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曾經有一則標題為「加拿大產學合作遭批評」報導。說的是加拿大大學教師協會(CAUT)調查了數十份大學與產業部門合作計劃後聲稱,「在他們努力與企業、捐贈人和政府開展以吸引投資過程中,加拿大大學正陷入這樣的泥潭-不惜以犧牲基本的學術原則為代價」。因此,他們認為,大學與企業籤訂合作協議時,必須保證學術自由(中國科學報,2013年11月28日3版)。由此事想到這篇博文選題,並以親身體會談點我對學術自由的認識。
維基百科對學術自由是這樣介紹:學術自由指學術界進行學術活動的自由。可以具體定義為「具有專業資格的人士在他們勝任的範圍內探索、發現、發表及講授他所見的真理、除了鑑定真理的理性方法的管束之外,不受任何權力約束的自由」。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學術研究不要受到權利幹擾和影響。
然而,在我們國家現在的科技管理體制下,大學與科研院所這些科研主力軍機構中研究人員要真正做到學術自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的經歷中,除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對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一些科研人員的學術自由外,其它類型的科研項目,尤其與企業合作研究項目要享受一點學術自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這是因為,我們企業管理者普遍只關心技術本身,並不關注這些技術與某些學術成果之間聯繫。他們並不理解有價值的學術思想及成果是「取之於企業,用之於企業」,是提升一個企業創造性發展的不竭動力。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在美國矽谷與我國一些高新科技產業園的管理者中多些。我周圍那些主要做應用技術研究的教授與企業打交道過程中,由於他們自身發展及指導研究生需要,還是比較重視學術研究。
但是他們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有的企業要麼以資料保密為由不讓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當然確實屬於保密也無話可說,但是多數屬於藉口。實際上合作企業方負責人是希望發表學術成果,有的還需要這些成果為他們晉升職稱所用。所以,有的企業負責人公開聲稱要當論文第一作者,這種情況實際上屬於權力尋租,因為他們主要屬於出資方負責人而已(而且多數屬於國有企業),對學術成果本身基本沒有實質貢獻。
我早期做過一點企業項目時比較幸運,我碰上幾位年紀較大的老總。或許他自己已經不需要論文晉升職稱。所以他們基本沒有幹涉我發表合作科研項目的學術成果,也沒有要求當論文第一作者。其中有一個企業老總善意地提醒我,你發表這個項目的論文將我放在最後一個作者就行,免得他們單位人說「閒話」。所以我說在與企業的合作研究項目中,我碰到一些德行好的合作夥伴。
學術自由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有時會受到行政的幹擾。例如我參加過我國上世紀廣泛實施的「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這些項目從立項到實施主要是有關部門和他們選定的權威(有的屬於雙肩挑,通吃型領導,他們沒有時間調研和跟蹤國內外同行的科學研究成果)說了算。儘管項目管理過程中也有立項論證和結題評審這些環節,但是這些大多屬於走程序的面子行為。因此,在進行這類科學研究時基本談不上學術自由。
我的科學研究大約開始於30年前。如果粗分起來大致經歷幾個階段:沒有科研經費的文獻調研階段;以參與別人項目為主的被動科研階段;自己當家作主的學術自由研究階段。我自己沒有經歷過研究生階段,所以至少沒有受到導師支持與幹預正反兩方面的經歷,但是我想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過程還是具有共性,可供年輕人參考。
第一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經歷時間不長,大概只有幾年時間。當然作為科學研究的基本需求,文獻調研和追蹤同行科研成果是伴隨你科學研究的整個生涯。我這兒只是指起步階段的文獻調研。那時國內刊物多數處在恢復和創辦中,因此,我選擇閱讀的文獻主要是國外英文為主,儘管英文文獻閱讀起來很吃力,但是咬牙挺了過來(因為我們以前學俄語,英語屬於自學,為此,專門寫過一篇科技文獻閱讀體會博文)。
這期間文獻調研的主要成果是釐清和結合自己實際確立了作為自己以後長遠研究生涯的研究領域與三個研究方向。為此我在1986年發表了6篇綜述論文,它們屬於這個階段調研成果的「副產品」。那時發表論文不但不要版面費,每篇還有幾十元稿費,可供改善家庭生活。這也是學術自由研究階段的前奏。現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一般都經過完整的本科與研究生高等教育學歷過程,他們具有較好科研與外語基礎。然而當他們完全脫離導師,開始獨立科學研究,真正享受學術自由的科學研究還需要一個過程。
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主要屬於被動科研,缺乏學術自由。在這個階段至少沒有自己對科研選題的自主權。但是積極參加別人的科研項目屬於科研經驗積累階段,是一個人科研成熟重要途徑。當時我主要參加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的項目。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我們教研室主任的一個小項目,從立項,到最後完成項目匯報,全是我一人做。因為,這個小項目是這位教研室主任學生負責的課題,我們從他那兒分的一點經費。教研室主任人不錯,他公開說是「甩手掌柜」,況且項目經費也主要由我花。所以儘管甩手我也應該感謝人家。
當然,參加系主任的項目就不一樣了,我只管幹活,錢只能聽從人家安排和施捨,沒有一點自主權。但是無論如何,在參加別人項目中只要心態端正同樣收穫頗豐。在這個階段也有少數自己主持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生產性項目,這些項目的共同特點是應用目標明確,缺乏學術研究。
其實對於企業方也不需要什麼學術成果,能解決實際問題就好,這沒有錯。由於項目選題大都是人家定,多數屬於領導或「權威」們定,自己屬於從人家那兒分一杯羹。所以,自然談不上什麼學術自由,但這個科研經歷很重要。在這個以參與為主的科學研究階段也是考驗一個人的德行。有的人不願意當人家的下手,有的人碰到一些私心較重,德行差的「東家」(或老闆)受不了。我的經驗是當你還不能獨立拿到項目時,就需要忍耐,這也是積累經驗和人脈的好機會。我在參與別人項目時從來不計較給我經費多少。我曾經在一個973項目課題內主持一個自設專題,項目完成後課題負責人抱歉地對我說「這個專題給你的錢太少」。我真誠對他說,你能給我這個機會就已經很不錯了,這不是客氣話。我認為要想日後成為一個「強勢」的獨立科研工作者,你需要注意全面修煉自己的德行。
第三個階段
第三階段是我真正獨立自主申請負責的科研項目,學術自由也只有在這個階段得以真正體現。這個階段的學術自由主要體現在1991-2003年期間我申請獲得批准的四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第五個國家基金項目屬於退休後的今年獲得。這個階段我主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加上別人主動邀請我參加的項目,幾乎涉及到國家基金委主要項目類型: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計劃項目,傑青項目等。即使參加別人項目也是完全屬於我的主流研究方向。
實際上也是項目負責人看中我在這個方向上的科研積累及已經產出的科研成果,認為我還是能在他們的項目中做點貢獻。這些項目選擇基本上都是基於第一階段文獻調研基礎上釐清出的幾個研究方向,加上第二階段的研究積累,這些國家基金項目取得了一些令人滿意成果。這些成果取得除了我及合作夥伴和研究生們勤奮努力外,也得益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充分尊了我們的學術自由。
現在學術機構中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通常經受過較為系統的研究生經歷,這是他們的優勢。但是也有部分人由於受到研究生期間導師研究領域與方向的影響,束縛了他們獨立自由選擇自己的科學研究方向,缺乏自由選擇科學研究方向與項目的動力。
學術自由必須建立在獨立科學研究基礎之上。在追求學術自由過程中切忌「幻想」,「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急功近利」。我們雖然不能漠視自己的利益(例如為了晉升職稱需要,要多出快出成果),也要注意力求多做「水到渠成」科學研究,正確處理成果的數量與質量關係,為國家科技創新做出你們的貢獻,年輕人加油!
此文來自科學網劉慶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