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為何需要學術自由?

2021-02-19 中華好學者

 

幾乎所有國家的憲法都保護言論自由,但是只有部分國家的憲法保護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即便是在崇尚自由的美國,也是到20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誹謗、迫害共產黨和民主進步人士的時候,學術自由才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憲法意義的概念。加州大學訴巴基案(Regents ofUniversity of Calofornia v. Bakkke)的司法判決書指出:「學術自由雖不是一個特別被明文規定的憲法權利,但早已被視為是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的一種特別關切,這一自由即大學在學術事務上,擁有自己判斷的自由」。中國的法律保障公民的多項自由,卻並沒有涉及學術自由問題,復旦大學堅守學術自由,並且在《復旦大學章程》中強調:「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其校歌所傳頌的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強調學術的價值在於探究真理,守護文明,正誼明道,不計其功。」

為什麼學術自由應當被法律保護?首先,科學規律是難以確定的,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經過科學家個體或團體的努力,獲得學術同行的廣泛認同,才可能逐漸轉化為真理。因此,當科學中出現爭議的時候,只有通過學術的途徑證明各自的學術主張,行政、司法都不應該做出幹預和裁決。託馬斯·科恩曾經指出,「在事關科學的問題上,不能數人頭和訴諸大眾。」組成大學的基本單元(Unit)是學科。這樣一個單元被稱作「學科」,意味著他在學校內部由一個小「同行」專家團體(Community)構成,而在地區、國家乃至全球範圍內還存在一個擴大的「同行」專家團體,他們的「權威性來自被廣泛接受的方法和真理,而非任何一個人或學派的創作。」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AAUP)在《1915年關於學術自由原則和學術終身制的宣言》,以及《1940年關於學術自由和終身制原則的聲明中》把學術自由定義為研究和發表的權利、講授和教學的權利和發表校外言論的權利。

學術自由原則有助於造就真正的「思想市場」。羅伯特·波斯特(Robert Post)認為,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儘管高度相關,但是並不相同。「言論自由服務於民主正當(Democratic legitimation)」,而「學術自由服務於民主勝任(Democratic competence)」。民主正當要求政治權力平等、寬容地對待所有的言論;而民主勝任則要求言論必須服從於擁有區分好壞能力的學術權威。學術自由保護的是符合專業規範的學術言論,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知識的增長。博克認為,「學術自由就是允許具有非同尋常創造性的人享有非同尋常創造性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學者可以在公共傳播渠道任意轉播自己的觀點,學術自由也不可以被濫用。當研究結論還沒有被學術同行廣泛認可為該學科的真理時,這些觀點只能出現在學術期刊、學術著作、課堂教學和學術研討會上,不可以出現在大眾性的傳播途徑當中,因為未經嚴格證明的專家觀點可能會誤導公眾。科斯認為,「如今的中國經濟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即缺乏思想市場,這是中國經濟諸多弊端和險象叢生的根源。」大學的教室尤其應當成為一個「思想市場」,未來社會的中堅分子,只有經過觀點的激烈碰撞和思維的嚴格訓練,自主地探究發現和驗證真理,才可能擁有真正的智慧。教授應當感到他擁有為青年提供顧問(Counseling)的職責,並享有他們的信任。只有脫離了單向知識灌輸的高等教育,才能造就真正的「思想市場」,而這首先有賴于堅守學術自由的基本準則。

學術自由的根本目的是面向大眾的理智訓練。麥迪遜曾經說過,「一個人民的政府如果缺乏公共信息,或沒有獲得這些信息的手段,那它不過是一出鬧劇或悲劇的序幕。」大眾獲得公共信息需要政府廣泛推動政務信息公開和推進公共數據開放。但同時也需要數量眾多,彼此可以相互監督的專家學者,能夠對公共信息和公共數據進行中立性的闡釋和解讀。終身教職(Tenure track)制度從來都不是作為高級職務聘任的標準而存在的,它的根本使命是保護學術自由。培根說過,「知識就是權力」(Power,常被翻譯做「力量」)。我們應當擁有韋伯那樣的信念:「只要人們想知道,他任何時候都能夠知道;從原則上說,再也沒有什麼神秘莫測、無法計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也正因此,作為專家團體的大學獨立性和作為民主制度設計的學術自由才顯得至關重要。正如波斯特所認為的,學術自由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學者個人或團體的安全,而是面向公眾的理智訓練。它是幫助大眾實現有效政治參與的有效公器。科斯認為,「在一個開放的社會,錯誤的思想很少能侵蝕社會的根基,威脅社會穩定」。看一個國家大學數量和質量,幾乎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整體素質,甚至就可以預測這個國家在未來的發展前途。

學術同行評議應該成為制約教授學術權力的主要機制。當然,儘管教授團體擁有自己的職業操守,但是仍然有人會因為私利而刻意發表誤導公眾的言論。立法者負有制定規範的義務,行政權負有執行保護性法律的義務。這個時候是否應當引入政府對學術觀點的管制呢?教授的言論必須接受評判和審查,但是這個評判和審查的主體不應該是政府,而是同行群體和專業權威。所有的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都應當建立起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並且向公眾公開評審結果,接受社會的監督。沒有經過科學方法和嚴密推理的學術成果不應出現在學術期刊上。而經過科學方法和嚴密推理的異端觀點,一經發表就將經受學術同行們的推敲和檢驗,最終能否被學術界所廣泛接受,並上升到真理的範疇,應當由學術團體的自發秩序所決定。學者在公共傳媒上所發表意見,如果發表的是本學科的專業觀點,應當看其觀點是否符合他已有成果所得出的結論,或舉證、推理是否足夠嚴密,否則不予接受。如果發表的是非本學科的觀點則應當視同普通公民的政治、社會參與,納入傳媒管制統一管理。

高等教育的行政和立法應當以保護學術自由作為基點。大學(盈利性的「學店」並不包含其中)是一個公共機構。高等教育領域的行政管制應當主要面向推動它的信息披露。廣泛、深度的信息披露將會撬動大學表現的急速改觀。政府公共投資需要走向整體撥款,為此而進行的績效評估則應當交給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審計、評估機構)來完成。那麼立法應當關注什麼?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憲法》解釋應當做出更加詳盡的制度性解釋。不僅要規定有什麼自由,更要規定哪些規範但卻便利的程序可以保障這些自由。在大學裡,尤其要保護學者在教室、研討室、學術會議室、學術期刊、著作等場域發表學術觀點的自由,這樣才可能造就一個真正繁榮的思想市場。而且,學術自由也能在中國文化中找到它的基因,中國儒家強調「無所不思、無所不言」,究其本義就是學術自由。蔡元培先生辦北大強調的「學術自由、兼容並包」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了思想資源。

只有保障學術自由才能繁榮思想,只有思想市場的發展,才能「使中國經濟的發展以知識為動力,更具可持續性」,這樣才能實現科斯的預言:「假以時日,中國將成為商品生產和思想創造的全球中心」。

相關焦點

  • 學術自由的邊界
    在朋友圈裡,也看到多篇聲援大學老師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文章,但大多的聲援也就僅僅只是聲援,對於學術自由的邊界並沒有太深入的探討。在我看來,為一項權利劃定邊界可能是保護這項權利的最佳方式。在當下,如果我們真的要捍衛大學裡的學術自由,可能只有先講清楚學術自由不保護什麼,才能讓學術自由得到更好的保護。
  • 中美交鋒孔子學院:中國侵蝕美國學術自由?
    [摘要]中國影響是否損害美國大學學術自由一直處於爭議之中。今年下半年,加拿大、美國多所大學更是取消了與孔子學院的合作。東方IC 資料旨在教授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孔子學院在美國再次爆發爭議。當地時間12月4日,美國國會第一次舉行聽證討論中國影響是否侵蝕美國學術自由。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駁斥了這一指控,在回答記者問時,華春瑩形容孔子學院是「中國和世界的友好橋梁」,並認為孔子學院所有教學與文化活動全部「公開、透明」。
  • 我經歷的學術自由
    說的是加拿大大學教師協會(CAUT)調查了數十份大學與產業部門合作計劃後聲稱,「在他們努力與企業、捐贈人和政府開展以吸引投資過程中,加拿大大學正陷入這樣的泥潭-不惜以犧牲基本的學術原則為代價」。因此,他們認為,大學與企業籤訂合作協議時,必須保證學術自由(中國科學報,2013年11月28日3版)。由此事想到這篇博文選題,並以親身體會談點我對學術自由的認識。
  • 英國稱遭中國幹涉學術自由,大使劉曉明駁斥:捕風捉影
    11月5日,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警告稱一些國家對英國學術自由的「威脅」,甚至特別強調了來自中國的影響。我駐英國大使劉曉明26日在英媒撰文駁斥,該報告捕風捉影,充滿偏見,誤導公眾。報告稱,與美國、澳大利亞或紐西蘭相比,英國對於中國在大學和科研方面的影響討論得太少。甚至稱,因大量招收中國學生而受益的學校可能在邀請演講嘉賓方面感到壓力。對於這份報告,英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說,大學應該堅持強調學術自由的重要性。不過,英國大學校長組織的機構Universities UK否認了遭受廣泛幹預。
  • 王德志:論我國學術自由的憲法基礎
    科學研究自由在1975年頒布的憲法中被取消,「十年浩劫」結束以後,才又重新寫入1978年修改頒布的憲法,1982年修改憲法時,「科學研究自由」被規定在憲法的第47條。科學研究自由或者學術自由是一項獨立的權利或自由,不需要「從屬於」文化權利,也不需要「依附於」思想或者精神自由。
  •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日韓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洪大用出席會議開幕式並致辭。日本東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主任教授小林雅之,日本文部省高等教育政策顧問、同志社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田禮子,日本龍谷大學文學研究生院教授林美輝,韓國高麗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系教授卞基溶,韓國延世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炳植,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秦惠民、教育學院教授周光禮、教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田宏傑、教育學院副教授胡莉芳、心理學系教授胡平、教育學院院務助理周詳等嘉賓、學者參加研討會。
  • 林毓生:什麼是學術自由?學術何以自由?
    蔡先生講的學術自由基本上是建立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基礎上的。他說各家學說,在沒有被淘汰的情況下,應允許它們各自發展。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並不完全成立的為學術自由辯護的一個理論。學術自由真正理論基礎是這句話:學術自由產生學術秩序,學術秩序產生學術成果,學術成果肯定學術自由。它是一個良性循環。
  • 學術自由及其敵人:審批學術、等級學術
    什麼是學術自由,我們為什麼需要學術自由,學術自由又有哪些敵人?各類工程項目、人才計劃、等級劃分,對學術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 賀祖斌等: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評析——「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盤點」學術沙龍
    賀祖斌,遊晶晶,李響,蒲智勇,陳慶文,黃令,潘傑寧,楊婷婷,李娜,張羽,蘇家玉,陳洋,羅惠君,何俊生,黃春蕾,王家好.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評析——「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盤點」學術沙龍[J].高等教育評論,2020(01).
  • 中國高等教育的誤區,不做學術科研的教學其實就是誤人子弟!
    中國高校的教育水平還和高中一樣 高等教育不做學術科研那就是誤人子弟最近小編針對全國多所知名高校曝光教授學術造假的事件作出評論,尤其是南京大學80後長江青年學者130篇論文中有100多篇被撤稿的駭人新聞,
  • 「呲必中國」算哪門子「學術自由」
    遼寧日報刊發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老師公開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引起輿論高度關注,人們紛紛指責新聞報導中那些高校教師「呲必中國」的不當行為,但也有少數人為其辯護認為這是「學術自由」。這種辯解其實蒼白無力, 「呲必中國」與「學術自由」完全不相干。 高校教師在講臺上的授課,當然不比政府部門的發言人字斟句酌,可以寬鬆自由一些。
  • 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然而不少中國學人並不理解學術自由的含義和價值。第二,關於對他人利益有害的行為,個人則應當負責交代,並且還應當承受或是社會的或是法律的懲罰,假如社會的意見認為需要用這種或那種懲罰來保護它自己的話。」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消極自由。應用到學術上就是消極學術自由。消極學術自由也可以說是守法原則,因為法律界定了社會關係中的個體免受傷害,在憲法法律之內公民是自由的,超越法律則會侵犯他人的自由。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組織了「高水平大學綜合水平評估研究」課題的研究和高等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參考用書編撰工作。獨立或聯合舉辦了一系列專題學術研討會。4月21日至23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召開了高等學校教材採購與服務研討會。 7月11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現代教育報聯合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館舉辦首屆大學生就業高峰論壇。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估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青島理工大學召開
    12月18日-20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估分會和青島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評估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青島理工大學召開。出於疫情防控需要,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同時安排現場直播。
  • 海外網評:美國政客撕下「學術自由」假面
    不斷抹黑中國文化交流機構和中國留學、破壞兩國人文交流的行為,不但暴露了一些美國政客意圖與中國「學術脫鉤」的惡劣動機,也折射出美國的日益焦慮和不自信。美國政客打算對中美人文交流「下狠手」,顯然是與中國「學術脫鉤」戰略的一部分。實際上,這不是美國政府第一次威脅禁止中國學生赴美留學。
  • 柯華慶: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是學術創新的前提,然而不少中國學人並不理解學術自由的含義和價值。學術自由首先是學者在法律容許的範圍內不受他人或組織幹預的自由。一個人從事學術活動時,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研究課題,自由探索學理,得出自己的結論。
  • 賀祖斌校長主持「高等教育大事年度盤點」學術沙龍 評析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
    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評析——「高等教育大事年度盤點」學術沙龍主持:賀祖斌研究生:遊晶晶 李響 蒲智勇 陳慶文 黃令 潘傑寧 楊婷婷 李娜 張羽 蘇家玉 陳洋 羅惠君 何俊生 黃春蕾 王家好 由賀祖斌教授主持,高等教育學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參加的「高等教育大事件年度盤點」學術沙龍到2019年已經舉辦了14期,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這種積累多年的討論形式和成果得到學術界高度認可,該學術團隊繼續對「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十大事件」進行了深度分析,並堅持獨立評析。我們期待每年以這種專業性、針對性的探討,管中窺豹,見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軌跡。
  • 華裔數學家丘成桐痛陳當代中國高等教育七大弊端
    在題為「論高等教育」的演講中,丘成桐不僅回顧了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更痛陳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存在年輕人才缺乏、經費不足、人文教育匱乏、開放性不夠、評審制度不健全、研究與教學脫節、行政管理官本位等七大弊端。 大學不應該服務於利益集團 丘成桐旗幟鮮明地反對大學為了獲取經費支持而服務於利益集團。
  • 英校長:「學術帝國」正在中國崛起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刊文稱,中國正崛起的學術帝國應引發西方注意。在即將舉行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峰會上,筆者將談及高等教育界「國際」部分的未來走向,且必從中國談起。  若你認為高等教育亦屬奢侈品範疇,就能領會中國家庭為何購買高等教育界的精美產品:英國學歷。坦白說,這種需求已成為英國許多高校維持收支平衡的救星。
  • 學術自由:誰的自由?如何自由?為什麼自由?
    這種觀點往往把學術自由視作某一類特殊主體——「學者或學術機構」——的言論自由。在這種觀點看來,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間是一種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學術自由是言論自由下屬的一個分支,而言論自由的基本邏輯和原則同樣可以適用於學術自由。美國耶魯法學院院長羅伯特·波斯特但波斯特認為最大的謬誤莫過於把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