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7 01:27:41 來源:北京青年報
為彌補教育資源匱乏 北京支持玉樹興辦異地教育 從源頭阻斷貧窮代際傳遞
玉樹州文科第一名的北京求學路
開篇的話:2010年玉樹「4·14」地震發生後,北京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參與玉樹災後重建的同時,全面拉開了北京對口支援玉樹的序幕。十年來,助力全州12.97萬貧困人口脫貧,解決了1405戶貧困戶、4928人的住房問題……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玉樹州,探訪北京為玉樹民眾帶來的生活改變。
面對鏡頭,曲周擺出藏族標誌性的遠望姿態
遠赴千裡之外、從海拔4000米降至40米、全新的語言環境需要適應、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要獨自面對……青海省玉樹州的藏族姑娘曲周桑毛赴京學習近六年,今年她以594分獲得玉樹州普通文科高考第一名的好成績,成為玉樹北京班的榜樣。
2010年「4·14」玉樹地震以來,北京不僅推動其災後重建,每年還支持約1000名當地學生赴異地求學,這種「異地辦班」模式,嘗試從源頭阻斷貧窮的代際傳遞。
要麼讀書、要麼放牧
父親說我只有兩條路
8月12日下午,五位身著傳統藏服的女孩來到玉樹州人民政府,她們都是在今年高考中成績突出的考生。在高原硬朗的陽光下,州長才讓太向考生們敬獻哈達,並一一了解她們的高考成績和填報志願情況。
「曲周桑毛參加普通文科高考,成績是594分,是咱們玉樹州的普通文科高考狀元,青海省普通文科第91名。」玉樹州教育局異地辦學辦公室主任蔡佩清介紹說。曲周填報的前三個志願分別是:四川大學、湖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第一志願為何是川大?曲周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她已經在京求學近六年,和父母聚少離多,未來希望能離他們近一些。
2002年,曲周桑毛出生在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的覺拉鄉,這個偏僻的牧區距離州府有五六個小時車程。曲周是家中長女,下面還有兩個妹妹,父母都是普通的牧民。
「要麼放牧、要麼讀書。」父親告訴姐妹三人,未來只有這兩條路可選,而父親的行動顯然傾向於後者。在曲周6歲那年,為給子女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父母將家中的犛牛賣給了親戚,舉家遷往結古鎮——玉樹州府所在地。離開世代生活的牧場,父母靠挖蟲草、打零工等為生,同時供養孩子們讀書。
曲周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在2014年小升初考試中,她的分數排到玉樹市第36名。在那一年,為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讓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繼續讀書,玉樹州向異地選送了初、高中生720名,曲周桑毛便是其中之一。從那時起,她開始了在北京6年的學習生活。
海拔降低成績提升
「自律」非常關鍵
2014年,在北京、玉樹兩地政府協調下,位於豐臺區的北京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組建了兩個玉樹班,每班36名學生,學費全免。學生家庭只需負擔部分生活費。
長年生活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玉樹,突然來到平均海拔40多米的北京,讓大多數藏族孩子出現了醉氧。而且玉樹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很多孩子不知道炎熱的滋味,2014年8月下旬孩子們初到北京時,這裡炎熱的天氣讓他們印象深刻,「第一次感受到這麼熱的夏天」。
雖然是玉樹班,但班主任、老師、課程、飲食、校服、住宿等和北京孩子一樣。學校採取封閉式管理,玉樹班的孩子們學習、住宿、就餐全部在校內。每周日下午4點至6點,每班派4名代表外出採購。
初中第一學期,曲周產生了諸多不適。她喜歡吃素,但食堂葷菜較多;因為普通話不是很標準,對師生交流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玉樹讀書,都是父母接送上下學,背井離鄉的曲周經常想家,好在北京的班主任對孩子們非常體貼,讓曲周逐漸適應了新生活。
學校雖然採取封閉式管理,但經常會組織玉樹班外出遊覽。曲周告訴北青報記者,故宮、慕田峪長城、紅螺寺、清華、北大、鳥巢、國家大劇院、中國科技館、奧林匹克公園等地方自己都去過。
此外,每逢寒、暑假大部分孩子都會回家,從北京乘火車到西寧,再換乘開往玉樹的長途車,12個小時的長途車都由當地老師護送。
「我剛上初中時,學習成績排名全班倒數第4,而到初三我基本能考進全班前10名。」曲周告訴北青報記者,初一下半學期,她逐步適應了北京的生活,學習成績穩步提升。能排到中上遊,她總結「自律」非常關鍵。
2017年,曲周和同學們回到玉樹參加中考,她的成績名列玉樹州第13名。因成績優秀,高中可以繼續在北京就讀。
遇疫情無法回京
在西寧衝刺高考
2017年,曲周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大興附屬中學就讀高中。從這一年起,玉樹州連續三年利用北京市的援助資金,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高中生每年每人補助5000元,共惠及貧困生2828人。
學校設置兩個玉樹班,分為「藏語班和普通班」,每個班40多名學生。藏語班安排有兩位藏文老師,不設置英語課;普通班不設置藏語課程,和普通高中一樣。曲周就讀普通班,並在高二選擇了文科。
生活方面和初中不同,有兩位玉樹當地老師隨行,照顧學生的日常生活、及時傳達玉樹當地的教育信息。雖然和初中一樣同為寄宿制,但每周六下午可以自由外出。「北京孩子性格開朗,藏族孩子性格則相對內向。」曲周說,藏族學生和北京孩子雖不同班,但大家也會經常串宿舍交流。
高三寒假,曲周照常回到玉樹,同時準備高考衝刺,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卻打亂了考生們的節奏,玉樹北京班的學生無法返校複課。
在玉樹州教育局的安排下,高三下半學期,曲周和同學們在西寧進行高考衝刺。「這段時間為強化學習質量,我們做了很多衡水中學的卷子。北京的老師也會經常給我們發微信,了解學習情況。」曲周說。
在北京學習近六年,除了藏族同學,曲周接觸最多的就是北京的同學和老師,她也會和玉樹的師生進行比較。曲周觀察,玉樹老師「逼」著學生學習,壓力相對比較大;北京的老師不會給同學太大壓力,學習氛圍比較自由。「我在學習上比較自律,所以更適應北京的環境。」曲周說。
文並攝/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對話
震後十年 我和玉樹的命運都被改變
對話人:北京師範大學大興附屬中學玉樹北京班高三畢業學生曲周桑毛
北青報:從玉樹到北京學習,給你帶來了哪些改變?
曲周桑毛:要是在玉樹學習,我很難考出今天的成績,能考上大學就很滿足。在北京學習,不僅成績提高,而且開闊了視野,有能力追求更理想的大學。此外,這六年也鍛鍊了我的獨立生活能力。
北青報:高考圓滿結束,你有什麼話想對父母和老師說嗎?
曲周桑毛:首先要感謝我的父母和老師。我的父母雖然不識字,但思想開明、重視教育。在北京學習期間,很多老師知道我們遠道而來,對我們非常照顧。
我還必須感謝玉樹、北京的政府部門,他們制定的政策,不僅為我們創造了赴北京等地的學習機會,還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財力支持,緩解了諸多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讓我們能夠安心學習。
北青報:十年前玉樹市發生7.1級地震,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曲周桑毛:2010年4月14日,我在讀小學二年級。那天早晨5點多已經出現小幅地震,但我並未察覺,到校後大家都在討論剛才的地震,此時一波強震突襲,我拉起同班的妹妹跑向教學樓外,所幸父母也都安然無恙,全家人算是和死神擦肩而過。在我印象中,有一位同學在地震中遇難。
地震發生後,我們在帳篷裡、臨時彩鋼板房內繼續學習。2012年、2013年,災區各類學校相繼重建並投用,轉移的學生陸續返校就讀。
北青報:地震已經過去十年,能否談談玉樹的變化?
曲周桑毛:過去玉樹縣塵土飛揚、隨意丟棄垃圾比較普遍。地震後玉樹縣變成了玉樹市,城市乾淨整潔,很少有人亂丟垃圾,甚至有人看到垃圾還會自覺撿起來。現在身邊很多人買了小轎車、麵包車,市裡還開了家年輕人喜愛的奶茶店。
我們家現在居住的是災後重建房,居室面積80平方米,帶一個比較大的院子。父母依然靠挖蟲草為生,應該說基本不愁吃穿。
北青報:你打算如何規劃未來的生活?
曲周桑毛:希望大學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薪水能高一些,為父母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最好能在青海安家。內地雖然更發達,但父母很難適應低海拔的生活。父母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我還希望能帶他們去參觀更多佛教聖地。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編輯:王川