歸來,帶動了中國高校科研學術的提升,但是隨著帶來的矛盾也顯現出來,教授間的水平差異過大,中國高教大躍進時期,混入教授隊伍的學者太多,造成很多教授不具備教授研究生的實力,但是各大高校卻像通過高壓的任務來讓這些教授發論文完成考核,那些高校的行政人員根本不知道學術的難度,認為每一篇論文都非常好發,於是就被逼無奈的中國教授團們,只能通過各種造假來完成高校的考核任務,用施一公的話來說,所謂的科研論文無用論其實都是逃避考核,中國高校看似明確的科研任務考核,表面是重視科研學術,其實是在扼殺高校的科研學術,如果重視科研學術,那麼就不應該制定不符合實際的學術考核任務,應該首先嚴抓學術造假行為,擠掉那些為發文而發文的垃圾論文的水份,然後在制定合理的考核目標,那麼才能讓中國高校的整體教學科研水平有明顯的提升!

相關焦點

  • 賀祖斌等: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評析——「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盤點」學術沙龍
    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評析——「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盤點」學術沙龍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發生了十件大事: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印發,面向教育現代化進行了中長期規劃,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徵程;深化高校思政課改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雙萬計劃」聚焦於提升高校本科教育質量
  • 鄭強:大學如果不以學術來教學,那它就是高中的延續
    他認為這份《徵求意見稿》的核心是「不唯」,即從根本上扭轉單一的學術評價方式。「過去我們沒有對科學和學術評價進行實時調整,而是完全依賴於一種標準,所以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論文評價本身。」不唯不等於不講學術論文。論文本身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論文評價體系。「大學如果不以學術來教學,那麼它就是高中的延續,是培養不出一流學生的。」
  • 賀祖斌校長主持「高等教育大事年度盤點」學術沙龍 評析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
    由賀祖斌教授主持,高等教育學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參加的「高等教育大事件年度盤點」學術沙龍到2019年已經舉辦了14期,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這種積累多年的討論形式和成果得到學術界高度認可,該學術團隊繼續對「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進行了深度分析,並堅持獨立評析。我們期待每年以這種專業性、針對性的探討,管中窺豹,見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軌跡。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組織了「高水平大學綜合水平評估研究」課題的研究和高等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參考用書編撰工作。獨立或聯合舉辦了一系列專題學術研討會。4月21日至23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召開了高等學校教材採購與服務研討會。 7月11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現代教育報聯合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館舉辦首屆大學生就業高峰論壇。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估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青島理工大學召開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估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現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事業發展部副主任白逸仙,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範唯,教育評估分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教育評估分會副理事長李亞東、史秋衡,青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王亞軍,以及特邀專家出席開幕式。
  • 這50所高校貢獻了中國近60%的高等教育科研論文
    為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質量,繁榮高等教育學科建設,推進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能力,促進教師執教水平提升,《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於近日完成了2018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的統計分析工作。
  • 教學、教研、科研要講學術誠信
    另外現在的教研活動,把從研究教師如何教好,轉變成如何讓學生學好,不管是探究式教學、項目化教學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學會。學法的研究,在很多學校教師參與的教研會上,大家已經想出很多好的建議。最具有創新的學法,就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離開家長老師這兩根拐杖,在老師的教中受益,在自己的學習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學習能力,最後取得好的成績。
  • 高等教育|基層教學組織中國發展史——一條下行線
    教研室在中國的發展史,基本上就是一條不斷下行的曲線。看著讓人有點心痛!下面這條時間線,有助於大家把握這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你如果把叫它基層教學組織極簡發展史,我也沒意見。50年代——54年,定位:教學為核心;55年,規定5類職能(教學+行政+科研+人才培養+教研)60年代——61年,一職三能(教研+科研+行政)進一步強化;70年代——停滯(你懂的);80年代——78年,重新定位:教學組織;86年,職能太多,不堪重負,逐漸迷失;90年代——科研機構盛行,教學組織停滯;2000年代——邊緣化
  • 中國高等教育為何需要學術自由?
    中國的法律保障公民的多項自由,卻並沒有涉及學術自由問題,復旦大學堅守學術自由,並且在《復旦大學章程》中強調:「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其校歌所傳頌的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強調學術的價值在於探究真理,守護文明,正誼明道,不計其功。」為什麼學術自由應當被法律保護?首先,科學規律是難以確定的,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經過科學家個體或團體的努力,獲得學術同行的廣泛認同,才可能逐漸轉化為真理。
  • 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2020學術研討會在東莞舉行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員單位,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2020學術研討會於12月4日在廣東東莞市舉行。,湖南文理學院院長龍獻忠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高書國研究員,中國知網教育本部總監張志輝高級分析師,中知通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TO首席技術官梁亮等,以及與來自省內外的250多位高校領導和規劃、教學、科研部門負責人,教師代表、研究生代表、企業骨幹代表,圍繞「『十四五』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前瞻」深入研討交流。
  • 淺談教學與科研的關係
    在擔負這一使命的過程中,教學側重於言傳,科研側重於身教。教學與科研,也就是言傳與身教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教學和科研如能發揮各自優勢、協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養一流人才、成就卓越教師。教學與科研對高校而言,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是一對需要平衡的辯證關係。自兩百多年前威廉·馮·洪堡創立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時明確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後,這一原則已成為現代大學的基本標誌。
  • 爭議「非升即走」:要科研,不要教學?
    廈門大學副教授丁煜曾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非升即走」為核心的高校教師退出機制難以得到有效執行,解聘合同到期後沒升的教師困難重重,試點高校普遍存在走不動的問題。「在之前,真正實行『非升即走』的學校其實不多,很多學校嘴上說要改革,但最後絕大多數人都留下了,真正攤牌趕人的很少。」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別敦榮觀察發現,武大近期的舉動算是比較堅決的。
  • 科學網—大學教授,為什麼一定要做科研
    按照其原初及其後來發展的定義來看,「教授」這一職位的職責包括教學(為本科生、研究生等開設課程)、從事學術研究、承擔行政管理工作。他們應該是國內或國際的知名學者。 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是現代大學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賦予教師的責任與任務。對於這三者的關係,無數學者都做過眾多論述。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科研是否應該成為大學教師的責任之一,在中國高校不時引起爭議。
  • 2019中國高等教育十大關鍵詞
    廣西師範大學校長賀祖斌主持的「高等教育大事件年度盤點」學術沙龍,至今已舉辦14期。今天,我們邀請兩個團隊的負責人,對「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關鍵詞」進行深度分析和點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賀祖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新形勢下,對於執法檢查中發現的高等教育法存在一些實施不到位、落實不徹底的問題,我們應抓住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完善高等教育法治化建設,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2019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統計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現狀、把握正確的科研方向、推動學術創新,《中國高教研究》編輯部於近日完成了2019年全國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論文的統計分析工作。經優化,2019年統計論文的範圍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複合影響因子不低於0.9的教育類期刊(不含CSSCI擴展版),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國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漢)、《清華大學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漢)、《高校教育管理》(鎮江)、《北京大學教育評論》(北京)、《復旦教育論壇》(上海)、《江蘇高教》(南京)、《
  • 資訊|到底什麼性格的人適合做科研?
    科研要求的不僅僅是「智商」,還需要「心智」。做科研,最需要的是一個健全、成熟、強壯的心智。
  • 施一公:中國的高等教育普及是一個世界級奇蹟
    編者:在2018年5月26日杭州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中國科協副主席、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開幕式上圍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民辦教育發展做主旨報告。以下是報告實錄,原文有刪減。我以我過去十年在清華的工作做例子,來告訴大家在我眼中中國的高等教育如何在發生歷史性的變革。其實我從事的是生命科學,從我上學開始,過去40多年來沒有離開過學校,而過去10年在清華的經歷刻骨銘心,生命學科也叫生命科學,是一個非常博大精深的學科,這裡面包括大家熟知的傳統生物學,像植物、動物、海洋、生態、環境等等。
  • 「做科研,首先你得不害怕」丨ViaX哈佛中國教育論壇全紀實
    在此次論壇中,ViaX結識了不少對中國教育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和學者,在吸收了大量關於國際高等教育、多元教育等相關教育主題前沿思維的同時,也與在座400餘位學生、學者、教育實踐者們一起,展望了教育裡的更大的世界。
  •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日韓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洪大用出席會議開幕式並致辭。日本東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主任教授小林雅之,日本文部省高等教育政策顧問、同志社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田禮子,日本龍谷大學文學研究生院教授林美輝,韓國高麗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系教授卞基溶,韓國延世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炳植,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秦惠民、教育學院教授周光禮、教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田宏傑、教育學院副教授胡莉芳、心理學系教授胡平、教育學院院務助理周詳等嘉賓、學者參加研討會。
  • 邱勇:研究生培養的質量上不去,就不可能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中國教育在線也就研究生培養等相關話題採訪到了邱勇校長。一方面,要建設優秀的導師隊伍,導師的學術水平、學術品位、學術修養影響著學生的發展高度,學術造詣高、潛心教書育人的導師,才有可能真正引導學生做有學術意義和學術價值的研究。另一方面,要結合世界發展的趨勢和學科發展的前沿,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並在研究過程中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