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歷的學術自由

2021-02-19 中國科學報

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曾經有一則標題為「加拿大產學合作遭批評」報導。說的是加拿大大學教師協會(CAUT)調查了數十份大學與產業部門合作計劃後聲稱,「在他們努力與企業、捐贈人和政府開展以吸引投資過程中,加拿大大學正陷入這樣的泥潭-不惜以犧牲基本的學術原則為代價」。因此,他們認為,大學與企業籤訂合作協議時,必須保證學術自由(中國科學報,2013年11月28日3版)。由此事想到這篇博文選題,並以親身體會談點我對學術自由的認識。

維基百科對學術自由是這樣介紹:學術自由指學術界進行學術活動的自由。可以具體定義為「具有專業資格的人士在他們勝任的範圍內探索、發現、發表及講授他所見的真理、除了鑑定真理的理性方法的管束之外,不受任何權力約束的自由」。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學術研究不要受到權利幹擾和影響。

然而,在我們國家現在的科技管理體制下,大學與科研院所這些科研主力軍機構中研究人員要真正做到學術自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的經歷中,除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對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一些科研人員的學術自由外,其它類型的科研項目,尤其與企業合作研究項目要享受一點學術自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這是因為,我們企業管理者普遍只關心技術本身,並不關注這些技術與某些學術成果之間聯繫。他們並不理解有價值的學術思想及成果是「取之於企業,用之於企業」,是提升一個企業創造性發展的不竭動力。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在美國矽谷與我國一些高新科技產業園的管理者中多些。我周圍那些主要做應用技術研究的教授與企業打交道過程中,由於他們自身發展及指導研究生需要,還是比較重視學術研究。

但是他們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有的企業要麼以資料保密為由不讓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當然確實屬於保密也無話可說,但是多數屬於藉口。實際上合作企業方負責人是希望發表學術成果,有的還需要這些成果為他們晉升職稱所用。所以,有的企業負責人公開聲稱要當論文第一作者,這種情況實際上屬於權力尋租,因為他們主要屬於出資方負責人而已(而且多數屬於國有企業),對學術成果本身基本沒有實質貢獻。

我早期做過一點企業項目時比較幸運,我碰上幾位年紀較大的老總。或許他自己已經不需要論文晉升職稱。所以他們基本沒有幹涉我發表合作科研項目的學術成果,也沒有要求當論文第一作者。其中有一個企業老總善意地提醒我,你發表這個項目的論文將我放在最後一個作者就行,免得他們單位人說「閒話」。所以我說在與企業的合作研究項目中,我碰到一些德行好的合作夥伴。

學術自由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有時會受到行政的幹擾。例如我參加過我國上世紀廣泛實施的「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這些項目從立項到實施主要是有關部門和他們選定的權威(有的屬於雙肩挑,通吃型領導,他們沒有時間調研和跟蹤國內外同行的科學研究成果)說了算。儘管項目管理過程中也有立項論證和結題評審這些環節,但是這些大多屬於走程序的面子行為。因此,在進行這類科學研究時基本談不上學術自由。

我的科學研究大約開始於30年前。如果粗分起來大致經歷幾個階段:沒有科研經費的文獻調研階段;以參與別人項目為主的被動科研階段;自己當家作主的學術自由研究階段。我自己沒有經歷過研究生階段,所以至少沒有受到導師支持與幹預正反兩方面的經歷,但是我想科學研究的一些基本過程還是具有共性,可供年輕人參考。

第一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經歷時間不長,大概只有幾年時間。當然作為科學研究的基本需求,文獻調研和追蹤同行科研成果是伴隨你科學研究的整個生涯。我這兒只是指起步階段的文獻調研。那時國內刊物多數處在恢復和創辦中,因此,我選擇閱讀的文獻主要是國外英文為主,儘管英文文獻閱讀起來很吃力,但是咬牙挺了過來(因為我們以前學俄語,英語屬於自學,為此,專門寫過一篇科技文獻閱讀體會博文)。

這期間文獻調研的主要成果是釐清和結合自己實際確立了作為自己以後長遠研究生涯的研究領域與三個研究方向。為此我在1986年發表了6篇綜述論文,它們屬於這個階段調研成果的「副產品」。那時發表論文不但不要版面費,每篇還有幾十元稿費,可供改善家庭生活。這也是學術自由研究階段的前奏。現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一般都經過完整的本科與研究生高等教育學歷過程,他們具有較好科研與外語基礎。然而當他們完全脫離導師,開始獨立科學研究,真正享受學術自由的科學研究還需要一個過程。

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主要屬於被動科研,缺乏學術自由。在這個階段至少沒有自己對科研選題的自主權。但是積極參加別人的科研項目屬於科研經驗積累階段,是一個人科研成熟重要途徑。當時我主要參加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的項目。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我們教研室主任的一個小項目,從立項,到最後完成項目匯報,全是我一人做。因為,這個小項目是這位教研室主任學生負責的課題,我們從他那兒分的一點經費。教研室主任人不錯,他公開說是「甩手掌柜」,況且項目經費也主要由我花。所以儘管甩手我也應該感謝人家。

當然,參加系主任的項目就不一樣了,我只管幹活,錢只能聽從人家安排和施捨,沒有一點自主權。但是無論如何,在參加別人項目中只要心態端正同樣收穫頗豐。在這個階段也有少數自己主持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生產性項目,這些項目的共同特點是應用目標明確,缺乏學術研究。

其實對於企業方也不需要什麼學術成果,能解決實際問題就好,這沒有錯。由於項目選題大都是人家定,多數屬於領導或「權威」們定,自己屬於從人家那兒分一杯羹。所以,自然談不上什麼學術自由,但這個科研經歷很重要。在這個以參與為主的科學研究階段也是考驗一個人的德行。有的人不願意當人家的下手,有的人碰到一些私心較重,德行差的「東家」(或老闆)受不了。我的經驗是當你還不能獨立拿到項目時,就需要忍耐,這也是積累經驗和人脈的好機會。我在參與別人項目時從來不計較給我經費多少。我曾經在一個973項目課題內主持一個自設專題,項目完成後課題負責人抱歉地對我說「這個專題給你的錢太少」。我真誠對他說,你能給我這個機會就已經很不錯了,這不是客氣話。我認為要想日後成為一個「強勢」的獨立科研工作者,你需要注意全面修煉自己的德行。

第三個階段

第三階段是我真正獨立自主申請負責的科研項目,學術自由也只有在這個階段得以真正體現。這個階段的學術自由主要體現在1991-2003年期間我申請獲得批准的四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第五個國家基金項目屬於退休後的今年獲得。這個階段我主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加上別人主動邀請我參加的項目,幾乎涉及到國家基金委主要項目類型: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計劃項目,傑青項目等。即使參加別人項目也是完全屬於我的主流研究方向。

實際上也是項目負責人看中我在這個方向上的科研積累及已經產出的科研成果,認為我還是能在他們的項目中做點貢獻。這些項目選擇基本上都是基於第一階段文獻調研基礎上釐清出的幾個研究方向,加上第二階段的研究積累,這些國家基金項目取得了一些令人滿意成果。這些成果取得除了我及合作夥伴和研究生們勤奮努力外,也得益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充分尊了我們的學術自由。

現在學術機構中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通常經受過較為系統的研究生經歷,這是他們的優勢。但是也有部分人由於受到研究生期間導師研究領域與方向的影響,束縛了他們獨立自由選擇自己的科學研究方向,缺乏自由選擇科學研究方向與項目的動力。

學術自由必須建立在獨立科學研究基礎之上。在追求學術自由過程中切忌「幻想」,「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急功近利」。我們雖然不能漠視自己的利益(例如為了晉升職稱需要,要多出快出成果),也要注意力求多做「水到渠成」科學研究,正確處理成果的數量與質量關係,為國家科技創新做出你們的貢獻,年輕人加油!

此文來自科學網劉慶生博客

相關焦點

  • 林毓生:什麼是學術自由?學術何以自由?
    言論自由是一個大的範疇,而學術自由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 什麼是學術自由?我這裡用麥可?這有點玄,最根本的說白了就是這兩句話:學術自由內含著一個要求,自然要求有規範,有紀律。因為有了自由要研究的話,就要相互協調。如果我研究的這個東西需要那個實驗的結果,而那些結果是假的,那我的奮鬥就會全部落空,因此必須要求紀律。  我再舉一個實例講講傳統是什麼,傳統是定義在權威上的。比如現在大家都是物理學家,都很努力。
  • 學術自由的邊界
    在朋友圈裡,也看到多篇聲援大學老師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文章,但大多的聲援也就僅僅只是聲援,對於學術自由的邊界並沒有太深入的探討。在我看來,為一項權利劃定邊界可能是保護這項權利的最佳方式。在當下,如果我們真的要捍衛大學裡的學術自由,可能只有先講清楚學術自由不保護什麼,才能讓學術自由得到更好的保護。
  • 學術自由:誰的自由?如何自由?為什麼自由?
    這種觀點往往把學術自由視作某一類特殊主體——「學者或學術機構」——的言論自由。在這種觀點看來,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間是一種特殊與一般的關係,學術自由是言論自由下屬的一個分支,而言論自由的基本邏輯和原則同樣可以適用於學術自由。美國耶魯法學院院長羅伯特·波斯特但波斯特認為最大的謬誤莫過於把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混為一談。
  • 左亦魯 學術自由:誰的自由?如何自由?為什麼自由?
    在《民主、專業知識與學術自由:現代國家的第一修正案理論》全書開篇,耶魯法學院現任院長、著名憲法學家羅伯特·波斯特(Robert Post)教授拋出了這一問題。波斯特所針對的對象非常明確——他要挑戰的正是美國理論和實務界長期以來對學術自由的主流理解。這種觀點往往把學術自由視作某一類特殊主體——「學者或學術機構」——的言論自由。
  • 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然而不少中國學人並不理解學術自由的含義和價值。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消極自由。應用到學術上就是消極學術自由。消極學術自由也可以說是守法原則,因為法律界定了社會關係中的個體免受傷害,在憲法法律之內公民是自由的,超越法律則會侵犯他人的自由。學術是一項特殊性的活動,還需遵循學術共同體共同制定的學術規範,例如,不能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等等。學者也不能以學術自由之名違反學術規範。
  • 什麼才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那次主要是講理論,實際含義反而沒有機會講,這次到中心來講希望可以彌補一下這個遺憾。我是非常關心實際問題的,同時也非常關係理論,我覺得我關心的理論與實際問題有密切關係。我常常思考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問題。言論自由是一個大的範疇,而學術自由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我在這裡希望補足一下上次講的比較遺憾的地方,即學術自由的實際含義。但是還是要從理論上跟大家稍微交待一下。
  • 林毓生: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這是我這次在北大的最後一講,題目是學術自由與學術積累,實際上3年半多以前,我在北大也講過一個類似的題目。那次主要是講理論,實際含義反而沒有機會講,這次到中心來講希望可以彌補一下這個遺憾。我是非常關心實際問題的,同時也非常關係理論,我覺得我關心的理論與實際問題有密切關係,我常常思考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問題。
  • 學術自由及其敵人:審批學術、等級學術
    中國憲法第47條: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構成學術自由在中國的憲法基礎。據馬爾賽文等,至1975年有34部憲法規定了學術自由。學術自由是從事學術活動的人的基本精神環境,如同他必備的基本物質工作條件,這是因為大學是一個知識共同體,一個精神家園,學術自由並非學人的什麼特權,而是實現其知識創新、光大精神之使命的途徑,最終有利於人類的福祉。  學術自由的正面意義,常常可從學術不自由的負面作用中來加深體會和珍惜。
  • 柯華慶:什麼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是學術創新的前提,然而不少中國學人並不理解學術自由的含義和價值。學術自由首先是學者在法律容許的範圍內不受他人或組織幹預的自由。一個人從事學術活動時,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研究課題,自由探索學理,得出自己的結論。
  • 林毓生:什麼才是真正的學術自由?
    我是非常關心實際問題的,同時也非常關係理論,我覺得我關心的理論與實際問題有密切關係。我常常思考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問題。言論自由是一個大的範疇,而學術自由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我在這裡希望補足一下上次講的比較遺憾的地方,即學術自由的實際含義。但是還是要從理論上跟大家稍微交待一下。主要講什麼是學術自由、為什麼要提倡學術自由,得到學術自由後有什麼結果。什麼是學術自由?
  • 【前途,在路上】學術自由之先驅: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主教學樓柏林洪堡大學舊址為普魯士王國時期海因裡希王子宮殿,在1810年,普魯士教育家威廉·馮·洪堡創立了成立柏林大學(柏林洪堡大學的前身)之後成為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學術的中心。從創立之初,這所註定不平凡的大學就以學術自由為最終目的。在柏林洪堡大學的門前駐足,威廉和亞歷山大兩兄弟的雕塑莊嚴地佇立著。
  • 中國高等教育為何需要學術自由?
    Bakkke)的司法判決書指出:「學術自由雖不是一個特別被明文規定的憲法權利,但早已被視為是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的一種特別關切,這一自由即大學在學術事務上,擁有自己判斷的自由」。中國的法律保障公民的多項自由,卻並沒有涉及學術自由問題,復旦大學堅守學術自由,並且在《復旦大學章程》中強調:「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其校歌所傳頌的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強調學術的價值在於探究真理,守護文明,正誼明道,不計其功。」為什麼學術自由應當被法律保護?首先,科學規律是難以確定的,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經過科學家個體或團體的努力,獲得學術同行的廣泛認同,才可能逐漸轉化為真理。
  • 德國名校 | 柏林自由大學:追求學術自由的西德學術中心
    【精英大學】源自德國大學卓越計劃,是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國科學基金會發起的,旨在提高促進德國大學科技研究和學術創新的計劃。計劃包括資助特定的傑出大學,資助在特定大學的傑出年輕科研人員的研究,加強大學和項目間的合作,加強德國大學和國際學術機構、國際大學的合作研究。精英大學的稱號並非終身制,而是5至7年重新評選一次。
  • 王德志:論我國學術自由的憲法基礎
    科學經歷著一個客觀化的漸進過程,科學的每一個成果都可能只是對真理的一種近似。[xxviii]學術自由與國際人權公約中規定的、以「參與文化生活」、「享受藝術、科學進步所產生的福利」為內容的「文化權利」也不相同,學術自由以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發現為特徵,而國際人權公約中的「文化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則是對已有科學成就的「享受」和「消費」。
  • 北京大學徐遠教授:學術是自由靈魂的分泌物
    泰勒教授學術成就很高,當時擔任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副主編。不時讓我想起《阿甘正傳》裡面的一句臺詞:把上帝給你的發揮到最好。在自由的國度,的確有很多人做到了。輕鬆過了微觀和宏觀兩門資格考,真正的研究院生涯開始了。此時,你要選一個導師,找一個有價值的題目,花3-4年時間寫一篇導師和指導委員會看得上眼的論文。
  • 北京大學徐遠教授:學術是自由靈魂的分泌物
    作為一個20多年的老學生,分享一點對經濟學的感悟,對學術、真理、自由、靈魂的拷問。泰勒教授學術成就很高,當時擔任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副主編。不時讓我想起《阿甘正傳》裡面的一句臺詞:把上帝給你的發揮到最好。在自由的國度,的確有很多人做到了。 輕鬆過了微觀和宏觀兩門資格考,真正的研究院生涯開始了。此時,你要選一個導師,找一個有價值的題目,花3-4年時間寫一篇導師和指導委員會看得上眼的論文。
  • 中美交鋒孔子學院:中國侵蝕美國學術自由?
    當地時間12月4日,美國國會第一次舉行聽證討論中國影響是否侵蝕美國學術自由。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駁斥了這一指控,在回答記者問時,華春瑩形容孔子學院是「中國和世界的友好橋梁」,並認為孔子學院所有教學與文化活動全部「公開、透明」。
  • 「呲必中國」算哪門子「學術自由」
    遼寧日報刊發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老師公開信《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引起輿論高度關注,人們紛紛指責新聞報導中那些高校教師「呲必中國」的不當行為,但也有少數人為其辯護認為這是「學術自由」。這種辯解其實蒼白無力, 「呲必中國」與「學術自由」完全不相干。 高校教師在講臺上的授課,當然不比政府部門的發言人字斟句酌,可以寬鬆自由一些。
  • 熊景明:香港的價值在於它的學術自由
    [導讀]香港的價值在於它的學術自由,這種自由不是空泛的,它讓你的思想活躍起來。同一個學者,你讓他到香港演講,和在北京演講相比,他的思維方式會轉變,會去掉自我審查。在「美國學術團體協會」1970年代接管「中心」之前,美國福特基金會已開始資助和利用臺灣「中研院」的近代史研究所,以之「作為美國學者來臺從事研究的學術基地」,張朋園先生還有專著《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廷: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來論述這段歷史。
  • 英國稱遭中國幹涉學術自由,大使劉曉明駁斥:捕風捉影
    11月5日,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警告稱一些國家對英國學術自由的「威脅」,甚至特別強調了來自中國的影響。我駐英國大使劉曉明26日在英媒撰文駁斥,該報告捕風捉影,充滿偏見,誤導公眾。報告試圖抹黑中英間的學術、文化交流,挑撥雙方關係,稱英國大學和英外交部沒有意識到這些風險,缺乏應對措施。報告稱,與美國、澳大利亞或紐西蘭相比,英國對於中國在大學和科研方面的影響討論得太少。甚至稱,因大量招收中國學生而受益的學校可能在邀請演講嘉賓方面感到壓力。對於這份報告,英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說,大學應該堅持強調學術自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