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自由的邊界

2021-02-19 無為客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發文聲援方方並被方方點讚,一些大學教授在網絡上被系統翻查過往不當言論,有的還正受校方調查,面臨被處分的風險。在朋友圈裡,也看到多篇聲援大學老師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文章,但大多的聲援也就僅僅只是聲援,對於學術自由的邊界並沒有太深入的探討。

在我看來,為一項權利劃定邊界可能是保護這項權利的最佳方式。在當下,如果我們真的要捍衛大學裡的學術自由,可能只有先講清楚學術自由不保護什麼,才能讓學術自由得到更好的保護。

我很想分享馬克斯韋伯在《學術與政治》一書裡的一段話,對於在課堂上講政治敏感話題,他是這樣說的:

「有人說,並且我也同意,在課堂裡沒有政治的位置。就學生而言,政治在這裡沒有立足之地。舉例來說,如果在我過去的同事、柏林的迪特裡希 舍費爾的課堂上,和平主義的學生圍著講臺大聲叫囂,同反和平主義的學生針對福斯特教授的所做所為毫無二致,那麼儘管這後一位教授的觀點在許多方面與我毫無相同之處,我對這種事情依然會同樣感到痛惜。但是,就教師而言,黨派政治同樣不屬於課堂,如果教師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對待政治,那它就更不屬於課堂。因為對實際政治問題所持的意見,同對政治結構和黨派地位的科學分析完全是兩碼事。如果是在公眾集會上講論民主,他無須隱瞞自己的態度;在這種場合,立場鮮明大致是一個人難以推卸的責任。這裡所用的詞語,不是科學分析的工具,而是將其他人的政治態度爭取過來的手段。它們不是為深思熟慮疏鬆土壤的鏵犁,而是對付敵手的利劍,是戰鬥的工具。與此相反,如果在講座上或課堂上,以這種方式使用詞句,那未免荒唐透頂。例如,如果要在課堂裡討論民主,就應當考慮民主的不同形態,分析它們的運行方式,以及為每一種形態的生活條件確定具體的結果。然後還要將它們同那些非民主的政治制度加以比較,並努力使聽講人能夠找到依據他個人的最高理想確定自己立場的出發點。但是,真正的教師會保持警惕,不在講臺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將任何一種態度強加於學生。當然,「讓事實為自己說話」是一種最不光明正大的手法。那麼,我們為何應當這樣做呢?我首先得聲明,一些頗受尊重的同仁認為,這樣的自我約束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即使有可能做到,也不過是出於一時的怪念頭才避免表態。這樣,人們便無法以科學的方法向任何人證明,他作為學術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是什麼。他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知識上的誠實,認識到,確定事實、確定邏輯和數學關係或文化價值的內在結構是一回事,而對於文化價值問題、對於在文化共同體和政治社團中應當如何行動這些文化價值的個別內容問題做出回答,則是另一回事。他必須明白,這是兩個完全異質的問題。他是否還應當問一下,為何不能在課堂上兼談兩者呢?我的回答是,講臺不是先知和煽動家應呆的地方。對先知和煽動家應當這樣說:「到街上去向公眾演說吧」,也就是說,到能批評的地方去說話在課堂上,坐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必須沉默,教師必須說話。學生為了自己的前程,必須聽某位教師的課,而在課堂上又沒有人能批評教師,如果他不盡教師的職責,用自己的知識和科研經驗去幫助學生,而是趁機漁利,向他們兜售自己的政治見解,我以為這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

在「教師不應是領袖」一節裡,他繼續說:

「如果聽任所有的學院老師在課堂上扮演領袖的角色,情況將更為嚴重。因為,大多數以領袖自居的人,往往是最不具備這種角色能力的人。最重要的是,不管他們是不是領袖,他們的位置根本沒有為他們提供就此做出自我證明的機會。教授感到他有做年輕人顧問的職責,並享有他們的信任,他可以由此證明自己同年輕人私交不錯。如果他感到,他的職責是介入世界觀和政治意見的鬥爭,他大可以到外面去,到生活的市場上去這樣做,在報章上,集會上,或無論他喜歡的什麼地方。但是,在聽眾可能有不同看法,卻被責令保持沉默的地方,讓他來炫耀自己信仰的勇氣,這未免太容易些了?

我們看關於學術自由的文章,常會看到一個論點,講學自由是學術自由的核心內容,而教學自由又是講學自由的重心所在。但是,講學自由、學術自由、教學自由、科研自由、表達自由等等諸多概念之間,其實有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並且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體系規範不同,立法語言和技術不同,對憲法基本權利的表述不同,有的概念之間又有高度重合。比如在臺灣,講學自由就等同於學術自由,學理上的通說認為包括研究學術的自由、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的自由及講授學術成果的自由。

一個大學教師,在發表言論和見解時,有沒有特殊的權利?何種情況下,他的言論無需負責?何種情況下,和普通公民一樣,要受法律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和約束?

為便於討論,我們可以根據行為的性質不同,將大學教師的自由區分為:研究學術的自由、發表研究成果的自由、課堂教學的自由、學術交流和參加學術活動的自由,以及作為一般公民表達自己見解的言論自由。

研究學術的自由,本質是思想自由,它的最高法律依據是《憲法》第47條規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原則上,研究學術的自由,除了受學術規範和科研倫理的約束外,應不受任何權力幹涉。在西方的啟蒙時代,強調思想自由主要是衝破宗教的束縛,其次才是世俗權力的幹預。我們過去流行一句話,叫做「科研無禁區」,但近幾年我們也逐漸認識到,科研並非無禁區,而是有禁區,這個禁區就是不能違背科研倫理,不能違背法律。像「基因編輯嬰兒試驗」就是人類科研活動的禁區。同樣,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也有禁區,也要受法律和文藝創作活動本身的規範倫理的約束。

發表研究成果的自由,是表達自由的一部分。教師有權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發表或出版公之於眾,但無論是發表於學術期刊,還是出書或網絡發表,在國內亦或國外發表,都和普通公民的言論自由一樣,要受憲法第51條的約束,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課堂教學的自由,是大學教師區別於一般公民以及中小學教師的一項特殊的自由權。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義務教育,針對的是未成年人,重在知識傳授和基礎學科知識技能的培養,教師應嚴格本著教學大綱的要求開展課堂教學。但大學教育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專業能力,也包括通識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是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不僅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遠遠超過基礎教育,對學生批判性閱讀能力、歷史思考能力、科學分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以及美學審美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學教育的課堂教學自由也必須遠遠大於基礎教育,擁有更多的課程設置自由、教材選擇自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自由,以及考試自由。

但是,要說明的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自由來自於大學教師這個職務,教師供職於高校,無論公立或私立,均須受大學章程的約束,受大學或機構的約束。公立學校的教師,還要受特別公法關係的規範。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應具有一般性,畢竟,如前面韋伯所言,講壇不是公共論壇,教師在課堂上是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理念,絕不應是個人政治觀點的表達。因此,這也是課堂教學自由與學術研究自由的不同所在,後者主要彰顯個人見解和觀念,前者尤其是本科教學,則應對個人見解和觀念保持一定的審慎與克制。

學術交流和參加學術活動的自由,實際是形成「同行認可價值體系」的必然要求。「同行認可」是國際上學術界評價的一個基本標準。一個學術科研人員的工作和成就,總是在被同行認可之後,才會被社會上其他的各種體系認可。而一個學者所累積和形成的「同行評價」主要是通過參加學術交流和學術活動而獲得的,包括發表科研成果,也是追求同行認可。《教師法》第7條規定,教師有權「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實際就是對參加學術交流和學術活動自由的保障。

但是,如果回到現實問題,一些大學教授在網絡社交媒體的言論,如在微博或個人博客上的言論,其實與學術自由並無關聯。因為微博這類社交媒體,不具有學術性質,也不是學術論壇,而是公共論壇,學者在微博上的言論,並不屬於學術自由範疇,而是屬於普通公民的言論自由範疇。在公共論壇,學者並不因自己的身份而享有某種特權,一樣要受憲法和法律對公民言論自由的限制和約束。你很難說,歪曲南京大屠殺歷史事實的言論是學術自由,也更不能把辱罵開國領袖的行為認為是在搞學術,這都跟學術八竿子打不著,自然也根本不在學術自由的保護範圍。

近幾年有教師因在課堂上的不當言論而被開除或處分,有的就是把公共課堂當作了宣揚個人政治觀點和理念的地方,把本應在公共論壇發表的個人政治見解在課堂上講授,這實際是對課堂教學自由的濫用。因為這是課堂教學,學生有義務聆聽。正如韋伯所說:如果他感到,他的職責是介入世界觀和政治意見的鬥爭,他大可以到外面去,到生活的市場上去這樣做,在報章上,集會上,或無論他喜歡的什麼地方。但是,在聽眾可能有不同看法,卻被責令保持沉默的地方,讓他來炫耀自己信仰的勇氣,這未免太容易些了?

鄭賢君在《公立高校教師的學術自由:講壇上的自由》一文裡就認為:學術自由必須保持對憲法的忠誠,德國、希臘、西班牙等國憲法明確規定講授自由不得免除憲法忠誠

我國憲法同樣要求教師在行使課堂教學自由的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忠誠義務。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可以批評憲法或對憲法提出完善建議,而是要尊重憲法確立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治秩序。

說到這裡,我想再重提兩則近期的新聞:一個是香港的一名小學常識科教師歪曲史實,在網課上向學生稱鴉片戰爭的起因是「英國為消滅鴉片才發動戰爭」,遭到內地和香港的輿論批判。另一個是4月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進行第二次審議,這意味著這部法律可能很快將會獲得通過。該法的草案就明確規定:散布有損憲法權威、中國共產黨和國家聲譽的言論的;拒不執行或者變相不執行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共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在對外交往中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同時,還規定了:公開發表反對憲法確立的國家指導思想,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反對改革開放的文章、演說、宣言、聲明等的,給予開除處分。

言論自由的邊界

如何看待年輕人的「小粉紅」

如何看待「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閒聊亞里斯多德

說說香港的司法審查

相關焦點

  • 林毓生:什麼是學術自由?學術何以自由?
    言論自由是一個大的範疇,而學術自由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 什麼是學術自由?我這裡用麥可?波蘭尼的話,「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有選擇自己研究問題的權利,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受外界的幹擾與控制,並同時根據自己的意見教授自己的研究所得」。這當然是一個很普通、也很正常的一個定義。那麼,為什麼要有學術自由呢?因為學術自由可以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北大早年也由蔡元培先生提倡學術自由,但其在理論上很粗松。
  • 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學術倫理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學術邊界與底線學術...
    12月11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倫理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學術邊界與底線學術研討會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偉,副校長吳曉球、劉元春,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副部長吳善超出席開幕式,並為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 學術自由:誰的自由?如何自由?為什麼自由?
    這種觀點往往把學術自由視作某一類特殊主體——「學者或學術機構」——的言論自由。在這種觀點看來,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間是一種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學術自由是言論自由下屬的一個分支,而言論自由的基本邏輯和原則同樣可以適用於學術自由。美國耶魯法學院院長羅伯特·波斯特但波斯特認為最大的謬誤莫過於把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混為一談。
  • 左亦魯 學術自由:誰的自由?如何自由?為什麼自由?
    在《民主、專業知識與學術自由:現代國家的第一修正案理論》全書開篇,耶魯法學院現任院長、著名憲法學家羅伯特·波斯特(Robert Post)教授拋出了這一問題。波斯特所針對的對象非常明確——他要挑戰的正是美國理論和實務界長期以來對學術自由的主流理解。這種觀點往往把學術自由視作某一類特殊主體——「學者或學術機構」——的言論自由。
  • 釐清煽動罪行與言論自由的法治邊界——香港國安法熱點透視之六
    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 題:釐清煽動罪行與言論自由的法治邊界——香港國安法熱點透視之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公布後,別有用心者拿所謂「自由」「人權」攻擊法律有關煽動罪行的內容,企圖混淆概念、誤導視聽。
  • 學術自由及其敵人:審批學術、等級學術
    學術自由及其敵人作者:鄭永流(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教授) 學術自由何為  作為一項學術活動的倫理原則,學術自由的形成歷經數百年,中世紀中後期學術逐步走出宗教的陰影,1670年斯賓洛莎提出「探討的自由」(libertas
  • 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然而不少中國學人並不理解學術自由的含義和價值。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消極自由。應用到學術上就是消極學術自由。消極學術自由也可以說是守法原則,因為法律界定了社會關係中的個體免受傷害,在憲法法律之內公民是自由的,超越法律則會侵犯他人的自由。學術是一項特殊性的活動,還需遵循學術共同體共同制定的學術規範,例如,不能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等等。學者也不能以學術自由之名違反學術規範。
  • 我經歷的學術自由
    說的是加拿大大學教師協會(CAUT)調查了數十份大學與產業部門合作計劃後聲稱,「在他們努力與企業、捐贈人和政府開展以吸引投資過程中,加拿大大學正陷入這樣的泥潭-不惜以犧牲基本的學術原則為代價」。因此,他們認為,大學與企業籤訂合作協議時,必須保證學術自由(中國科學報,2013年11月28日3版)。由此事想到這篇博文選題,並以親身體會談點我對學術自由的認識。
  • 《泰晤士報》稱中國影響英國校園學術自由,中使館:堅決反對污衊
    駐英國使館發言人就《泰晤士報》有關學術自由評論文章答記者問記者問:10月17日,《泰晤士報》刊登評論文章,稱中國影響英國校園的學術自由,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對此有何評論?言論自由是有邊界的。聯合國《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闡明,人人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但另一方面又明確規定,行使言論自由權利時亦須承擔義務和責任,包括遵守法律規定、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名譽、保障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等。一些勢力濫用言論自由,妖言惑眾、煽動分裂和動蕩,意在搞亂中國,中國人民決不答應。
  • 科學網—帶自由邊界歐拉方程的幾何分析與先驗估計
    > 帶自由邊界歐拉方程的幾何分析與先驗估計
  • 什麼才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那次主要是講理論,實際含義反而沒有機會講,這次到中心來講希望可以彌補一下這個遺憾。我是非常關心實際問題的,同時也非常關係理論,我覺得我關心的理論與實際問題有密切關係。我常常思考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問題。言論自由是一個大的範疇,而學術自由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我在這裡希望補足一下上次講的比較遺憾的地方,即學術自由的實際含義。但是還是要從理論上跟大家稍微交待一下。
  • 柯華慶: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是學術創新的前提,然而不少中國學人並不理解學術自由的含義和價值。學術自由首先是學者在法律容許的範圍內不受他人或組織幹預的自由。一個人從事學術活動時,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研究課題,自由探索學理,得出自己的結論。
  • 林毓生: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那麼,為什麼要有學術自由呢?因為學術自由可以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北大早年也由蔡元培先生提倡學術自由,但其在理論上很粗松。蔡先生講的學術自由基本上是建立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基礎上的。他說各家學說,在沒有被淘汰的情況下,應允許它們各自發展。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並不完全成立的為學術自由辯護的一個理論。
  • 中印邊界問題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組赴上海師範大學進行學術...
    中印邊界問題檔案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組赴上海師範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和調研 2019年10月30日 10:15 來源:中國世界史研究網 作者:陳蓉供稿 字號 內容摘要:雙方就科研與檔案資料的利用達成共識
  • 中國高等教育為何需要學術自由?
    Bakkke)的司法判決書指出:「學術自由雖不是一個特別被明文規定的憲法權利,但早已被視為是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的一種特別關切,這一自由即大學在學術事務上,擁有自己判斷的自由」。中國的法律保障公民的多項自由,卻並沒有涉及學術自由問題,復旦大學堅守學術自由,並且在《復旦大學章程》中強調:「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其校歌所傳頌的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強調學術的價值在於探究真理,守護文明,正誼明道,不計其功。」為什麼學術自由應當被法律保護?首先,科學規律是難以確定的,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經過科學家個體或團體的努力,獲得學術同行的廣泛認同,才可能逐漸轉化為真理。
  • 德國名校 | 柏林自由大學:追求學術自由的西德學術中心
    【精英大學】源自德國大學卓越計劃,是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國科學基金會發起的,旨在提高促進德國大學科技研究和學術創新的計劃。計劃包括資助特定的傑出大學,資助在特定大學的傑出年輕科研人員的研究,加強大學和項目間的合作,加強德國大學和國際學術機構、國際大學的合作研究。精英大學的稱號並非終身制,而是5至7年重新評選一次。
  • 90後父母推崇的自由教育,坑了多少娃,沒有邊界的自由就是在放縱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自由和管教是並駕齊驅的,所以嘗到過自由甜頭的90後父母,就想將自由教育的理念傳遞給下一代。  當然不僅是家長,教育機構也多在強調給予孩子成長一些自由空間。家長不僅要做到走進孩子心裡,還要做到適時地走出來,不幹涉他們的選擇的權力,更多的是站在一個引導者的位置去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 林毓生:什麼才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我常常思考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問題。言論自由是一個大的範疇,而學術自由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我在這裡希望補足一下上次講的比較遺憾的地方,即學術自由的實際含義。但是還是要從理論上跟大家稍微交待一下。主要講什麼是學術自由、為什麼要提倡學術自由,得到學術自由後有什麼結果。什麼是學術自由?我這裡用麥可?
  • 《有邊界才自由》:防治熊孩子,看這本書就夠了
    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由,也是基於法律規定的範圍之內的,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時候,都沒有絕對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自由。《有邊界才自由》一書中運用大量的案例,梳理了學步期兒童挑戰邊界的來龍去脈,深刻地剖析了其本質,指出了我們管教孩子的常見的誤區。這本書教給我們如何擺脫當孩子挑戰邊界時,父母焦慮不堪的狀態,從而恢復良好的親子關係,培養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 歐哲門窗2019年新品「自由邊界」正式發布
    (德國泰諾風集團大客戶總監Detlef Klinge先生)全新一代新品首發-「自由邊界」隨著9位歐哲領導及特邀嘉賓共同登臺,2019年新品正式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以「自由邊界」為名的窄邊框提升推拉門新品,外形簡約,內芯卓越,創新的結構設計不但帶來更簡約的外觀,帶來更通透的視覺效果,升級到工藝更是打造出高密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